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駐俄武官力主造5航母,嚴防普京高價推銷滯貨

[複製鏈接]

2726

主題

2980

帖子

4164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16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豬快跑 發表於 2012-8-7 09:2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在八一建軍節85周年前夕,《人民日報》系統的《環球時報》鼓吹「中國沒有3-5個航母戰鬥群是說不過去的」。中國人的航空母艦情意結,至少從抗日戰爭開始。1932年淞滬事變時,日寇的航母「加賀號」等逼近上海,近百架艦載機轟炸國軍虹橋機場和飛機工廠,造成中華軍民重大損失。直到1942年美國日本在中途島航母決戰,」 加賀號」才得到正義的懲罰。1985年,中國用150萬美元從澳洲買到一艘14000級輕型航空母艦「」墨爾本號「,雖然是英國二次大戰的破舊三手貨色,當作廢鐵拿回來也大有參考價值。30年的航母夢,中國人總算盼到」「瓦良格號」航母9次試航,雖然能否名正言順「參軍」還是只作訓練及實驗的用途,其後的國產航母早晚會服役作為主力戰鬥艦。航空母艦不造則已,一但進入中國海軍系列,還真是沒有三五條航母是不夠用的。中國畢竟擁有一萬多公裏海岸線和380萬平方公裏海洋國土。還有台灣及南海有待光復。

  力主造5個航母戰鬥群的王海運將軍同蘇俄關係極深,如果這個超級大項目上馬,莫斯科食指大動是路人皆知。解放軍四大軍種,海軍一直積貧積弱,在連巡洋艦都沒有的基礎上,突然買來一條60000噸級的大型航母,沒有經過長期使用驗證之下,再大躍進式提出打造5個航母戰鬥群的冒進方案;缺乏建造航空母艦工業基礎和科技儲備的中國,只好「拿來主義」。唯一的賣家舍普京其誰!

  王海運少將是文職人員 ,學外語出身,文化大革命前夕上山東大學外文系,有四年山東大學生活是在文革動蕩中渡過。到唐山部隊農場鍛煉一年後調到北京外國語學院回爐、進修一年半,1973年被選拔入伍到總參,分配外國軍事理論研究。到1990年代起主要從事俄羅斯-中亞-上合組織研究、國家安全戰略和外交戰略研究、能源外交戰略研究,成為中國 的俄羅斯-中亞研究和能源外交研究領域專家。作為軍事戰略學科的專家,1990年代初王海運被派往蘇聯大使館任副武官,歷10年升任駐俄使館陸海空軍武官,晉少將軍銜。北京官方讚揚他在軍事外交特殊崗位上,為推動中國與蘇聯、俄羅斯的軍事合作,戰略協作關係的發展,作出巨大努力。我想其中的主要功勞應該是引進蘇俄軍機、戰艦和潛艇、導彈;雖然王海運將軍並非武器裝備軍事技術人員出身,更不是使用高科技武備的第一線軍人,但是他從事軍事理論研究、國家安全戰略和外交戰略研究的方面,對引進哪一類武器裝備還是有發言權。

  俄羅斯總統普京說,到2020年,海軍中的現代化裝備數量將提高到70%。

  有51艘現代化水面作戰艦艇及16艘多功能潛艇服役,絕大多數艦艇將由俄羅斯國產。可惜俄羅斯的國防工業受到蘇聯解體后工業嚴重衰退的影響,造成數百家武器部件廠商停產,一些主要的兵工廠被迫自己生產另部件,生產效率因此降低。同時,這些兵工廠的設備陳舊、工人老齡化,設計和生產新武器的能力也在下降。再加上軍工企業軍備產品亂漲價,造成俄軍向國外購買武器裝備的醜聞。去年俄羅斯就向法國購進兩艘"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部署到堪察加半島。蘇俄軍事工業的傳統政策是以出口促內銷。有中國巨額訂單,普京不但解決資金問題,還順手拿中國海軍的訂貨培訓俄國技術工人。最根本的原則,是出口中國的航母只能是蘇聯1980年代的科技水平。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7 11:3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