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趣味文化(十四)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27、為什麼是「不到黃河心不死」,而不是「不到長江心不死」呢?
黃河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孕育著華夏民族的智慧與文化。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便興起於黃河流域,之後的許多氏族都於此繁衍延續,而中華文化也賴此得以承載傳遞,所以黃河在古人及今人的心中都佔有重要的地位。漢語中有大量與黃河有關的俗語,如「不到黃河心不死」「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九曲黃河心較險」「黃河之水天上來」等等。甚至黃河水的清濁都關係著天下的興衰,所以古人說「黃河清,聖人出」。 「不到黃河心不死」常比喻不達目的決不罷休,也比喻不到絕路不肯死心。這個俗語的來歷據梁啟超先生考證,應與古詩《公無渡河》有關。傳說古時有個白髮狂夫執意渡河,不顧妻子的勸止,最終溺水而亡。於是有人感嘆此事,作詩曰:「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將奈公何!」古代常把黃河簡稱為河,古人便認為這裡的河亦指黃河,於是便隱括這首古詩的意旨提煉出「不到黃河心不死」的俗語。後來還有人依此創作了相關的民間傳說,藉以解釋這句話的來歷。自此之後,「不到黃河心不死」便以其形象生動,廣泛流傳。

28、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指的是哪條河?
這裡的河指的就是黃河。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蜿蜒東流,穿越黃土高原,注入渤海。大約在四千多年前,黃河流域內形成了一些血緣氏族部落,以炎帝、黃帝兩個部族最強大。後來,黃帝取得盟主地位,並融合其他部族形成了「華夏族」。「華夏族」是漢族的前身。「華」的本義是花,是美麗的象徵;「夏」的意思是大,是禹的族號。漢代以後,漸稱漢族。後人把黃帝奉為中華民族的祖先,並把黃河稱為「母親河」、「四瀆之宗」。
黃河沿途的地理環境複雜,河水從上游挾帶大量泥沙進入平原地區后,泥沙沉澱,形成了「地上河」,致使黃河經常改道。歷史上,黃河曾多次改道。有記載的最早的一次黃河大改道是在《漢書.溝洫志》:「周譜雲,定王五年河徙。」后歷經新莽魏郡改道、北宋澶州橫隴改道、明洪武至嘉靖間的河道變遷、清咸豐銅瓦廂改道等大的改道。因此,有的村莊原來在黃河東面,若干年後,可能會因黃河改道,而變為在黃河西面。後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就被人們用來比喻人事的盛衰興替,變化無常,難以預料。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20:4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