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十大神奇的人類心理效應揭秘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心理效應,是指大多數人在相同的情況下或對某種相同的刺激,產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應的現象,它具有普遍性,也具有差異性。本排行榜,將帶你去了解十大神奇的人類心理效應。

1、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

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又叫禁果效應。心理學的一種人際交往效應。指有好感的異性間,受到的外界干涉越多,他們的感情就會越深。這也就是造就千古奇唱「梁山伯與祝英台」「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故事。

是什麼心理讓這些被「棒打的鴛鴦」關係更緊密呢?心理學上的解釋之一是,從選擇自由與對所選擇對象的喜愛程度之間的關係來說的。讓我們先看一個實驗,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布萊姆在一個實驗中,讓一名被試面臨A 與B 兩個選擇,在低壓力條件下,另一個人告訴他「我們選擇的是A」,在高壓力條件下另一個人告訴他,「我認為我們兩個人都應該選擇A」。結果,低壓力條件下被試實際選擇A 的比例為70%,而在高壓力條件下,只有40% 的被試選擇A。可見一種選擇,如果選擇是自願的,人們會傾向於增加對所選擇對象的喜歡程度,而當選擇是被強迫的時候,便會降低對選擇對象的好感。

因此,當戀愛雙方被強迫作出某種選擇時,會產生高度的心理抗拒,這種心態會促使他們作出相反的選擇,甚至會增加對自己所選擇的事物的喜歡程度。生活中我們常能聽到這樣的事例:某對戀愛的青年,儘管遭到父母的竭力反對、親友的百般阻撓,兩人非但不中止戀愛關係,反而更親密,更大膽,有的甚至以自殺來對抗。

2、從眾心理

從眾心理從眾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通常情況下,多數人的意見往往是對的。從眾服從多數,一般是不錯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獨立思考。不顧是非曲直的一概服從多數,隨大流走,則是不可取的,是消極的「盲目從眾心理」。基本概述從眾心理學者阿希曾進行過從眾心理實驗,結果在測試人群中僅有1/4~1/3的被試者沒有發生過從眾行為,保持了獨立性。可見它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

3、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又稱「光環效應」、「成見效應」、「光暈現象」,是指在人際相互作用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誇大的社會印象,正如日、月的光輝,在雲霧的作用下擴大到四周,形成一種光環作用。常表現在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或事物)的最初印象決定了他的總體看法,而看不準對方的真實品質,形成一種好的或壞的「成見」。所以,暈輪效應也可以稱為「以點概面效應」。是主觀推斷的泛化、定勢的結果。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暈輪效應的形成原因,與我們知覺特徵之一——整體性有關。我們在知覺客觀事物時,並不是對知覺對象的個別屬性或部分孤立地進行感知的,而總是傾向於把具有不同屬性、不同部分的對象知覺為一個統一的整體,這是因為知覺對象的各種屬性和部分是有機地聯繫成一個複合刺激物的。譬如,我們閉著眼睛,只聞到蘋果的氣味,或只摸到蘋果的形狀,我們頭腦中就形成了有關蘋果的完整印象,因為經驗為我們彌補了蘋果的其他特徵,如顏色(綠中透紅)、滋味(甜的)、觸摸感(光滑的),等等。由於知覺整體性作用,我們知覺客觀事物就能迅速而明了,「窺一斑而見全豹」,用不著逐一地知覺每個個別屬性了。

4、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的名字來自於《聖經》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馬太效應在經濟、教育、股市等領域都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也是研究宏觀經濟需要考慮的現象。「馬太效應」一詞是美國科學家羅伯特·默頓提出的。他以此來概括這樣一種社會現象—對已有相當聲譽的科學家做出的貢獻所給予的榮譽越來越多,而對那些還未出名的科學家則不肯承認他們的成績。

「馬太效應」在社會中廣泛存在,以〖經濟領域〗為例,國際上關於地區之間發展趨勢主要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是新古典增長理論的「趨同假說」。該假說認為,由於資本的報酬遞減規律,當發達地區出現資本報酬遞減時,資本就會流向還未出現報酬遞減的欠發達地區,其結果是發達地區的增長速度減慢,而欠發達地區的增速加快,最終導致兩類地區發達程度的趨同。

5、安慰劑效應

安慰劑效應,又名偽藥效應、假藥效應、代設劑效應(英文:Placebo Effect,源自拉丁文placebo解「我將安慰」)指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但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而讓病患癥狀得到舒緩的現象。有人認為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人類生理反應,但亦有人認為這是醫學實驗設計所產生的錯覺。這個現象無論是否真的存在,科學家至令仍未能完全理解。安慰劑效應是一種不穩定狀態,可以隨疾病的性質、病後的心理狀態、不適或病感的程度和自我評價,以及醫務人員的言行和環境醫療氣氛的變化而變化。所以,就出現了安慰劑效應有時明顯,有時不明顯,或根本沒有的現象。我們應當記住,在病人中安慰劑效應是較易出現的,大約有35%的軀體疾病病人和40%的精神病病人都會出現此種效應。也正由於病人有此心理特點,才使江湖醫生和巫醫術士得以有活動市場,施展其術。

6、期望效應

期望效應又叫「皮格馬利翁效應」也叫「羅森爾塔效應」。這個效應源於古希臘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古希臘雕刻家皮格馬利翁深深地愛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的美麗少女,並希望少女能夠變成活生生的真人。他的真摯的愛感動了愛神阿勞芙羅狄特,愛神賦予了少女雕像以生命,最終皮格馬利翁與自己鍾愛的少女結為伉儷。後來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羅森林塔爾等人為首的許多心理學家進行一系列研究,實驗證明,學生的智力發展與老師對其關注程度成正比關係。人們通常用這樣來形象地說明期望效應:「說你行,你就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要想使一個人發展更好,就應該給他傳遞積極的期望。期望對於人有巨大的影響.積極的期望促使人們向好的方向發展,消極的期望則使人向壞的方向發展。

7、霍桑效應

由於受到額外的關注而引起績效或努力上升的情況我們稱之為「霍桑效應」。也就是所謂的「宣洩效應」。霍桑效應 (Hawthorne Effect)或稱霍索恩效應,起源於1924年至1933年間的一系列實驗研究,其後,從1927年到1932年,喬治·埃爾頓·梅奧(George Elton Mayo)教授持續多年對霍桑實驗結果進行研究、分析。霍桑一詞源於用於實驗的工廠,它是美國西部電氣公司坐落在芝加哥的一間工廠的名稱。實驗最開始研究的是工作條件與生產效率之間的關係,包括外部環境影響條件(如照明強度、濕度)以及心理影響因素(如休息間隔、團隊壓力、工作時間、管理者的領導力)。

「霍桑效應」給我們的啟示是:人在一生中會產生數不清的意願和情緒,但最終能實現、能滿足的卻為數不多。對那些未能實現的意願和未能滿足的情緒,切莫壓制下去,而要千方百計地讓它宣洩出來,這對人的身心和工作效率都非常有利。這個效應告訴我們,當同學或自己受到公眾的關注或注視時,學習和交往的效率就會大大增加。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與他人友好相處,明白什麼樣的行為才是同學和老師所接受和讚賞的,我們只有在生活和學習中不斷地增加自己的良好行為,才可能受到更多人的關注和讚賞,也才可能讓我們的學習不斷進步,充滿自信!

8維特效應

菲利普斯的理論叫做「維特效應」。所謂「維特效應」指的是兩百年前德國大文豪歌德發表了一部小說,名叫《少年維特之煩惱》,該小說講的是一個青年失戀而自殺的故事。小說發表后,造成極大的轟動,不但使歌德名聲在歐洲大噪,而且在整個歐洲引發了模仿維特自殺的風潮,為此,好幾個國家將《少年維特之煩惱》列為禁書。

「維特效應」,從社會心理學角度分析,就像情緒上的「流感」。媒體對自殺新聞的大肆渲染對於一些徘徊在生死邊緣的人具有強大的暗示、誘導性。比較典型的例子是,2003年4月1日,張國榮自殺事件發生后,媒體的報道連篇累牘、大肆渲染。結果從當天深夜到第二天凌晨9小時內,全香港有6名男女跳樓自殺,其中 5人不治,當月香港共有131宗自殺身亡個案,較3月份增加32%。有幾名死者留下遺書,清楚寫明其自殺與張國榮輕生有關。菲利普斯研究興趣之一就是追蹤從那時開始一直到現代所出現的各種形式的「維特效應」。他發現對轟動性的自殺事件報道,在報道所涵蓋的地區,緊接著自殺率就會有大幅度上升。因此他得出這樣的結論:一些內心痛苦的人,看到別人自殺身亡消息後,就啟發了自殺念頭,效仿了自殺者。這裡面貫穿著一個社會認同原理,內心痛苦的人看到其他內心痛苦的人採取了自殺的形式,他也就認同了這種消除痛苦的手段。


9、定型化效應

「定型化效應」,也叫「刻板印象」。定型化效應是指個人受社會影響而對某些人或事持穩定不變的看法。它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積極的一面表現為:在對於具有許多共同之處的某類人在一定範圍內進行判斷,不用探索信息,直接按照已形成的固定看法即可得出結論,這就簡化了認知過程,節省了大量時間、精力。消極的一面表現為:在被給與有限材料的基礎上做出帶普遍性的結論,會使人在認知別人時忽視個體差異,從而導致知覺上的錯誤,妨礙對他人做出正確的評價。


10、破窗效應(Break Pane Law)

破窗效應(Break Pane Law),是關於環境對人們心理造成暗示性或誘導性影響的一種認識。「破窗效應」理論是指: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發現問題就要及時矯正和補救。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 Zimbardo)於1969年進行了一項實驗,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把其中的一輛停在加州帕洛阿爾托的中產階級社區,而另一輛停在相對雜亂的紐約布朗克斯區。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輛,他把車牌摘掉,把頂棚打開,結果當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爾托的那一輛,一個星期也無人理睬。後來,辛巴杜用鎚子把那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結果呢,僅僅過了幾個小時,它就不見了。以這項實驗為基礎,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一個「破窗效應」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窗戶玻璃,而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去打爛更多的窗戶。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繁榮。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14:5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