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毛澤東之謎,之解析 二 原創

[複製鏈接]

160

主題

1696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795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粒子在 發表於 2012-8-29 05:0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粒子在 於 2012-8-30 03:02 編輯

五,文化大革命是毛澤東實踐繼續革命理論的一次實驗

文化大革命是毛澤東實踐繼續革命理論的一次實驗。
為了這個實驗,他首先需要清除障礙,即他所說的來一次大掃除。其次他要在過程中尋找與他的新理論相適應的社會形態。文革開始,他的願望或者目的,是徹底清除實現他的繼續革命理論的障礙。也就是徹底清除文化的,思想的,政治的,組織的...總之一切可能阻礙他的繼續革命理論實施和貫徹的阻力和障礙。為此,他反四舊,打倒孔夫子,他清除一切舊的文化,舊的思想理論,舊的輿論和觀念。以及與之相配合的,是打倒一大批黨的幹部,摧毀現有的社會和政治的組織。代之四大,代之各種群眾組織,代之群眾自己管理自己的方式。他希望藉助運動的發展,能自然而然的出現他所希望的社會組織機構和與之相適應的社會形態。這就是他所期待和發動的文化大革命的目的,步驟和動力。

然而,事情並非他所想象的那麼簡單。文化大革命開始以後,許多事件的發展變化並沒能按照他的意願進行,他很快發現,他的本初的願望和目的都有待修正。他不得不進行調整,也不得不重新修訂自己的目標。他不得不妥協,不得不重新恢復許多曾經被他否定和取締了的機構和做法。他十分的不情願,但他又不得不如此。他是個十分現實和十分注重實效的人,所以,雖然他很違心,也很無奈,但是他仍然在調整自己,修正自己,以求他所發動的運動能夠按照他所希望的最終目的進行下去。

文化大革命的實踐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他,至少使他對自己所推行的理想主義的革命進程有了些實際的認識,這就是,共產主義理想不能一蹴而就,這是一個漫長而逐步完善的過程。
然而,他仍然堅信他是唯一正確和英明的,他是時代的開拓者和先行者。

六,為理想而奮鬥的毛澤東,他的接班人林彪

毛澤東堅信自己,一意孤行。這符合他的作風和性格,符合他一貫的做法,這是一點都不奇怪的。毛澤東的堅定和執著在文化大革命中表現的淋漓盡致。任何對他的堅持繼續革命的做法有疑惑的觀點都是他不能容忍的,任何反對他的繼續革命的做法,理論和人物,他都是毫不客氣,毫不遲疑,堅決徹底打倒的,無論什麼樣的人物。所以,他毫不手軟的打倒了與他共事多年的戰友和同事,摧毀了他親手建立起來的政權機構,幾乎摧毀了他親手締造和建立,並耗費了他畢生心血的中國共產黨。他的思想和目的很明確,就是要確保他的無產階級專政下的繼續革命的理論和思想能得到徹底的貫徹和落實。他要清除阻礙他的思想和理論實施的任何阻力,和任何將來可能的障礙。毛澤東目標明確,意志堅定,決心很大。建國后的一系列做法證明了這一點,這一次文化大革命就更加地證明了這一點。

林彪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才總結和提出了一系列的高舉論,並付諸實施。而也正因為這一點,他才被毛澤東相中,成為接班人。毛澤東就是要選一個能理解和堅持他的這個理論的接班人。他深信,他的理論和思想就是指導未來的唯一正確的理論和思想,這一點他必須堅持,決不退縮,決不讓步,絕不妥協,而且毫無商量的餘地。這是他的原則,是他看人做事的底線。

然而,林彪真的理解並相信他的這套理論和思想嗎? 林彪真的願意傾自己的一切力量,來實踐和貫徹落實毛澤東的這套理論和思想嗎?這還真的有待商榷和研究。
實際上,林彪的思想有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緊跟高舉毛澤東思想旗幟以後,在文化大革命運動的發展實踐中,他有了改變,他有了他自己的一套想法和做法。他並不認為毛澤東的這一套真的可行。這從他私下的一些談話和他後來的一系列做法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所以,後來,林彪在很多方面並不實際配合毛澤東,甚至也並不買毛澤東的賬。他堅持自己的觀點,也很執拗,比如廬山會議他堅持設立國家主席的舉動,比如他與四人幫作對,等等。後來的林彪,與毛澤東發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分歧。這個分歧主要表現在對文化大革命的評價和對文革方向的把握上。意見不同,他便索性甩手,給毛澤東難看。在中國共產黨內,除了彭得懷,沒人敢如此放肆和大膽,但林彪就敢。不但敢做而且敢為,他毫不在乎,也毫不妥協。他做不了主,便抽手旁觀。這就是林彪,一個有錚錚骨氣的軍人政治家。

然而,林彪畢竟是毛澤東親自選定的接班人,是已經寫進黨章,和已經通告全世界的了。這給毛澤東一個重大的打擊,毛澤東的憤怒和怨恨可想而知。林彪出逃事件的發生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想必也出乎毛澤東的意料。對此,他表現的更多的是無奈,失意,慌亂和悲涼。很多跡象表明,此時的毛澤東,決然不是像許多作品所宣揚的那樣遊刃有餘,是他引導和指揮了那場莫名其妙的副統帥逃亡事件。此刻的毛澤東,更多的表現是他的力不從心,反應失常。林彪事件使他受到了特別嚴重的打擊和挫傷。無疑,他有一種挫折感和失敗感。從此以後,他加速衰老,精神和身體都變的越加虛弱不堪了。

七,後期的毛澤東,他對後事的安排,和他的失算。

但是,毛澤東仍然堅定睿智。他的撥亂反正,他的大刀闊斧調整,他的激流勇退,他依然指揮若定,進退有度。他的退,是為了日後有一天的再進,他沒有放棄他的追求和理念,他仍然念念不忘他所創立的學說和他的理想。所以,他數次反覆的提醒全黨,全國人民要警惕資本主義的復辟,文化大革命還要每隔幾年就搞一次。他有緊迫感和危機感。

他安排了他的身後事,把一部分權力交給了他並不特別放心的鄧小平,並且選定了老實人華國鋒做他的法定接班人。一邊,他在政治局安排了四人幫一夥,以便把握他的政治方向不走樣。另一邊,他又選定了鄧小平掌控經濟,保證經濟不崩潰。他想兩全其美,平穩過渡。

他也一定要等周恩來死去,他才安心。他利用周恩來為他工作,理事,但是他從來也沒有完全信任過周恩來。他對周恩來是不放心的,因為他知道周恩來和他的理念不同。他擔心在他死後,沒有人能控制周恩來,周恩來可能會改變他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終於,周恩來死在了他的前頭,對此,他比較的安心了。可是,我想,事實上,正是周恩來這個人,才最不會改變毛澤東的思想,路線和方針,才最忠於毛澤東思想旗幟,堅持毛澤東的路線和方向。因為周恩來這個人最重視名節和信義。他對毛澤東是忠心耿耿,鞠躬盡瘁,忠誠到底的。如果毛澤東把他的後事託付給周恩來,毛澤東的事業一定會在可預見的未來得到相當程度的貫徹和實行。可惜的是,毛澤東疑心太重,成見太深,致死也對周恩來懷有疑慮。周恩來之死,在一定程度上,與毛澤東有著直接的關係。如果死後有知,毛澤東在周恩來的問題上,應該感到深刻的愧疚和後悔。周恩來之死應該是毛澤東的極大損失,這也是他的最重要的失算。可惜的是周恩來終於死在了毛澤東的前面。

毛澤東還有誰能託付後事呢?無疑,很難。江青政治幼稚,個性張揚而乖戾,不堪重負,毛澤東從來也不放心她。四人幫其他成員缺乏資歷和威望,毛澤東做了很大很多的努力也扶不起來,終於放手,任其發展。他在他的後事上,一定是斟酌考慮,忖度再三。因為這關係到他的理論和思想的貫徹和實行。最後,他放棄了捍衛自己。他做了安排,選擇了比較平穩和緩的方式,他期望能有個平穩的過渡。

可是,毛澤東終於失算。他沒料到,他所委託後事的老實人華國鋒會和他非常信任的貼身伺衛汪東興聯手,還有他曾託付後事的葉劍英。在他死後,這些人聯手,在最短的時間裡以非常手段,一舉抓捕了他的老婆和他的忠實信徒四人幫一夥。這些被抓捕的人正是他所期待能繼承和發揚他的學說,捍衛和實踐他的理論的一些人。並且,他也精心為這些人安排好了權力位置的。這是他生前萬萬沒有料到的,他在最後的時刻里,所安排和期望的,都一舉毀滅,他應該不能瞑目。有話說,人算不如天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是天意嗎?
也或許,這種結局,他也有所估計,但是他不在乎。他寧願任其發展,任其在鬥爭中成長,或者在鬥爭中被毀滅。

毛澤東親自發動和親自領導的文化大革命終於落下了帷幕。天下人鬆了口氣。

八,文化大革命,毛澤東抱恨終生,死不瞑目.

文化大革命是毛澤東摧毀舊世界,建立以他的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繼續革命理論指導下的新世界秩序的一次實驗和試點。事實證明,他失敗了。他摧毀了一個現成的體制,卻難以建立起一個新的正常運轉的體制。最理解和最能體會他的林彪,最終選擇了背棄他。他也不得不依靠周恩來維繫國家機器的運轉,不得不起用鄧小平來協助恢復這個國家瀕臨困境的經濟和社會秩序。最後,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他又不得已的選擇了華國鋒來繼續完善他的未了的心愿和他的身後事。他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最終心力交瘁,抱憾終身。正因為這樣,所以他才在不止一個場合中反覆強調資本主義復辟的可能性的話題,因為他已經意識到了,他的這個無產階級專政下的繼續革命的理論在他的有生之年,難以貫徹,難以繼續,難以實現。他不得不把這個問題留待後人。這是毛澤東的無奈,畢竟生命有限,遺恨不能。毛澤東是死不瞑目。

粉碎四人幫以後,中國開始了全面的糾偏,改正,整頓和恢復。也就有了徹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屏棄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理論的一系列做法。進入八十年代,實際上更多的做法,都是在否定毛澤東在建國后的一整套方針,政策和做法。從本質上說,就是在否定建國后的毛澤東思想和他處心積慮,嘔心瀝血,創立的新的繼續革命的理論。而這些,恰恰正好是毛澤東最為得意的,視之為毛澤東思想的核心部分,事實上,這就是在根本上全面的否定了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21:4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