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自身三大死穴的局限讓日本無法跳出釣魚島

[複製鏈接]

33

主題

82

帖子

47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4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身土不二 發表於 2012-8-28 17:0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釣魚小島,沒完沒了。
日本之所以無法跳出釣魚島,乃是由於自身的種種局限。

新加坡領袖李光耀曾表示,「日本是一個由日本人聚集的"均質社會",缺少開放性,新加坡應該以日本為「反面教材」,以增加國家的開放度。

事實上,日本所面臨的挑戰,遠不止於此。 中國躍升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某種意義上,使日本深感挫敗。不過,在更遠的未來,制約日本發展的,僅非外部因素,而是日本自身固有的頑疾。

儘管是部科幻片,但是,真實世界的危機,卻處處存在,未來時代,日本社會面臨著三大困境,能否走出困境,應對挑戰,將關係日本未來百年國運。

門閥存在抑制日本活力

某種意義上說,日本門閥的存在,乃是先天遺傳。

從日本現代化肇始的明治維新時期算起,門閥就普遍存在。甚至明治維新諸傑,本身就出身豪族,並且在明治維新之後,成為新時代的豪族。如維新時期的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等,在其身後,都形成了豪族,甚至大久保利通的後裔,亦成為後來的麻生首相。

目前,日本不僅存在小泉,安倍,麻生,鳩山等四大「首相世家」,其他議員世家,更是遍布日本,自民黨的300餘名議員中,屬於「直繫世襲」的達到100多人,佔了三分之一。而且這三分之一「世襲」議員囊括了自民黨大部分最重要的高層職位。如果不算直系,各種親屬連帶,更是比比皆是。日本戰後的首相,基本都出自這些議員世家,來自平民階層,依靠一代人個人奮鬥而登頂者,非常罕見。縱使以改革著稱的小泉純一郎和鳩山由紀夫,竟然也是有深厚的家族背景。

日本雖然大致接受了現代民主制度,但是,其殘存的社會土壤,使家族世襲流行。

在經濟領域,由於財產私有,財富的世襲,本來就合法。日本的私人企業興盛,而且,與美國不同,美國的大企業,最後一般通過上市,成為公眾公司,而且創始家族,股權日益分散,日本則是大家族牢牢控股,家族占股很大,最後,在經濟領域形成了財閥。

比如,豐田汽車,從其創始人至豐田佐吉到豐田章男,已歷四世傳承,代代掌門人,都是豐田家族的人,而歐美很多公司,創始人家族往往在第二代或者第三代,就退出經營。而日本的三菱,三井,住友等財閥,更是依靠家族影響力,經營日本支柱產業,雖然經歷過美國在二戰後的抑制財閥的打擊,但是,仍然很快恢復元氣。

一些支柱產業受政策的影響非常明顯,這些行業的經營者,非豪族不可。只有豪族,才有巨大的影響,得到關照,亦只有豪族,才有力量獨立經營這些行業。如三菱的海運,重工與軍事聯繫緊密,而住友的銅業,在很多國家,亦需特批。

在政治領域,雖然日本實行競選制度,但是,政治世家卻常常出現。日本的選舉制度和選區規劃,有利於家族政治世襲。日本的議員選區,是按照選區議員名額的多少,按得票多少依次排列,先者當選。而日本的選區劃分,幾十年來沒有變化,很適合政治人物經營地方勢力。

很多政治世家通過長期經營和投資,在固定地區形成別人無法抗衡的勢力範圍,間接實現操縱選舉。家族領袖在位時,常安插家族力量,成為自己政治盟友的秘書,助手等角色,積累影響力和人脈。當家族的領袖年邁退休時,選區就會被作為政治遺產傳給後代。於是,無論其後代才德如何,都可以順利進入執掌日本國政的國會,成為「二世」,「三世」議員。甚至進位大臣,首相。

日本明治維新之後的傳統,本來就強調議員的貴族血統,後來,在美國主導的憲政改革中,議員出身被打破,競選制貌似給予了大眾公平機會,但是,在現實中,門閥政治卻一直相當深刻的影響。

門閥政治最後,往往造成一黨獨大,而且出現種種暗箱操作,而這種小範圍的政治,亦使這個政黨政治出現保守,狹隘的傾向。出現老人政治,侏儒政治就在所難免。

同時,

門閥的存在,擠壓了一般民眾的生存空間。日本學者大前研一所著的《M型社會》。不幸在日本逐步成為現實。在經濟領域的貧富分化,在政治領域的話語權不對等,都將戕害日本社會,窒息了整個社會的活力。

「少子化」葬送日本未來

日俄戰爭,日美戰爭,日中戰爭等,日本與這些大國的交鋒,從來都沒有亡國危險,但是,未來日本,卻逐步走向自毀之路。

據日本官方估算,全國未滿15歲的兒童,不足1700萬,為1950年以來的最低。從1982年起,日本的兒童人口,已經連續30年減少。

日本國立社會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預測,如果「少子化」現象繼續發展下去,至 2050年日本人口將減少到1億,2100年則將減少至6400萬。

日本政府一項新調查顯示,日本要維持良好的社會結構,最理想的狀況是每對夫婦誕下2.48名孩子,但日本每對夫婦的生育率平均只有1.37這樣的極低水平。

更為嚴重的是,隨著經濟的停滯,社會壓力的加劇,具有生育能力的青年人口,卻出下去呢了嚴重的生育意願下降。首先是結婚年齡越來越遲,2007年日本平均結婚年齡為男性30.1歲,女性28.3歲,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之後,日本的未婚率不斷攀升。據NHK報道,日本社會當前有71%的適齡男性未婚,25到29歲的女性有60%未婚,30歲到34歲的女性中有近一半未婚。

日本在戰後和70年代分別出現過出生高峰,日本的二次崛起, 某種意義上正是得益於戰後的第一次生育高峰。日本從60年代起飛,而當時,第一次生育高峰所造就的人口,基本成長為青壯勞動力,龐大的青年人口,所造就的消費能力,創造能力,無與倫比。

在日本在90年代開始的經濟衰退,神話的破滅,雖然導火索的廣場協議,但是,其病根,卻在於畸形的社會結構。由於青年人口的缺少,日本已經逐步失去了創新能力,本土消費能力亦開始萎縮。而所謂的「銀髮經濟」更多是一種消耗型而非生產型經濟,是一種「負能量」。

而日本長期的老人政治,世家政治的存在,本來是在憲政改革之後,可以逐步改善,但是,日本卻長期改革無力,其根本原因,亦在於青年缺少。

百年前,中國學者梁啟超在其雄文《少年中國說》中,即將以青年人為主體的社會,與以老年人為主體的社會作了詳盡的對比,一個老齡化的社會必然在心理上總體趨向保守,由此缺少活力和勇氣,整個國家變成孬種之國,缺乏血性。同時,老化的人口,亦由於精力的限制,亦出現智慧退化,則整個民族,智慧與勇氣俱亡,變為毫無希望的死亡之國。舉國為少年,則國家前途無量,舉國為老人,則衰亡可待。

無論哪國改革,青年人的動力與激情,皆為必然。阿拉伯之春中,阿拉伯諸國,青年人口佔比都達到了70%,而日本的鄰國中國,30年前的改革開放,亦由於良好的人口結構所推動。80年代,中國的主流人口,主要是青年,一封署名「潘曉」的讀者來信《人生的路呵,在中國引起了巨大的震動,為青年人尋找出路的共識,成為中國推動改革開放的巨手。

目前,類似中國改革的這種動力,在日本已經消失。由此,代表青年勢力的鳩山由紀夫縱使一時崛起,但日本的主流社會並不為青年人所把持,鳩山改革很快被絞殺,難成大器。

更為嚴重的是,由於日本社會的排外,在本國人口萎縮的情況下,不能大規模開放移民,特別是亞洲青年移民。李光耀批判日本的開放度低,並非虛言。

未來,日本需要加大文化的 包容性,徹底開放亞非移民,吸引中國,朝鮮,越南,印度,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亞洲人口大國的青年進入日本。

脫亞入歐壽終正寢

日本地震,使其缺乏戰略騰挪空間的弊端,顯露無疑。

作為經濟大國,日本和德國,是核能利用最充分的國家,亦反應了兩國的經濟總量,與資源擁有之間的反差巨大。某種意義上說,發展核電,是避免過度依賴石油和天然氣的必然選擇,亦是日本的悲哀與無奈。

而在地震將使日本沉沒的傳言之下,日本人未來大規模遷移到哪裡,亦成為廣泛的猜想。由此,日本人的領土危機,亦比從前更為急迫。

回歸小國,保持強國,或可是日本未來宿命。

日本崛起為亞洲乃至世界強國,乃是在亞洲引領現代化的先聲,獲得了相對亞洲諸國的制度優勢。但是,這種優勢不可能永久。隨著亞洲國家現代化的推進,日本的領先優勢,將會逐步消解。

2010年,日本即被中國反超,而這僅僅只是一個開始。

有預測稱,到2025年,中國、印度的GDP將分別佔到世界總GDP的15%和10%。而屆時,日本的這一比率只有5%。這一數據,基本與亞洲受到西方衝擊前夕一致。也就是說,當亞洲諸國,尤其是亞洲大國也同步完成現代化之後,日本的制度優勢將蕩然無存。

由此,日本立國百年以來的根基,亦將被動搖。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奉行脫亞入歐的國策,並且,這種脫亞入歐的思維,與日本殘存的封建遺毒結合,最後變成了一種畸形的發展戰略,即在完成自身對於歐美的學習后,將自己獨立於亞洲之外,然後,以歐美的眼光,來看待亞洲同伴。但是,日本對於亞洲的破壞作用,更甚於歐美,歐美是在亞洲殖民,然後希望同化其殖民區,而日本,則是對亞洲赤裸掠奪。日本在二戰前,長期對於亞洲實行領土競爭戰略,迷戀武力征服。先後對朝鮮,中國和東南亞諸國發動侵略戰爭。日本由此本身走向了崩潰的邊緣,亦無益於亞洲。脫亞入歐,由此成為半瓢水。

在二戰之後,日本在美國幫助下,實現了文化,社會制度的改革,失去了政治和軍事大國地位的日本,在亞洲推行的是財富競爭戰略,意外的是,這種戰略,使日本與亞洲獲得了雙贏。日本獲得了亞洲的市場和資源,其第一大市場,即是中國,第一大資源來源國,則是印度尼西亞。

在此情況下,日本的脫亞入歐,亦發生了動搖。在全球化浪潮中,世界各地已經日益趨同, 包括日本,本身已經在某些領域,與歐美趨同。日本在成為西方8國集團之後,其經濟發展,生活水平,政治制度,已經基本固定,而在經濟領域,歐美已經不是日本的朋友,而是競爭對手了,特別是在高端產業領域,日本與美國,德國幾乎是平行發展,在汽車領域,日本更是美國的最大威脅。

而亞洲諸國,亦在完成民族革命之後,逐步與現代制度接軌,日本與亞洲大部分國家,亦已基本趨同。

目前,亞洲勢頭正猛的國家,是中國,印度,越南,日本已經完成了其崛起歷程,對於這些國家的高速時代,只能羨慕,不能仿效。而日本的未來,也在於與這些亞洲國家綁定:在他們的崛起過程中,利用日本目前尚有的優勢,進行互補,最後實現共生。

日本百年前提倡的所謂「大東亞共榮圈」,在未來將以另一種模式實現。這種模式,甚至不同於目前亞洲的雁陣模式,而是多頭競爭,多級發動。日本,註定未來要泯然眾人。

這種落差,是未來數十年內,日本必須接受的現實。

二百年一個輪迴,脫歐入亞,回歸亞洲,或者是日本未來一百年的理性戰略選擇。

20

主題

38

帖子

38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38
沙發
難言之隱 發表於 2012-8-28 19:09 | 只看該作者
日本人的精神世界 是世人都無法觸及的!島國思維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5 00:0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