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英國媽媽:我不要孩子成為世界首富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我們中國母親應該好好讀一讀這篇文章


能否保持好心情,對一個人的學習、工作至關重要。心情好了,學起來輕鬆,工作起來愉快,周圍關係也和諧,效率就高,成功率也大。心煩意亂,往往把能做好的事情也弄得一團糟,甚至乾脆甩手不幹,就談不上成功率了。尤其是做父母的,你的心情總是處於急躁或抑鬱的狀態,必然要影響到孩子。其實,調節自己的心態,培養孩子保持愉快的能力,既是一種修養,也是一種明哲人的智慧。

在加州大學的家屬院帶外孫時,曾遇到不少美國父母,他們問孩子話時,總是以極誇張的姿態表示欣賞和贊同:「噢,你看上去很愉快。贏球了嗎?」「你感覺怎麼樣?媽咪覺得你今天的琴彈得棒極了!」也曾遇到過個別中國母親,她們問孩子的話,還沒有改掉審視和逼問的口氣:「完成作業了沒有?為什麼這麼晚了才回家?和誰玩了,男生還是女生?」給興沖沖回家的孩子當頭澆上一盆冷水。做媽媽的為什麼不能平平和和地聽聽孩子幹了些什麼,體味一下孩子的童心,沉浸在他們無憂無慮的精神世界中,與孩子同樂呢?

兩相對比,我才發覺自己在這方面亦有很多該檢討的地方,比如對兒子小帆,總嫌他上進心不強,考了80多分,我會說:「人家某某考99還為那丟掉的一分哭呢!」小帆說話幽默,富於哲理,我則批評他:「不會做桌子,只會對縫子。」好像總想弄得孩子不愉快似的。說到底這還是「望子成龍」的心理在作怪。因為對孩子期望值太高,中國的父母們無時無刻不在擔心孩子荒廢了學業。往往分不清自己的急躁和關心之間的界限(急躁僅僅是自己的一種心理狀態,並不等於是有效的關心),而常常使兩代人的溝通形成障礙。父母的這種急躁和擔心對孩子只會起負面效應,心平氣和地溝通才會達到正面效果。

一位英國母親的話對我很有啟發,她說:「我的孩子不一定要萬眾矚目,也不一定要成為世界首富,但他一定要快樂。希望他不管身處順境還是逆境,都有保持快樂的能力和智慧。」天才神童們固然有常人享受不到的光芒,但美麗光環背後還有不為人知的痛苦。一項令人憂傷的研究表明,天才兒童一般要經歷至少4到6年的孤獨期,高級天才要經歷20年的孤獨期。一是因為天才很難找到志趣相同的夥伴,二是因為天才缺乏對別人的耐心和容忍。這樣在孤獨中長大的孤獨者往往定型為偏執和畸形的人格品質。性格的缺陷也會影響他們成人之後的發展。國內改革開放之初的少年大學生,如今發展的不盡如人意,便是證明。那麼,孩子的快樂和孩子的「成功」到底哪一個更重要呢?沒有快樂或不懂得快樂的成功,到底算不算成功呢?這都值得我們深思。我想,我寧願自己的孩子做一個普普通通的懂得快樂的人。或許這更能使兩代人和睦、幸福和成功。什麼叫成功?自己對自己的作為滿意,社會也認同,這就叫成功。

據統計,中國的所謂成功人士,大企業家、銀行家、歌星、體壇明星等拿了博士學位的為數寥寥。他們之所以成功,正在於他們找到自己人生的興趣后大膽開掘,自信、自強而樂此不疲。所以說孩子們保持快樂的智慧和能力遠比其考試得第一名、考級過了多少級更有意義。

在美國,讓孩子心情愉快是最要緊的事,考試成績和功名成就往往擱在其後。首先,做父母的要愉快地享受親子互動過程。孩子的好奇心理、探索精神、天真無邪、坦率真誠、熱愛自然,是我們成人社會的一面鏡子。每個孩子都可以被視為未被開掘的寶藏,父母的任務就是擴大孩子的發展空間,做一個優秀的掘寶人。孩子演算習題慢,你別草率斷言他腦子慢,推理能力不是他的強項,也許他記日記寫文章行,那就開發他的感悟能力;畫圖畫、聽音樂缺乏想象力,恰恰可能在體育運動上有天賦;體育方面不愛打球,或許會偏愛游泳、溜冰呢……教育是什麼,教育就是開發孩子潛在能量的過程。中國父母和美國父母所不同的是,往往把這一過程當做沉重的負擔和難以推卸的責任,而不是輕鬆愉快地享受其過程。

中國的父母之所以不能把養育孩子當做享受,還在於功利心重,像搞投資一樣,想在將來撈回更大的回報,也就是中國傳統觀念中所說的「養兒防老,養女防后」,這就難免患得患失。尤其是在獨生子女政策的背景下,父母把希望都寄托在一個孩子身上,對孩子形成很大的壓力。

還有的父母本身很平庸,卻拒絕平庸。他們總是說:我們要不是遇上「三年困難時期」,我們如果不是趕上「文化大革命」,我早是大學生,或者在某某研究單位做研究員了。一心想讓孩子圓自己未圓的夢,這是種不尊重生命個體,不尊重孩子人權的做法。再說了,即便「三年困難時期」挨了餓,「文化大革命」中荒廢了學業,改革開放已經三四十年了,天時地利人和都有,你為什麼自己不能圓自己的夢,要把難題留給孩子呢?不要把責任全推給客觀條件,要承認人與人之間的個體差異,愉快地接受自己,愉快地接受你的孩子。

一個樂觀的人、心胸開闊的人,無論遇到什麼災難、置身於什麼環境,總會找出高興的理由。由這樣的人組成的家庭必然是陽光燦爛、風調雨順,這樣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性格也特別堅韌。在《微笑是永遠的課題》一文中,我曾提到一個玩滑板摔折胳膊的美國小孩邁克。這個9歲的孩子遭遇了父母在外地開會、自己摔折胳膊的意外,但卻咬著嘴唇沒掉一滴眼淚、沒叫一聲疼,終於依靠小朋友和鄰居的幫助得到及時的救治。起初,我女兒很為邁克的堅強而驚奇。後來,當他爸媽回來后,看到一家人滿懷慶幸的樂觀態度,才知道邁克堅強的原因。他母親說:「邁克,你多幸運啊!有奧斯丁和他媽媽及時幫忙,在第一時間就得到急救複位。而且你很勇敢,積極配合了醫生的治療,這是多棒的體驗!」他父親則說:「爸爸小時候也摔折過胳膊,這正是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值得高興的是你摔的是胳膊而不是腿,仍然可以坐校車,爸媽不必專車接送;胳膊還是左胳膊,不影響你寫字做題……」言外之意是邁克摔得巧,摔得妙,摔得恰到好處。他母親還笑著說:「你舅舅摔折過三回呢!沒留下任何殘疾。唯一的後遺症就是越來越皮實、頑強!」看他們一家人談笑風生、歡天喜地的樣子,倒彷彿遇到了什麼意外的驚喜。這便是邁克發生意外時處變不驚、沒有哭天抹淚的原因。

災難能摧毀一個人,也能成就一個人。「因玩滑板摔折胳膊,多不值當,再別玩了!」有的媽媽會這樣說。而邁克的父母卻鼓勵他繼續堅持自己喜歡的運動。邁克傷好后照滑不誤。這種不言放棄、向困難挑戰的勇氣正是邁克父母的言傳身教中開出的精神之花。

2012年,華裔美國人林書豪以一種狂飆式的氣勢轟動了世界體壇。在兩位主力缺席的情況下,他率領紐約尼克斯隊過關斬將,出人意料地一周內取得五連勝、十天內取得七連勝,為群星燦爛的NBA歷史再譜新篇。前五場首發的比賽中林書豪穩取136分,超過了美國著名籃球飛人邁克?喬丹保持的紀錄;尤其是2月14日對陣多倫多猛龍隊時,在最後的0.5秒內以三分球入筐,創造了歷史上華人球員的第一次絕殺(這是姚明徵戰沙場多年未能實現的夢想),引發全場雷鳴般的掌聲。因為林書豪,美國各大報紙、官網首頁異彩紛呈;因為林書豪,一度疏遠了NBA賽場的電視觀眾又回到電視機前。此時此刻,誰還能再懷疑林書豪這顆新星的實力和魅力呢?林書豪對媒體說:「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我媽媽的一些朋友會告訴她說,讓我打籃球是浪費時間。她受到批評,但是還讓我打,因為她看到我打籃球時很快樂,她希望我快樂。」因此,快樂地應對一切挑戰成了林書豪生活的常態。

須知在去年的選秀會上他還屢遭冷落。亞裔面孔不被NBA看重是不爭的事實。然而林書豪沒有氣餒。除了家庭的影響外,一位大學時的非裔教練的教誨對他影響也極深。那教練說自己也受到過歧視,要把不良情緒轉化成動力,而不是憤怒。從此,他更認定了自己的生活態度。他說:「我的目標是快樂生活,拓展機會,追逐夢想,發展自己最熱愛的興趣。」樂觀地應戰,全神貫注於自己的事情,林書豪贏就贏在永不氣餒的良好心態上。

在這一點上我們應該向美國父母們學習。中國的父母們在不經意間就將「煩躁」和「抱怨」塞給了孩子。真是煩你沒商量。比如看到孩子玩得忘乎所以時,媽媽們會說:「瞧你瘋的!玩,玩,就知道貪玩!」母子看電視,孩子為電視中的超級少年鼓掌時,媽媽會說:「哼,沒心沒肺,瞧瞧人家,再瞧瞧你自己!」假若林書豪也遇到這樣的母親,他又怎麼會「快樂生活,拓展機會」呢?遇到突發事件,有的母親更是出言不遜、口沒遮攔。去年秋天,在某生活區一商場外遇到的一件事一直讓我難以釋懷。那是位肩扛面袋的母親,一手還拖著個四五歲的男孩。這時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小雨。這位母親就將一系列責難朝孩子發泄開來:「快走!快走!叫你在家裡待著,你偏不!瞧瞧這磨磨蹭蹭,是不是累贅……」直到將孩子罵哭了她還不罷休:「哭!哭!祈雨呢?雨再大些,淋成落湯雞你就如意了……」我當時就想:這本來是鼓勵孩子勇敢地迎接風雨考驗、母子共渡難關的極好情境啊。為什麼要搞得既狼狽又凄惶呢?不就是個小雨嗎?

如何調節自己的心態,如何培養孩子保持愉快的能力,確實應該成為中國父母們必修的課程。

0

主題

385

帖子

1708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708
沙發
南冰洋 發表於 2012-8-29 00:57 | 只看該作者
問題是你想要也不可能。 自說自話罷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26 11:5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