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趣味文化(十九)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37、為什麼稱丟了官兒叫丟了烏紗帽?烏紗帽是什麼樣子的?
帽子原是指少數民族地區或者沒有開化的地方人們頭上所戴的東西,曾被看作「野人之服」。漢族文化區稱頭部佩戴物為冠、冕、弁、巾等。到南北朝時,上層社會人士和下層百姓才普遍以戴帽子為時尚,人們製作了各種各樣款式奇特的帽子,烏紗帽也是在這個時候出現的。據《宋書》記載,南朝宋明帝時,建安王劉休仁「制烏紗帽,反抽帽裙,民間謂之『司徒狀』,京邑翕然相尚」。這種帽子的形狀是頂很高,帽沿短,帽子近似為方形,並粘有烏紗。它的樣式十分特別,以至被一些人視為「服妖」。除了劉休仁製作的烏紗帽,當時還有許多款式新奇的帽子。《隋書·禮儀志》記載:「宋齊之間,天子宴私,著白高帽,士庶以烏,其制不定。或有卷荷,或有下裙,或有紗高屋,或有長耳。」可見當時的天子戴的是白紗帽,其他人戴烏紗帽,帽子或者像捲起的荷花,或者有下垂的帽沿,或者有兩個長長的「耳朵」。 隋朝統一中國以後,烏紗帽就風行天下了。當時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喜愛烏紗帽。為了顯示出官職的大小,不同等級的官員還會在帽子上掛不同數目的玉飾。一品官掛九塊玉飾,二品掛八塊,三品掛七塊,四品掛六塊,五品掛五塊,六品以下就不準佩帶玉飾了。到了唐代,襆頭是最常見的頭部佩戴品,但烏紗帽還是受到一部分人的青睞。《唐書·輿服制》記載:「烏紗帽者,視朝及宴見賓客之服也。」可見當時的烏紗帽既是一種公服,又是一種常服。此外,民間還有贈送烏紗帽的習慣,李白的《答友人贈烏紗帽》說:「領得烏紗帽,全勝白接。山人不照鏡,稚子道相宜。」 到了宋代,大小官員都著襆頭上朝。一開始,宋代的襆頭內襯木骨,用藤草編成內里,外面罩上漆紗。後來索性不用藤草,專襯木骨,這樣顯得更加平整美觀。這種襆頭與後世的官帽——烏紗帽——已經十分相似了。據說,宋太祖趙匡胤還對這種官帽的樣式進行了改革。原來在上朝議事的時候,一些大臣喜歡交頭接耳,使得大殿里十分嘈雜。於是宋太祖規定,帽子的兩邊必須各加一根一尺多長的鐵翅。這樣一來,大臣們想要說悄悄話就不那麼容易了,一不小心把帽子碰掉了可就丟人了,由此大殿的紀律好了很多。由此看來,現代影視作品中皇帝臨朝時秩序井然、莊嚴肅靜的場面也不完全可信,至少趙匡胤就在整頓朝議紀律上動了不少腦筋,這大概是因為下面的文武大臣中很多都是與他出生入死打江山的兄弟,無組織紀律慣了吧。

38、銅錢為何被稱為「孔方兄」?
中國古代的錢幣在春秋戰國時期是各式各樣的,戰國晚期的秦國才開始鑄造「圓形方孔」的錢幣。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施行了一大批有建設性的措施,統一錢幣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條,從此這種圓形方孔式樣的錢幣就成為中國古代社會最為通行的錢幣形狀,後來民間也用大錢、銅錢來稱呼這種形狀的錢幣。將銅錢稱為「孔方兄」有個特別的來歷。晉代有個名士叫魯褒,他曾戲稱自己對金錢「親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則貧弱,得之則富昌」。這本是魯褒對「錢」的遊戲說法,但是在晉代那個盛行玄談、講究風度的年代,「孔方」、「方兄」或「孔方兄」作為錢的代稱迅速流行起來,因為人們覺得用「孔方兄」來代指錢幣,不但符合它自身的形狀,而且完全消除了言及「錢」時的庸俗氣,使得人們覺得說話者知識淵博、氣質脫俗。直至今日,儘管銅錢已經成為古物,但是仍舊有人用「孔方兄」來稱呼錢,體現了一種豁達與幽默。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2 22:3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