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台灣民主收穫失望(轉)

[複製鏈接]

33

主題

82

帖子

47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4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身土不二 發表於 2012-9-5 16:0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轉自: 八闕 張維為 (時間:2012-09-04 19:48:48)

台灣民主的質量確實不敢恭維。其選舉制度一開始就有問題,社會也未能解決「國家」認同問題,選舉總是高度意識形態化而不是辯論公共政策。今天是網際網路和微博時代,民主變得越來越民粹,越來越遊戲化,結果很難產生優秀的領導人。就領導人的素質而言,台灣媒體評論說陳水扁是「法棍」,知法犯法,自己拚命斂財;馬英九則是「法匠」,從不粘鍋,也不敢越雷池一步,結果什麼都做不了。
我先後七次訪問過台灣,對台灣的民主還是有一些切身體會的。有一次台灣朋友問我對台灣民主的看法,我說這使我想起了1976年大陸「批鄧」運動時流傳的一個政治笑話:人家對鄧小平說,現在外面都在批判你。鄧小平說:很好,繼續批下去,直至批出真理來。如果台灣願意,它可以繼續沿著美國民主模式走下去,或者說繼續碰下去,直至某一天大徹大悟,悟出真理來,再來建設真正的優質民主。

亞洲採用西方民主模式的社會大致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在經濟落後的情況下就採用了西方模式:如菲律賓、蒙古、泰國、吉爾吉斯坦、印度等,效果都很糟。對於這類國家,我是悲觀的,因為我還沒有發現一個發展中國家可以通過一人一票而實現現代化的例子。以印度為例,1947年它的起點比中國還高一些,但現在印度與中國的差距至少20年,我們西藏自治區的各項主要指標(如人均壽命,識字率,電力覆蓋率等)都超過了印度。

另一類是在經濟起飛后採用西方模式的,如韓國和台灣。他們是先採用了東亞模式實現了現代化,然後再轉向西方模式的。換言之,如果他們在現代化進程之初就採用西方民主模式的話,大概也就沒有他們的現代化了。在基本實現現代化之後,韓國和台灣照搬了西方體制,新加坡和香港還大致維持了原來的東亞模式,現在誰發展得更好?大概還是新加坡和香港,無論是經濟還是反腐,都是這樣的情況。韓國民主化之後,先後陷入了1997年和2008年的金融危機,基本上是靠中國經濟拉動才走出危機的。大家可以查一查台灣和韓國的民調,到現在為止,民望最高的政治人物還是蔣經國和朴正熙。

台灣民主的質量確實不敢恭維。20年民主路一路走來,首先是經濟嚴重滑坡。台灣經濟已經從亞洲四小龍之首,變成最末,現在必須靠中國大陸的經濟輸血。20年前,中國大陸提出兩岸建立「三通」時,台灣還不屑一顧,後來是台灣更需要「三通」了。民選上來的李登輝搞「戒急用忍」,台灣失去了巨大的發展機遇。民選上來的陳水扁,8年換了7個行政院長,搞權術平衡,不是搞經濟建設,台灣連續8年公共投資負數,經濟急劇走衰。馬英九上台後執政乏力,民調已經降到了陳水扁當年的水平,但有一點是對的,他穩定了兩岸關係,加強了與大陸的經濟融合,這也是台灣經濟的唯一出路。台灣民主化這20來年,正好是大陸和台灣實力發生根本變化的20年,所以大陸現在很自信,你可以接待多少大陸遊客,我就可以放多少遊客給你。台灣民主化20年也使「台獨」成了不可能的事情,因為台灣已經成了對大陸依賴最大的經濟體之一,「台獨」即意味台灣經濟的立刻崩潰。台灣人口和上海一樣,才2300萬,但已有120萬台灣人在大陸生活和工作,這大概也算一種「用腳投票」吧。台灣人現在說,大陸就像是蔣經國時代,也就是一心一意搞建設,而台灣是處在「文革」時代,政治內鬥不止。

台灣民主有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例如,台灣選舉制度的設計,一開始就有問題。台灣領導人選舉是第一輪簡單多數就決定了,如果像法國那樣,第一輪候選人得票過低的話,需要第二輪投票,也許可以更公正些,但有關的法律修改很難推進。此外,民主制度成熟的一個標誌是辯論公共政策,而不是辯論意識形態。台灣到現在為止還未能解決「國家」認同問題,所以選舉總是高度的意識形態化。蘇聯當是內部的國家認同也不高,所以一搞西方民主,蘇聯就解體了;南斯拉夫這樣搞,最後也是分裂和內戰。中國如果採用西方制度的話,國家認同相對較弱的西藏、新疆地區的分裂主義勢力就會興起,最終整個國家都可能四分五裂。

台灣的腐敗問題也比過去更嚴重了,黑金滲入了選舉政治。媒體在兩蔣時代被叫做哈巴狗,現在被叫做瘋狗,族群矛盾被故意挑起,什麼「本省人」,「外省人」,「台灣人」,「中國人」等等,族群被撕裂,政府喪失對社會的整合能力。

有人說,即使台灣民主問題這麼多,但多數台灣人也不願意回到20年前。談到東歐民主質量差的時候,一些人也會表示類似的觀點。其實,這樣問題太籠統了,歷史倒退20年,大部分人當然不願意,但原因很複雜,比方說,20年前還鮮有手機,多數人當然不願意回到沒有手機的時代。世界上願意歷史倒退20年大概有索馬利亞,20年前醫院、學校、郵局等還能提供服務,後來這些都沒有了。還有一個是東歐的匈牙利,民調顯示多數人還是覺得20年前最後一個共產黨領導人卡達爾時期比現在好。匈牙利20年前我去過,20年後又去了,可以證明這一點。我們也許可以換一種方式問問題,比方說,不要問是否願意回到20年前,而是問如果歷史可以重新演繹一次,你是否願意經歷這樣的變革,我估計大部人台灣人和東歐人都會選擇不同方式的變革。

台灣民主的前景如何?我自己對非西方社會採用西方民主做過一個評判:即只有兩種結局,要麼是從希望到失望,要麼是從希望到絕望。就台灣而言,我估計還是從希望到失望,甚至到更大的失望,但大概還不至於絕望。我先談談為什麼不至於絕望。這是因為第一:台灣通過東亞模式早已基本實現了現代化,中產階級比重比較大;第二:台灣的中國文化影響一直沒有中斷,只要維持最基本的政治穩定,老百姓總是吃苦耐勞,辛勤工作,整個經濟不至於崩潰;第三、中國模式的影響,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中國模式拯救了台灣。經濟上,中國模式帶來了大陸的迅速崛起,這為台灣提供了大量的機會。政治上,中國模式通過選賢任能機制產生的領導人總體上比台灣民粹主義產生的領導人更為理性。2008年西方挑起西藏暴亂,馬英九在民進黨的壓力下也大聲呼籲要抵制北京奧運會,但大陸領導人權衡利弊,沒有計較馬英九的表現,而是著眼於兩岸人民的長遠利益,支持了馬英九,也避免了兩岸關係的惡化。如果雙方都是民粹主義選出來的領導人,兩岸關係恐怕就要陷入劇烈動蕩了。

台灣民主的結構性問題

為什麼台灣民主的未來還是失望呢?因為台灣民主困境主要是結構性問題造成的:

首先,成熟的民主制度一定要有基本的國家認同,而台灣做不到這一點。當一個社會的主流還是為「愛國」還是「賣國」而爭執不下的時候,這個社會容易劇烈對抗。當民眾對國家認同沒有形成共識的時候,政客也很容易打民粹牌,煽動族群對立來獲取選票。

第二、法律制度沒有足夠的公信力。比方說,人們不滿高等法院對二顆子彈帶來的陳水扁當選的裁定,紅衫軍數百萬人走上街頭抗爭等,都反映了人民對在現有司法體制內和民主體制內解決問題持懷疑態度。

台灣的司法系統還沒有建立起一種超越黨派政治分歧的公信力。

第三、「公民文化」嚴重不足。「公民文化」本來是一種特定的習俗與態度,特點是尊重你的對手,尊重少數。換言之,台灣僅僅實現了選舉民主,但「公民文化」仍然嚴重缺位,瀰漫了一種可以稱之為「非自由民主」(illiberal democracy)的氣氛。「台灣人」、「愛台灣」成為一種民粹符號,政治對手的一切主張都可以被妖魔化。「抹黑」、「抹紅」、「抹黃」的手段,把人性中很多黑暗的東西調動出來。大陸社會的「公民文化」則更加缺乏,從網上大量的語言暴力就可以看出這一點,所以大陸如果搞西方民主,那將是中國的災難。

第四、美國和美國模式的過度影響。在台灣,美國勢力的滲透無處不在,這影響了台灣自己的政治探索。美國模式本身面臨巨大的挑戰,包括資本力量對政治體制的俘獲,以及「民主遊戲化」等問題。而最關鍵的是,如李世默之前在《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中提到的,西方民主的基因有缺陷,因為民主的假設,即「權利是絕對的」、「人是理性的」,我還要補充一點「程序是萬能的」,現在看來都站不住腳。

台灣民主的教訓

從台灣民主發展的教訓中我們可以引出幾點思考:

第一,我們要突破美國和西方主導的話語範式,即認為世界上只有民主與專制兩種制度。這種範式是不能成立的,如果一定要用二分法來看世界上的制度,世界上只有良政(good governance)和劣政(bad governance)。良政可以是西方的制度,比如瑞士,儘管很多瑞士人還不同意,也可以是非西方的制度,比如新加坡,還有某種意義上的香港和中國大陸。劣政也可以是西方的制度和非西方制度。以我之見,世界上所謂的120個民主國家中,絕大部分是烏合之眾,大概不到10個還可以算是相對成功的,如瑞士,北歐幾個小國,加上德國,人口加在一起大概為1個億多一點,也就是中國人口的13分之一。美國政治改革的任務我看比中國還迫切,否則美國走衰的進程還會加快。每個民族都應該按照自己的文化傳統來探索,找到適合自己民情、國情的政治制度安排。

第二,台灣在兩蔣時期,中國文化教育沒有中斷,台灣民間社會基本上還是一個溫良恭謙讓的社會,特別是和中國大陸相比,大陸「文革」的時候把中國文化傳統破壞得太多了,現在大陸正在重建中國文化。我想如果當時台灣沒有照搬美國民主模式,而是按照中國文化的邏輯去發展,再吸收一些西方制度的合理元素,台灣也許可以發展出一種高質量的諮詢性民主,而不是對抗性的美式民主;一種高度務實的民主,而不是為反對而反對的西方民主。但台灣可能已經永遠失去這種機會了,中國大陸還有這樣的機會。

第三、關於中國模式,正如一個諾貝爾獎經濟學家所說,中國人的眼光是一個世紀,為下一個世紀進行規劃(planning for the next century),而採用西方模式的社會,包括台灣,一切計劃都圍繞著下一次的選舉(planning for the next election)。中國模式的背後有自己深厚的文化積澱。在全方位開放的情況下,中國模式代表了中國文化的復興,我們可以從中國文化中提煉出很多面向未來的東西,並和西方競爭而勝出。

以台灣為參照,可以看到中國模式的前途非常光明。20年前,台灣感覺良好,而大陸經濟剛開始起飛。20年過去了,兩者的實力對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陸迅速崛起,台灣迅速走衰。

中國模式的一個特點是可以制定和執行符合自己長遠利益的政策,中國一系列五年規劃的順利制定和執行奠定了中國崛起的基礎。五年規劃的制定過程包括了成千上萬次的民主磋商,這種民主決策的質量,西方模式遠遠比不上。

另外,在政治方面,西方講一人一票,中國講選賢任能,兩者可以競爭。今天是網際網路和微博時代,民主變得越來越民粹,越來越遊戲化,結果很難產生優秀的領導人。就領導人的素質而言,台灣媒體評論說陳水扁是「法棍」,知法犯法,自己拚命斂財;馬英九則是「法匠」,從不粘鍋,也不敢越雷池一步,結果什麼都做不了。我真是覺得,台灣領導人的工作能力比不上上海任何一個區委書記,所以中國模式真是非常厲害的,不害怕競爭。兩岸實力的此長彼消已不可逆轉。台灣20來年的民主化過程也正是兩岸實力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過程,兩岸走向某種形式的政治安排,並最終走向某種形式的統一的大勢將不可逆轉。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01:4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