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簡論中國歷史上的殖民運動

[複製鏈接]

3012

主題

3946

帖子

7099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9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天河水 發表於 2012-9-8 04:2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 wayofflying


漢人是主動南遷,是從民族大戰略的角度來看的,而不是幾個名人或者一些民眾的心理
感受甚至大規模因戰而逃所能否認的。我們應該承認,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存在殖民行動
的,而且這種行動一直延續到清朝,現在就我認為的中國歷史上對南方有計劃殖民的幾
個階段明確一下:

  1,大禹治水,分划九州。用現代的科學知識來看待有關治水的歷史或者傳說,可
以理解為,中原甚至南方都是一片沼澤,洪水泛濫。炎黃部族在其英明領袖的帶領下降
低了水位,使原來的沼澤成為可耕地,然後分派殖民部隊或者征服當地殘餘部落(水災
后的殘餘)或者與當地部落友好相處,因此才能共同認可大禹的宗主或者盟主地位!

  2,周朝封建諸侯。周朝的分封,屏棄了商朝以當地部落為統治者,中央只保留威
懾力量的做法,而是除了夏(木已)商宋,直接憑藉強大的軍事力量,將功臣貴胄分封
各地為諸侯壓制融合當地部族,其實用西方的話來說,實際上就是在殖民地建立軍事據
點,逐步消滅或者同化當地土人,其中和平的可以用晉獻公與狄國和親,戰爭可用齊為
燕吞滅孤竹國為證!當時當然不是只向南方殖民,而是全面向所有發現地殖民!所以北
有燕,東有齊,西有秦(秦之起家也是因功得封因功得權來的)南有漢北諸姬姓王國,
當然,由於楚的崛起,南方的拓展表面上遭受挫敗,漢水流域的軍事據點(各姬姓小國
)全被楚攻破,然而從文化角度講,誰敢說楚文化沒有漢北諸侯的影子?至於吳,那更
是以兩個逃亡的周朝王子為先祖,在他崛起之前,誰敢說其中沒有大量炎黃殖民者的默
默耕耘(當然,這裡應該是以文為主的殖民)?

  3,秦漢時期南部各郡的設立。郡縣的設置,在中國古代很多時候不是根據人口多
少來定的,而是根據政治原因或者軍事原因來設置的,而這兩個原因在南方郡縣的設置
可以理解成一個原因,建立殖民據點,鞏固新佔領土。先秦時代,大家都習慣把長江以
北全部劃分成楚國領地,咋眼一看,恍惚楚國確實龐大無比,幾乎控制了中國一半的土
地,實際上我認為統一戰爭時期,楚國的有效控制領土應該局限在鄂湘皖贛蘇魯豫浙黔
8省之內,,而其他部分還在一些原始部族的控制中。由於楚國不斷在中原爭霸,因此
根本重點並沒有放在南方的進一步開拓上(知道的就一個庄蹺到雲南建立了一個較大的
殖民據點),而秦在統一戰爭還沒有結束時候,就逐步繼承周朝未完成的事業,繼續向
南方拓展,逐步建立殖民體系。於是四川的巴蜀二郡,貴州的黔中郡,浙江的會稽郡,
兩廣的桂林象南海三郡(可能記錯)這些所謂的郡縣,其實按西方理論,實際上就是大
殖民基地和小殖民據點,這一過程必然如同西方征服美洲一樣,充滿了血腥和暴力,只
是程度不同再加上歷史更久遠,東方更善於掩蓋而已。當然有的成功了,有的失敗了,
更由於中央本部的動亂(楚漢之爭)秦的殖民進入了低潮,於是有的殖民地以殖民者為
主獨立了,有的殖民地以當地土著為主獨立了,這就是所謂的南越閩越東甌三國及夜郎
滇且蘭諸西南小國的出現。

  漢朝建立以後,由於戰亂的傷痕需要彌和,又要面臨北面匈奴巨大的軍事壓力,所
以一直忙於休養生息,積聚國力,經過文景之治,漢人在強大的經濟實力的支撐下,又
開始了自己的新一輪殖民運動了。朝鮮三郡的設立可以說是非常成功和輕鬆的,漢人在
朝鮮半島上生活了數百年。而在南方,雖然沒有大規模的軍事抵抗能力,但是其複雜的
地理環境和氣候,使得殖民計劃進行得異常艱難。三個有外交關係的獨立國家先後發生
動亂和國策上的失誤,從而給了漢朝以征服南方再次殖民的借口,東甌數十萬人和平內
遷,閩越強制內遷,南越最大部分內遷,再加上有組織的戰死和屠戮加上基層部隊的暴
力行徑,應該說閩浙粵桂原三國地區應該沒多少人煙了,但是閩浙粵桂並沒有出現無人
區,還有人力財禮設置南海閩中永嘉(?)交趾各郡,連海南島上都可以設郡,其人口
來源不言而喻!當然這裡的人口不包括那些反叛無常尚未歸化的南蠻各族了!(說到這
里,難免想起很多朋友喜歡爭論的古代中國人口這個問題,他們一般都是以當時的官方
數據為主,然而官方人口統計是以能納稅服役為目的的,沒有哪個人有勇氣或者愚昧到
去統計那些所謂的不服王化的野人)秦漢時期郡縣設置在南方殖民運動的最大意義,就
是已經成熟定型的漢民族正式進入了珠江流域,浙江流域,紅河流域!

       4。晉室南渡背後的漢族大遷徙。秦漢時期的南方經營應該是不徹底的,在南方
各地不斷發生殖民據點被圍攻甚至被消滅的事件。漢朝最著名的南方殖民戰爭,應該就
算馬援剿滅交趾二女的叛亂了。(應該說,馬援也是民族英雄)根據南方一些少數民族
的傳說和官方記載。那場戰爭應該定性為一場被殖民民族聯盟對殖民民族的軍事反抗。
但是這次反抗在殖民民族的強大軍事壓力和經濟壓力下,被殖民民族分化瓦解最終鎮壓
了。漢朝終於保住了這些殖民據點。而這就給東晉時期的漢族大遷徙提供了最基本的生
存空間。這一次民族大遷徙,很少人從民族的角度來看問題,談得更多的是軍事和政治
上的得失,認為是被迫的,但個人認為,這個短期的被迫是一個長期主動的組成部分而
已。同時,從客觀角度看的話,這一過程,恰好就是殖民運動的第三部分:實民階段。
(第一部分是佔領,即戰爭,即據點的建立,第二部分為征服,即殖民據點體系的鞏固
,即郡縣的設立)大量北方漢族移民的擁入,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讓空曠的原野重
新恢復了生機,為軍事力量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財力和人力,從此,南方殖民據點不再需
要本部的輸血,而是有了自己的造血功能,在這樣的壓迫下,原土著南方民族分崩離析
,很難對殖民體系形成威脅。

  5,唐五代南方殖民體系的巨大失敗。在整個漢人南方殖民運動中,東南方面可以
說取得了完全的成功,浙閩粵桂湘贛基本漢化,未被消滅或者同化的殘餘各少數民族龜
縮在漢人沒有興趣進入的山林地帶,基本被殖民政府有效控制。而在西南方面,漢人殖
民體系幾乎是徹底崩潰。雲南六詔的統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被唐人逼迫出來的,
是雲南各少數民族為獨立生存無意識採取的戰略結果。漢人在雲南的殖民據點被掃除殆
盡,貴州的據點勉力支撐,而四川涼山一帶,則成了雙方角力的戰場。結合了土著民族
和部分殖民文化的南詔大長和大理這一獨立政權體系,使漢人南方殖民計劃推遲了數百
年。南詔出現后,應該說很快就意識到自己兩面受敵的戰略劣勢,他必須要扶持自己的
盟友出現,共同對抗北方的強大殖民者,於是,交趾地區的民族反抗運動再次進入了高
潮,由唐末至宋末,南方少數民族武力反抗不斷。其中安南的最終獨立就是其偉大結果
。從唐代歷史我們可以很輕易的發現大理國和安南地區的動亂直至獨立有密切的關係。
而儂智高之亂從漢人宋朝角度來看是叛亂造反,從民族角度看,又何嘗不是大理大越兩
國為抵制北方漢人的殖民壓力而扶植的棋子呢?南方各被殖民民族的強力反撲,加上日
益強大的北方游牧民族的壓力及北方殖民體系的崩潰,使得漢人殖民計劃陷入了低潮,
有宋一代,主要將精力放在已控制地區的第四殖民階段:同化階段。這一結果,就是統
治內各民族雖然保持了自己的民族性,卻開始納入中央政府戶口編製。

  6,金蒙元時期漢人的蟄服。由於政治上的失誤和軍事上的積弱,漢人的根據地亦
被異族佔領,向外殖民根本無從談起,連自己都成了被殖民民族。漢人開始為自己民族
的復興拚死作戰了!只能說從客觀講,隨著蒙元的軍事擴張,漢人也在跟隨著擴散,並
為將來的再次殖民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7,明清時代的改土歸流。要談改土歸流,當然要上述到唐開始的羈縻制度,到宋的
宣慰制度,到元的土司制度,然而真要談那些的話,恐怕得準備到圖書館坐上幾個月再
找商務印書館要批號才行,那就不是在網上閑談了,所以還是打住,只從明開始的土流
並存談起!蒙元的建立,徹底改變了漢族作為唯一大族的地位,在新的統治者眼裡,南
部漢人和其他少數民族是同一檔次,這一定論,就導致漢人和南方少數民族心理變化和
地位差距,土官和流官成為共同為中央承認只是治理對象不同的地方機構,這一心理上
的變化,延續到明朝時漢人重新復興,奪回了統治民族地位后,南方少數民族的心理定
位也不再輕易改變。更勿論不到三百年後,又喪失統治地位,只是以第一經濟大族在暗
地里影響滿清的國家決策(或者直接說滿蒙貴族聯盟剝削漢族,漢族借滿蒙的招牌壓制
南方各族)。於是,就出現了土流並存的局面,漢人殖民運動再次從軍事征服這第二殖
民階段開始了艱辛歷程。在這一過程中,由於南方各族經過千多年的交流,在軍事能力
政治體制和文化水平上都有了巨大提升,更重要的是由於金元的先後入侵,各南方少數
民族的心理自卑感基本消失,他們雖然不能如北方民族那樣給漢人造成戰略上的壓力,
但局部反抗卻是此起彼伏,屢殺不止。明清時代的很多民族起義,說穿了實際上就是殖
民造成的民族衝突,什麼地方官吏的剝削壓迫都只是表象而已。從明開始,改土歸流既
是大量漢人進入少數民族的依據,也是結果。很多土司的反抗,也不是簡單的用貪圖地
位享受可以說明的。

      8,明清時代的下南洋。很多人將中國近代的落後歸結于海洋意識的落後,實際
上他們並沒有考慮到歐洲和東亞地理環境不同和民族實力狀況的分析,只是在用現在的
知識來對當時的情況想當然。作為當時東亞的最大民族,有著近乎無限的陸地擴張空間
,換句話說,漢人連已經知道的世界都還沒有完全消化,他們有必要冒險去闖蕩幾乎是
只有水的海洋嗎?在看看歐洲地形,真正在地理大發現中佔據主導地位的葡萄牙西班牙
英吉利三國,有幾個有實力在歐洲大陸爭雄,從而在陸地上實現民族擴張?如果航海三
國沒有法國德國對俄羅斯的屏蔽,他們敢於把國力投入海洋嗎?

  明清時代的下南洋,應該說是漢人南方殖民運動的必然過程,起於北方的漢人逐步
已經將長江流域湘江流域,浙江流域珠江流域同化了,東方的朝鮮已經完全納入了本民
族的文化體系,北方有源源不斷的強大少數民族,西方由於千年的戰亂和過度開墾,涼
州這塊原本天然的殖民基地已經潛力耗盡,無法再支持大規模的殖民作戰,因此,直到
藉助滿蒙的軍事聯盟,消除了北方威脅的清朝,才得以重新經略西方開展在滿蒙控制下
的小規模殖民。而在南方,下海通道基本打通並鞏固下來,雖然丟失了安南這塊殖民地
,但是最終保住了嶺南各處良港,漢族如果要繼續推行民族擴張,就只有面向海洋了。
鄭和的出現,可以說是這一海外殖民運動的第一階段,然而,由於內外壓力,這一民族
戰略性的發展軌跡最終沒有順利開展,在第一階段即軍事佔領沒有完成的情況下,就越
過第二階段據點鞏固階段,直接進入了第三階段實民階段內部壓力主要體現為明朝期間
的北方侵襲,有明一代,北方威脅幾乎無年不在,另外就是原有殖民體系內的各民族反
抗,這些零散的反抗和戰爭,迫使明朝漢人無法將民族主體資源用於新殖民地的開發,
而只能首先維護本土安全和消化老殖民地區,防止又一個安南的出現!因此海洋殖民計
划就只能體現為民間自發的小規模的下南洋現象。但這一現象也被滿清的入侵中斷了,
應該說被漢化的滿清統治者逐漸意識到了漢人繼續擴張對其統治的危害性,當然他們最
直觀的理解就是軍事上的態勢轉換,禁海令的頒布,表面只是為了對付台灣的明朝殘餘
而且實行了幾十年後就廢止了,但其地方政府的慣性和由此造成的心理壓力,最終拖住
了中國走向海洋的腳步。從外因來看,一個民族的擴張,只能是藉助其先進的軍事實力
和文化水平在強大的經濟實力下進行,無論是古代中國在東亞大陸山的擴張還是歐洲人
在美洲大陸進行的擴張一樣都是建立在沒有軍事強大政治統一文化發達的對手這一絕對
條件下進行的,沒有這個條件就只能是對抗或者短時間的軍事佔領,而無法實現長久的
殖民,由於明朝的內耗和滿清的壓制,當中國人海外殖民的時候,能夠與之抗衡的西方
文明已經以官方的形式開始了南洋的殖民計劃,在這種情況下,南洋終於在對北方強大
王朝的恐懼下接受了西方殖民,而缺乏政府支持的中國民間殖民者則只能在當地土著和
強大的西來殖民者間尋求生存空間和尷尬的政治地位,而這,個人認為這幾乎可以說是
所有南洋排華運動的歷史根源!

  9,中國殖民運動的終結。中國殖民運動起點比歐洲早一千多年,結束的時間卻跟
歐洲差不多,原因卻也是由於全球地理的最終統合,使得原先在各自世界里強大孤獨的
幾個文明開始直接面對。對中國而言,民族的生存已經不再只是簡單的拓展生存空間,
面對前所未有的,給予自己重創的西方文明,中國開始了自己的思索,重新對自己的民
族心態進行調整對民族資源進行分配。進入新時代的中國文明也許還要經歷一個百年的
陣痛,但這個時間對一個偉大民族來說是短暫的,也是必要的。在中國民族完成自己的
重組后,中國必定能找回自己應有的國際地位和民族生存空間!

32

主題

933

帖子

1173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新新移民(六級)

Rank: 4

積分
1173
沙發
laiting275 發表於 2012-9-9 18:48 | 只看該作者
是移民並非殖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385

帖子

1707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707
3
南冰洋 發表於 2012-9-9 23:55 | 只看該作者
殖民是有系統的, 有組織的, 自上而下的侵佔和擴張; 移民則是人民居住的遷移。 或者說, 殖民是擷取別人或無主的不動產, 而移民僅是受到有限保護的動產(包括居民)轉移。所以, 在這個定義上說, 應該是殖民, 而非移民。 再加一點補充, 殖民不受被殖民地原有權力的管轄, 而移民則是接受當地政權的管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6

帖子

19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99
4
yeiliya 發表於 2012-9-10 16:33 | 只看該作者
很不錯的帖子,很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4 09: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