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且看古人怎麼寫「愁」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愁,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嗅不出、聽不到的情緒。古代詩人卻運用種種修辭手法將愁緒轉化為有重量、有長度、有色彩、有聲響、有生命的形象,並與詩人的情感結合,構成新的意境,妙言迭出。
 
  「愁」的長度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橫江欲渡風波惡,一水牽愁萬里長。」李白將抽象的愁轉化為「三千丈」白髮和一線萬里長江,「愁」有了長度。
  
      到了南唐後主李煜筆下,又翻新意出新奇:「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比「白髮三千丈」更為深遠廣闊,不僅有了長度,還有了動態。不可見的愁緒成為流不盡、淌不完的滔滔江水。

   「若問此愁深淺,天闊浮雲遠。」鄭域將愁緒引向高遠莫測的蒼穹,寫出了愁的新意境。
  
  「愁」的體積
  
   「夕陽樓上山重疊,未抵閑愁一倍多。」趙嘏的筆下,蜿蜒起伏層巒疊嶂的群山高峻突兀,卻抵不上「愁」的一半,「愁」的體積有多大?世間無物可比。
  
  「愁」的重量
  
  
     「愁」在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筆下更有一番新的情趣:「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愁」竟會有重量,凝聚,滯重,連船也載不動,詞人超常的想象力可察可見。
  
  「愁」的數量
     
     朱墩儒的「莫將愁緒比飛花,花有數,愁無數」,以漫山遍野的飛花襯托出「無數」之愁,無盡的愁思立刻化為可見可感的形象。「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秦觀眼中,春江水是愁人淚,怎流得盡淌得完呢?

  
  「愁」的聲音
    
    「長路關山何日盡,滿堂絲竹為君愁。」張謂寫出的「愁」,是絲竹鳴奏出的樂章。「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徐再思的「愁」,是風吹梧桐雨打芭蕉的無可奈何的嘆息聲。「幾葉秋聲和雁聲,愁人不要聽。」万俟詠的「愁」,是秋風蕭瑟,是鴻雁悲鳴。

  「愁」的色彩
  
   「誰言南海無霜雪,試向愁人兩鬢看。」裴宜直看到的「愁」,已經悄然爬上瞭望鄉不歸者的雙鬢。而在盼望遊子歸來的情人眼裡,「愁」卻又染上了淡淡的綠和蒼茫的暮色:「莫上高樓看柳色,春愁多在暮山中。」趙執信詩中,愁思已寄託於柳葉變青,繼之不忍再見它長大長綠,回首一瞥處,是無奈的暮色蒼茫。

   王實甫筆下的「愁」,變成了繽紛飄落的紅色花瓣和一碧溪流:「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賀鑄之言愁,更令人可驚可嘆:「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這種「閑愁」,瀰漫無際,鋪天蓋地,有聲有色,會飛會長。

   「愁」的生命
  
   辛棄疾曾言:「欲上高樓去避愁,愁還隨我上高樓。」而杜牧的「愁」,則像一個忠誠卻並不討人喜歡的僕人,即使在你的睡夢之中,他也伴隨你;一旦你醒來,他又站立在你眼前:「春愁兀兀成幽夢,又被流鶯喚醒來。」

   「愁」不但來去自由,而且速度驚人:「江南人去路緲。信未通,愁先到。」正當綠肥紅瘦之時,周邦彥所說的「愁」,如頑童般纏繞著你,且天天長大:「乍雨乍晴花自落,閑愁閑悶日偏長。」

4

主題

53

帖子

67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67
沙發
like5712 發表於 2012-9-29 21:55 | 只看該作者
何處合成''愁'' , 離人心上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 18:5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