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1958年毛澤東英明決策炮擊金門 。。。

[複製鏈接]

444

主題

444

帖子

506

積分

禁止發言

積分
50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ls009 發表於 2012-9-17 11:0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958年炮擊金門是毛澤東圍繞台灣問題處理對外關係的一個重大決策。炮擊金門有力地支持了中東人民的解放鬥爭,破除了對西方的迷信,更重要的是對爭取台灣當局,發展海峽兩岸關係產生了深遠影響。在海峽兩岸關係出現轉機后,毛澤東不失時機地提出對台關係的重要原則,為後來鄧小平形成「一國兩制」的構想提供了思想依據,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炮擊金門,「直接對蔣,間接對美」

1958年夏,中東事件發生后,毛澤東從國際戰略的高度和解放台灣問題的根本目的出發,作出了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決策——炮擊金門。他明確指出,鬥爭的性質是「直接對蔣,間接對美」。

台灣問題本來屬於中國內政。但是1950年,在朝鮮戰爭爆發的同時,美國以武力侵佔台灣,使台灣問題嚴重複雜化。1954年日內瓦會議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和印度支那問題后,毛澤東曾及時把台灣問題提到全世界人民面前,要求美國從台灣撤軍。在中國的努力和全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壓力下,1955年8月美國不得不同意用談判的方式來解決台灣問題。但是,由於美方缺乏誠意,1957年底談判中斷。這預示著美國準備進一步在這個地區製造緊張局勢,對中國的和平將形成很大威脅。因此,毛澤東一直尋找機會使台灣問題引起國內外關注,將美國逼回談判桌。1958年夏發生的中東事件,使他下決心「利用這個機會在國內外搞點東西」。毛澤東這時提出台灣問題,最主要的原因是,可以把台灣問題同支持中東人民反美鬥爭的國際戰略意圖密切地結合起來,使兩個地區的鬥爭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互為後盾。這是毛澤東作為戰略家的高明之處。

中東事件發生后,美國在入侵黎巴嫩的同時,積極支持蔣介石集團向大陸沿海地區騷擾,使台灣地區的緊張局勢不斷升級。面對國際國內的嚴峻局勢,毛澤東明確提出兩條方針:第一,要鬥爭;第二,要講策略。這場鬥爭實際上是中美蔣三方的矛盾鬥爭。而當時下決心同美國人斗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從中美兩國情況對比看:第一,美國在經濟、軍事等方面有較強的實力。它除有登陸作戰的力量外,還有原子彈、導彈等現代化武器裝備;第二,社會主義陣營中最強大的蘇聯不支持中國採取強硬方針。他們認為,如果中國採取鬥爭的方針,勢必引起美國人參戰,而美國的力量是「可觀的」,「力量表現在導彈上」,並告誡中國政府,「目前不宜於打」,社會主義陣營也沒有必要投入這場戰爭;第三,中國全面社會主義建設剛剛開始,經濟、軍事等方面都比較落後,不具備打現代化戰爭,也不具備登陸作戰的能力。

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所以能夠下這個決心是建立在他對形勢合乎實際的分析與判斷上。當時,對形勢,國內外人們普遍關心,而又認識各異的有這樣幾個問題:第一,中美之間會不會打起來?毛澤東認為,不會打起來。原因是,中國不希望打仗,美國也害怕同中國打仗。他分析說:「我總是覺得,它(指美國)是霸中間地帶為主。至於我們這些地方,除非是社會主義陣營出了大亂子,確有把握,一來,我們蘇聯、中國就全部崩潰,否則,我看他是不敢來的。」第二,如果打起來怎麼辦?毛澤東認為,萬一打起來也不可怕,他說,「我看,還是橫了一條心,要打就打,打了再建設。」「每天總是怕,在幹部和人民裡頭不鼓起一點勁,這是很危險的。」第三』如何比較中美雙方的力量?毛澤東承認美國有實力,特別是擁有原子彈,認為這是美國的優勢,也是中國無法比的。但是,他強調,力量不僅僅表現在這個方面,還應該看到:「人心就是力量,我們這邊的人多一點,他們那邊的人少一點」。從這個意義上比較,美國「力量有限,困難甚多」。毛澤東認為美國的困難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第一,美國的軍事基地遍布世界各地,因此,造成力量分散,處處兵力不足;第二,美國國內厭戰空氣甚濃,人民反對政府的戰爭政策;第三,資本主義世界中也不支持美國的政策;第四,全世界都在反對侵略,反對戰爭;第五,世界各地蘊藏著革命力量,反帝鬥爭一觸即發。這些分析破除了對西方的迷信,這是毛澤東在戰略上蔑視帝國主義的具體體現。

同時,毛澤東也清楚地看到中國面對的畢竟是一個強大的敵人。因此,必須講究策略,尋找最有利的鬥爭方式。這是中東事件后毛澤東一直考慮的重要問題。8月17日,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開會議,毛澤東作出炮擊金門的最後決定。18日,毛澤東致信彭德懷,親自部署打金門,並提出「直接對蔣,間接對美」。這八個字,包含了毛澤東決定打金門而不打台灣的極重要的策略思想,也是他妥善處理中美蔣三角關係的絕妙之筆。

蔣介石敗逃大陸后佔據著中國兩部分地區,一部分是金門和馬祖等沿海島嶼,一部分是台灣和澎湖列島,這兩部分統稱台灣地區。當時,台灣駐有美國軍隊並受到「美蔣共同防禦條約」的保護,如果打台灣,會為美國參戰提供口實,也會引起一些中立國家的不安與誤解。而金門、馬祖等沿海島嶼則不同。那裡沒有美國駐軍,也不受「美蔣共同防禦條約」的制約,我們打金門可以不和美國人直接交鋒。如果美國出面干涉,只能在全世界面前暴露它的侵略立場,使其政治上陷於被動。毛澤東後來談到這個問題時說:「我們整金門,我們是整家法,這是我們國內的事。當然,整台灣也是整家法,不過,那個地方有你美國兵,那我還是暫時不去」。由於執行了打金門的重要決策,使中國圍繞台灣問題同美國的鬥爭在政治上始終處於主動。

從7月中旬到8月中旬,毛澤東為打金門做了大量艱苦細緻而周密的準備工作。毛澤東後來談道:金、馬局勢那麼嚴重,「每個環節都是我和(周)總理搞的。美國第七艦隊護航,杜勒斯戰爭邊緣政策,這樣的事不能粗枝大葉,要很準確,很有紀律。」「那時,每天兩大本參考資料都要看完,不然你不了解情況,如何決策?全世界一切輿論都要了解。」在短短一個月中,前線部隊根據毛澤東提出的「不打無準備之仗這個原則,必須堅持」的指示,完成了空軍的緊急戰鬥轉場,及海軍艦隊和岸炮部隊的入閩集結。

8月23日,毛澤東選擇在聯大緊急會議討論通過阿拉伯各國要求美國從中東撤軍提案的第二天下令對金門展開大規模炮擊,這是毛澤東獨具匠心的選擇。因為,美國從中東撤軍的提案通過後,中東局勢將緩和下來,這樣,國際關注的熱點就會轉向台灣地區。有助於中國人民的鬥爭。

二、逼美國走向談判桌

金門炮響后,各方面作出的反響證明,毛澤東對形勢的判斷極富預見性。

在美國政府方面,表現十分恐慌,立即從地中海、舊金山、日本、菲律賓等地調艦隊和飛機集結於台灣海峽,準備協防金、馬。中國向金門開炮的第四天,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發表談話,重申美國將不放棄它已經承擔的以武力阻止解放台灣的「責任」,並授權國務卿杜勒斯於9月4日發表聲明,公開威脅要把美國在台灣海峽地區的侵略範圍擴大到金門、馬祖等沿海島嶼。

但是,在世界範圍內,除南朝鮮李承晚集團外,幾乎都不贊成美國的作法。即使像日本、英國這些美國的盟友都表示反對。日本有關人士表示,金門沿海島嶼屬於中國內政,美國最好不要干涉;英國在中東問題上與美國互相配合共同行動,而在遠東即台灣地區問題上則反對美國「介入」;在美國國內,反戰空氣甚濃,甚至像赫爾利那樣敵視中國的人都認為,美國政府在執行一種「自殺政策」。

蘇聯雖然不贊成中國在台灣問題上採取強硬態度,但在得到中共方面關於不拉蘇聯「下水」的承諾后,公開表示:美國對中國的侵犯就是對蘇聯的侵犯,蘇聯不會「無動於衷」、「袖手旁觀」。蘇聯的態度對美國的行動起了一定的制約作用。

在國內外種種壓力下,美國政府不得不重新審慎地考慮對中國的政策。9月4日,杜勒斯聲明后,在備忘錄中透露出這一信息:一,國民黨可以自己與中共交戰,美國將保護運輸;二,希望中共不會認真打起來;三,美國不放棄和平談判的希望。這表明:美國不想與中共直接交戰。

從8月23日至9月4日將近二周的時間,毛澤東炮擊金門的目的基本達到:第一,警告並嚴懲了蔣介石集團;第二,減輕了中東人民的壓力;第三,調動了國內人民的積極性;第四,試探了美國對台灣地區的態度。最重要的是第四點,正如周恩來所說:「打炮就是試驗他,這回試驗出來了,杜勒斯這張牌出來了。」

美國的底摸清了,方針也就有了。毛澤東根據新的情況,確定採取邊打邊談,以打促談的方針,逼美國重新回到談判桌旁。

具體辦法是:一面繼續炮擊金門,並向全世界正式宣布,中國領海的寬度為12海里,未經中國政府許可,一切外國飛機和軍用船艦不得進入中國的領海和領海上空。一面積極呼籲恢復中美和談。9月6日,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的談話,可以看作是對杜勒斯備忘錄的答覆,用周恩來的話說,毛澤東向杜勒斯又打出一張新牌。毛澤東在談話中說:我們這一打,打出美國想談了,他敞開了這張門了,看樣子,他現在不談,也是不得了的,他每天緊張,他不曉得我們要怎樣干。那好,就談吧,跟美國的事就大局說,還是談判解決,還是和平解決,我們都是愛好和平的人嘛。同一天,周恩來發表《關於台灣海峽地區局勢的聲明》,他在強烈譴責美國侵略行徑的同時,代表中國政府公開倡議「同美國政府坐下來談判,謀求台灣地區緊張局勢的和緩和消除」。

在毛澤東談話期間,金門守軍的海上補給線被截斷。美國軍艦以為蔣軍運輸船護航為名侵入我國領海。福建前線指揮部請示毛澤東是否開炮。毛澤東指示堅決打擊,但是叮囑「只打蔣艦,不打美艦」。我方一開炮,美國軍艦立即丟下蔣軍運輸船向台灣方面遁去。這更增加了毛澤東以邊打邊談方針取勝的信心。

毛澤東的談話和周恩來的聲明立即引起美國政府的注意。周恩來後來說:「美方對毛主席在最高國務會議上的講話反映很快,非常重視關於和談問題的幾句話」。當時,艾森豪威爾立即召集國防安全委員會會議,表示中美之間可以「立即恢復談判」。同毛澤東所提「準備恢復談判」一語相比,美國人的心情更為迫切。這也從另一個角度反映出美國處境的困難,它不得不按照中國人民的意願回到談判桌旁。

1958年9月15日,中美兩國大使級談判在炮擊金門的背景下於華沙復會。毛澤東清楚地看到,我方要取得主動必須先了解美方的態度。而美國不會輕易托底和提出具體方案。因此,在談判開始的前兩天,毛澤東從武漢致信領導這次談判的周恩來,提出談判的原則是:「三四天或者一周以內,實行偵察戰,不要和盤托出,彼方亦似不會和盤托出,先要對我們進行偵察」。當天,周恩來複電說明,已電告我方談判代表,「先與美方周旋,逼其先我露底」。事情果然如毛澤東和周恩來所判斷的,在第一次會議上,美國不肯拿方案,而是一再提出,先停火,再討論各種具體措施的建議。當時,中方代表為抓緊時機、爭取主動,在休會十分鐘后就提出了希望雙方停止敵對行動的五條方案。這使美方產生一種錯覺,認為中方急於達成協議,因此態度立即強硬起來,要求台灣地區立即停火,說什麼美國不能容忍盟友的領土被武力侵犯。與此同時,杜勒斯在紐約召開的聯大會議上遙相呼應,要求中國先停火,然後再進行中美談判。這使中方在談判初期一度陷於被動。毛澤東發現后,立即予以糾正。根據毛澤東的意見,周恩來指示我方代表,「應該採取積極進攻的方針」,即在美方不正面回答我方提案,而繼續主張停火的情況下,立即提出要求美國從台灣海峽撤出它的一切武裝力量,停止向中國領海領空的一切軍事挑釁和干涉中國內政的行為,以和緩和消除目前台灣海峽緊張局勢的反建議。這個反建議確定了中美談判的根本原則,扭轉了被動局面。9月19日,毛澤東十分興奮地致信周恩來,指出:「我們這種新方針、新策略是主動的、攻勢的和有理的。高層建瓴,勢如破竹,是我們外交鬥爭的必須形態。」

為配合華沙談判,福建前線指揮部認真研究了毛澤東9月13日指示中關於對金門「白天黑夜打零炮,每天二十四小時,特別是黑夜,使敵晝夜驚慌,不得安寧」的意見,和周恩來的有關指示后,決定採取三條措施:一、繼續進行炮擊;二、實施對金門轟炸,增加蔣軍壓力;三、採取陸空炮聯合攻擊,全面開花。毛澤東同意周恩來關於「在目前形勢下,對金門作戰方針,仍以打而不登,斷而不死,使敵晝夜驚慌,不得安寧為妥,海、空、炮聯合作戰確不易配合很好,且有觸及美艦美空軍的可能」的意見,並指出:「照此辦理,使我們完全立於不敗之地,完全立於主動地位。」

由於毛澤東正確運用「邊打邊談」的方針,由於美國國內愈來愈多的人反對政府的戰爭政策,美國政府不得不進一步調整對台灣問題的政策。9月30日,杜勒斯在答記者問中聲明:我們沒有保衛沿海島嶼的任何法律義務,我們不想承擔任何這種義務。今後我要說,如果美國認為放棄這些島嶼不會對可能的保衛福摩薩(台灣)和條約地區的工作產生任何不利的影響,我們就不會考慮在那裡使用部隊。這個講話標誌著美國對金、馬的政策從「協防」轉為「脫身」,目的是以放棄金、馬,換取長期盤踞台灣的合法地位。然而,令美國政府始料不及的是,這一變化卻給了毛澤東一個機會,促進海峽兩岸關係向有利於祖國統一的方向發展。


三、聯蔣抵美,維護「一個中國」

美國準備從金、馬沿海島嶼「脫身」,中國政府就可以順理成章地收回這個地區了。這是當時國內外大多數人的想法。但是,令人意外的是,毛澤東卻改變了初衷。對金、馬究竟採取什麼樣的方針,毛澤東的認識是隨著形勢的發展而變化的。最初,毛澤東準備分兩步解決台澎金馬問題,即先解放金、馬沿海島嶼,再解放台灣。毛澤東的基本觀點是:台灣是我們的,那是無論如何不能讓步的,由我們自己解決。但是,如果美國能說服蔣集團從金、馬撤退,我們可以在一段時間內對台灣不使用武力。這是毛澤東在金門炮戰開始后,中美談判恢復之前的想法,他的這個想法當時沒有公布。

毛澤東重新考慮這個問題是在杜魯門聲明之後。杜的聲明發表后,激化了蔣介石集團同美國的矛盾。當時,駐守金門的軍隊有11萬,占蔣集團軍隊總數的三分之一。軍隊的成員多來自大陸。如果蔣介石放棄金、馬,不僅會影響軍隊的士氣,而且會影響政權的穩固。因此,蔣堅決反對美國放棄金、馬的作法,並同美國的矛盾日益尖銳。蔣介石對美政策的兩重性,引起毛澤東的重視。在這種情況下,究竟是先收復金、馬,聯美反蔣,還是把金、馬暫時留在蔣介石手中,聯蔣抵美呢?毛澤東後來在各黨派負責人座談會上談到這個問題時說:開始我們想打金、馬,後來一看形勢,金、馬收回就執行了杜勒斯的政治路線,還是留在蔣介石手上好。要解決,台、澎、金、馬一起解決,中國之大,何必急於搞金、馬?毛澤東的意見在黨內取得共識。周恩來後來會見蘇聯駐華大使臨時代辦安東諾夫時解釋說:我們的方針,簡單來講就是要使台、澎、金、馬仍留在蔣手裡,不使之完全落到美國手裡。清朝統治階級的方針是「寧予外人,不給家奴」,我們則是「寧予家奴,不給外人」。

把金、馬留在蔣手裡拖住美國,這就是毛澤東提出的著名的絞索政策。它的含義是說,台灣及美國在外國的一切軍事基地,都是套在美國脖子上的絞索。這個絞索,不是別人而是美國自己製造的。它把絞索套在自己的脖子上,然後把絞索的另一端交給了中國人民及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反侵略的人民。美國在這些地方停留的越久,套在它頭上的絞索就越緊,總有一天要被全世界人民處以絞刑。10月初,經中共中央討論后,這個方針確定下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0: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