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製造業之搏:印度人驚嘆中國人能很快知道他們要什麼

[複製鏈接]

2726

主題

2980

帖子

4164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16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豬快跑 發表於 2012-8-7 09:2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就在被稱為「龍」的中國著力發展高端服務業的同時,被稱為「象」的印度也開始大步進入中國佔據優勢的製造業
  
  和在很多國家上演的「中國製造」故事相似,印度雖有大量中國商品遍布大街小巷,許多商人在與中國的貿易中獲利,但印度人在享用低價中國商品的同時,也抱怨一些中國商品的質量:「Price,good!Quality?not good(價格不錯。質量?不好)。」
  
  但印度的故事還有些不同:對這個正致力於發展本國製造業的國家來說,「中國製造」的含義複雜得多。
  
  小公司:從中國採購廚具貼牌
  
  去年開始,印度一年一度最隆重的節日「排燈節」(Diwali)供奉的神像,出現了「中國製造」。
  
  3年前,印度的另一個傳統節日,市面上開始有增添了各種裝飾品的紅繩賣。按照傳統,這天妹妹要給哥哥手腕上系紅繩。自然,這些新款紅繩也來自中國。
  
  印度尼赫魯大學教授賈雅蒂·戈什(Jayati Ghosh)說,印度人一方面驚嘆於為什麼中國人短時間內就能搞清楚印度人要什麼,一方面又擔憂傳統手工業在慢慢消失,「一些人說,怎麼可能,中國產品怎麼可能賣得這麼便宜?——尤其現在是盧比貶值的時候。」
  
  不僅是傳統手工業,因為製造業不發達,印度很多工業產品都需要進口,而中國恰恰可以滿足它的各種需求。
  
  阿斯薩(Astha)是一家很小的公司,從老闆到員工只有7個人。為節省成本,它隱身在德里的一個衛星城裡,環境類似中國的城中村——狹窄的道路、頭頂各種雜亂的電線、牛、牛屎、人來人往。因為車子開不進去,老闆蘇希爾·阿格拉瓦爾(Sushil Kumar Agrawal)帶著《第一財經日報》等媒體的記者步行來到他的公司。
  
  辦公環境並不好,房間不大,沒有空調,一個電風扇在頭頂呼呼地吹,一台舊電腦、一台傳真機、一台印表機。靠牆堆放了很多包裝箱。
  
  4年前,阿格拉瓦爾開辦了這家公司,他哥哥在廣州負責進貨,那些從寧波、佛山等地採購的廚具,最終會貼上公司的自有品牌ASENT,在印度市場上銷售。公司沒有門店,只是向賣場或代理商分發名片,有意願的客戶可以到這裡來提貨。
  
  阿斯薩公司的主打產品是電飯煲、電磁爐,這些產品印度沒有生產。阿格拉瓦爾指著一款電磁爐說,他從中國以每台低於10美元的價格買進,在印度市場上可賣到900盧比(每55盧比約合1美元)。因為競爭越來越激烈,每台的利潤已經從之前的3美元降到了現在的1美元。再加上經濟形勢不好,最近銷量下滑得厲害,每個月只能賣1000台。他很期待10月的排燈節帶來一波消費高潮,估計到時候可賣三四千台。
  
  對於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阿格拉瓦爾的應對策略很簡單:現在電飯煲不賺錢,就多賣利潤高一些的電磁爐,以後也會隨利潤的多少調整銷售結構。
  
  「印度人需要低價優質商品」
  
  位於孟買的米塔什公司(Mitashi)公司性質和阿斯薩類似,但規模大得多。它從中國、泰國進口DVD機、電視機等電器,使用米塔什的品牌在印度市場銷售,而遊戲機、早教機則使用SKYKIDZ品牌銷售。他們有自己的門店,也會進入各大賣場,同時還有網上銷售。
  
  米塔什的負責人克坦·加達(Ketan Gada)說,去年公司的銷售額達到800萬~1000萬美元,今年有望翻番。今年至今,他們僅電視機就已銷售了1300萬台。
  
  除了大量來自中國卻使用印度品牌的產品外,海爾、美的等中國品牌也在印度市場打拚。從德里到泰姬陵所在地阿格拉的路上,偶爾會看到塗在牆上的白色的海爾廣告。加達說,雖然海爾已經進入印度市場8年之久,但要提升在印度市場的接受度還需時間。目前在印度市場上,銷量最大的家電還是日韓品牌,其次是印度本土品牌。
  
  未來集團是印度最大的零售集團,網點遍布印度 126個城市,旗下零售店品牌包括Pantaloon、Big Bazaar、 Food Bazzar等,今年營業額預計30億美元。其全資擁有的Whole Wealth 公司負責從中國的採購事項。
  
  Whole Wealth董事山迪普·波達(Sandeep Poddar)說,集團的採購結構中,占採購額50%比重的服裝和30%比重的食品都來自印度,剩餘的20%中,只有1個百分點的來自中國。而這些中國貨主要是低價產品。他說,同類的泰國貨,質量更好,但價格也更高。
  
  由於民眾消費能力所限,印度市場上低價產品賣得更好。阿格拉瓦爾說,他們公司不代理中國的品牌產品,因為價格相對較高,「印度人需要價格低、質量好的東西。」
  
  勵展博覽集團印度運營總監德爾芬·勒邁爾(Delphine Lemaire)是一個在印度生活了6年的法國人。她說,雖然中國產品也不乏質量好的,但印度人已經形成了定性的認識。
  
  勵展博覽集團每年在印度舉辦幾個大型展會,涉及鋁材、冷鏈物流等領域,會有許多中國企業參展。勒邁爾說,印度是農業大國,農副產品的冷藏、保鮮、運輸方面都有旺盛的需求,市場很大,但中國設備一個最大的問題是缺少售後服務,「這些都是高價設備,中國企業只是賣產品,但印度企業還要你教會他們怎麼組裝、使用、維護。這是中國產品在印度市場推廣的巨大瓶頸。」
  
  雖有一些抱怨,但波達說,中國產品賣得很好,他們公司差不多每兩個月就要進一次貨。他告訴本報記者,未來集團正在和香港利豐[15.48 1.04%]集團合作,借鑒義烏國際商貿城的模式,今年12月將在印度開設一個World Market,可為中國企業提供商品展示、銷售等服務。此舉可以避免中國企業單獨進入印度不熟悉市場、成本高昂等問題,「如果計劃的運行按照預期,中國商品在我們採購額中的比重會從目前的1%增長到8%~10%。」
  
  「中國製造」讓印度人糾結
  
  當被稱為「世界辦公室」的印度提出要發展本土製造時,印度人對「中國製造」的心情就更複雜了。
  
  孟買行業工商總會的一位負責人就舉著手機,對記者一再說:「廉價的手機我們不需要從中國購買,我們可以在印度製造質量更好的。」
  
  在德里大學留學已3年的中國留學生吳順綿說,中國手機在印度的市場佔有率近50%,其中大部分是山寨機,出口價格在人民幣100~180元間,農民和低消費人群是主要的購買者。位於德里的卡羅爾—巴格(Karol Bagh)市場是印度最大的手機市場,也被稱為全印度最大的中國手機市場。這兒熱賣的山寨機,基本是從深圳進口的。
  
  在孟買街頭一家小店,店主指著很多手機告訴記者,這些都是中國來的,他打開一個手機的后蓋,裡面的中文顯示手機來自深圳。這款手機的售價相當於人民幣100元,比在中國還便宜。
  
  伴隨著中印雙邊貿易額的持續增長,印度對華貿易逆差也不斷擴大。2011年,中印雙邊貿易額達到創紀錄的739億美元,但印度對華貿易逆差也升至270億美元。這種逆差雖然有其客觀原因,但印度仍然表現出相當程度的擔憂。
  
  7月19日,印度內閣經濟委員會批准對進口電力設備徵收21%的進口稅,包括5%的基本關稅、12%的反補貼稅和4%的附加稅,同時取消對裝機容量1000兆瓦以上的超大型發電項目的免稅措施。
  
  中國是印度最大的電力設備供應國,過去7年,中國產品佔了印度新增電力設備市場的40%。2012~2017年印度已開工建設的7.6萬兆瓦裝機容量中,就銷售額而言,超過60%的設備由中國製造商提供。基於此,輿論認為上述舉措意在儘可能地限制中國電力[2.10 0.00%]設備進入中國,為印度本土生產商創造有利條件。
  
  印度的製造業「心結」
  
  大約從2000年起,服務業和消費開始取代農業,成為印度的經濟增長支柱,但印度的製造業一直滯后,1995年~2004年的平均增長率只有7%,其中1998年的增長率還低至2.7%。對一個發展中經濟體來說,缺少了製造業的支撐,整個經濟結構就顯得極不平衡。2004年,以「經濟改革之父」辛格為總理的新政府決定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製造業在經濟中的比重。
  
  當年9月,印度成立了「國家製造業競爭力委員會」,專職「確保製造業的快速及持續發展」。該委員會2005年發布的「製造業國家戰略」白皮書明確表示印度將與中國競爭「全球製造業中心的地位」。
  
  經過數年發展,製造業目前在印度GDP中的比重達到了16%。而隨著原材料、人力成本的上漲,「中國製造」的競爭優勢正在減弱。但加達仍然認為,中國的優勢依然明顯,因為中國已經形成了完善的產業鏈,而「印度製造」的成本要高於中國,因為很多零部件需要從中國採購,「在中國訂購,15~20天可以拿到貨。而在印度訂購,時間可能要一倍以上。」
  
  印度製造業目前的外部環境並不好。
  
  在上月底舉行的季度貨幣政策會議上,印度中央銀行將2012~2013財年的GDP增速預測由原先的7.3%下調至6.5%,全年通脹預測也由原先的6.5%調高至7%。而今年第一季度,印度GDP僅增長5.3%,遠低於此前一直保持的約9%的增幅。
  
  為繼續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速,印度需要在諸多支柱產業上都取得較大的提升,比如製造業。戈什對本報記者說:「製造業是印度未來發展必需的,而且很急迫。過去20年的發展表明,單純依靠市場是不現實的,政府必須要有很好的政策措施來推動製造業發展。」
  
  解決龐大的就業人口壓力,也是印度發展製造業的初衷之一。印度目前有60%的人口處於就業年齡階段,是世界上最「年輕」的國家之一,預計今後10年還會有超過2.2億人加入勞動力大軍,充分利用人口紅利成為印度政府重要的政策依託。
  
  戈什說,金融、電信等高價值服務業創造了印度20%的GDP,但只需要2%~3%的就業人口,而大量就業人口在低端的服務業中。如果把農業人口和低端服務業人口加起來,就佔到印度總人口的3/4,這是一個非常不平衡的狀態。
  
  根據印度政府的規劃,到2022年,印度將把製造業佔GDP的比重至少提高到25%,從而創造1億個新工作崗位。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6 08:1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