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杜甫詩中的女性形象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一部杜甫詩集,有如唐朝社會的百科全書,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學術、市井民俗、自然山水,無所不包,內容豐富多彩。然而,它又有百科全書所沒有的許多東西,比如真摯感人的情感,鮮活生動的人物。杜甫詩中的女性形象,基本上都能令人過目不忘,其中有一部分顯然已經躋身中國文學史人物畫廊不朽形象的行列。

杜甫詩中的女性形象,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美的女性、賢的女性、苦的女性。

美的女性,可以再分為三類:妝扮美、容貌美,技能美。

女性的妝扮美,杜甫詩中描寫到的,主要有衣著、化妝、配飾。「綉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頭上何所有,翠為榼葉垂鬢唇。背後何所見,珠壓腰衱穩稱身」(《麗人行》),盛唐皇帝最寵愛的妃子楊玉環的親姐姐,權傾朝野的宰相楊國忠的堂妹妹,身上衣飾繽紛,有如戲曲舞台上的戲裝。華麗則華麗矣,但不免過於珠光寶氣。「越女紅裙濕,燕姬翠黛愁」(《陪諸貴公子丈八溝攜妓納涼,晚際遇雨二首》),唐朝的妓女,白天陪公子哥遊玩划船,有人穿紅色裙子,有人畫翠綠眉毛,色彩鮮艷奪目的背後,是她們性格的奔放熱烈。一般而言,描寫美女,都是裝扮、容貌一起寫的,但是,杜甫詩中也有隻寫裝扮不寫容貌的。例如《即事》:「百寶裝腰帶,真珠絡臂韝。笑時花近眼,舞罷錦纏頭。」雖然只見飾品,不見身段、眉眼、神情,但是,我們分明能夠感覺到是有一位活生生的美女存在的。難得的是,對於妓女,杜甫詩中並沒有任何道學家的說教與鄙視。

女性容貌的美,杜甫心目中的標準,一點也不特別,有:多發、黑眉、明眸,皓齒,細腰,白膚等。這其中,「白膚」最令杜甫念念不忘。描寫楊氏姐妹是「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麗人行》),描寫自己妻子是「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月夜》),描寫官員家妓有「願攜王趙兩紅顏,再騁肌膚如雪練」(《春日戲題惱郝使君》),幾十年之後還在想著「越女天下白,鑒湖五月涼」(《壯遊》),晚年漂泊到湖南不忘來一句「楚女腰肢亦可憐」(《清明二首》之一)。一首《虢國夫人》(一說張祜所作),別出心裁,寫出了女性的無妝之美:「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騎馬入宮門。卻嫌脂粉涴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這就是傳說中的素麵朝天。對於肌膚細膩白皙的女性,淡妝乃至無妝,也是美麗動人的。

女性技能的美,杜甫詩中提到的,主要是音樂跳舞方面的技能。例如,《城西陂泛舟》有「青蛾皓齒在樓船,橫笛短簫悲遠天……魚吹細浪搖歌扇,燕蹴飛花落舞筵」;《渼陂行》有「湘妃漢女出歌舞,金支翠旗光有無」;《數陪李梓州泛江有女樂在諸舫,戲為艷曲二首贈李》有「江清歌扇底,野曠舞衣前。玉袖凌風並,金壺隱浪偏。競將明媚色,偷眼艷陽天」,有「白日移歌袖,清霄近笛床。翠眉縈度曲,雲鬢儼分行」。杜甫詩集中有兩首集中表現唱歌、跳舞的詩。表現唱歌的是《聽楊氏歌》全詩是:「佳人絕代歌,獨立發皓齒。滿堂慘不樂,響下清虛里。江城帶素月,況乃清夜起。老夫悲暮年,壯士淚如水。玉杯久寂寞,金管迷宮徵。勿雲聽者疲,愚智心盡死。古來傑出士,豈待一知己。吾聞昔秦青,傾側天下耳。」表現手法是,從不同年齡的聽眾(老夫、壯士)的反應說明歌者的藝術魅力。表現舞蹈的是《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這首因大曆二年(767)十月十九日在夔州(今重慶奉節)一位地方官員家裡觀看了一位從宮廷散出的女舞蹈家的劍器舞,「感時撫事增惋傷」心情下所作的詩歌,是表現唐代舞蹈藝術動人魅力的絕唱:「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氣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火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不用說,這位開元天寶年間宮廷中劍器舞造詣最高(「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孫劍器初第一」)的女舞蹈家,是星光熠熠萬眾敬仰的超級巨星。

除了音樂歌舞的技能之美外,《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之六寫出了女性的另外一種美。「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居住在成都杜甫草堂附近的黃四娘,是何許人物,歷來有不同說法,宋人蘇軾理解是農家婦女(《正月二十六日,偶與數客野步嘉佑僧舍東南野人家,雜花盛開,扣門求觀。主人林氏媼出應,白髮青裙,少寡,獨居三十年矣。感嘆之餘,作詩記之》有「主人白髮青裙袂,子美詩中黃四娘」之句),清人浦起龍認為是妓女(《讀杜心解》卷六「黃四娘自是妓人」)。但是,我的研究結論卻跟他們都不同,是:黃四娘乃花禪一枚,即早年淪落風塵晚年出家的女子。詩中正面描寫的,是黃四娘所在寺廟禪房鳥語花香的優美環境。但是,我們不難看出,這位黃四娘一定是一位有一定文化修養、擅長園藝的女子。不然,杜甫也不會讚不絕口,在那裡流連忘返。「千朵萬朵壓枝低」,說明杜甫觀賞黃四娘家院子里的花朵時,興緻很高,心情很輕鬆,從容不迫。

賢的女性,杜詩中描寫過的,主要有:熱情款待丈夫的朋友,富有生活情趣,情感豐富但通情達理,具有犧牲精神。

《病後過王倚飲,贈歌》:「惟生哀我未平復,為我力致美餚饌。遣人向市賒香粳,喚婦出房親自饌」。杜甫困居長安期間,貧病交加,充分領略了世態的炎涼,許多曾經往來密切的朋友都遠遠躲著他,只有王倚,一點也不嫌棄他,看他滿臉病容,便為他想方設法弄好吃有營養的東西,「遣人向市賒香粳,喚婦出房親自饌」。於是,在杜甫面前就出現了一桌具有地方風味的佳肴,主人自然是殷勤作陪,熱情地勸酒,「長安冬菹酸且綠,金城土酥靜如練。兼求富豪且割鮮,密沽斗酒諧終宴」。杜甫是見過世面享過口福的人,但是,這一頓家常便飯,可能是因為主人家境並不富裕,已經是儘力籌辦了,杜甫吃過之後,感覺特別好,「故人情義晚誰似,令我手腳輕欲漩」,最後甚至發出了「但使殘年飽吃飯,只願無事常相見」的感愧。這一首詩,並未出現女主人的正面形象,但是,不難想象,女主人也跟她丈夫一樣,是富有同情悲憫之心的人,非一般勢利市井之輩所能同日而語。

杜甫是中國古代詩人中少見的願意一再將家人包括妻子日常生活的點滴寫入作品之人,一般人都對其家人尤其是妻子隻字不提,諱莫如深。杜甫詩中,他的妻子弘農楊氏,是一位能跟杜甫同甘共苦、富有生活情調的美麗女人(《月夜》詩「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是最好的證據)。《遣興》詩,有「世亂憐渠小,家貧仰母慈」兩句。可見,杜甫對於楊氏亂世中辛勤鞠育子女,是心懷感激之情的。《北征》詩,寫杜甫從左拾遺任上獲准回家省親,給家人帶了如下禮物:「那無囊中帛,救汝寒凜栗。粉黛亦解苞,衾裯稍羅列。」有綾羅綢緞等好衣料,也有胭脂粉黛之類化妝品。透過禮品看女主人,不難看出,她是一位愛美愛打扮的女性。成都期間,杜甫一家相對安定的生活情境中,有兩次出現杜甫妻子楊氏的形象,《江村》:「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多病所須惟藥物,微軀此外更何求?」《進艇》:「……晝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俱飛蛺蝶元相逐,並蒂芙蓉本自雙。茗飲蔗漿攜所便,瓷罌無謝玉為缸。」親自製作弈棋道具,並陪丈夫下兩盤,能跟丈夫一起划船玩……杜甫的妻子,是個活潑有趣有才藝之人,這跟一般人想象中的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古代女子形象,恐怕有些出入吧。《進艇》中有「俱飛蛺蝶元相逐,並蒂芙蓉本自雙」兩句,顯然是在以蝴蝶、並蒂芙蓉比喻詩人夫妻的纏綿與幸福。一千多年之後的我們,讀到這樣的詩句,都不免要起一身的雞皮疙瘩。

杜甫詩中最通情達理的女性,當數《新婚別》中姓氏俱無的新婚女子。嫁給一位即將出征的男人,她有無盡的遺憾和哀怨。但是,經過種種內心的糾結,反覆鬥爭,她還是強忍悲傷,說出了安慰、勉勵丈夫的話語,「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最後,對其深情告白,「與君永相望」!

苦的女性,苦法多多。請看:

杜甫身邊,有不少苦的女性。他妻子楊氏即是其中之一。《羌村三首》之一「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北征》「經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結。慟哭松聲回,悲泉共幽咽」;《飛仙閣》「浮生有定分,饑飽豈可逃。嘆息謂妻子,我何隨汝曹」(這是正話反說,其實表達的意思是,妻子因為跟了自己,吃盡苦頭);《百憂集行》「入門依舊四壁空,老妻睹我顏色同。痴兒未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一再地分離,貧窮,跋山涉水,喪子,她都經歷過。嫁給杜甫之後,她的舒心日子實在不多。他妹妹也是一個,《同谷七歌》之四:「有妹有妹在鍾離,良人早歿諸孤痴。」因為相距遙遠,杜甫想去看望她,也一直難以實現。

杜甫不是一個眼光只在自家親人範圍內打轉的詩人,他胸懷王朝,放眼天下。普天下一切不幸的苦女,都在他悲憫心空的籠罩之下。

《垂老別》,丈夫應徵入戶,老妻悲痛得哭倒在路上,但是一邊哭一邊沒有忘記叮囑丈夫要注意保暖,要吃飽飯。明明知道這是有去無回的死別,但還是有這麼多的叮嚀。執著、非理性的愛,令人動容,催人淚下。

《佳人》:「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雲良家子,零落依草木。關中昔喪敗,兄弟遭殺戮。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夫婿輕薄兒,新人已如玉。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摘花不插發,采柏動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詩中的佳人,文學史家有認為是真有其人的,有認為是詩人的寄託之作的,看法不同。但是,有一點,大家的看法肯定是一致的:都認為詩中遭遇不幸的「絕代佳人」,是非常美麗的。

《搗衣》詩:「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已近苦寒月,況經長別心。寧辭搗熨倦,一寄塞垣深。用盡閨中力,君聽空外音。」詩中並沒有出現一個女性形象,但是,秋夜用力搗衣的軍嫂,卻是實實在在存在著的。她(們)將心中對丈夫的牽掛、愛,都轉化為搗衣的力量。

在夔州期間,杜甫注意到一個社會問題:許多女子四五十歲了,都無法嫁人結婚,只能做剩女,干最辛苦的活。《負薪行》:「夔州處女發半華,四十五十無夫家。更遭喪亂嫁不售,一生抱恨長咨嗟。土風坐男使女立,應當門戶女出入。十猶八九負薪歸,賣薪得錢應供給。至老雙鬟只垂頸,野花山葉銀釵並。筋力登危集市門,死生射利兼鹽井。面妝首飾雜啼痕,地褊衣寒困石根。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因為處所偏僻,謀生不易,也因為戰亂,男人大量戰死沙場,男女比例失調。

《詠懷古迹五首》之三:「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群山——荊門、昭君村——朔漠——青冢——春風——月夜」,忽大忽小,充滿張力的詩句,說的其實都是一個人:無奈之下遠嫁匈奴單於的王昭君。名垂青史的美麗女子,內心也充滿了外人難以領會的怨尤和無奈。

《又呈吳郎》,事情原本不大,就是希望姓吳的親戚住進自己的房子之後,不要在屋子四周紮上籬笆,因為有個鄰居是「無食無兒一婦人」。從前為了充饑,經常會到杜甫家屋邊打棗吃。自從這位姓吳的親戚插上籬笆之後,她就再也不能打棗充饑了。但是,杜甫把它上升到了對一切因為戰爭失去丈夫、生活陷入窮困的女人的悲憫情懷,和對造成這些女人悲劇的社會制度的反思與批判。

縱觀杜詩全集,可以說,杜甫對於女性有三種感情:同情、欣賞和尊敬。作為生活在男尊女卑時代的文人,杜甫的情懷境界是其同時代的絕大部分人所望塵莫及的。這,大概是杜甫之所以成為「詩聖」的原因之一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08:1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