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蘇州(二)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紀聞(下)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2-8-20 00:5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華盛頓人 於 2012-8-21 05:15 編輯

時間:2012-8-17 9:21:11   沈建華

  核心提示:進入新世紀,曾以集體經濟為主發展鄉鎮企業為特色的「蘇南模式」,還有沒有生命力?如何突破範式的制約,激發新的活力?這次在江蘇蘇州採訪,記者始終有一種見證和記錄歷史的感覺———見證和記錄蘇州人民在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進程中,促進「蘇南模式」的瀟灑嬗變。...

進入新世紀,曾以集體經濟為主發展鄉鎮企業為特色的「蘇南模式」,還有沒有生命力?如何突破範式的制約,激發新的活力?這次在江蘇蘇州採訪,記者始終有一種見證和記錄歷史的感覺———見證和記錄蘇州人民在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進程中,促進「蘇南模式」的瀟灑嬗變。

  「三個集中」優化城鄉要素流動

  蘇州是「蘇南模式」的發源地之一,從鄉鎮企業的崛起到外向型經濟的集聚,再到新世紀的小康全面率先實現,蘇州經濟發展速度之快舉世矚目。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也使蘇州面臨著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不相協調的新矛盾。「蘇州要抓住歷史性機遇,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就要在制度、體制、機制和政策層面上加大改革創新的力度。」江蘇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蔣宏坤說。

  吳江市風光秀麗的古鎮同里,有一個由北聯、三港兩個村集中連片整治而成的科技農業示範園,1.54多萬畝土地,一眼望去,蔚為壯觀:8000畝的優質糧油生產區,3000畝的特種水產養殖區和3000畝的高效設施農業栽培區。農民自願組建、積極參加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已在園區建成連棟大棚1萬平方米、單體大棚7萬平方米。去年僅水稻一熟畝純收入就比農民常規種植高出400元左右。

  近年來,按照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現實需求,蘇州市率先完善城鄉規劃體系,加快推進工業企業向規劃區集中、農業用地向規模經營集中、農民居住向新型社區集中的「三集中」步伐,優化了城鎮、工業、農業、居住、生態規劃布局,進一步開拓發展空間。

  通過農民土地承包權流轉和入股,蘇州市56%的承包耕地實現了規模經營,高效農業面積占種養面積比重達到48%。全市新增土地股份合作社182家,新增土地入股面積43.6萬畝,超過前七年發展的總和。與此同時,全市75%的農村工業企業進入工業集中園區,85%以上的農民從事二、三產業,33%的農戶遷入了860個集中居住點。

  「三集中」會不會違背農民意願,侵犯農民利益?全國政協副主席李金華前不久來蘇州參加「城鄉一體化研討會」時,說起了這樣一件事:他到某省農民家裡調研,發現一些搬進了公寓式樓房的農民並不高興,有的農民跟他直說:「地沒了,宅基地也沒了,工作還沒有著落,這樣住著樓房有什麼意思?」但他說,蘇州通過城鄉一體化真正縮小了城鄉差距,讓農民得到了實惠。

  2008年元旦後上班的第一天,崑山市千燈鎮黨委書記王金興收到一封群眾來信,信是該鎮石浦街道馬巷村一位拆遷農民寫的,信中表達的是他們全家拆遷搬入新居———炎武社區后,對黨委和政府的感激。

  三年後,當記者來到炎武社區服務中心時,只見一群老人正在排練自編的扇子舞。65歲的潘小弟原住石浦馬巷村,中年時因不慎觸電雙手殘疾,一直靠低保度日。他介紹說,這次拆遷,原建造於上世紀80年代的老房換到了4套新房,一套賣掉,老兩口住一套,兒子住一套,一套出租。收入除了土地入股分紅外,原來在家不肯見人的兒子也當上小區保安,每月有了1200餘元收入。

  炎武社區是崑山市千燈鎮安置拆遷進城鎮農民最大的動遷小區。248幢居民樓住著7535戶農民。門口一塊巨大的電子顯示屏,輪番播放著小區信息;一幢幢居民樓造型別緻、色彩典雅,中央綠化帶上亭台樓閣、長廊曲徑,小橋流水,煞是美觀。小區內的公共服務設施一應俱全,還有專供農家舉辦紅白喜事的婚喪餐廳,用於社區居民自娛自樂的演出室……

  千燈鎮信訪部門記錄,7535戶農民搬遷,居然沒有一戶出鎮上訪。

  「三大合作」創新共同富裕之路


  如果說,蘇州市推行的「三集中」,不僅避免了「蘇南模式」發展鄉鎮工業「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弊端,而且緊緊抓住城鄉一體化關鍵,實現了各種要素的合理流動和集聚,那麼,正在如火如荼實施的「三大合作」,更走出了廣大農民真正實現共同富裕的新路,豐富和提升了「蘇南模式」的新內涵。

  吳中區胥口鎮工業化、城鎮化進程較快,徵用農業用地較多,農民得到補償金后多用於消費,很難用於創業就業。為保證失地農民除工資性收入外,從土地得到一份穩定的經濟收益,鎮里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動員農民將補償金入股,在工業集中區建廠房、宿捨出租。蘇州第一家土地股份合作社就這樣在9年前成立了。

  胥口鎮農民陳貴升,一家三口一畝八分地,9年前被徵用后,就分別進了鎮上和社區的三個企業和單位。除了工資外,土地股份分紅每年也給他家帶來兩三千元收入。他開心地說:「現在我一家三個上班賺工資,還年年坐在家裡拿股金!」

  2002年以來,蘇州市共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577家,入社農戶28.89萬戶,入股土地69.99萬畝。2009年新增土地入股面積超過前七年總和。

  「將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資本變股份,股份市場化,帶動人力、資本等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穿行。」蘇州市市長閻立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這樣概括說。

  吳中區木瀆鎮金星村是蘇州首家農村社區股份合作社。2001年把4295萬元集體資產量化給513名農民,現在村裡的凈資產增值至1.2億元,經過9次分紅,農民人均獲利1.5萬元。金星村(現稱香溪社區)書記張國榮告訴記者:「村民拿錢出來建設廠房,投資商業等,戶均股份分紅收入超過2萬元。」

  「我家老兩口參加了村裡兩個合作社,社區合作社去年分紅4000元,四年前拿4萬元投入的富民合作社,去年也分紅3000元,其餘的分紅都轉為再投資,現在已經有5.5萬元了。」香溪社區村民韓土根告訴記者。「除了分紅收入,老婆每個月農保還能拿400元哩。」

  地處城郊結合部的高新區楓橋街道,2005年開始固化股權等試點,僅用了一年時間,全街道24個村就全面完成了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24個行政村的行政職能轉交7個社區管理,成立兩個管理中心,讓24個股份合作社集中辦公,各股份合作社只配備執行董事和管理員各1名,全年可節約管理成本1.5萬元。改革后,股份合作社只對社員負責,收益全部歸社員所有,社員的股金分配水平大幅提高。

  「資源資產化、資產資本化、資本股份化是蘇州『三大合作』改革的目標。」蘇州市市委副書記徐建明介紹說,全市農村集體總資產目前達787億元,村級集體總資產達330億元。「三大合作」組織累計達到2821家,持股農戶佔90%以上。

  包括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內的「三大合作」,拓寬了農民持續增收的領域,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連續七年實現兩位數增長,農民財產投資性收入比重提高到33.2%,基本實現了「家家有資本、戶戶成股東、村村有物業、年年有分紅」。

  「三個置換」換出三贏新局面

  江蘇省委農工辦主任、省發改委副主任曲福田認為,推進城鄉一體化的一個關鍵因素是制度創新。他介紹說,2008年9月,江蘇省委、省政府確定蘇州市城鄉一體化發展作為省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點。蘇州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制度創新的一個重要而新鮮的政策舉措是「三置換」:農戶將集體資產所有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及住房置換成股份合作社股權、社會保障和城鎮住房。

  在汾湖經濟開發區,有一個集中規劃建設的大型小區———新友花苑。樓宇現代,外觀雅緻。屠根林是入住已一年半的第一批農民。他家原來在高新村有一座200多平方米的樓房,拆遷時有兩種選擇:可以拿200平方米的宅基地,也可以選擇拿280平方米的商品房。「想來想去,還是拿商品房合算,因為政府鼓勵,村民也得實惠。」按照政策,老屠拿了3套房子。

  在寬敞明亮的客廳里,老屠跟記者掰著指頭算了三筆賬:第一筆經濟賬,「一套自己住,還有兩套出租,每年租金可收2萬元。過去家裡雖然也有280平方米,但只有老夫婦兩人常住,房子大部分空著,想出租也租不出個好價錢。」第二筆生活質量賬,「現在水、電、煤、氣、道路等基礎設施配套,過去一到熱天有時空調也打不起,小水廠的水總歸不是太好,現在吃上了太湖水,用上了管道天然氣。」第三筆安全賬,「現在有物業管理,24小時有監控,心裡更加安全踏實。」老屠說,現在各種各樣的配套設施也逐步完善,「鄉下人過起了城裡人的日子」。

  在政府的積極引導下,與屠根林一樣放棄宅基地入住公寓房的農民越來越多。到今年3月底,全區共有3300多人放棄宅基地入住公寓房。汾湖經濟開發區農村工作局負責同志也算了一筆賬:推行「三置換」,實現人口集聚、資源共享和城市社區管理,既為農民拓寬持續增收渠道,提高生活質量,還節約了土地資源。他以新友花苑為例,入住2252戶,可節約土地使用面積700多畝。

  副市長周玉龍介紹,蘇州市推進的「三個置換」,置換的是有長期穩定收益的股權,是與城鎮居民一樣標準的社會保障。目前蘇州已有33%的農戶通過「三置換」遷入居民點,80%的拆遷安置房是擁有「兩證」的「大產權房」,一批農戶一夜之間成了「百萬富翁」,全市則可新增土地資源100萬畝左右。

  市農辦主任顧傑介紹說,近年來,蘇州市加快農保向城保並軌,農村勞動力參加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率達98.5%,其中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達到55.3%,老年農民社會養老補貼覆蓋率99.5%。蘇州市還積極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過渡,農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7%,基本實現農民持醫保卡就診看病。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蘇州市的城鄉一體化,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緊抓經濟發展方式轉型時機,通過制度的改革創新,要素的合理流動,政策的不斷完善,使曾經發揮重要作用的「蘇南模式」內涵,得到新的豐富和提升,正在蘇南大地展示和書寫著改革與發展新的輝煌。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8181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631
沙發
小康人家 發表於 2012-8-20 07:3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華盛頓人 於 2012-8-21 06:14 編輯

蘇州:人間天堂衝刺「文明城市群」 2012-07-10 14:54:46 來源:三峽新聞網—三峽晚報

    三峽新聞網(三峽晚報)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幾乎所有去過蘇州的人,都對這個城市垂涎三尺,恨不能馬上搬過去住。 因為,這裡是可以與天堂媲美的江南名城,曹雪芹將其稱為「最是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 從當年湖北老鄉伍子胥建城至今,蘇州已經悄然走過2500多年,古老的城牆上長出了花白的頭髮。 千年的滄桑,並沒有讓蘇州走向老邁:小橋流水與林蔭大道交織,粉牆黛瓦和高樓大廈輝映……她更像一位穿越時空的少女,一邊唱起古老的歌謠,一邊舞動現代的探戈,雙眸流轉,笑靨如花。 而成功加冕「全國文明城市」桂冠,就是對古城煥新顏的最高獎賞。2009年1月,蘇州被評為第二批全國文明城市,而隸屬蘇州管轄的張家港,被確認繼續保留首批全國文明城市稱號。 文明城市創建之路,沒有終點。成為全國唯一同時擁有地級市、縣級市「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的城市后,蘇州開始醞釀一個新的突破——以點帶面,合力衝刺「全國文明城市群」。古城的堅守 新城的騰飛

    7月24日中午,記者從張家港長途汽車站坐車,馬不停蹄趕往蘇州。

    班車發往蘇州兩個站,一南一北,但無論發往哪個站,間隔的時間都為20分鐘,可見兩地人員交流的密切和頻繁。 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將城市沖洗得乾乾淨淨:街邊綠化樹青翠欲滴,狂風大作時,不時抖下「陣雨」;公交車窗上沾結的塵土,被飛濺的雨點裹挾而去;騎行電瓶車的人紛紛避雨去了,原本顯得擁擠的街道,一下子寬敞很多;向來溫馴的城中人工河,這時也洶湧起來,將一切城市污垢蕩滌殆盡。 坐在計程車上張望,一路上目不暇接的,是那些別緻而精巧的公交車站站台——或翹角飛檐,或粉牆黛瓦,或小巧玲瓏,或連綿起伏,全部築成古色古香的亭台模樣。她們以含蓄而優雅的姿勢,靜靜守望於古城狹長的街道上,迎來送往。 登上北寺塔,整個蘇州古城一覽無餘。歷經2500多年的積累與變遷,古城內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大街小巷中,散落的都是文明的密碼。在那裡,你能夠領略蘇州區別於其他城市的獨特個性。 當高樓大廈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的時候,蘇州堅守住了古城陣地。四年前出台的《蘇州市城市總體規劃》,劃定了22.63平方公里的保護範圍,在古城14.2平方公里的基礎之上,向護城河以外拓展了8.43平方公里。

    環護城河以外,為何也列入了古城保護範圍?蘇州市規劃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主要原因是,古城外的山塘、上塘、虎丘、留園和寒山等處,都是蘇州歷史上的繁華地,都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歷史遺產,也要精心保護。

    蘇州人常說,我們這裡有「三個蘇州」,即古城「老蘇州」、新城「洋蘇州」和「新蘇州」。

    位於古城東側的蘇州工業園被譽為「洋蘇州」,因為那裡有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的重要合作項目。

    古城的西側,習慣上人們稱之為「新蘇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那裡開始建設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

    如果說「老蘇州」彰顯著城市的品位和底蘊,那麼,「洋蘇州」和「新蘇州」則為城市的騰飛插上了翅膀。六步走,衝刺「全國文明城市群」

    蘇州市文明辦綜合協調處張子鍵介紹,蘇州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走了「五大步」,目前已邁開「第六步」,即全力衝刺「全國文明城市群」。 第一步:1995年,全國精神文明建設經驗交流會在張家港召開,全面系統地介紹了張家港經驗,推出了「一把手抓兩手」、「兩手都要硬」的成功做法,為全國樹立了創建文明城市的樣板。 第二步:1999年,蘇州市及所轄張家港市、崑山市被中央文明委命名為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這是全國首次表彰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的先進城市。 第三步:2002年,蘇州及五個所轄縣級市全部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市」榮譽稱號,蘇州形成全國第一個「文明城市群」雛形。

    第四步:2005年,張家港市被評為首批全國文明城市,蘇州繼續成為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市。

    第五步:2009年,蘇州被評為第二批全國文明城市,張家港市被確認繼續保留首批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

    「蘇州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最大的特色,就是制訂《蘇州市提高市民文明素質行動計劃》。」張子鍵說,這在全國的地級市中並不多見。 為什麼要興師動眾制訂這樣一個計劃?張子鍵介紹,從物質形態而言,蘇州的經濟發展水平已經與中等發達國家城市發展水平差別不大,但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基本實現現代化,人的素質提高是重要目標,也是關鍵因素。 在此背景下,蘇州旗幟鮮明地提出,要把人的文明素質與經濟社會現代化發展統籌考慮,並於2006年4月制定出台《蘇州市提高市民文明素質行動計劃》。

    該計劃共有十大工程、44項任務,核心內容是「提高人、發展人、服務人」,目標是提高市民文明素質、提升社會文明程度。 結合創建全國文明城市要求,蘇州將《全國文明城市測評體系》100多項內容具體化,一一納入該計劃內,「具體操作時,看得見、摸得著、有對照、可監控。」張子鍵說。

    今年2月,蘇州市全國文明城市複評動員暨全市精神文明建設總結表彰大會正式提出,合力爭創「全國文明城市群」的目標。

    「『文明城市群』與『文明城市』,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兩者在創建的廣度和深度上卻有著明顯的差異。」  蘇州市文明辦主任繆學為說,「這是蘇州文明城市創建進入新階段的重要標誌,即從個別城市的創建向區域城市群體創建的轉變;從城市創建向城鄉一體創建的轉變;從局部創建向整體聯動轉變;從原來的迎檢式創建向長效管理轉變;從創建國內先進地區向追趕國際先進地區水平轉變。」  目前,蘇州是全國城鄉差異最小的城市,未來5年,蘇州將構築以市區為中心,五個縣市為紐帶,若干中心城鎮為基礎的城鄉一體化發展示範區,這與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群,在目標上、時間空間上都相匹配。

    「蘇老師」開啟「陽光之門」

    在蘇州,有個家喻戶曉的「蘇老師」。

    「蘇老師」不是一個人,而是一支由160多名志願者組成的團隊,他們都是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來自蘇州的各行各業,他們的任務,是為未成年人開啟「陽光之門」。

    在蘇州市文明辦未成年人工作處處長汪蘇春推薦下,記者來到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指導中心,這裡就是「蘇老師」的大本營。

    7月25日中午,蘇州酷熱,氣溫38℃。 正值暑假,百花街101號滄浪少年宮,成了孩子們的天堂,他們或培訓,或閱讀,或喧鬧,聲音傳得很遠。記者輕手輕腳走進去,在二樓的一個轉角,看到了一牆的笑臉。 他們都是「蘇老師」。張貼在牆上的簡介顯示,排在最前面的十張笑臉,是「首席蘇老師」。「蘇老師」的主要任務是,通過熱線、簡訊、QQ、網站等各種方式,和孩子們交流溝通。

    當然也可以面詢——辦公室里設有五個面詢室,既可以單獨接待學生,也可以接待家長。

    記者走進辦公室,當天有兩名「蘇老師」值班。 一名「蘇老師」姓史,中午12點多,先後有兩個孩子打進電話傾訴:一個因為放假了,整天無所事事,有些不太適應;一個被最好的玩伴欺騙了,心裡正難受。

    史老師耐心地傾聽他們的聲音,和他們平等地交流溝通,聲音很輕語氣很緩。 另外一名「蘇老師」叫華麗,原蘇州高級工業學校黨委書記,現在是蘇州市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指導中心副主任,負責處理日常事務。中心主任則由文明辦一名副主任兼任。

    「剛開始我真不想來,後來發現孩子們確實很需要,而且我們團結了一個既有激情、又有愛心的團隊。」

    華麗說,「蘇老師」團隊成立於2006年5月,現在擁有4名工作人員、160名心理諮詢師,他們來自全市各行各業,有教師、醫生、公務員、銀行行長、酒店經理等,雖然職業不同,但是他們都有一顆為未成年人服務的赤誠之心。

    「蘇老師」為什麼姓「蘇」?華麗說:主要寄託了兩層意思:一是地域特色,因為所有的心理諮詢師都來自蘇州;二是諧音「疏」和「舒」,通過心理諮詢師的辛勤勞動,疏通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煩惱,讓他們健康舒心地成長。 華麗告訴記者,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指導中心倡導「成長比成績更重要,成人比成功更重要」的成長理念,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與電台合辦「陽光地帶」,與報紙、雜誌合辦「蘇老師專欄」,為所有中小學生髮放「蘇老師」諮詢手冊,進學校進社區,舉辦市民講壇、公益夏令營等活動,多元化、全方位地幫助青少年健康成長……  與努力同比增長的,是「蘇老師」的影響力。五年來,「蘇老師」團隊越來越壯大,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了60人。截至今年7月,「蘇老師」已接聽熱線26000多個,為6000人次未成年人提供面詢服務。

    在華麗的QQ聊天記錄上,記者看到了這樣的留言:

    「我們對孩子要求挺嚴格,最近發現他經常說謊。」

    「我的女兒很內向、不合群,不願和別人交流,怎麼辦?」

    「昨天,爸爸媽媽又在吵架了,好煩啊!」

    「老師經常打電話向家長告狀,怎麼辦?」  ……

    如今,除了熱線,QQ聊天已成為孩子們最喜歡的交流方式,越來越多的中小學生主動找「蘇老師」說心裡話。而他們提的所有問題和困惑,所有的「蘇老師」都會耐心地給予解答。

    如果說「蘇老師」面向的主要是孩子,那麼更早前成立的「網上家長學校」則主要面向家長,這也是蘇州市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網路的創新工作載體之一。

    如今「網上家長學校」的日均訪問量達3萬,網站累計訪問量達5000萬,參與的學校971所,82萬多家長成為網校的註冊學生……每周三次安排熱線電話,每周一次舉行視頻講座,「網上家長學校」用一張密集、清晰而結實的網,連接了眾多的家長、老師、學生。

    據悉,蘇州市現有未成年人超過120萬。這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涉及每個家庭的切身利益。只有孩子健康成長成才,每一個小家庭才會安心放心,我們的社會也才能更加和諧更加安定。 飛速發展的社會現實給未成年人思想帶來了重大變化。如何更好地為未成年人創造一個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是個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蘇州百萬未成年人的成長路上,溫暖的呵護始終相隨。老年志願者古城路口執勤

    蘇州市志願者總會,坐落於幽靜的宜多賓巷。

    走進大洋百貨與國美家電之間的這個弄堂,穿過古色古香的拱形門和纏滿葡萄藤的迴廊,右拐,沿著木質樓梯「咚咚咚」地走上去,是一間
簡潔溫馨的會客室。

    再往裡面走,有一個被分隔成兩個區域的辦公室。24歲的席慧在裡間辦公。

    席慧是本地人,兩年前畢業於揚州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經過公開招聘來到這裡,現在是蘇州市志願者總會秘書處總幹事。和他一起在這裡上班的,還有3名同樣年輕的幹事。看上去,他們都剛剛大學畢業,「在這裡,我們主要做些綜合性的協調工作,雖然收入不高,但是很鍛煉人,也很有意義。」

    外間,則是蘇州市文明城市建設市民志願者隊伍的辦公地點,那裡掛了兩面錦旗,其中一面寫有「衷心感謝無私援助」八個大字。

    這面錦旗,是一位迷路老人的家屬送給李根弟老人的,感謝他幫忙找到年邁的家人。

    家住長春巷19號的李根弟老人,去年7月報名參加了蘇州市文明城市建設市民志願者隊伍,每天要在工人文化宮路口站崗,含著銅口哨,揮舞小紅旗,維護交通秩序。

    「我們上崗每天3個小時,上午8點至9點半,下午4點半至6點,正值上下班高峰期。」為了對抗酷暑,李根弟隨身攜帶了一瓶水和一塊毛巾,站在太陽底下,渴了就大口大口喝水,流汗了用毛巾擦擦。

    李根弟說,他所在工人文化宮路口,每天要通過5萬輛電瓶車,指揮、疏導的任務很重,「車輛量大的時候,有時要牽根繩子」,他說,剛開始,很多人不聽招呼,他使用的是統一配發的塑料口哨,沒吹幾天就用不成了,後來買了個銅的,果然經用些。

    除了維護交通秩序,李根弟還提供其他力所能及的志願服務,比如幫忙找人、失物招領等。

    在蘇州,和李根弟一樣定崗定職的志願者還有很多,他們大多是一些剛剛退休的老年人,從原本的工作崗位上退下來后,又以十足的熱情投入了志願服務行列。

    去年7月底,蘇州市志願者總會就啟動了定崗定職志願者的招募活動。

    「招募消息一出,第二天就有很多人前來報名,這樣的情況出乎我們意料之外。」席慧說,通過初審、面談、篩選,總會最後確立了110多人組成志願服務大隊。

    這些志願者被編成3個中隊18個小組,在古城區各個重要交通路口、公交站台、交通幹道以及沿線公共場所提供志願服務。他們中的每個人都非常恪守職責,在勸阻不文明行為的同時,還會主動為市民提供便民服務。

    「與普通志願者不同的是,這批志願者每天都在一定的區域、一定的時段堅持開展志願服務,在江蘇省屬於首創。」席慧說,他們自律性很高,很多人每天都提前到崗,積極性很高,服務態度也非常好。

    35萬志願者流動的名片

    席慧告訴記者,蘇州市區現有35萬註冊志願者,他們是一張張流動的名片,如何管理?

    2009年,蘇州成立「蘇州市志願者總會」,以此為樞紐,構建志願服務社會化網路體系。

    如果把蘇州市志願者總會所在宜多賓巷看作一個原點的話,你會慢慢驚訝於它的輻射力如此之強:63個團體會員,26個志願者實踐基地,203個社區志願服務站,22項志願者服務項目,72支特色志願服務團隊,以及數十萬志願者,像一張龐大的網路從這裡發散出來,延伸到蘇州市的每一個角落。

    除此之外,蘇州還統一了 「蘇州志願者」標識,建設了「蘇州志願者之家」,引導各類社會志願者組織規範化建設。

    最近,蘇州市文明辦、市志願者總會和中國銀行蘇州分行聯合設計開發了「蘇州志願者服務卡」,實現了志願者身份註冊確認等多項功能,「目前已有3000多人在網路上註冊。」

    志願服務,是推動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手段和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在這方面,宜昌似乎還有不小的差距。

    北寺塔上看蘇州

    ●體驗地點:蘇州北寺塔

    ●體驗時間:7月25日下午2點—4點

    北寺塔是蘇州古城的地標建築,初次到蘇州的人,很容易記住它。

    從火車站或者汽車北站出來,北寺塔的身影闖入眼帘,由於沒有其他高層建築物的阻擋,可謂鶴立雞群,頗有統領之勢。

    北寺塔也叫報恩寺塔,相傳是孫權為報母恩而建。它是中國樓閣式佛塔,塔高76米,九層八面,磚木混合結構樓閣式,宏偉壯麗,有「江南第一塔」之譽。

    午後陽光正烈,塔上白晃晃一片。塔檐角的風鈴,丁零零隨風起舞,響個不停,清脆悅耳。

    塔高九層,一層層爬上去,整個古城盡收眼底。不僅古城,連東邊的「洋蘇州」、西邊的「新蘇州」也影影綽綽。

    站在塔上,隨處可見遊客的留言「某某到此一游」、「祝家人身體健康」等,實在有礙觀瞻。

    而出來時,居然在大門口撞見了一大堆垃圾,對於全國文明城來說,這樣的疏忽似乎不應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181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631
3
小康人家 發表於 2012-8-20 07:41 | 只看該作者
宜昌人眼中的蘇州

    蘇州人給人留下了一種內斂、和善的印象,這種文明的素質經過了長時間的積澱,本身就是很好的投資環境。可以肯定地說,蘇州經濟社會能有今天的輝煌成就,離不開這種「軟實力」。希望宜昌通過文明城市創建,也擁有這種非凡的「軟實力」。

    (齊海斌 夜明珠恆昌市場「愛尚家」生活館老闆)

    遊客來蘇州,是消費文化;遊客去宜昌,是遊覽山水。僅就旅遊來說,兩個城市就沒有處在一個層次上。

    我去過宜昌,一個很美的濱江城市。查閱典籍,宜昌城的歷史很悠久。但在市中心,除了天然塔,很難找到古迹遺存,一些有特色的街巷,也在大規模的舊城改造中灰飛煙滅。

    宜昌交通秩序不錯,很少有電瓶車在街上亂竄,這一點值得蘇州學習。(諶軼鵬蘇州明基公司軟體開發工程師)

    宜昌市文明辦主任李進新:一個地方的文明水平,是當地人用一言一行疊加、累積出來的。所以,在我們宜昌生活、工作的每一個人,不僅是文明環境的受益者,也應當成為文明環境的創造者,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只有每個人不斷地積聚每一點微不足道的力量,才能最終推動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

[責任編輯:金英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4 13:3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