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不只是金牌與口水

[複製鏈接]

713

主題

805

帖子

2161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1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森林木1 發表於 2012-8-6 15:5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華盛頓人 於 2012-8-6 23:03 編輯

  韓詠紅 (2012-08-06)

認真想了一下,中國今年的奧運熱點話題有點反常。比賽開始都一周了,媒體與網路上議論最多的不是中國隊誰誰誰又摘金了,全隊進賬多少面獎牌,連中國隊在榮譽榜的排名情況,都越來越少人關注。

  與之相反,火熱的輿論始終圍繞一些與金牌不直接相關的題目:對運動員訓練是否合情合理,媒體的勢利無德,國家體育體制積弊等等,一波一波如浪濤般襲來。舉重運動員吳景彪失金后的痛哭,媒體對周俊道歉,女子羽雙被取消比賽資格,羽總教練李永波的是是非非……今年奧運話題熱鬧且戲劇化,主旋律是人性、人情,還有隱含的「反金牌至上」主義。

  道德與運動員精神的維護,取代了傳統上對獎牌數量的關心,成了統攬中國社會上下話語的一致主題。無怪乎,在奧運開幕後第三天,有中國專欄作者就調侃地指出,今天哪家媒體不安慰一聲「敗亦英雄」,恐怕都不好意思出版。

  這個局面的形成,與今年奧運的突發事件較多有關,像世界第一號女子羽雙組合於洋和王曉理竟然被退賽,本身就是吸引眼球的新聞。但在另一方面,紛紛擾擾的輿論話語,也說明中國民眾對奧運的期待,對國家、民族榮譽的定義與理解,出現了根本性的變化。

  體育是中國人愛好的活動,在改革開放以前,甚至改革開放后的十幾二十年,中國運動員在賽場上的成就被視作體現中國綜合國力的指標之一,也是中國與美國、前蘇聯一較長短的氣魄。這個認識,至今還留存在不少中國人的意識中,曾經先後擔任過12年中國奧委會秘書長的魏紀中昨天接受媒體專訪時,就繼續強調中美爭金牌是世界文化戰爭的一部分。

  在國家財力匱乏的時代,中國以「舉國體制」打造金牌戰略,集中全國人力、物力、財力,培養金字塔型的少數精英運動員,讓他們在國際大賽中為了國家利益與榮譽摘金奪銀,要求運動員做出重大犧牲,對勝者給予重賞激勵,這個戰略確實取得了輝煌的成功。

  中國知識界對於「舉國體制」的批評,這些年來並未減少,但是龐大的利益集團,以及所謂「沒金牌誰負責?」的逼問,讓相關領域的改革總是牛步前進。

  不過,形勢的變化,也許正以人們意想不到的速度在發生。

  切莫小看近期這一輪「奧運口水」。顯然,金牌還是重要的,但是在人們心目中有沒有像過去那麼重要?從上述的話語看來,答案是否定的。當金牌已不是唯一時,現有龐大的體育體制理直氣壯存在的資本,它可以獲得的政治支持,將日益減少。

  中國民眾「奧運觀」、「金牌觀」的轉向,也是社會大環境變化的一面鏡子。在經歷了多年快速發展,做出很多犧牲,又看到發展所帶來的不公時,很多人對「GDP至上」反感厭倦,傳統指標的影響力正在消解。

  就好像民眾開始追求綠色GDP,追求環境友好、和諧、可持續的發展一樣,社會也在急速修正對運動員價值的衡量標準。運動員的「GDP」就是金牌數,這一點正在遭遇挑戰。如果說過去針對體育體制的批評只是少部分人的議論,現在這種想法,正在擴散為社會話語主流。

  與「GDP至上」、「金牌至上」一起面臨修改的,還包括中國民眾對權威與組織的普遍服從心理。

  其實大家應該感謝多年來「舉國體制」的成功,如果不是因此嘗過了金牌的滋味,如果沒有過2008年北京奧運金牌數第一的成功底氣,社會大概不可能這麼瀟灑地高呼「敗亦英雄」。但這正是發展應有的規律,前人創下的成就,就是為了讓後人能夠在未來某個時候,跨過這一步。現有利益集團與改革呼聲的博弈,今後必然將持續,但變的趨勢也難以阻擋,因為民意的轉變,就是變化的基礎。

《聯合早報》
(編輯:之白)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8 07:1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