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廖建明:美國智庫動態 - 如何避免中美開戰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常樂 發表於 2012-9-13 18: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南華早報中文網 September 13, 2012



大家有沒有仔細看過美國的國徽?象徵力量丶勇氣丶自由和不朽的展翅禿鷹,一隻爪抓著橄欖枝,另一隻爪抓住箭枝。禿鷹頭望向橄欖枝一方,代表美國渴求和平,但隨時準備應戰。

美國今次「重返」亞洲,自然也是一手抓橄欖枝,另一手抓箭枝,外交與軍事並駕齊驅。外交上,國務卿希拉莉七月份剛來過亞洲,這星期又再光臨,前兩天更加人在北京。軍事上,解放軍副總參謀長蔡英挺上星期出訪美國時,就傳出美軍正計劃大規模擴張在亞洲的導彈防禦系統的消息。部署的表面原因是防範朝鮮,但難免讓人有「美國舞劍,志在中國」之感。中國也不甘示弱,雖然一方面否認二炮部隊於七月試射的導彈為「東風-41」洲際導彈,但另一方面又承認發展中的第三代洲際導彈,性能特徵符合西方的猜測。(英國《簡氏防務周刋》報道,未來的中國洲際導彈能攜多達十枚核彈頭,足以瞄準美國每一個人口超過五萬的城鎮。)中國跟美國曾在韓戰與越戰兩度間接交鋒,將來會否再短兵相接,環顧最近東海和南海此起彼落的領土糾紛(還有近年才緩和一點的台灣海峽) ,毋論是擦槍走火抑或是火遮眼按捺不住,出事機會不容抹殺。美國作為國際警察,自然是不斷監察與評估形勢,並委託智庫做研究。

美國智庫多集中於東岸,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 則是西岸的重鎮,位處加州聖塔莫尼卡。蘭德是一家通過研究與分析來改善政策和決策的非營利性研究機構,前身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協助美軍開發科技的蘭德計劃。美國陸軍曾資助蘭德製作一份名為《對華衝突:前景丶後果和威懾戰略》的報告,分析今後三十年間與中國開戰的種種可能。報告主要撰寫人杜賓斯(James Dobbins) 是蘭德的國際安全與防衛政策中心主任,曾任助理國務卿和總統特別助理,9·11襲擊后獲小布希政府委任為代表,專責與阿富汗反對派合作取代塔利班政權。

報告劈頭便指出,再過二十年,中國的GDP和國防預算將有可能超過美國,實力超過全盛時期的蘇聯和納粹德國。然而,中國既不謀求領土擴張,也不打算輸出意識形態,也沒有興趣超趕美國軍費開支,或在全球部署。雖然中國採取了謹慎而務實的政策,但與美國發生衝突的風險依然存在。隨著中國的力量不斷增加,衝突的可能性和後果變得愈加危險。今後三十年間,最有可能導致美中發生軍事衝突的原因,按可能性從高到低排列如下:

朝鮮:平壤一旦崩潰,可能會出現數百萬的難民,也會讓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和導彈處於險境。中國可能會全面動員瀋陽軍區,並派遣部隊跨過鴨綠江,將難民控制在朝鮮半島內。中國將會對美丶韓武力進入非軍事區以北而不安,可能會派遣部隊進入朝鮮,既為彈壓騷亂,也為防止美韓接管朝鮮全境。中美軍隊出現對抗的可能性將會比較高,並且衝突很有可能升級。

台灣:中國可能封鎖台灣口岸丶轟擊台灣,再試圖直接進入。美國的核心任務是防止中國奪取空中和海上制導權,控制北京的地面攻擊導彈所能造成的影響。這些都需要積極防禦丶消極防禦丶以及進攻行動的有機結合,並可能包括美國打擊位於中國的目標,局勢有升級的風險。中國更有可能先發制人,攻擊美軍目標。隨著中國軍隊繼續現代化,侵蝕美國防衛台灣的能力,趨勢看來是不可逆轉。要直接防禦台灣,在未來數年會變得越來越難。

網路戰:解放軍曾多次入侵美國網路,搜尋敏感數據。中國可能沒意識到,行動將被美方判定為網路攻擊,招致報復。鑒於美國很難針對解放軍的情報網路,美國可能會報復支撐中國運輸系統的網路,包括商業航運和軍事後勤。這將對中國貿易產生立竿見影的影響。隨著網路戰升級,中國和美國的重要網路可能遭受暫時但重大的損失,衝擊股票丶貨幣丶信貸,和貿易市場。雖然雙方避免將對抗升級為熱戰,經濟損失可能相當之巨。不會有人員傷亡——而是廣泛的損失,緊張對立,對網路安全信心全失。這場網路戰沒有「贏家」。

南中國海:美國的行動目的可能小至秉持航行自由,對抗中國控制南海活動的企圖;大至在東南亞發生地面戰爭時,協防菲律賓,防止空中或海上進攻,或者援助越南,保衛另一盟國泰國。局勢將要求美國空軍和海軍確保友軍戰場優勢,美國陸軍可能介入地面戰爭。目前,中國將大量軍力投放到南海區域的能力仍相當有限,解放軍的陸基戰鬥機無法在遠離基地的範圍內有效作戰。如果中國建造航空母艦,發展空中加油能力,情勢將發生變化。不過,在未來二十年內,直接防禦南海和東南亞仍然是可行的戰略。

日本:如果中日發生爭端,美國的目標是協防日本。我們需要幫助減少日本及其軍力損失,恢復相關的空中及海上主導權。這可能需要美國和日本考慮打擊大陸目標,但也要考慮到戰爭逐步升級的危險。隨著中國增強海軍丶空軍和導彈投射力量,美國的代價將穩步增長。但只要美軍不撤出西太平洋,日本自衛能力沒有大幅下降,在未來二三十年間,直接防禦日本的策略仍然是可信的,雖然越來越具挑戰性。

印度:如果在長期有爭議的共同邊界上發生事件,或在應對失敗鄰國(如緬甸)時發生爭端,兩國可能引發衝突。由於雙方都擁有核武器,衝突存在著相當大的升級風險。美國可能會尋求置身度外;最關注的是當地成千上萬美國平民的安全,以及大規模撤離非戰鬥人員。行動的政治障礙十分複雜,需要大量的海空軍和地面部隊。美國可能會公開外交支持印度,並悄悄為新德里提供情報和軍事裝備。美國的戰略目標將是阻止中國獲勝,同時避免戰爭的垂直升級(即使用常規或核彈道導彈)或橫向升級(例如巴基斯坦參戰)。

列舉出這些衝突熱點后,報告的評估是:「在所有這些情形下,我們都相信美中發生軍事衝突的可能性不大。但這種判斷是基於美國有能力繼續保持威懾,從而阻止未來三十年間引發這種衝突的行為。」為了避免大打出手的災難後果,報告建議一些戰略選擇,以其他勸阻丶抵制和說服手段來補充軍事威懾:

確保經濟互毀(MAED):經濟互毀過程和傳統的互毀(MAD)有所不同。至少從理論上來說,把軍事衝突的升級限制在核戰爭之下是有可能的。不過要為經濟上出現的後果設限則不可能。當美中兩國的海軍在台灣或南海發生衝突的時候,中國就不會再繼續購買美國的聯邦債券了。蘋果公司也不能從中國的工廠運回iPad了。市場會預期美中貿易和世界貿易都會大受干擾,並且會引發更多後果,哪怕北京和華盛頓都想為損失設定上限。常言道,經濟實力是國防強大的基礎。在中國問題上,美國的經濟實力不僅僅是強大國防的基礎,而且更是對於中國可能的冒險行為最好的防禦。

外交依賴:除非中國發動直接和大規模的入侵(目前看不出它會這麽做),在不涉及重要的美國利益時,美國可能會在權衡緊張態勢后,決定不干預。美國可能會更依賴於外交和以滿足中國利益的方式來安撫,特別是在其訴求合理的時候。

建設合作夥伴的能力:避免直接軍事對抗與局勢升級並不等於說,美國只得消極被動。美國擁有如日本丶韓國和澳大利亞這些強有力的盟友,以及其他現有和潛在對中國越發不滿的合作夥伴。時至今日,還沒有跡象表明,中國周邊鄰國的決心有所減弱。然而局勢究竟會否持續,將主要取決於美國如何鼓勵區域各國在政治上和軍事上「站出來」與中國抗爭。

調整美中關係的重心:美中競爭不應該被認為是零和遊戲,當中國成為真正旗鼓相當的競爭者時,也同樣有潛力成為在防務和經濟領域的更強大合作夥伴。當前,美國作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負擔著當世界警察不成比例的重擔。中國和多數國家一樣在乘搭便車。因此,中國在印度洋上打擊海盜,及對聯合國維和任務越來越感興趣,應該成為加強美中合作的基礎。美國需要利用中國力量,同時也加以約束。對美國來說,從相對強勢的位置來這麽做會更容易也更安全,也就是說應該儘早開始這種合作。

報告的結論為:「儘管不應忽視與中國發生衝突的風險,但也不應誇大這一風險。」

改善直接防禦和降低衝突升級風險的方法之一,是美國可以加強中國鄰國的能力,鞏固它們的決心。這樣可以提升中國動武的成本丶防止中國不惜犧牲區域穩定和美國利益而獨斷專行。這樣的戰略不是,也不應視作美國想要圍堵中國或聯合整個區域對抗中國,以免讓中國產生更強的敵意。事實上,也應該同樣努力把中國拉進合作性的防衛行動中,這不僅可以避免美國顯得是在結成反華聯盟,也可以獲得世界第二大強國在國際安全方面的更大貢獻。對於上述的一些衝突預案,美國應該繼續探索合作性的解決方案。比如說,朝鮮崩潰,就可以成為美中合作的機遇之一。

綜觀而言,美國的態度可以歸納如下:可以不打就不打,但要打時奉陪到底。

作者是《南華早報》中文網的多媒體內容副總編輯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21:5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