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國工薪階層的儲蓄真的那麼少嗎?

[複製鏈接]

444

主題

444

帖子

506

積分

禁止發言

積分
50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ls009 發表於 2012-9-17 16:5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這個話題也是一種常見的誤解:人們普遍認為美國人攢起來的錢只佔收入很小的一部分。事實上,美國個人儲蓄比普遍認為的要多很多。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說法:「美國人幾乎不存錢;他們需要大幅增加儲蓄以推行經濟的平衡健康。」諸如此類的見解似乎影響了人們對消費的看法,並導致大家對經濟政策產生嚴重的誤解。本章將解釋為什麼這類誇張的言論是沒有根據的或者至少是非常值得懷疑的,而且與影響美國的主要經濟問題關係不大。 

通過審視2007年(即在最近一輪經濟衰退之前)到2009年(經濟衰退正式結束時)的美國經濟數據,我們可以解決兩個相關的問題。其一,如果我們把常被引用的美國個人儲蓄百分比率調整到更符合日常所說的「儲蓄」的意義,這個數據是否會改觀。其二,我們可以認識到在經濟衰退、GDP和就業率下降時,個人儲蓄反而上升了。這一系列的探討也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在經濟衰退時,稅收降低和政府支出增加如何促進個人收入的增長並防止經濟衰退的進一步惡化。

深入了解「個人儲蓄」  

根據官方公布的數據,在2007至2009年經濟衰退時期,美國的個人儲蓄與可支配收入的百分比有所增長:從2007年的2.4%增長至2009年的5.1%。之前的幾年該比率一直保持在3%的水平;在2010年該比率基本穩定,維持在5.3%的水平。

在美國大部分關於儲蓄、投資和GDP數據的基本來源是由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BEA)所發布的《國民收入和產品賬戶》(NIPA)。NIPA報告內容專業精密、非常有用而且頗受關注。但該報告以一種特別的方式來闡述經濟議題。該報告關注的是經濟附加值,這與大多數人日常理解的月收入或儲蓄差別很大。經濟分析局的解釋性文件提到:「雖然NIPA報告很有用,但它衡量個人收入的方式也許不適用於分析家庭和公司機構。比如,如果要考究家庭是否為將來退休攢夠儲蓄,我們應關注家庭凈財富的儲備,這或許會更合適……」  

一個重要的區別在於:在NIPA報告中,資本收益並不包括在「收入」之內。不論收益是否得以「實現」(即是否被賣出而轉為現金),資本收益都會被忽略。而且民眾從他們的資本收益中獲得的儲蓄也並未被包括在個人儲蓄之內。例如,假設你某一年出售部分股票賺取了10萬美元,你打算把9萬美元放入銀行的儲蓄賬戶,把剩餘的1萬美元用於全家度假。這10萬美元是不被算入個人收入中的,而且根據NIPA報告的儲蓄比率,這9萬美元也不被包含在儲蓄之內。但是,花掉的1萬美元實際上是算作消費,因此在NIPA報告中儲蓄額為負。所以,儘管大多數人預期這些活動會導致儲蓄比率的提高,事實上所發布的個人可支配收入的儲蓄比率反而會下降。如果這1萬美元是在美國度假時消費的,那麼總的收入是應該上升的,而且這還為其他美國人帶來了收入。但是總的個人儲蓄不會因此而增加。

此外,由於NIPA計算表格的經濟考量,儘管資本收益本身並沒有被包括在收入中,計算應繳個人可支配收入的稅收是包括資本收益稅的。事實上,經濟分析局發表過一些調整后的個人儲蓄率以期反映出包括資本收益稅在內的相關調整,但這些數據並沒有受到關注。

資本收益能發揮重要的作用。2007年的資本收益超過9000億美元。單憑這一因素就可以使儲蓄率增加7個百分點:但NIPA當年的報告中儲蓄率僅略高於2%,足見不同數據之間千差萬別。

NIPA 2007年的數據顯示個人儲蓄與個人可支配收入的比率為2.4%,2009年為5.1%。在對資本收益和估算租金做出調整之後,2007年的數據應該是13%,而2009年的數據應為15.5%。在調整后的年份里,民眾收入和儲蓄顯示個人儲蓄比通常報道的數據要高出10%。這些結果明顯有天壤之別,也說明憑藉簡單的衡量指標不足以反映問題的複雜性。公布的數據並沒有錯,只是使用數據的目的與日常生活中的不一樣。只是簡單地引用NIPA的數據會忽視許多隱含的內容,而且這樣做是頗具誤導性的。通過用不同的方式看待數據的隱含意義,我們得出這一結論:美國的個人儲蓄比通常所認為的要多很多
儲蓄及老齡化

儲蓄的變化也應考慮到人口方面的影響。隨著人口老齡化,工薪階層需要直接或間接地逐漸增加儲蓄的比例。與此同時,更多退休人員依靠其儲蓄為生,或稱為「反儲蓄」。這是完全合理的,因為民眾在他們工作期間儲蓄以供他們退休后養老;理論上說,這就是退休人員的反儲蓄。退休人員花費多少,工薪階層就要攢多少。為了保證退休人口的供給,不論就業群體在一年中生產多少產品,就業人口本身是無法購買一部分產品的。

2010年美國大約有13%的人口是65周歲或以上的。此外還有大約24%的人口不到18周歲。雖然現在還沒有根據年齡組劃分的消費者開支的有效數據,但是我們可以做一些合理的估計來揭示其可能的影響。如果總消費人群中有15%~20%是非常規工作年齡,那麼處於工作年齡段的美國人調整后的個人儲蓄比率超過20%----這與普遍援引的2%到5%的數據相差甚遠。美國工薪階層極可能把稅後收入的20%都攢起來了。由此可見,政府官員和專家批評美國人花費太多而儲蓄太少是非常錯誤的。雖然某些家庭背負了過多的抵押貸款和其他債務,但就整個國家而言,我們需要增加消費從而促進GDP和就業的增長,而且國民儲蓄總額是由用於生產機器和設備的商業投資數量所決定的。

就業率下降時個人儲蓄如何增長?

2007到2009年間美國個人儲蓄的增長不僅體現在百分比上,而且總量還高達幾十億美元。在危機和嚴重經濟衰退時期這怎麼可能?數以百萬的民眾失業而且收入下降。是不是民眾勒緊了褲頭使得在收入較低的情況下儲蓄也得以增長?那是不可能的。如果消費者的開銷如此大幅度下跌,那麼GDP豈不是下跌得更厲害?

經濟分析局最近的修改表明經濟衰退程度比之前數據所顯示的更為糟糕:2007到2009年間GDP實際下跌了4%,數百萬民眾失業。購買新住房的開支減少了超過2000億美元,而這部分是被歸類為投資而不是反映在個人消費數據中的。2009年的個人消費開支實際上比2007年減少了2020億美元。美國人的總消費開支減少了2%。但是,NIPA數據顯示,若不考慮美元幣值變化的因素,2007到2009年個人儲蓄增加了2870億美元。當失業高漲時,儲蓄增長的幅度怎會高於消費減少的幅度呢?

在經濟衰退時,個人可支配收入(稅後收入)從2007年到2009年確實增加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個人儲蓄也增加了。稅後個人收入水平由一系列政府方案維持:降低個人賦稅、增加政府轉移性支付(包括失業津貼)、政府開支增加帶動收入增加。這一切措施的合力不僅抵消了私營經濟收入下降的部分,還使收入有所增加。按照GDP佔比計算:個人稅收的下降佔GDP的2.5%;政府轉移性支付的增加佔GDP的2.5%;政府開支的增加約佔GDP的1%。這一系列方案給經濟打了一劑強心針,否則經濟會快速下滑。

政府儲蓄(赤字)從GDP的-2%擴大至約-9%,即擴大了約1萬億美元。由於政府儲蓄下降(即政府赤字增長),使得個人儲蓄增加。在任何層次的國家投資中,個人儲蓄與政府儲蓄都是此消彼長的。

此背景知識有助於我們理解:如果政府沒有擴大赤字、向民眾提供額外收入和調低稅率,那麼無論民眾如何削減個人開銷,個人儲蓄總額都不可能增加。在這種特殊時期,赤字和增發國庫券對阻止GDP進一步下滑、增加稅後個人收入與個人儲蓄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由於投資大幅減少,國民儲蓄總額會下降。在討論迷思三時我們解釋過,除非投資和凈出口總額增加,否則儲蓄總額是不可能增加的。但是,投資下跌約25%,從2007年佔GDP的16.2%下跌至2009年的12.3%。投資下跌包括住宅修建和商業投資,但不包括庫存調整。凈出口有所改善,從-5.1%縮小到-2.8%:凈出口負值的縮小表明美國人購買的消費品和投資品中本國產品比例較大,這主要是因為美國減少了進口(主要是石油產品、用作投資的資本商品和汽車)。但投資下跌的幅度比凈出口增長的幅度要大,從而導致儲蓄總額下降。該情況在2010年沒有什麼改變:私人投資與之前差不多(存貨調整除外);凈出口從GDP的-2.8%下降到-3.6%,實際個人儲蓄小幅增長。

要增長就要消費

美國的個人儲蓄額比一般人所認為的要多很多。雖然許多家庭仍掙扎於債務中,但儲蓄總額仍在不斷攀升。衡量美國整體消費能力的一個方法是參考美聯儲發布的家庭負債額與個人可支配收入的償債比率。美聯儲定義:「家庭償債比率(DSR)是一個家庭負債額與個人可支配收入的估算比率。負債包括未償按揭貸款和消費者應償債務的估算值。」全美2007年該比率達到了接近14%的頂峰。但截至2011年第一季度,該比率下降到11.5%。這是從1995年來從未出現過的水平。這表明總體上美國家庭比2007年有更好的償還能力。此外,據報道,美國企業手上持有約2萬億美元的現金。所以儘管一些家庭和公司不困難,但就全國而言,財政似乎可增加對消費和投資的開支----這樣可以提高GDP和就業。為了保持經濟持續增長,民眾、企業和政府必須下定決心去消費。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22:2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