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趣味文化(十七)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33、「彈指」有多快?
形容時光短暫時常用「彈指一揮間」這個比喻。其實這裡的「指」就是手指,「彈指」就是捻彈手指作聲的意思。佛家常用「彈指」來比喻時光的短暫。 「彈指」也是佛教中的一個時間量詞,出自於印度的梵語。《僧祗律》上解釋說:「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名一彈指,二十彈指名一羅預,二十羅預名一須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須臾。」 另外,「彈指」,也就是捻彈手指作聲的動作,它原本是印度的一種風俗,用以表示歡喜、讚歎、警告、許諾、覺悟、招喚、敬禮、祝咒等。如智文句:「彈指者,隨喜也。」《吉藏義疏》則說:「彈指者,表覺悟眾生。」這個手勢後來也被中華文化所吸收。難怪武俠小說里也有「彈指神功」的武林絕學,現在看來,這門功夫還頗有些禪意。

34、頭顱為何又被稱作「首級」?它和軍隊的獎勵制度有關嗎?
「首級」中的「首」是象形字,本義就是頭,這在金文字形的「首」字上體現得很明顯:最上面是頭髮和頭皮,表示頭蓋;下面是眼睛,代表面部。可為什麼人頭又被稱作首級呢這與古代的軍級制度有關。古代將士征戰沙場,無非是為了建功立業、封侯拜將。而戰場上能夠表明戰績的方式之一,就是割取敵人身體的某一部位,以便於戰後清點記功。先秦時期,曾以割敵人左耳計數報功。這在先秦典籍中有很多例子。如《左傳·宣公二年》中記載的一場戰事:「俘二百五十人,馘百人。」一次就割掉了一百來人的耳朵。
到了戰國時代的秦國,商鞅確立了一套新的軍級制度,以取敵人頭顱的數目作為評定爵位的基礎。新制度規定:每斬獲一個敵人頭顱,士兵就可以獲得爵位一級、田宅一處和僕人數個。斬殺的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也就越高,最高可至二十級。因為一「首」對應一「級」,因此久而久之,人們就將頭顱稱為首級了。秦國的軍功授爵制度對普通士兵很有吸引力。依照當時的規定,如果一個士兵在戰場上獲得兩個敵人首級,那麼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成為自由人,他做奴隸的妻子也可以轉為平民。而且,如果父親戰死沙場,他的功勞可以由兒子繼承。這無異於一人拚命,全家受益,因此大大提高了秦軍的士氣。 但這種規定也有弊端,在戰場上為了首級而自相殘殺的例子也有不少。據出土文獻記載,在秦軍攻打邢丘時,士兵甲斬獲了敵人的一個首級。士兵乙看到後圖謀不軌,企圖殺死甲將首級據為已有,卻被士兵丙發現,將乙捉拿歸案。到了後世,這種情況更是多見,有些士兵為求封賞,甚至濫殺無辜百姓,而謊報戰功。到北宋時,名將狄青所轄的將士數百人,為求封賞竟互相殘殺,差一點釀成大禍。狄青處理此事之後,上書皇帝陳述了首級制度的種種弊端,並建議予以廢除。自此之後,首級制度就銷聲匿跡了,但首級這個詞卻保留到了今天。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00:3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