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領帶 從威嚴權力到時髦配飾

[複製鏈接]

1032

主題

1451

帖子

2688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68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愛閃閃 發表於 2012-7-16 21:2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在大多數電影中,忙完工作的白領總會習慣性地松下領帶,然後解開領口的那一粒紐扣。與其說領帶代表了「正式」和「嚴謹」,不如說領帶總是給人帶來某種壓力感。
這條150厘米長的領帶,總會給人帶來某種「束縛感」,日本人辻原康夫曾在《服飾的世界地圖》中提到過它的「無用」:那短短一小塊布條對於男人身體所造成的痛苦,應該遠大於它的文化價值;賦予一塊宛如拷問刑具的布條文化意義,或是過分地強調它的裝飾性,真令人費解。


即便是淺色的西裝,配上領帶也會顯得莊重
當然,領帶有它的擁護者,有不少裁縫認為,領帶是高貴且優雅的「西裝配件」,伯爵萊利(PalZileri)的裁縫傑尼•巴索(GianniBasso)認為,它是整套正裝中唯一可以隨意展示穿衣者個性的部分;不過,這個與「品位」有關的「布條」,確實也在規範著穿衣者的行為。
雖然不少人總想脫離「150厘米布條」的束縛,但是,來自Lanvin的裁縫費德里克•吉爾伯格(Frédéric Gelberg)則認為,在正式場合中,不系領帶的男士很容易給人帶來「不守規則」或是「不認真」等偏見;很多人為了避免這些麻煩或是誤解,也不得不戴上了領帶,以示他人自己的「正派」。


半溫莎結
彼時的領帶,尚無標準的系法,人們大多選擇在脖子上纏繞一兩圈,然後交叉打一個結飾,然而,英法戰爭卻改變了這一傳統系法。1692年7月24日,法軍在荷蘭戰區受到英軍的猛烈偷襲,受到襲擊的法軍很快將「有可能影響戰鬥」的領帶擰起,塞進襯衣前襟的開口處,端起槍支開始戰鬥。這場角逐中法軍的最終勝利,讓很多人突發奇想,認定了這種領帶的系法會「給人們帶來好運」。此後,法國人以及戰區的荷蘭人總是將領帶的一端塞入上衣的第六個扣眼中。


大西洋結
由於這種系法從原本「圍巾」式的領帶發展為「布條狀」的款式,從法國大革命開始一直到19世紀中期,純白色的素麵領帶一直受到法國民眾的推崇。當時,甚至出現了專門的收費課程教人如何優雅、瀟灑地打出領帶結扣,人們也樂於學習如何從脖子順著下巴向上纏繞,最終在中央位置打上漂亮的領帶結。很快,「如何打領帶」成為歐洲男人最關心的事情,甚至在當時的流行雜誌上還出現了「領帶的72種系法」等專題。一些繁瑣的領帶結扣則需要個把小時來完成,當時的上流社會也曾經用領帶結的式樣來區分某人的地位和權威。喬治•布朗安在英國一直過著瀟灑的雅士生活,他曾使用蕾絲、刺繡甚至蝴蝶結等來粉飾脖頸,詩人拜倫曾經帶著揶揄和羨慕的口吻講過「與其成為拿破崙,不如成為喬治•布朗安」這樣的話。


小領帶扣的系法
「西裝與領帶的搭配是從19世紀中後期開始的。」傑尼•巴索認為,「彼時,男人在衣領上花費的時間不比女人花在臉上的時間短;男士西裝成衣的出現,讓男士的著裝變得『無趣』起來,與西裝出現前相比,男人在著裝方面少了許多生動與華麗,所幸,『無用』的領帶讓男人對自我有了某種修飾的方法。」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16:3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