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被過度消費的莫言

[複製鏈接]

650

主題

1307

帖子

1403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40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hnqiang 發表於 2012-10-16 18:5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2-10-16

作者  張敬偉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獎頒發給中國作家莫言的消息,正在改變著中國各地未來的中學語文教材,已經有兩大出版社表示,會考慮在語文課本中增加莫言的作品和有關諾貝爾文學獎的相關介 紹。作為央視一年一度的年終大戲,春晚每年的主題都是總結這一年震動國內外的中國大事。而今,莫言喜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消息傳遍中華大地,已有網友大膽預測「莫言必登央視蛇年春晚 」「莫言將在大年三十晚向全國人民拜年」。(10月14日《中國新聞網》)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不管如何說都是中國文學的榮耀,也是中國人的驕傲。由於中國人的諾獎情節太糾結太複雜太持久,各方多元的評價也就難以避免。尤其是在轉型期的中國,這種 解讀契合時代的脈搏。無論是意識形態層面的拔高和貶抑,還是紅塵民間的喜愛與側目,莫言的自我認知卻顯得中庸:不以讚頌為喜不把批評為意,且坦言莫言熱不會超過兩月甚至一月…

  清醒的莫言,浮躁的眾言,鮮明的對比之下,且看被過度消費的莫言隱喻的社會生態。

  先說教材。這些年教改,中小學語文教材不再全國統一,全國「流通」十數個版本,但一些傳統經典作家教材的刪與改一直敏感著社會各界的神經。贊同者認為,語文教材也要與時俱進; 反對者批駁,如此刪改漠視經典輕褻傳統。此番莫言作品被兩家出版社考慮進語文教材,引發更大爭論更是必然。一得諾獎就入教材,恐怕用與時俱進講不通,怕是追逐諾獎的光環,讓人覺 得出版社有些勢利有些輕浮。語文教材選纂,在中國的傳統教育觀中,可不單純是為了句讀字句和修辭,而且融匯了修身道德觀念,即為了傳道。出版社跟風追捧莫言,不惟讓社會輿論愕然 ,也會讓師生們覺得可笑。且從技術主義層面講,莫言作品,語言幽默地域色彩濃,文意風格有先鋒主義的屬性,且多有色情暴力方面的細節描寫。這些成人內容,對中小學生來說,恐是「 少兒不宜」。若出版社再搞些自以為是的節版潔本,莫言作品入教材就失去了意義。有些經典不宜入教材,有些作品天生就是教材範本,莫言的作品屬於前者。

  再說莫言上春晚。這話題輕鬆多了,而且屬於民眾邏輯,是娛樂化的解讀。這種過度消費莫言的方式,看似是對莫言的稍微諷刺,可也是公眾頗具創意的自然解讀。作為宏大敘事的體制內 春節聯歡,雖然早就變成了民俗,但是節目編排依然充溢著官方特色,凡是被納入官方成就的人與事,往往會在春晚亮相,作為體制對個人的關愛與獎賞。莫言,算是體制內的作家,但也是 接民氣順地氣的作家。在此語境下,莫言上春晚,也是有可能的。不過,像春晚這樣的舞台,誰也不曉得莫言會怎麼選擇。公眾斷言莫言上春晚的判斷,其實不是怕莫言上春晚,而是怕莫言 上春晚當擺設,變權力美學和庸俗狂歡的附庸。公眾對莫言上春晚的消費,其實越過度越好,因為那不是對莫言的不滿,而是對春晚俗套化的諷刺與批判。

  消費莫言的還有出版業和影視市場,雖然莫言對自己的「熱」有冷的評判,可莫言作品被出版社借勢諾獎熱版也是合乎邏輯之事。每年這個時候,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總是熱一陣子。莫言 的作品早就是影視大佬的最愛,這個毋庸諱言。在故事奇缺的時代里,莫言的作品被短平快一窩蜂地搬上銀幕熒屏又有什麼奇怪的呢?

  即便是資本市場,一些傳媒股也在周五攀上漲停。敏感的資本觸覺,更能以迅捷的功利細胞,去浸潤和吮吸莫言獲獎的利潤商機。這就是市場,這就是諾貝爾獎的瀰漫效應。即使是莫言自 己,得獎后也不得不感慨消費市場的現實,拿出700多萬獎金,在北京也買不到心儀的大房子…就此而言,莫言算是對人們過度消費自己寬容的自嘲吧。

  本文刊於15日時代商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 22:2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