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9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費孝通和他提出的「蘇南模式」與「溫州模式」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2-9-1 02:0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8-10-16 9:22:00]

作者:李永軍
  
提起費孝通,不難使人想起他提出的「蘇南模式」與「溫州模式」, 直接衝擊了「計劃經濟」的框框,有力地推進了改革開放的發展。這其中,既有費老的辛勤與汗水,更有他的魄力與膽識。

上世紀80年代,「蘇南模式」異軍突起。當時,蘇錫常農村依靠緊鄰上海等大城市的區位優勢和歷史傳統,通過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探索出一條非農化途徑,創造了離土不離鄉的「蘇南模式」。著名人類學家費孝通在1986年時曾對蘇南模式給予肯定:「農民充分利用原有的農村生活設施,進鎮從事工商業活動,在當前不失為最經濟、最有效的辦法。」  進入90年代后,與「蘇南模式」同時起步的「溫州模式」受到關注。中共十五大以後,以個體私營經濟為主的「溫州模式」終於大紅大紫。而蘇南模式則進入調整期,外向型、結構調整、產權改革和城市化相繼賦予蘇南模式以新的內涵。 然而,進入新世紀后,雖然這種較勁仍在進行,但勝負已然明了,蘇商落後於浙商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翻開「2004年福布斯大陸富豪榜」,前50位浙商佔了7席,而蘇商中排名最前的雨潤集團董事長祝義才僅列第41位。近年來,浙商銳意開拓,僅浙東一帶就約有350萬人在海內外經商。浙商屢有像組建成立浙商銀行、參與寧波跨海大橋建設之類的驚人之筆。相比之下,蘇商缺乏創業激情,畫地為牢,今日蘇南腹地,反而成了台商和浙商的天下。目前蘇錫常三地前五位產業完全一樣,產業結構的同構現象,使得蘇南先後發生了棉花大戰、蠶絲大戰和鋼鐵大戰。

1983年底,費孝通教授領導的小城鎮調查組,到江蘇考察。他的《小城鎮再探索》一文是這次考察的總結。在文章中費先生第一次提出了「模式」一詞和「蘇南地區模式」(蘇南模式)這一發展模式

「蘇南模式」是指以蘇州、無錫、常州為代表的經濟發展途徑選擇及經濟發展途徑組合,它是一個持續的、發展的概念,不單純指某個階段的經濟發展選擇和組合。蘇南地區通常被定義為:蘇州、無錫、常州三個地級市以及崑山、江陰等九個縣級市,在具體的地域範圍上包括各城市的市區和農村。這一地區經濟發展速度快,而且強勁的發展持續時間長,在具體的經濟發展路徑選擇上,具有明顯的特徵,因而出現了「蘇南模式」的提法。自此之後,其以集體經濟和鄉鎮企業為核心,追求村民共同富裕的特徵因為非常符合當時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所以備受追捧。而蘇南的表現也確實搶眼:小城鎮迅速崛起,農村綜合實力迅速增強,極大改變了城鄉面貌。成批入選的全國「百強縣」甚至導致了所謂的「小馬拉大車」現象。發達的縣域經濟加上1983年江蘇在全國率先試點省轄市代管縣(市)的行政區劃改革,使得蘇南的城鎮化水平極高,在一輪撤縣建市的熱潮後幾乎只有「市」而無縣、無鄉。費孝通教授曾對蘇南一位領導說:「你是做『模式』的,我是寫『模式』的。」改革開放以後,蘇南經濟增長快速,是我國率先發展的地區之一。1984年,鄧小平同志說:「去年我到蘇州,蘇州地區的工農業年總產值已經接近人均八百美元。我了解了蘇州的生活水平。在蘇州,第一是人不往上海、北京跑,恐怕蘇南大部分地方的人都不往外地跑,樂於當地的生活……這幾條就了不起呀!」 對於蘇南等地區鄉鎮企業的發展,鄧小平同志稱為異軍突起。江澤民同志也給予了充分的肯定,正如在十四大報告中所說,「是中國農民的又一偉大創造」。因此,總結蘇南發展經驗並進行理論概括,是必要的。費孝通教授提出「蘇南模式」在我國具有普遍意義。當時,我國人多地少的矛盾越來越突出。怎樣把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轉化為生產力,是經濟發展的關鍵問題。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這就大大地調動了農民發展經濟的積極性,他們千方百計地去開闢種種生財之道,農民常稱它為『找活路』。各地農民處境不同,條件有別,所找到的活路多種多樣,因而形成了農村經濟發展的各種發展模式」。費孝通教授對蘇南的調查總結了四條:無農不穩,即沒有農業,經濟站不穩;無工不富,即沒有工業富不起來;無商不活,即沒有商業經濟活不起來;無才不興,即沒有教育和科學文化就不能繼續前進。實際上,這就是「蘇南模式」。蘇南的經驗能不能適用於江蘇其它地區呢?為了尋找答案,他按照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狀況,將江蘇分成蘇南、蘇中、蘇北三個經濟區域。把長江以南的蘇、錫、常三市和地處長江之北的南通市並提作為蘇南區域,這是從它們經濟發展上的共同性來說的。這四市可以列入上海經濟區。在蘇南、蘇北之間劃一個蘇中區,把揚州市的沿江一部分和鎮江、南京兩市合成一塊,甚至包括南通市的西部及北部在內。這種劃分雖然不同於近幾年江蘇經濟發展規劃中的提法,但對於打破行政區劃理解經濟區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聯結南京、鎮江、揚州3個城市的一片狹長的三角地區,被人們稱為長江下游的銀三角。費孝通教授也看好這一地區,認為南京對寧、鎮、揚所組成的城市體系與上海對蘇、錫、常、通組成的城市體系一樣,應當對自己所處的地區鄉鎮工業產生較強的影響力,猶如兩個相對獨立的星系,各自產生輻射,照亮星點周圍的太空。我曾陪同他考察過揚中,老人家對「散點式的規模經濟」十分有興趣。鄉鎮企業把工業猶如撒沙般地擴散到鄉間,直至進入農戶的家庭,使在整個鄉鎮範圍內的居民都得到實惠。對此,他概括為一句話:「要使千家萬戶富起來。」他到淮陰、鹽城、徐州等地區都作過調查,十分關心蘇北的發展。1986年,他在蘇北地區的一次調查就達20多天。他指出,蘇北鄉鎮工業遲,個體專業戶發展得快,因此很想搞清楚專業戶對發展鄉鎮工業所起的作用。他在淮陰總結了「耿車模式」,認為這是一條有利於提高農民收入,採取簡單加工的方式來發展家庭工副業的路子。他還對耿車模式的創新提出了以下建議:一是要有現代技術,二是能人多一些,三是建設商品市場,四是對外開放。顯然,這些建議都是正確的,至今仍然具有現實意義。

溫州模式是溫州鄉鎮經濟模式的簡稱,是溫州成功解決「三農」問題做法的概括。溫州自改革開放以來,自發產生的溫州模式孕育出了二十一世紀初被稱為「草根浙商」的浙江工商業群體,其生命力與活力有目共睹,為浙江省由二十多年前的一個農業省份變為今日繁榮昌盛的經濟大省立下了汗馬功勞,成了推動鄉土浙江邁進城市浙江的強大動力。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蘇南模式的式微,現在推動江蘇省城市化發展的動力主要是引進的外資,比如蘇州就顯得尤為明顯。雖然,現在還不是給浙江、江蘇的未來發展誰強誰弱下定論的時候,但浙江省因溫州模式而引起的突變及由此而來的大發展,卻是值得人們十分關注的。費孝通在歸納溫州模式時,強調「以商帶工」,強調「小商品,大市場」。在解釋溫州人為什麼會從經商入手,費孝通考察了溫州歷史,認為是溫州人均只有半畝土地,人們只能外逃內逃,到國內外找飯吃,手段是靠一技之長打工、做小買賣。這種歷史在20世紀八十年代政策改變了,溫州人的老祖宗傳給兒孫的看家本領有了用武之地(費孝通、羅涵先,《鄉鎮經濟比較模式》,重慶出版社,1988年,P6~7),於是產生了溫州鄉鎮經濟模式,也即溫州模式。

那年,費老已是76歲高齡,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志在富民的費老,那些年致力於「蘇南模式」的調研,聽說溫州出現了農村經濟發展的另一種模式——「溫州模式」,就帶上助手興緻勃勃地前來實地考察。費老是從杭州乘坐汽車於2月28日下午抵達溫州的。當時剛剛春節過後,春寒料峭,大地沉寂,可費老不顧年事已高、舟車勞頓,在溫州的6天時間裡,先後深入永嘉橋頭、蒼南金鄉、瑞安塘下、樂清柳市和虹橋等,考察了專業市場、街道和鄉鎮企業,走訪了一批改革者。每到一地,走走、聽聽、看看、問問,無不令費老興奮、激動。費老此行不是就家庭工業考察家庭工業,而是想通過對溫州家庭工業為什麼這樣興旺發達的考察,從中發現並總結帶有規律性、普遍性的新觀點。在橋頭紐扣市場,陪同的當地官員介紹,這是一名王姓的彈棉郎於1979年在江西買來一批處理紐扣,帶回橋頭擺起了紐扣攤,從此竟成了氣候,現已有紐扣廠430家,年產值近2000萬元,紐扣銷售大軍幾乎遍布全國各地。費老聽后,久久地陷入了沉思。費老後來每每談起這次「溫州行」時,無不對這類新鮮事物津津樂道。有這麼一件事,雖然在費老的著述里找不到記載,然而當年全程陪同的一名部門領導依然記得清楚:費老在瑞安塘下考察時,聽說一名81歲的老太婆也在家生產鬆緊帶,一天可賺一元多錢,不但不勞累,還可以自食其力。費老不顧陪同人員的勸阻,登門作了拜訪。只見這位健朗的老太婆在自家的閣樓上,嫻熟地操控著電動織帶機。一打聽才知,一天可以編出三四十米鬆緊帶,產品全部被服裝廠家訂購。費老關切地問:「有沒有累著?」老太婆笑著說:「這活輕鬆,活動活動筋骨,比閑著沒事還舒服。」費老感嘆說:「這就是家庭工業的活力所在啊!」費老的這次溫州之行,撰寫了近1.5萬字的《小商品大市場》一文,刊發在當年的時事政財新聞權威刊物《瞭望》雜誌上。文中激情澎湃地說:「無論是蘇南模式、溫州模式或其他群眾創造的模式,評價的唯一標準應當是視其是否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否提高人民大眾的生活水平。這些模式在中國歷史上乃至人類發展史上都是曠古無師的……」這一年,「溫州模式」在全國各地引起空前的反響和關注,「溫州「兩字傳響神州大地。這其中,費老的《小商品大市場》無疑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費孝通調查研究蘇南、蘇北、溫州后,對溫州模式曾發出過這樣的感嘆:「這種發展模式只有溫州人能夠做到,因為他們有自已獨特的歷史條件」(費孝通、羅涵先,《鄉鎮經濟比較模式》,P8)。十多年來,到溫州學習溫州模式的全國各省市有很多很多,有的甚至來過多次,但真正學習借鑒成功的卻找不出一個。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1990

主題

1萬

帖子

7416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416
沙發
掏光養賄 發表於 2012-9-2 04:10 | 只看該作者
費孝通調查研究蘇南、蘇北、溫州后,對溫州模式曾發出過這樣的感嘆:「這種發展模式只有溫州人能夠做到,因為他們有自已獨特的歷史條件」(費孝通、羅涵先,《鄉鎮經濟比較模式》,P8)。十多年來,到溫州學習溫州模式的全國各省市有很多很多,有的甚至來過多次,但真正學習借鑒成功的卻找不出一個。


Read more: 費孝通和他提出的「蘇南模式」與「溫州模式」 - 社會縱橫 - 貝殼村


——費孝通的這一段話,才是實事求是的典範!所謂「模式」,就是因地制宜,因循當地自然歷史人文條件,經過長期人類活動而發展起來的一種經濟活動形式。

各地有各地的經濟活動形式,豈能邯鄲學步?!更不能生搬硬套什麼什麼「模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3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2-9-2 09:4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新鮮人 於 2012-9-2 09:52 編輯
掏光養賄 發表於 2012-9-2 04:10
——費孝通的這一段話,才是實事求是的典範!所謂「模式」,就是因地制宜,因循當地自然歷史人文條件, ...


費孝通何必創造模式二字??? 苯極了,哪如樓上聰明???

溫州的富商的確比蘇州的富商多,這是事實,所以證明社會主義沒有優越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990

主題

1萬

帖子

7416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416
4
掏光養賄 發表於 2012-9-3 04:50 | 只看該作者
新鮮人 發表於 2012-9-2 09:49
費孝通何必創造模式二字??? 苯極了,哪如樓上聰明???

溫州的富商的確比蘇州的富商多,這是事實, ...

有人非要生搬硬套,把費老的學術研究中使用的「模式」沿用到當前的政治現實中來!

張冠李戴!

本人並非聰明,只是懂得分清概念!確實,比一貫混淆概念的傢伙,腦子清醒一點!

用「富商」多不多來證明社會主義有沒有優越性,那是你的絕技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181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631
5
小康人家 發表於 2012-9-3 06:49 | 只看該作者
掏光養賄 發表於 2012-9-3 04:50
有人非要生搬硬套,把費老的學術研究中使用的「模式」沿用到當前的政治現實中來!

張冠李戴!

樓上的知道什麼是社會主義嗎?? 知道的話,請把要點講一講,不知道也不勉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990

主題

1萬

帖子

7416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416
6
掏光養賄 發表於 2012-9-4 04:28 | 只看該作者
小康人家 發表於 2012-9-3 06:49
樓上的知道什麼是社會主義嗎?? 知道的話,請把要點講一講,不知道也不勉強。 ...

又來這一套!屢見不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10

主題

2126

帖子

7388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388
7
春到人間 發表於 2012-9-6 09:16 | 只看該作者
掏光養賄 發表於 2012-9-4 04:28
又來這一套!屢見不鮮!

新鮮人的簽名,值得你一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990

主題

1萬

帖子

7416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416
8
掏光養賄 發表於 2012-9-7 04:00 | 只看該作者
春到人間 發表於 2012-9-6 09:16
新鮮人的簽名,值得你一讀。

那是你的鑒賞水平。。。

什麼「朝代」了?看帖也要強行攤派???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9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2-9-7 05:3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新鮮人 於 2012-9-7 05:40 編輯
掏光養賄 發表於 2012-9-7 04:00
那是你的鑒賞水平。。。

什麼「朝代」了?看帖也要強行攤派???


是啊,現在已不是是費孝通時代的蘇南模式了,被稱為新蘇南模式。

放大 縮小 默認        

博士生導師張顥瀚暢

「新蘇南模式」的靈魂是以人為本

    核心提示:

    改革開放30年,珠三角、長三角作為中國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享受著改革開放的成果,蘇南模式與溫州模式、珠江模式並稱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三大模式。2006年,時任江蘇省委書記的李源潮首先提出了新蘇南模式,他說新蘇南模式的內涵是科學發展和和諧發展下的率先發展。它的本質上是科學發展觀在江蘇大地上的群眾性實踐,所以蘇南模式是快,而新蘇南模式是又好又快。

    這個從「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的轉變對於蘇南地區有何意義?對於珠三角的發展又有何啟示?江蘇省社科聯黨組書記、博士生導師張顥瀚走上文化論壇解析新蘇南模式。

    科技創新必須走向市場

    從「蘇南模式」到「新蘇南模式」,經歷了從「四千四萬」向「四尊四創」這樣一個文化靈魂的整體轉變。早期老的蘇南模式,叫做「走遍千山萬水、吃盡千辛萬苦、說盡千言萬語,歷經千難萬險」的四千四萬。在這個過程中,雖然蘇南人民走遍千山萬水,吃盡千難萬苦,但是當時他們做的是利用自然的資源,本地的、國內的自然資源的利用,當時是工業化的初級階段,叫做資源觀上的發展,而這種發展必然是不持久的。要向知識經濟、技術經濟、創新經濟發展,要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同時「創業、創新、創優、創造」,這個轉變是一個明顯的、實質性的變化,而且從珠三角和長三角的歷史性軌跡來看,這是中國的方向。在這個根本性的轉變之下,有幾個明顯的變化。首先是目標上由以物為本向以人為本轉向,在全省率先樹立了富民優先的戰略,在發展的速度和導向上由原來的追求快,到又快又好,再到後來的又好又快。

    我覺得,蘇南模式、珠江模式,包括溫州模式,這三個地區最後發展真正的落腳點是在科技上。科技的創新不能放在實驗室里,必須走向市場,因此企業家的素質就是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頂樑柱,而這個素質的轉變決定中國能不能成功走向未來、走向現代,能不能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力,科研院所的創新要重視,同時更不能忽視這樣一個群體佔有的地位和作用。因此現在我覺得政府一個非常大的任務就是如何提升給他們的服務,給他們創造條件,促進他們的能力、素質的歷史躍遷,可能是我們未來發展中國經濟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在這個方面,蘇南可能做得比較好,很多原來傳統的企業家有幾種變化,因為企業的性質變了,許多人都採取了聘請經理制,聘請現代管理人員來管理,這個在蘇南比較普遍。現在蘇南已經出現了這樣的趨勢,創業的主體從農民企業家向科技型、複合型創業者轉變。

    蘇南模式追求「共同富裕」

    蘇南模式的內涵首先是堅持一個目標,追求共同富裕。最早的農民企業家賺了錢,是回報給父老鄉親,不光修路而且給大家分配。鄧小平當時就是根據蘇南的發展到江蘇不斷地去視察,後來提出來「共同富裕」。當時蘇南提出來業有所就,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弱有所扶,貧有所濟。

    蘇南模式的另一個經驗是協調好兩隻手,發揮市場與政府的合力。蘇南比較典型的特色是政府強力推動型的經濟,在向市場前進的過程中,如何看待政府強力地推動,肯定會有不同看法。早期的企業都是鄉鎮企業,後來民營化以後,市場的空間開始逐步地放寬,各級政府都認識到政府干預的弊端。同時在一些原來政府不願意放的,比如市政府重大的市政基礎設施等項目,後來也用市場化來運作,雖然有一些問題,但方向是對的。政府應當承擔什麼職責呢?明確地說,政府的作用一個是推動外向開拓,第二個推動社會事業的發展,第三個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比如說,在經濟走出去方面,要鼓勵民營私營企業走出去,但也要給他們一些支持。江蘇政府通過外交部在柬埔寨建了我們國家第一個外國的工業園,很多企業到這裡投資,政府在這方面應該說做得比較成功。

    第三個經驗是四大創新,一個是產權結構創新,第二個是產業結構,第三個是社會結構,第四個是發展格局。產業結構的創新是解決原來的粗放增長的方式問題,提出由世界工廠到世界辦公室;而社會結構創新是指除去經濟的發展之外城鄉的一體化,以現代化帶動城鎮化,以經濟國際化促進城鎮化,以工業化優化城鎮化。蘇南的城鄉收入分配差距是全國最低的地區,不是之一,而且在蘇南,幾年前已是村村都通公共汽車了。蘇南有一個非常大的特點,它不是全國發展最快的地區,但是從老百姓的角度來講,不是哪一個人,群體是最富的地區,它的發展比較全面、比較和諧。

    文化精神是經濟發展支撐

    在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的轉變起到關鍵作用的,是文化精神支撐。比如說,為什麼廣東是改革開放的前沿?從本質上來說,嶺南文化具開拓性、開放性、改革性、個性性,並且它自古以來就有向外的張力,因此鄧小平選擇這個地方選對了,如果換個地方可能沒有這個效果。它有發展的基礎和文化。

    蘇南為什麼成為現在的蘇南?蘇南的文化自古以來,特別是在中國最早的民族工業產生以來,它是以務實為最基本的特色,實業救國的文化就出自蘇南,像晚清狀元張謇、榮氏家族都是實業家。這是蘇南文化的基礎,古代有「士農工商」,工是坐商,商是行商,而蘇商實際是以工為主,這也是「四千四萬」的蘇南精神一直以來的精神脈絡。

    現在,這種精神同樣要用於服務業。現在新時期的江蘇精神是「創業、創新、創優、爭先、領先、率先」。為什麼提出這個「三創三爭」?全蘇南地區現在人均GDP已經早超過1萬了,確實也有條件向現代化過渡,但這個過程十分艱難,因為許多人想安安穩穩過日子,不願意冒險。在這個時候,更需要精神的支撐。

    「三創三爭」不是指江蘇歷史文化精神,而是新時期的江蘇精神,在投票時,這條有14萬人投票,因為通俗,好記。有很多提倡的精神很複雜,不要說老百姓,連學者都記不住,它就缺少實踐性。因此新時期江蘇精神就圍繞著這些原則來制訂,後來得到比較廣泛的認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990

主題

1萬

帖子

7416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416
10
掏光養賄 發表於 2012-9-8 03:48 | 只看該作者
新鮮人 發表於 2012-9-7 05:37
是啊,現在已不是是費孝通時代的蘇南模式了,被稱為新蘇南模式。

放大 縮小 默認        

費孝通是費孝通!

張顥瀚暢是張顥瀚暢!

瞎七八搭的,亂扯什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18:4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