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創新經濟政策思維模式

[複製鏈接]

2352

主題

2650

帖子

3584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358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電腦磚家 發表於 2012-8-9 20:0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近期,許多地方政府為「穩增長」,高調宣布大規模投資計劃,數額動輒萬億乃至數萬億。據不完全統計,僅中西部省份公布的投資計劃總額就近10萬億之巨。

  

  公眾輿論一片嘩然,質疑之聲此落彼起。焦點有三:其一、2009年「四萬億財政刺激」許多項目仍未完工和產生預期效益,刺激後遺症正在凸顯,又急急忙忙推出如此龐大規模之投資計劃,是否符合「調結構、保民生」之基本國策?是否符合當地經濟發展之資源約束和區情民情?其二、許多地方政府財政狀況本來捉襟見肘,經濟增速下滑導致各地財政收入增速顯著下降,動輒數萬億的投資項目錢從何來?難道天上會掉下餡餅?還是「巧婦可為無米之炊」?其三、財政沒錢卻要大幹快上,舉借債務就是不二法門。地方融資平台貸款是否又要急劇增加?銀行體系是否又要「被迫」為政府項目融資或買單?

  

  質疑批評尖銳有力,政府決策者確需三思而後行。不過,任何事物都需要以辯證思維來審慎觀察。對於地方政府大規模投資刺激計劃,我們應該冷靜客觀具體分析,既不能全盤肯定和歡呼,也不能簡單全盤質疑和否定。

  

  基本道理很簡單:任何時候和任何國家,投資永遠是推動經濟增長和發展的核心力量,出口和消費也離不開投資。經濟學者的思維往往是「半拉子邏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問其一,不思其二。譬如歐美經濟學者喜歡批評中國經濟模式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批評中國儲蓄居高不下,消費嚴重不足。他們忘記基本的歷史經驗:一個快速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的國家,相當長的時期內必定是高儲蓄和高投資。人們總喜歡將中國經濟模式與美國比較,但這種比較往往是不恰當的。

  儲蓄率高其實不是問題,假若我們能夠創造高效率的社會融資體系,將老百姓累積的巨額儲蓄轉化為急需的龐大投資,增長的內生髮動機就會高速運轉,經濟整體維持快速增長,勞動者就業和收入有可靠保障,儲蓄者獲得滿意收益,投資者獲得滿意回報。工資收入和投資利潤反過來進一步刺激消費和投資,經濟長期平穩較快增長完全可期。增長獲得「正能量」,經濟體系邁入「正循環」,豈不妙哉!

  

  因此,地方政府大規模投資規劃所面臨的關鍵問題就不是要不要投資?而是投資哪些行業?誰來主導投資?資金來源是什麼?最重要的是,如何創造一個富有活力和富有想象力的金融體系,有效動員和使用社會資金,提高社會資金運用效率。

  

  回答上述問題,我們需要創新宏觀經濟政策思維方式。有些經濟學者的思維容易走極端,不是陷入「市場原教旨主義」誤區,就是墮入「政府原教旨主義」泥潭。對於市場原教旨主義者,只要你說要搞大規模投資,他們馬上就不分青紅皂白,大罵那是凱恩斯主義。他們言必稱哈耶克和米塞斯,宣告如果政府什麼也不要管,什麼也不要做,天下就太平無事,經濟就快速發展。其實所謂凱恩斯主義究竟是什麼、凱恩斯自己到底怎麼想的,他們也不是那麼明白。其實這種觀點有失偏頗。市場絕非完美,絕非萬能,這是常識。再說哪個經濟體系沒有龐大的政府投資?美國那麼龐大的軍事訂貨難道不是政府投資嗎?

  

  

  還有一些朋友,一聽說財政刺激和投資拉動,他們馬上就想到放鬆房地產調控。認為只有放鬆房地產調控,經濟才能維持增長,甚至以為沒有房地產的繁榮增長,中國經濟就要完蛋!上半年經濟數據出來之後,要求房地產調控政策放鬆的呼聲再度高漲,北京立刻飆出「地王」推波助瀾。一些好事者應聲宣告:房地產政策不放鬆,中國經濟好不了。此類言論和呼聲嚴重誤導,極其有害。

  

  單從投資本身來說,我們的醫療、教育、保障房、環境保護、旅遊開發、清潔能源、高精尖軍事科技、現代農業、最前沿科學技術等等,皆需要龐大投資。為什麼一說到刺激經濟,就只能想到房地產投資?或者只想搞幾個政績工程呢?

  

  這樣的政策思維模式必須徹底拋棄。中國經濟轉型的關鍵之一,就是要改變過度依賴房地產的經濟模式。政府要擺脫土地財政;個人財富要降低對房子財富的過度依賴;公司要擺脫炒地皮、囤地皮、肆意賺取房地產暴利的怪圈。

  

  我們還要深刻認識到,我國經濟增長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投資效率持續下降,原因則是投資結構長期存在「三多三少」問題。即政府主導的「鐵公基」投資偏多,民營資本參與和主導的關鍵產業投資偏少。傳統行業投資偏多,新型產業、教育、醫療投資偏少。依賴銀行貸款進行的投資偏多,依靠直接融資手段完成的投資偏少。

  

  各種數據表明,「三多三少」問題直接導致社會資金運用效率大幅度降低,導致貨幣信貸資金推動經濟增長的邊際效率持續下降。上半年經濟放緩的顯著特徵是企業利潤下降和長期投資意願偏弱,核心原因是企業家的未來收入和利潤增長預期下降。與2011年同期相比,今年我國股市IPO數量和融資額同比下降超過70%,表明投資者的長期投資意願疲弱,表明我國社會資金運用效率和投資回報率顯著下降。

  

  截止2011年底,我國銀行業總資產佔GDP之比高達239%,信貸餘額佔GDP之比高達123%,M2佔GDP之比高達181%。與其他新興市場國家相比,上述指標都處於最高水平。2011年2季度以來,我國廣義貨幣M2 和狹義貨幣M1增速顯著放緩。最近3年,我國每年新增信貸都在8萬億元左右,廣義貨幣M2已經超過90萬億元。然而許多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依然感覺資金和流動性不足,仍然抱怨貸款難、融資難、成本高。

  

  一方面是社會融資規模和流動性急劇膨脹,一方面則是實體經濟投資和融資仍然不足,這種矛盾現象充分說明貨幣和信貸擴張刺激經濟增長的邊際效果持續下降,信貸資金運用效率持續下降,說明社會融資體系和金融體系已經嚴重不適應經濟發展的內在需要,不適應發展方式轉型的內在需要。

  

  解決「三多三少」,大幅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和投資回報率,關鍵是金融改革和金融創新。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提高社會融資效率和資金使用效率,是刻不容緩的重大戰略任務,是確保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有效發揮作用的核心機制,是宏觀經濟政策思維模式急需的重大轉折。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0 20:1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