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大戰信號:中國大規模調動,轟六投下炸彈炸港口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2-9-3 14:1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飛豹戰機翼尖帶彈突破敵雷達警戒區直撲目標

  殲-8DF空中加油傲視海空動作兇猛

  轟六遠海奔襲投下重磅炸彈轟炸敵港口

  即將華美轉身的中國海軍航空兵

  一 已知的信息

  1. 中國艦載作戰飛機

  眾所周知,過去二十多年,中國一直在努力獲取艦載作戰飛機。上世紀末期非官方渠道不斷傳聞中國將從俄羅斯進口米格-29K或者蘇-33K艦載戰鬥機,雖然至今未曾看到它們在中國服役,但是中國曾經的付出也是有目共睹。

  然後,又耳聞中國開始自行研製艦載戰鬥機,一會兒是雙發的艦載殲-10,一會兒又是殲-11的艦載型,甚至是單發殲-10直接上艦試飛等等。在中國極其有效的保密工作下,傳聞多年仍是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不管信息如何混亂,建造了武漢「陸地航母」,設計航母的各項系統進行技術驗證,製造各分系統進行上艦安裝及配套驗證等。另外,在中國大連的「瓦良格」航母,續建與再配套工作自2003年逐漸加速,種種跡象充分顯示,中國正在加緊研製以戰鬥機為核心的,搭載於即將服役的中國航母的各類艦載作戰飛機,是毋庸置疑的。







  2. 中國岸基作戰飛機

  目前,中國海軍航空兵裝備的飛機除了直升機可以艦載外,其他作戰飛機均為岸基作戰飛機。主要機型包括殲-7HH、殲-7E/G、殲-8/A、殲-8B、殲-8D、殲-8H/F和進口的蘇-30MKK2等型號的殲擊機,轟-6D、轟-6H/K、殲轟—7/A轟炸機和強-5攻擊機。作戰支援飛機有運-8海警機、運-8反潛機、運-8電子偵察機、運-8電子戰機、轟油-6空中加油機。

  截止到2009年底,海航最為先進的作戰飛機是蘇-30MKK2殲擊機、殲轟-7A戰鬥轟炸機和轟-6H/K導彈轟炸機。在殲擊機中戰鬥力僅次於蘇-30MKK2的,就是二代半水平的殲-8F。

  之所以海軍航空兵還在不斷列裝殲-8F,主要原因是海軍現役的殲-7HH、殲-8和殲-8A技戰術水平落後,作戰能力迅速下降,正在以相當快的速度退出現役。而正在批生產的先進國產三代戰機,無論是單發的殲一10,還是雙發的殲一11,當前極其有限的產量無法滿足同時讓空軍和海軍大規模換裝。在三代戰機持續多年優先裝備空軍的現狀下,海軍航空兵肯定不能因此坐視自己的作戰實力下降,而無所作為。

  需要指出,海軍航空兵能夠不斷接收殲-8F,除了上述補缺的主要因素外,殲一8F已經擁有接近三代戰機作戰能力,則是基本條件。殲一8F以下能力與三代戰機大體相當:

  ?全天候超視距的目標探測能力(公開資料稱:對RCS=3㎡的空中目標,探測概率80%,上視大於75千米,下視大於45千米,邊掃描邊跟蹤大於10個目標,並且可同時攻擊4個以上目標。對RCS為50㎡的地/海面目標,探測距離80-100千米)。

  ?超視距的導彈全向攻擊能力(公開資料稱:PL一9C格鬥導彈>16千米、PL一12中距導彈>70千米)和空對艦/地(>120千米)。

  ?可以接受的作戰半徑(不空中加油,掛副油箱):掛兩長兩短空空導彈時,中高空空戰半徑(不含導彈射程)>800千米。掛2枚YJ一8或KD一8導彈實施低空/超低空對地(艦)攻擊半徑(不含導彈射程)>450千米。在掛載導航—攻擊吊艙時,可以掛載單枚900千克以下,約2噸的各種用途航彈(雷石系列、雷霆系列或飛騰系列的精確制導航彈,或者普通航彈)和航箭(口徑57、90和130mm航箭)以>350千米的作戰半徑實施低空/超低空近距支援作戰。







  空中受油能力。

  比較先進的電子對抗能力。


  該機與海航現役殲-8B/D系列有超過75%的後勤保障通用性。

  據測算,殲-8F外掛2枚PL-12中距空空導彈和2枚PL-9C格鬥空空導彈時,綜合空戰指數為13.0,大約是美軍F/A-18C/D艦載戰鬥機空戰能力的89%(比被其取代的殲一7HH綜合空戰能力高出3倍多)。擁有對地攻擊能力至少達到7噸?百千米的水平(是殲一7HH的2.8倍),大約是美軍F/A一18C/D空中遮斷能力(4枚1000磅炸彈,2枚AIM一9L空空導彈,約3噸重,NAV/FLIR吊艙,3個330加侖副油箱,作戰半徑約685千米)的34%。

  按照單機空戰評估,C=13.0的殲-8F,與美軍C=18的F-15E/F進行對抗時,戰損比約為1.38:1.0;而與美軍C=14.6的F/A-18C/D進行對抗時,戰損比1.12:1.0。

  根據對公開的照片判斷,目前中國海軍北海艦隊航空兵和南海艦隊航空兵均已裝備了若干個飛行團的殲-8F(包括其前身殲-8H),開始按照多用途作戰的模式來訓練飛行員。重點加強該機的超視距對空作戰、空對地(海)作戰、戰場偵查等等的戰術訓練。

  裝備殲-8F給海軍航空兵作戰能力帶來的增益是顯而易見的。以駐海南陵水的海軍航空兵9師為例,該師下轄裝備24架殲-8F的第25團和裝備24架「飛豹A」的第27團。

  其中,25團的空戰實力是312(單機C=13.0),對地實力(以2噸*R350千米計)是168噸*百千米;分別是十年前該團裝備殲-8B時的1.36倍和1.33倍。

  而27團用「飛豹A」代替殲-7HH后,對地實力(以5噸R1100千米計)高達1320噸*百千米,24架「飛豹A」 以2枚PL一5E,C值7的空戰指數其自衛空戰實力是168。需要特別指出的是:2008年,中國成功為「飛豹A」配裝PL-11「飛雕」中距空對空導彈,進一步強化其空戰能力,4長2短時綜合空戰指數比之前2短模式提高至少60%, 超過單機11.2的水平,已超越自衛空戰範疇,擁有類似英國「狂風」ADV的空戰能力。全團的空戰實力上升到270以上!因為「飛豹A」 主要執行對面攻擊任務,通常只掛2短空空導彈,所以在這裡仍按掛載2枚PL一5E格鬥導彈計算,分別是該團裝備殲-7HH時對地能力的22倍和空戰能力的1.64倍。








  這樣,該師當前的作戰實力可以表述為:

  空戰實力480(24架」飛豹A」4長2短投入空戰的特殊情況下達582)。不計「飛豹A」空戰實力時,24架殲—8F相當於美軍C=14.6的F/A-18C/D約21架(特殊情況下約40架)。對地總實力1488噸?百千米。不計殲一8F的對地能力時,相當於美軍(3噸*R685千米)的F/A-18C/D約64架。

  海9師以48架戰機的規模,擁有了美軍F/A-18C/D戰鬥機20多架的空戰實力以及60多架的遮斷能力。而海9師的採購48架戰機的費用,要比美軍採購20架F/A-18C/D的費用少40%以上,效費比是較高的。

  陸續服役並列裝到三大艦隊的空警-200,將會全面改變中國海軍航空兵的作戰樣式,成倍提升現有戰機的對空/對面作戰能力!在空警一200的強力支持下,距離中國海上邊界1500千米範圍以內的空中、水面和水下的敵人,將會面臨來自中國海軍航空兵精確而又迅猛的打擊。

  二 即將華美轉身的海軍航空兵

  1. 儘管中國研製的艦載戰鬥機一直處於高度的保密中,具體的型號、技術水平、研製進度,外界一無所知,但是,以當前中國航空工業在仿製蘇一27SK的基礎上研發出更為先進的殲-11B,以及完成殲一10戰鬥機的研製等等成效,再結合下一代戰機的若干項預研成果,以及海軍對艦載戰鬥機研製的時間進度要求等,綜合研判后可以肯定,第一代艦載戰鬥機的設計基礎,一定是來源於國產的殲-10中型戰機,或者殲-11B重型戰機兩款中的一款,其技戰術指標要求是三代半以上。

  也有關於進口,甚至仿製蘇-33的傳說,但是這種1991年就生產的,而且生產數量很少(50架)的戰鬥機,技戰術水平實際上早已經遠遠落後於目前中國三代戰機的既有水平,更別說與美軍的新型F/A-18E/F戰鬥機、法國的「陣風F?2」戰鬥機匹敵。停產十多年後,該機的生產線早已經荒廢不堪,形如虛設,接到訂單也不可能立即投產,如果2010年簽約,即便異常的順利,到交付恐怕也得花個三年五載的,屆時豈不更落後?更別說什麼在國內建成新的生產線進行仿製了。因此,這個消息根本不靠譜。

  考慮到中國海軍航空兵航母戰鬥群未來承擔的沉重任務,以及面臨來自世界頂級海軍強國的巨大壓力,中國正在悄然加緊研製的第一代艦載戰鬥機,極有可能是基於沈飛的殲-11B重型戰鬥機來進行開發的。

  理由如下,

  1)第一代艦載戰鬥機未來所要面對的現實威脅是F-18E/F、「陣風」、米格-29K++,而殲-11B目前的技戰術水平已經比現役的蘇-27SK和蘇-33先進得多,其艦載發展型又有進一步的改進,作戰實力更強,能夠有效應對上述戰機。另一方面,中國艦載戰鬥機開始服役時,美軍的第四代戰鬥機F-35已經服役,雙方預計將有相當大的技術差距,但是這個差距肯定要比直接進口或仿製19年前技術水平的蘇-33小得多。








  2)在蘇-27基礎上研製的殲-11B,其後勤保障體系與已經在海軍使用多年的24架蘇-30MKK2有相當高的通用性,列裝后的後勤保障比較容易。另一方面,如果為海軍單獨研製並裝備區區幾十架殲-10的艦載改進型戰鬥機,則需要另外配套全新的後勤保障系統。顯然採用殲-11B(艦)戰鬥機,維護、使用要有利得多。

  3)殲-11B(艦)的對空能力、對地能力、遠程飛行能力和使用安全性都超過目前以殲-10B改型為艦載戰鬥機所能夠達到的水平。尤其該機推重比較高(最大起飛重量32噸時,仍然有超過0.8的推重比),翼載較低(最大起飛重量32噸時,翼載為472㎏/㎡),對於戰鬥機以大重量狀態在航母上起飛、降落較為有利。此外,「瓦」艦的載機條件是按照蘇-33配套設計的,直接選用一脈相承的殲-11B(艦)更符合以「瓦」艦發展而來的第一艘中國航母的實際。

  4)相對於可能的殲-10B(艦)而言,殲-11(艦)最大的不足在於機體尺寸很大,機長21米,機翼不摺疊時翼展14.7米,佔用甲板面積高達309㎡,而殲-10B(艦)16.5米的機長,9.3米不能摺疊的機翼,佔用面積則為153.5㎡。此時,同樣的甲板面積,用殲-10B(艦)相比用殲-11B(艦)有約兩倍停機的優勢。通常,俄羅斯的「庫茲涅佐夫」號甲板上一般停放8-10架蘇-33戰鬥機(另有若干架直升機),若改為殲-10B(艦),可以停放16-20架。殲-10(艦)在航母上的調度可能因此會比殲-11B(艦)靈活些。然而,當殲-11(艦)的機翼摺疊到7.4米時,其佔用面積只有155.4㎡,與殲-10B(艦)的153.5㎡相差無幾,同樣的機庫面積,停放的飛機數目大體相同。綜合而言,殲-10(艦)上艦並不比殲-11B(艦)有明顯的優勢。

  有一種分析認為,中國人可能會先將雙座的殲一10A改型成艦載戰鬥教練機,用於艦載戰鬥機高級飛行員的培養,與「山鷹」(艦)純教練機配套,滿足飛行員的訓練需求。作為戰鬥教練機,空戰構型最多是「二長二短」 ,而對面構型也多用250kg以下規格航彈。由此殲一10A的推重比可保持在超過0.9的水平之上,適合從「瓦」艦上的105米短跑道起飛。若能成功,不諦是「上帝」為中國海軍航空兵開啟的又一扇大門!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沙發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2-9-3 14:1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eihua99 於 2012-9-3 14:21 編輯

  由於中國首次裝備的航母是基於俄羅斯「庫茲涅佐夫」級「瓦良格」號改進而來,與美國龐大的「尼米茲」航母相比,「庫茲涅佐夫」級航母的噸位比較小,設計水平又不高,艦載機的搭載數量非常有限,艦載機的作戰能力與美軍的戰鬥機也有較大差距。中國改造后,極限載機數量60架(能搭載42架戰鬥機),正常載機數量也就40架(能搭載30架戰鬥機),提升並不大。因此,為了保證航母戰鬥群的實際作戰能力,艦載機的單機的技術先進程度、單機的綜合作戰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只有單機作戰能力足夠的強,有限的機群戰力才能足夠的大。

  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從未設計建造過航母,同時也未運用過航母的國家,「瓦良格」是已經完成超過68%的半成品,續建完成時間會比全新設計和從頭建造短得多,根據2010年網路上照片判斷,不出兩年,該艦必然離開船塢進行海試,因此中國需要加快第一代艦載戰鬥機(殲-11)、艦載AEW(直-8)和艦載高級教練/攻擊機(「山鷹」∕「獵鷹」)等一系列艦載機的研製速度,才能趕在第一艘航空母艦服役時組建起一支完整的艦載機飛行部隊。當然,如果上述艦載飛機的研製速度超過了該航母的續建速度,中國人肯定會先將飛機交付海軍航空兵在陸上領先使用。








  航母戰鬥群服役若干年後,中國海軍航空兵就有能力做到:

  假如世界仍然保持目前的和平狀態,那麼中國可以持續訓練出一批比一批更為純熟的艦載機飛行員,不斷提升艦載戰鬥機部隊的作戰能力,做好應對危機的軍事準備。並且儲備相當數量高素質的飛行員,迎接國產四代水平的第二代艦載戰鬥機的入役。

  ?相反,如果中國的海洋環境,或者海上運輸線不幸處於某種危機狀態下,航母戰鬥群可以配合國家外交方面實施威懾,控制局面,「不戰而屈人之兵」。必要時又可以直接參戰,通過強有力的海空戰鬥行動,迫使對手付出慘重代價,取得政治主動權,有利外交解決。

  在目前國產第四代戰鬥機研發的成果上,再經過十年左右的努力,國產第二代四代水平艦載戰鬥機服役成軍時,現役的第一代殲-11BJ又可以轉換為以陸基使用為主,以替換退役的殲-8F,海軍航空兵的整體實力將不降反升。

  其實最讓人意想不到是,中國人沒有從俄羅斯引進卡-32預警機,而是自行開發了一款基於國產直-8改進型的歐款理念艦載AEW直升機,並且從2007年開始進行試飛!

  此外,配套了先進的前視紅外光電探測--火力控制裝置,可外掛航炮吊艙、火箭巢、航彈、HJ-8A空面導彈和TY一90空空導彈等機載武器,並能搭載若干名突擊隊員的艦載直-8型、直-9型突擊直升機已經研製成功並交付軍方領先試用。

  其中的直-9突擊直升機成為2010年3月前往亞丁灣的中國海軍第五批護航編隊搭載的主力直升機,率先曝光,並進行海上試用部署。而直-8突擊直升機則配置於中國海軍第六批護航編隊的「昆崙山」號船塢登陸艦上前往亞丁灣。而且,上述兩款直升機同時還具備海上搜救能力,是真正意義上的多用途直升機。

  2. 人們由此了解到一系列重要信息:從適合兩棲戰艦搭載供登陸作戰使用的突擊直升機,到未來用於航空母艦的殲擊機、預警機、教練機、反潛機和其他艦載機等等的研製,對於中國而言是一個周密的、完整的、比較龐大的計劃,並且正在有條不紊地逐步推進中。

  從2010年算起,不出五年,中國一定會將一個驚喜帶給世人:伴隨著搭載30架殲一11BJ的第一艘大型航母服役,中國海軍航空兵即將華美轉身,成為世界上繼美、俄、法三國之後,第四個擁有大型航母戰鬥群,並為航母配備世界三代半水平的作戰飛機,具備完整海上攻防作戰能力的海軍航空兵。而世界航母前輩英國皇家軍只能企盼十五年後搭載F一35的「伊麗莎白」號航母的到來了。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8 04:4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