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國的共產主義實驗

[複製鏈接]

3006

主題

3534

帖子

6083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08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悠閑活著 發表於 2012-8-1 10:3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大家印象中,美國是資本主義大本營,實際上美國一向是最佳共產主義實驗地。

  我一直納悶,這共產主義,怎麼給想出來的。後來我循著毛、斯、列、恩、馬一路追上去,居然「馬」都不是發明者,遂大驚:源遠流長,實在出乎意料。後來看到,對共產社區的描繪,十六世紀初出版的一本書里就有,作者托馬斯·摩爾活在五百年前,本當古得面目不清,可1966年後,突然活龍活現。原來,他的故事被拍成電影A Man for All Seasons,中譯《日月精忠》或《良相佐國》。影片在第三十九屆奧斯卡拿了六個小金人,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不過導演對摩爾的著作沒興趣,只在電影開頭閑聊中提了一句「烏托邦」。

  《烏托邦》,就是摩爾描繪了共產主義社會的書。他虛構一個水手,向他描繪遇見大洋中一個與世隔絕幸福島:烏托邦。那裡實行共產主義:財產共有,物質極大豐富,各盡所能,各取所需。

  托馬斯·摩爾是英國人,卻用拉丁文寫書。本是寫著玩,後來外傳,1516年始,以拉丁文、法文、德文、義大利文等在歐洲各國出版,引起轟動。待到1551年,第一次翻成英語、回英國出版時,那顆構思著共產制度的聰明腦袋,已經被砍掉十六年,砍他腦袋的亨利八世,也已經死去多年。

  三百年後,英國資本家歐文,念念不忘摩爾的《烏托邦》,決心打造一個試試。看遍世界,還是美國最寬容。於是不遠萬里,遠渡大洋,來到美國荒涼的中部,花巨款購地三萬英畝,獨為拯救人類,試建共產村,這是什麼精神?不僅需要精神,這還是最花錢的社會改造,不是成功企業家,還真玩不起。

  歐文在英國自己的工廠搞改革,久負盛名,現在輸出社會改造到美國,引起轟動。剛剛抵達,就收到美國國會的演講邀請。1825年2月25日和3月7日,他兩次在國會大廈演講,參眾兩院議員、總統、內閣部長,甚至最高法院大法官等各路名人,都好奇地趕來聽。

  歐文對美國人說,美國憲法是一個進步社會的開端,但還遠遠不夠,他要在美國正中,建起一個史無前例實行共產制度的好社會。有人問,你們和周圍社區如何相處? 歐文信心滿滿:我可以斷言,美國原來各種型制的老社區,很快就會走到盡頭。我們產品成本低,必要拋售,他人無法競爭。再說,誰願意生活在悲慘和焦慮之下,而拒絕我們社區「輕鬆、智慧和親切的感覺」?有人問,如此,美國不是就要變成一個共產社區大組合、實現共產主義了嗎?歐文回答說,那好啊,政府就沒有必要了,省下多少開支啊!

  1825年4月,歐文的共產村建在印第安納州,馬克思那年才七歲。之前,德國來的拉普牧師領著他的幾百宗教追隨者,在此建了和諧村。他們要搬家,就賣給歐文,歐文改名為「新和諧村」,吸引了來自歐洲和美國的約一千人,其中有一批科學家來辦教育,還是美國歷史上著名的一次知識遷徙。

  1826年7月4日,美國獨立五十周年紀念日,歐文宣布了他的「精神獨立宣言」。他認為,美國獨立宣言后五十年中,他的實驗是最重要的歷史事件:我現在向你、向世界宣布,從這一刻開始,你們將擺脫最邪惡的「私有制或個人財產、荒謬非理性的宗教,以及建在二者之上的婚姻」,要建成「道德新世界」。「我們的原則將會從一個社區到一個社區,從一個國家到一個國家,從一個大洲到一個大洲,傳布開來,直到這些原則和制度覆蓋整個地球……」「只要再過十二個月,我們就可以和全世界抗衡。」

  記住《烏托邦》美景的人,很容易忽略作者對烏托邦原則的質疑:「在公有制下,人們不可能過著很富足的生活。當人們感覺工作不是為了自己,卻可以享用他人勞動成果,誰還願意努力工作?」「大家都不努力工作,物質當然就不會豐富。……那裡不可能如此理想,因為人的本性良莠不齊,要在短時間就改善人性,絕無可能。」早歐文三百年的摩爾,他對人性的洞察,準確預告了歐文很快失敗的原因。新和諧村堅持不到三年。當時受歐文感召建立的一批美國共產村,在1830年以後,都陸續消失。

  美國政府的態度,是不管意識形態,聽憑嘗試,照單全收。宗教社區也罷,私有制也罷,無神論共產村也罷,願意怎麼活著是民眾自己的事情,政府樂觀其成。這來自於它的傳統,美國起源之一的五月花號一船人,不就是個自己協商規則的自治社區嗎?

  所以,各色共產社區實驗在美國此起彼伏經久不息。上世紀嬉皮士運動以後,又有過一個小高潮。它們如何聚合,如何散去,一般人都不太在意,任其聚散無常。

  例如弗吉尼亞州的雙橡樹合作社區,從1967年堅持到今天。四百五十英畝土地,大約百來口人,奉行平等主義,到現在已有四十多年,是今天北美共產社區中成員最多、維持時間也相對較長的一個。基本原則是財產共有。他們承認,其生存很大程度上依賴著外面的「資本主義社會」。因為,很大一部分收入是依靠從外面的一個種子公司取得生產訂單,成員也有在外打工,只是必須把工資交給社區共同賬戶。他們自願聚合,每周工作四十二小時,放棄部分個人自由,例如,規定不能看當下電視節目,只能看電影錄像,只可在社區公共電腦上網。

  外面的世界還在那裡,他們隨時可以回去。共產社區都有人員流動,所以有一個批評是,他們沒有安排遣散費。有些人想離開,卻沒有積蓄,無法在社會上重新開始,感覺被「套牢」。而美國的天主教修道院,雖然進去要經過幾個階段,最後需發誓終生留下,但假如真要離開,修道院會給一筆安置費。

  所以,現今美國共產小社區,雖不是以宗教修行為目的,卻也有類似修道院的意味,就是它決不懷抱歐文式的雄心,相反,他們很清楚:這只是懷抱某個理想的少數志同道合者,自願外化於社會,過一種不那麼大眾化、不那麼流行的生活,這是小眾選擇,與改造社會無關。

  再回想我熟悉的美國修道院,才發現共產念頭的發生很自然,很多修道院制度不一直就是「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嗎?他們「財產共有」已經上千年。修道士有超強的宗教信仰平衡他們的人性弱點,可遇到難處,還是需要出去化緣。

  歐文的理想,是敢於把砍去上帝的修道院制度推向全社會,社會修道院化。這樣的想象力,你只能說,它確實很大膽。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16:0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