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走出泥潭的美國經濟:栽倒在房子上,又在房子上爬起

[複製鏈接]

2346

主題

2510

帖子

3651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365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笨鳥后飛 發表於 2012-8-8 10:2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栽倒在房子上,那麼也會在房子上爬起來,美國經濟復甦從房地產業回暖上,看得很清楚,美國經濟現在走出泥潭了……

  在2008年美國次按危機席捲全球之時,美聯儲實施零利率政策,之後又來了兩次量化寬鬆行動,向市場瘋狂放水。很多經濟學家和分析師對此不以為然,認為美國經濟會重蹈上世紀九十年代日本經濟的覆轍,陷入流動性陷阱,也就是央行儘管將利率降得低無可低,同時不斷向市場釋放流動性,但銀行業和企業都無動於衷,無論是資金拆借還是投資,都處於萎靡狀態,結果經濟一直不振持續多年。

  但近期的銀行業信貸數據證實,美國經濟不會陷入流動性陷阱。

  據美聯儲數據,在截至7月25日的一周內,消費者和企業貸款餘額升至7.1萬億美元,距離2008年10月的峰值僅差2.9%。據信貸機構Equifax Inc數據,今年前4個月新增汽車貸款升至1343億美元,較2009年同期上升56%。貸款的增加能夠防止美國經濟增速在2季度放緩至1.5%後進一步收縮。在信貸增長的眾多因素中包括房地產信貸的回升。美國房地產業自2008年金融危機后就開始削減債務。而新車和二手車的信貸條件也已放寬。據WSJ,在美聯儲今年夏天調查的5家銀行中的3家表示,隨著房地產市場企穩,抵押貸款利率跌至新低,購買貸款的需求出現上升。據美聯儲,儘管抵押貸款需求上升,但與對小企業的貸款一樣,銀行仍然保持了此前收緊的對借款人的要求。

  走了敲不死,來了個非死不可,美國經濟,有時真讓人有點惱怒……

  美國銀行貸款創2009年以來新高,預示著美國經濟去槓桿化過程基本結束,新一輪信用擴張即將開始。這一點,伯南克儘管一貫悲觀,但也不得不承認,他6日稱:「儘管包括消費者支出、可支配收入、家庭凈資產和償債開支等關鍵聚合指標均指向復甦,但很明顯許多個人和家庭依舊在與艱難的經濟和財政狀況作掙扎。」當然美國許多個人與家庭財政狀況很不好,但如果大部分美國家庭和個人財政狀況都非常良好,那就是經濟繁榮,而非簡單經濟復甦了。

  美國經濟之所以能規避流動性陷阱,根源在於2002年至2007年美國房地產狂潮的參與者中,大多數都是華爾街金融機構,非金融企業少有參與。這一點與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經濟泡沫截然不同。1980年代日本房地產泡沫中,是全民參與,非金融企業與銀行業一起捲入其中,將日本房價地價炒到一個不可思議的高度。泡沫爆裂之後,非金融企業從財務上看,已經資不抵債處於破產狀態,而銀行業也可能因企業破產導致壞賬大增而倒閉。但日本企業只是因為投機失敗而資產負債表破產,本身產品銷路不是問題,現金流依然充沛,因此日本大藏省強迫銀行業繼續貸款給那些大企業維持簡單生產。以後銀行和企業都一門心思還債,恢復資產負債表健康,都無動力擴大信貸和投資。這種情勢導致日本經濟萎靡不振二十年。

  現在除了蒼井空老濕之外,日本還能讓我們想起了什麼?何曾有一家偉大的企業?(⊙o⊙)…,對了有地震和海嘯……

  而美國非金融企業,在2009年不但沒太多欠債,反而攥著大把現金,據估算大概有2萬億美元之多。現金管理因此成為美國大企業老大難問題,因為金融企業風雨飄零,誰也不知道它們哪天會關門,美國企業只得買進美國國債資產作為現金儲存所,結果一度將美國國債收益率壓到低得可笑的水平。一旦美國房價見底回升,美國家庭與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就逐步健康起來,美國企業和家庭就有擴大投資與消費的衝動。而美國又是一個移民國家,源源不斷的移民又使得美國經濟不會出現日本老齡化獃滯的風險。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使得美國經濟在次按危機四年之後就繞過流動性陷阱,走出泥塘。

美國自由女神像下銘文:把你,  那勞瘁貧賤的流民  那嚮往自由呼吸,又被無情拋棄  那擁擠於彼岸悲慘哀吟  那驟雨暴風中翻覆的驚魂  全都給我!  我高舉燈盞佇立金門!——我們當然知道這是扯淡,要是美國真這麼干,中國人起碼要跑去一半……但美國確實不會缺青壯勞動力,因為有需要的時候,對世界說一聲就行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9:4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