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蘇州率先實施居住證制度 可全省通用(圖)

[複製鏈接]

749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311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大千世界 發表於 2012-9-4 00:4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1-04-02 11:45:36  來源:揚子晚報     


  

  
新推出的居住證就是這模樣


  昨天,蘇州首批居住證開始正式發放。當天上午,居住在蘇州金閶區、平江區和吳江市的部分外來流動人員開始申領居住證,而這些區也是居住證制度的先行地區。隨後,這一做法將逐步在大市範圍內全面推廣。蘇州公安部門人士表示,蘇州作為江蘇省居住證制度的試點城市,從4月份開始全面實施居住證制度。今後,在蘇州居住、務工、經商的623.4萬外來人口將在勞動就業、子女入學、社會醫療等公共服務方面,獲得更多與蘇州戶籍居民同樣的待遇.

  據最新統計顯示,截至2010年底,,蘇州市共有外來人口623.4萬,與戶籍常住人口637萬基本達到了1:1的比例。蘇州外來流動人口數量超過全省三分之一,也是省內外來人口流入量最大的城市。在此情況下,融入蘇州人群體,外來人員自然翹首企盼。據調查結果顯示,至少有60%的外來人口希望能在蘇州長期居住。而隨著社會的發展,暫住證已經不適應發展需要,一種更具人性化和功能設計的「居住證」開始登場。蘇州市公安局戶政處處長黃清介紹說,與暫住證不同,「居住證」淡化了戶籍管理的概念,強調的是居住理念。

  除此之外,居住證和暫住證一個很重要的區別就是,居住證可全省通用。暫住證是以省轄市為單位發放的,比方說外來人員在蘇州辦暫住證後轉到無錫的話,需要重新申辦,但領了居住證後,就不需要重新申領,只要註冊登記就行了,極大地方便了流動人口。而且,居住證把能為流動人口提供的勞動、入學、就業、醫療等社會權益納入其中,在江蘇省範圍內通用。

  記者從蘇州公安部門獲悉,根據居住時間的長短,居住證將分為臨時居住證和居住證兩種樣式,臨時居住證主要面向居住半年以下的流動人口發放,居住證則是針對居住半年以上的外來人口。居住證的發放對象為所有非蘇州戶籍的16周歲至60周歲的外來流動人口,首次申領居住證全部免費。

  申領短期居住證的人員需提供居民身份證或其他有效身份證明;固定居住處所證明材料(房產證或住房租賃合同或單位租房證明)。不滿49周歲的已婚女性應當提供《婚育證明》或《蘇州市非戶籍人口計劃生育管理服務卡》;攜帶未滿16周歲子女的,還應當出示子女戶籍證明或戶口簿等材料

一直被朋友稱為小博士。其實就是書讀得多一些而已。

749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3113
沙發
 樓主| 大千世界 發表於 2012-9-4 00:52 | 只看該作者
舊式居住證和蘇州新居住證之不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49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3113
3
 樓主| 大千世界 發表於 2012-9-4 02:3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大千世界 於 2012-9-4 02:46 編輯

蘇州是中國第二大移民城市,那第一大移民城市的居住證怎麼樣????

 居住證 你跟暫住證其實是一家?

2009年10月30日04:52 南方都市報

  摘要:居住證跟暫住證到底有何區別?昨日,記者就此作了一個簡單的街頭調查,六成以上市民回答「不知道」、「沒感覺」,在福田一家公司上班的趙小姐很納悶,辦居住證一年多但從沒派上用場,感覺跟暫住證只是一字之差,沒有實質利好。
  
  
  居住證只是一張證件,後面的權益才是外來人所需要的。南都知道記者趙炎雄 攝

    日前,深圳市公安局對外公布,截至10月21日,全市已經累計辦理居住證1060萬張,居住證在深圳已得到全面普及。

  居住證跟暫住證到底有何區別?昨日,記者就此作了一個簡單的街頭調查,六成以上市民回答「不知道」、「沒感覺」,在福田一家公司上班的趙小姐很納悶,辦居住證一年多但從沒派上用場,感覺跟暫住證只是一字之差,沒有實質利好。也有人說,有了居住證除了過關不用下車接受檢查外,沒感受到還有什麼作用。

  記者注意到,根據《深圳市居住證暫行辦法》規定,《深圳市臨時居住證》持有人可享受的權益基本較虛。對於市民關注度高的港、澳出境申請,則僅限於取得《深圳市居住證》者的商務出境。在持證者可享受的八大權益中,有一半是有前提條件的。

  對於市民的質疑,市法制辦解釋,有些權益是需要市民主動去申請的,一個制度的施行需要逐步完善和落實。

  ■政策回顧

  辦理居住證可享受哪些權益?

  根據《深圳市居住證暫行辦法》第三十條之規定:取得《深圳市臨時居住證》的人員在我市享有免費享受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提供的就業服務,參加政府部門提供的各類免費培訓,申請參加本市組織的專業技術職務的任職資格評定或者職業(執業)資格考試、登記,子女享受計劃基礎疫苗免費接種,免費享受國家規定的計劃生育基本項目技術服務,符合市政府規定辦理乘車優待證,憑居住證進入深圳經濟特區這些權益。

  取得《深圳市居住證》則還享有按照有關規定辦理出入港、澳地區的商務出境手續;申請辦理車輛入戶和機動車駕駛執照;符合深圳市戶籍遷入條件的,同等條件下給予優先辦理;辦理長期房屋租賃手續;按照市政府有關規定符合相應條件的可以享受子女就學、公共租賃住房的有關權益;按照規定參與社區組織有關社會事務的管理;參加本市組織的有關勞動技能比賽和先進評比;市政府規定可以享有的其他權益這些權益。

  ■調查

  ●取得《深圳市臨時居住證》的人可享受的權益較虛

  ●持《深圳市居住證》的僅限商務出境

  ●深圳市法制辦解釋,一個制度的施行需要逐步落實


  六成持證人感受不到實質利好

  深圳居住證實質作用在哪裡?在天涯論壇一個網友拋出話題,引起眾多跟帖。

  網友「MIMI」說,最實用的就是進關不用下車,其他的沒發現什麼大作用。還有人說「有效期不一樣,作用沒什麼不同」,「方便政府管理外來人員,給百姓製造一個證,基本沒用」!

  在市民可享受的諸多權益中,市民普遍關心子女教育免費和港、澳游簽注申請問題,但結果顯然令大家失望。網友「牆外花」以自己孩子為例說,《深圳市居住證》是小孩申請減免教育費用的一個條件,但不是說有了居住證就可以享受義務教育。至於個人申請港、澳旅遊簽注,一律被打回來了。

  昨日,記者就相關問題隨機採訪了20餘市民,六成以上坦言「沒感覺跟暫住證有什麼區別」。南山科技園一名白領說:「有次去移動打話費單忘了帶身份證,就拿居住證,結果對方看都不看。」對於孩子上學,家長莆先生還是體會到居住證帶來的一點利好,申請減免教育費居住證是必要條件之一。

  「從沒提供免費培訓」

  根據規定,取得居住證可免費享受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提供的就業服務,參加政府部門提供的各類免費培訓。昨日下午,記者隨機抽取龍崗區勞動局培訓科進行諮詢,工作人員回應:「從來沒有提供免費的,市民可先自行掏錢去參加市勞動部門組織的培訓,獲得資格證后且社保繳納滿一年,當事人到勞動局申請補貼。」

  對於還可享受「辦理長期房屋租賃手續」的權益,南山區一街道租賃所負責人坦白說,考慮到居住證制度還處在過渡時期,對這塊並沒有做強制要求。

  ■回應

  深圳市法制辦「正在步步落實」

  對於市民的質疑,市法制辦有關人士解釋,居住證在管理、服務上比暫住證進步多了,當然不排除有些權益是需當事人主動去申請的,小孩讀書優惠、商務簽證、過關免下車、就業信息發布,這些都已經落到了實處。「這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排除實際操作中有些部門落實不到位,宣傳不到位。」他解釋,一個制度的施行需逐步落實,他們正朝這個方向努力,希望市民給予理解。

  專家:公共服務投入受財力影響

  深圳市社會科學院院長樂正認為,從根本上講這是戶籍制度問題,居住證制度只是一個過渡性措施,只有增加公共服務的投入,才能確保公共福利的最大,公共服務投入受各地方財力的局限,目前沒有任何城市敢放開戶籍制度。

  南都知道記者 王丹丹

註:從南方日報的這篇調查報告,就能清楚地看到蘇州和深圳對外來人口的不同政策。

一直被朋友稱為小博士。其實就是書讀得多一些而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49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3113
4
 樓主| 大千世界 發表於 2012-9-4 04:3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大千世界 於 2012-9-4 04:41 編輯


蘇州的城市變化 「新蘇州人」結構之變

作者: 來源:蘇南視窗 添加日期:12年08月12日

  蘇州的城市變化

  蘇州城市變化的主要動力來自哪裡?來自城市工業的發展。城市工業的發展,它並非單純的工業集聚,而是在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形成的合理的地域分工。這一地域分工在很大程度上也與外來商人有關,各路商幫在各個行業的集聚和擴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蘇州城市工業的地域分工。

  30年曲折路--

  改革開放以來蘇州經濟發展路線圖及"新蘇州人"結構之變

  相隔數百年後,我們今天重提「新蘇州人」,事實上,也是基於這樣的一個判斷--今天的「新蘇州人」群體的發生、形成,也與蘇州經濟格局變化息息相關。

  但是,仔細分析相隔數百年的蘇州經濟發展路線圖,我們或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

  數百年前,蘇州經濟多少受「新蘇州人」群體的影響,因為,當時的「新蘇州人」更多地代表著資本;而今天,「新蘇州人」群體結構的變化則完全因蘇州經濟格局的變化而改變。至少,在改革開放之後至2000年以前是如此。

  現代的「新蘇州人」始於改革開放早期的鄉鎮企業的「星期天工程師」。上世紀80年代初,蘇州鄉鎮企業崛起,到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二。期間,大批鄉鎮企業的技術工人來自於上海國有企業的技術人員和退休工程師,他們星期六趕到蘇州鄉鎮,指導這些「摸著石頭過河」的鄉企上項目、建流水線、出產品,星期天再返回上海。

  自上世紀80年代蘇州經濟崛起,蘇州經濟歷經三次大轉折。

  --萌發於20世紀80年代的鄉鎮工業。到1985年,蘇州鄉鎮工業的產值已佔到全市工業總產值的「半壁江山」。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實行大範圍產權制度改革后,蘇州鄉鎮企業經歷「鳳凰涅槃」,獲得新的發展,出現了提速增效的可喜發展勢頭。

  --第二個關鍵性轉折時期,是從上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的以大規模引進外資為手段的城市工業化時期,各類生產要素以及海外的新技術、新產品向中心城市集聚。

  --第三個關鍵性時期是進入21世紀后,以IT產業的集聚和發展為目標指向的新型工業化進程。在這一階段,蘇州承接了國際IT產業的梯度轉移,同時,國有企事業單位全面推進改革。高新技術、現代服務業等現代國際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技術、新行業、新理念、新模式紛紛進入蘇州的各行各業,蘇州的新型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經濟國際化的特徵也更明顯。(《蘇州日報》2006年7月8日《白髮蘇州如何葆青春》記者孟海龍)而這三次轉折中,我們可以勾勒出一個清晰的「新蘇州人」的足跡--從鄉鎮企業到外資企業、服務業、高校、政府管理機構。他們的結構,從最初單純的技術員,到外來民工、外商、教師、公務員,其中,以外來民工為主體。

  這一點,我們單從蘇州外資經濟的發展就可以看出。

  到目前為止,蘇州已擁有1.2萬多家外資企業,外商投資企業中從業人員已超過200萬人。自2003年以來連續4年到賬外資超過50億美元,2007年上半年,到賬外資額首次超過上海列全國之首。據統計,在「十五」期間,蘇州累計實際利用外資達300億美元。目前,蘇州每平方公里投資額已經超過1.98億美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倍多。什麼樣的資本和項目,就吸引來什麼樣的外來人群。短短10多年,從零成長起來的蘇州外資企業集聚了200萬員工。以蘇州的人力資源,遠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於是,大量的產業工人集聚蘇州,他們來自全國各地,他們是「新蘇州人」金字塔中最底層,卻是最龐大、最基礎的一群。

  這一群人和外來資本一起,為蘇州經濟創造了奇迹--據統計,2007年上半年,蘇州涉外稅收達32.73億元,佔全市稅收總額的45.6%%。與此同時,歷經20多年的發展,蘇州的工業經濟年增長率達到了22%%,GDP、財政收入年均增長率達到了15%%。僅佔全國0.09%%土地面積和0.45%%人口的小蘇州,2005年創造了全國2.8%%的國內生產總值、3.5%%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9.9%%的進出口總額、10.3%%的實際利用外資。(《蘇州日報》2006年7月8日《白髮蘇州如何葆青春》記者孟海龍)

  2006年,蘇州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820.26億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400.23億元;全部工業總產值15315.94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首次突破1萬億元,達到12543.87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1千億元,達到1055.44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突破2千億元,達到2106.99億元;進出口總額達1742.64億美元,其中出口總額946.85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61.72億美元;市區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32元,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9316元。

  製造業的全面升級,甚至導致該市自2002年以來,出現明顯的技術工人短缺。據蘇州市教育局統計,每年市級登記就業崗位8萬多個,而蘇州本地學生最多只有6000人。為此,蘇州市開始培訓外來民工,並將其最低工資標準由540元調整到620元。

  「新蘇州人」不僅包括外來產業工人,還有同樣由外向型經濟和製造業崛起而引入的管理者,目前,蘇州常住境外人員2.5萬人。他們多是國際化人才,處於「新蘇州人」金字塔的中間層。

  那麼,處於金字塔尖的「新蘇州人」是什麼樣的人群?他們應該是能夠影響蘇州經濟未來的人,是幫助蘇州經濟實現從「蘇州製造」到「蘇州創造」的人。包括民營企業家、留學回國創業人員、服務業創新人物。

  比如,媒體曾經報道的「洋蘇州」唐傑才。

  2003年,唐傑才單槍匹馬從美國來到蘇州,3個人,辦個公司,做服務外包。去年底,他一手創辦的新宇軟體公司進入「全球IT服務100強」,在100強的單項榜單上,名列「專業應用程序開發供應商」第三位。上海、大連、廣州、香港、美國都成立了分部,在蘇州的員工就有1000多人,波音、微軟、IBM、寶潔等眾多知名公司都是他們的長期客戶。

  新加坡出生長大、在美國讀完大學到矽谷創業12年,但他現在就當自己是一個蘇州人,把自己當成一個蘇州的普通老百姓。今年2月,蘇州觀前街上樹起了一面「十佳新蘇州人」的手印牆,唐傑才的手印也印在了牆上。(《新華日報》2007年05月30日作者:陳炳山廖卉孫)。

  這樣的人才,蘇州仍然奇缺。江蘇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王榮在2007年全國「兩會」期間接受新華網記者訪問時曾提及,蘇州缺人才,去年就引進了11萬人次,去年引進國外人才了350多名。「不管是產業工人,管理層,還是技術人才,我們都吸引了很多國內、國外的優秀人才。一直以來,我們都把人才引進,尤其是領軍科技創業人才的引進,作為蘇州對外開放一個很重要的方針」。

  由資本帶動外來產業工人進入,也可以通過外來創業者的駐足,來帶動資本進入。兩種不同的方式,卻可能給蘇州經濟帶來兩個不同的結果,即從「蘇州製造」到「蘇州創造」。

  按照王榮的說法,蘇州不僅是要做世界工廠,更希望成為「矽谷」。「現在規模化的跨國公司,有三分之一已經在蘇州建立的研發中心,研發總部逐步都已經轉到了蘇州。另外,我們在外資企業的服務過程中也在改進服務方式,比如通過參股、合作、技術分享等,利用創投、分投機制,逐步讓外資企業的技術能夠和本土知識產權逐步融合。在這些方面,像蘇州工業園、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已經做了很多」。

  王榮還提出另外三條途徑,實施「從蘇州製造到蘇州創造」的轉變。

  其一:扶持民營規模經濟,使他們能夠走一條自己獨立的科技創新道路,讓產品已經在市場上占很多份額的企業,逐步轉向研發新的產品,逐步形成自己的品牌。

一直被朋友稱為小博士。其實就是書讀得多一些而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49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3113
5
 樓主| 大千世界 發表於 2012-9-4 04:3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大千世界 於 2012-9-4 04:36 編輯

  其二:通過和國內,包括國際的大專院校和研究所進行合作,超前進行產業孵化和產業化推進。目前為止,蘇州已經和中科院、大學合作成功和正在合作的有1千多個項目。這些項目有本國創新能力的技術產品。

  其三:通過引進人才,加強科技孵化技術、科技孵化載體的建設,讓全國範圍內的人才能夠帶技術,帶科研項目在蘇州,結合蘇州產業優勢進行科技創業。

  而這些,說到底,是以體制、以人才來推動經濟,而非早前的單純以資本來推動經濟。在這一經濟發展思路之下,"新蘇州人"群體之於蘇州更顯得意味深長。清晰的未來--

  「新蘇州人計劃」下的城市管理智慧及文明期待

  在上述這一經濟發展思路之下,我們在來思考蘇州對外來人口的政策,當有更新的角度,即需要弱化身份,強化服務,實行開放式管理。

  在許多外來人口集中的城市,對外來人口管理採取封閉式的,或者給新城市人以特殊的提醒。這目前在蘇州也存在。

  比如,發放《學法守法用法指南》,設立新市民服務中心等等。這些措施的出發點自然是好的。像《指南》,分戶籍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婚姻家庭、未成年人保護、疾病防治、生產與生活安全、社會治安、權益保護與法律救濟等13篇150條。旨在幫助新蘇州人了解掌握基本的法律法規知識,學會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新市民服務中心也是出於為新市民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服務的角度而設立的。這樣的措施在一定階段是需要的。但是,是不是有必要強化它,使之成為某類長設機構,甚至,成為政府正常分支機構?

  這類機構的存在強調了「新蘇州人」的特殊成分,很可能會人為地給城市人群貼上「社會成份」的標籤。一如網上某老蘇州人所說,「按照現在的劃分,我是『老蘇州人』,外地人是『新蘇州人』,我們雖然同是『蘇州人』,但他們是『新』的。這個『新』在很多本地人眼裡代表著他們來自外地,操著與我們不同的方言;他們之中有很多人沒有自己的房子,他們的穿著都很土,他們不守交通規則,他們素質沒有本地人高,他們是蘇州治安的不安定因素。我相信很多『老蘇州人』的想法和我在這裡寫的都差不多。」

  強調身份,不如強化服務

  2006年1月,蘇州市實施「新蘇州人計劃」,應該是一大進步,從某種角度上,它與其說是給「新蘇州人」以政策,不如說是認同他們平等的權利,這一點,比任何特殊照顧政策都有效,都更能吸引人才。這一計劃包括:

  老有所養--只要符合條件,外來人口在蘇州參加社保,與本地職工一視同仁,平等參保,平等享受,不搞兩個標準。從養老、醫療、工傷到生育、失業,五險合一。

  病有所醫--在企業就業的外來工,被納入城鎮職工保障網。在蘇州農村種田的5萬外來農民,也被納入農村合作醫療。蘇州將推行少兒大病醫療保險,在蘇州讀書的外來民工子女,符合條件的也可參保。從2005年起,蘇州為外來人口按政策提供兒童免疫接種、孕產婦限價分娩等服務。據不完全統計,已有8萬多名流動兒童接受計劃免疫接種

  學有所教--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20.3萬外來人員子女在蘇州中小學就讀,比三年前翻了一番,佔全市義務教育學生數的四分之一。他們中有12.7萬人在公辦學校就讀,比例接近63%。按"相對就近、集中安排"原則,蘇州設立面向外來人員子女的定點中小學,僅古城區就確定了15所。

  居有其屋--通過政府投資、單位出資、吸納民資、農民入股等集資方式,在全市建成了4000餘處質量高、環境美、租金低的外來人員規模型集宿區(點),吸引了170多萬外來人員入住。尊重城市裡每個公民的權利,包括這個城市的匆匆過客,這是一個移民城市健康發展的基礎。

  蘇州市人口計劃生育委員會曾經預測,未來5年,「新蘇州人」將大量進入,蘇州市人口規模仍會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到2009年,蘇州市常住人口將達到826萬。

  上海人總愛說自己「海納百川」,才有今天的輝煌。而旁觀者每看到這個詞則立刻意會上海這一移民城市的背景--其實,在漫長的演進變化中,哪一個城市不是因「海納百川」而繁盛起來的呢?正是那些從東西南北匯聚而來的異鄉人,聚積了一個城市的財富,豐富了一個城市的性格,凝聚了一個城市的文化。

  蘇州,也不例外。

  「新蘇州人」群像下的蘇州

  今年2月8日,古城蘇州的百年老街誕生了一處新景觀--一座印著2006十佳「新蘇州人」手印的紀念牆。堅硬的、青灰色金磚做底,上面燙金的手印散發著灼熱的光彩。一如媒體所評論的那樣,外來創業者用自已的雙手,為蘇州這座城市烙下了深深的印記,這是一種見證也是一道獨特的風景。

  這可以算是蘇州自2006年開展「新蘇州人計劃」以來一項最出色的創意活動。古時有帝王名人碑刻匾額,有捐建寺廟者的銘記;現下,有星光大道明星足跡,官員題字墨寶。但為一個外來的打工者群體「樹碑立傳」,蘇州是首創。

  這不僅體現著一個城市對這一群體的尊重和感激,事實上,也反映著一個城市對未來的一種選擇。

  近年來,隨著蘇州經濟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外來創業者和務工人員湧向了蘇州。2006年,蘇州本地原有戶籍人口在615萬,但外來人口已經達到490萬,包括了各個層面的人群。而實際人數遠遠高於這個數字,估計突破了500萬大關,和蘇州籍的人口可能已經形成一1:1的比例。這一人群毫無疑問也是蘇州4800億元GDP的貢獻者。

  什麼是「新蘇州人」?廣義指蘇州市的外來人口,狹義指在蘇州定居且獲得蘇州市戶口或者蘇州市居住證的外來人口。

  蘇州市的外來人口,其中大部分集中在蘇州新區和蘇州工業園區。意味深長的是,蘇州的規劃是一體兩翼,即兩個新興的工業區帶動老城區,托起蘇州的經濟發展;老城區則是兩個新區的母體,是經濟基礎,也是文化滋養。

  「新蘇州人」幾乎伴隨了蘇州新崛起的全過程,他們是新蘇州建設者,也是見證者,更是書寫新蘇州美好未來不可或缺的力量。

  遙遠的背影--

  歷史上的「新蘇州人」及對城市經濟文化的影響

  「新蘇州人」現象不是現在才出現的,事實上,一直以來,這座千年古城就川流不息著「新蘇州人」群體。在蘇州城市的形成及發展過程中,從來就沒有缺少過這樣一種文化--「兼收並蓄」、「吐故納新」。

  尋找數百年前「新蘇州人」的背影並不困難,今天蘇州城裡許多古建築里,都留有當時「新蘇州人」的遺跡--今天蘇州古城裡的許多著名建築,還有當年富麗堂皇、人聲鼎沸的粵商、閩商、晉商、徽商會館的遺存。

  明清以降,江南上升為當時全國經濟的重心,有「蘇松熟,天下足」之稱,當時的蘇州、湖州、揚州,均為長三角現今長三角區域的經濟中心。尤其是當時以蘇州為中心的太湖流域,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甚至產生了資本主義的萌芽。當時的蘇州,五湖四海的商賈雲集,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商業景象。

  各地商幫中,最早來蘇州的當數粵商、閩商,後有晉商、徽商,據記載,在明朝初年,閶門外上塘街還只是一條可以并行五馬的康庄大道。到了清初,原本開在松江一帶的數百家布莊都紛紛遷到這裡營業,染坊、踹坊等也隨之集聚於此。於是,道路漸被店鋪擠占,成寸金之地。(《山西晚報》2007-5-25)

  十六世紀末,蘇州開始出現一些由商人捐款創立的「會館」、「公所」組織。據統計,蘇州前後共出現會館60餘處,公所200餘處,其中絕大多數都與商人的活動有密切關係。

  對此,龔平先生在《「新蘇州人」的歷史背影》(蘇州新聞網(2005-9-11))對此有翔實的調查和記錄:

  雍正皇帝剛剛坐上龍椅那年,蘇州織造胡鳳翬的奏摺里,曾記有這樣的景象:「閶門南濠一帶,客商輻輳,大半福建人民,幾及萬有餘人。」其實,早在100多年之前,旅蘇的福州商人們就已經於明萬曆四十一年(1614年),建起了三山會館。明清時期,福建商人共在蘇州建有8所會館。

  與閩商一樣,粵商也是各地商幫中來到蘇州較早的。因此,蘇州最早的會館,大都是來自福建和廣東的商人建的。早在明萬曆年間,廣州商人就在蘇州建了嶺南會館,這幾乎與福建商人的三山會館建於同一時期。而明天啟年間廣州府東莞縣商人在蘇州建立的東官會館,則開了縣級商人單獨建會館之首。明清時期,廣東各地商人在蘇州建了7所會館,其中建於清康熙或康熙年之前的,就有5所。而這5所會館,又全都位於當時蘇州最繁華的山塘街上。

  在有據可查的59所明清時期蘇州會館中,山塘街上有13所,閶門及山塘周邊還有17所,超過了全城的半數。那另外的20多所,大都是到了清乾隆年後才建的。而後來興盛起來的近200處公所,則逐步向這所古城的各處散布蔓延了。可以說,閶門、山塘一帶,留下了明清時期「新蘇州人」最早的足跡。

  繼粵商和閩商來到蘇州之後,晉商、徽商、浙商和魯商們也都紛至沓來。這些來自南北各地的「新蘇州人」,還自然形成了不同的分工。究竟是「新蘇州人」催生了蘇州的繁盛,還是蘇州的繁華成就了「新蘇州人」?在所能搜集的歷史文獻中並沒有細緻的分析。事實上,在數百年前的蘇州,蘇州與「新蘇州人」之間已經建立起一種「唇齒相依」的密切關係。直到今天,我們探求21世紀的蘇州與「新蘇州人」的管理模式時,仍然要以這種關係為管理定位。

  彼時的蘇州顯然是開放的。讓我們來看看各路「新蘇州人」在蘇州的營生,可見當時的蘇州在地方經濟政策上的自由度。

  晉商主要是開錢莊。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蘇州有山西錢莊81家。晉商以全晉會館為中心,有條不紊地組織了蘇州的銀錢市場。建於康熙六十年、坐落於半塘橋東側的全晉會館,是當時山塘街諸會館中規模宏大的一所。

  徽商在蘇州行商,則涵蓋了棉布、茶葉、醬園等許多行當。清康熙年間,徽商汪文琛在山塘街開設的「益美」字型大小,一年中售布達百萬匹。其聲名,在以後的200年間一直延續,各地都把「益美」色布奉為名牌。

  清中晚期,蘇州茶界把吳世美、鮑德潤、汪瑞裕、吳馨記、嚴德茂和方裕泰等六家茶葉店推為六大名店。這六大名店不是由徽商所開設,就是聘請了徽商當經理。蘇州傳統是不喝花茶的,但虎丘卻又以盛產茶花而名世,這也與徽商有關。山塘街楊安浜一帶徽州人開的茶行不下數十家,也帶起了虎丘周邊幾乎成了茶農的天下。

  至於粵商、閩商,他們也在蘇州及其周邊鄉鎮從事加工業和商貿。

  在明中葉至清中葉的三個世紀中,這個時代的「新蘇州人」與21世紀實際在蘇州的「新蘇州人」群體一樣,分屬不同的社會階層,但不論他們屬於哪一類社會群體,他們都可以自由出入蘇州,而他們在蘇州的居住自然是不需要暫住證和居住證這樣的麻煩的。隨著對蘇州經濟的影響的逐步擴大,許多外地商人逐步融入蘇州文化和社會生活中。他們從城外搬進城內,從城郊偏居一隅的「小築」,到城中心富麗大宅,而其背後商幫文化強力滲透,多少也促進了蘇州與不同地域間的文化交流。

  定居下來的徽籍「新蘇州人」中,產生過不少文化精英。那位因「益美」字型大小而聲名大振的布商汪文琛,其子汪士鍾就為清代蘇州藏書家,這應是徽商在蘇「賈而好儒」的一個範例。

  明清時期也還有許多「新蘇州人」,生活在社會較低下的層面。譬如服務行業中的揚州「三把刀」;和城郊城牆邊棚戶里的其他移民們。他們的影子,留在了「侉庄」、「炒米浜」里,也留在了包括怎樣「土缸加溫孵小雞」等生活實踐里。

  正是這種經濟和文化上的自由和開放,完成了蘇州歷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繁盛。這一「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在清乾隆年間徐揚所繪歷史長卷《姑蘇繁華圖》依稀可見--從虎丘至閶門,七里長街,商鋪林立,萬商雲集,百貨充溢,舟船輻輳,帆檣鱗集……

  也正是在這段時期,蘇州城市有了顯著擴大。城市地域範圍的擴展了,城市人口也迅速增長。蘇州城市變化的主要趨勢,是城市從府城內擴大到城廂附郭和郊區市鎮,從而形成一個以府城為中心、以郊區市鎮為「衛星城市」的特大城市。(《工業發展及城市變化--明中葉至清中葉的蘇州》)

錄入:李霞 責編:鍾欣

一直被朋友稱為小博士。其實就是書讀得多一些而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2

主題

6453

帖子

8959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959
6
雲海暖流 發表於 2012-9-4 04:47 | 只看該作者
靠,中國特色。在自己的國土裡居住還要這證,那證的。可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33

主題

5156

帖子

688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881
7
沒有放屁 發表於 2012-9-4 08:41 | 只看該作者
雲海暖流 發表於 2012-9-4 04:47
靠,中國特色。在自己的國土裡居住還要這證,那證的。可悲!


那得感謝毛主席他老人家的豐功偉業,現政權正在破壞毛主席他老人家的豐功偉業,可悲!!!可惡!!!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2

主題

6453

帖子

8959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959
8
雲海暖流 發表於 2012-9-4 10:4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雲海暖流 於 2012-9-4 10:52 編輯
沒有放屁 發表於 2012-9-4 08:41
那得感謝毛主席他老人家的豐功偉業,現政權正在破壞毛主席他老人家的豐功偉業,可悲!!!可惡!!! ...


看的出,你總是想給毛主席栽贓。可惜,那個時代,俺經過了,除了戶口薄外,沒有什麼證的。暫住證是什麼時代出的啊?你要放屁,看來還是先去問問你媽一聲,比較好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33

主題

5156

帖子

688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881
9
沒有放屁 發表於 2012-9-4 12:1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沒有放屁 於 2012-9-4 13:05 編輯
雲海暖流 發表於 2012-9-4 10:49
看的出,你總是想給毛主席栽贓。可惜,那個時代,俺經過了,除了戶口薄外,沒有什麼證的。暫住證是什麼時 ...


毛主席時代農村戶口可以隨便遷入城市????毛主席時代是個票證時代,但獨缺身份證,但即使暫住幾天,也得報一個臨時戶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33

主題

5156

帖子

688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881
10
沒有放屁 發表於 2012-9-4 13:23 | 只看該作者
雲海暖流 發表於 2012-9-4 10:49
看的出,你總是想給毛主席栽贓。可惜,那個時代,俺經過了,除了戶口薄外,沒有什麼證的。暫住證是什麼時 ...

三年困難奇景:幾千萬人浩蕩遷農村
http://my.backchina.com/forum.ph ... &fromuid=276955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2

主題

6453

帖子

8959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959
11
雲海暖流 發表於 2012-9-4 13:5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雲海暖流 於 2012-9-4 15:15 編輯
沒有放屁 發表於 2012-9-4 12:10
毛主席時代農村戶口可以隨便遷入城市????毛主席時代是個票證時代,但獨缺身份證,但即使暫住幾天,也 ...


憑票供應在物質比較缺乏的年代是公平的象徵。你一個毛孩是不懂的。如果像現在虎狼似的資本家們隨便囤積糧食,佔有,浪費,或送到國外。不知道要多少人餓死了。

隨便不隨便遷入城市?那看需要。城市的青年尚且要下鄉。那麼多農民遷入城市,要幹什麼啊?不過,憲法可沒有禁止遷入城市哦。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33

主題

5156

帖子

688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881
12
沒有放屁 發表於 2012-9-4 22:3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沒有放屁 於 2012-9-4 22:41 編輯

請你看看1957年戶籍法!!!1958年—1978年,中國頒布的《戶口登記條例》,它以法律形式嚴格限制農民進入城市,限制城市間人口流動,在城鄉之間構築了一道高牆;1978年以後至今,人口流動有了鬆動,但戶口控制仍然非常嚴。到上世紀末,雖然全國每年流動人口近2億次,但戶口仍然是限制公民自由流動的重要因素。


到3年困難時期,為了減少城市壓力。動員千萬城市老百姓去農村。
我句句真話. 決不放屁. 版上如有臭味. 我沒有放屁. 不是我放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08:4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