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5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葛印卡老師關於內觀禪修的系列開示

[複製鏈接]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7-14 21:2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葛印卡老師簡介


葛印卡老師(S.N.GOENKA)於一九二四年出生於緬甸瓦城,一個傳統的印度家庭。一九五五年開始,向著名的烏巴慶長者學習內觀的方法,此後的十四年歲月,在烏巴慶長者的指導下,繼續依法修行和閱讀有關經典。

烏巴慶長者一直渴望內觀的方法能回傳印度;從葛印卡身上,長者發現了「佛法的使者」,因此於一九六九年指派他為合格的內觀教師,前往印度,開始貢獻一生,傳播法的訊息。

一九七六年,在印度孟買附近的伊迦埔里,成立了國際內觀中心。
一九八二年,更於世界各地,開始由助理老師配合錄像、錄音教材,舉辦內觀課程。自此,在印度及美、日、緬、英、法、澳、泰……等國家亦相繼成立內觀中心。
一九九五年,葛印卡老師首次造訪台灣,並於同年八月開始舉辦內觀課程。
一九九七年開始,於印度孟買附近籌建大佛塔,為推動佛法在印度的復甦,往前跨了一步。

葛印卡老師的教導,著重在內觀的實修,總是告誡他的學生要親身去體驗佛法所帶來的好處,並應用在日常生活之中。

1924
出生於緬甸曼達壘的印度家庭。

1944-55
經商致富,任印僑商務主席。但患偏頭痛,醫石無效。

1955-69
經由緬甸最高法院吳強敦法官的引薦,向著名的佛教大師烏巴慶長者學習內觀法門(毗婆奢那)。除了治好其多年的偏頭痛外,並凈化心靈,體驗到內觀法門的最終標的。

1969
經由烏巴慶大師授權,往印度孟買傳授內觀法門。全心投入弘揚此法,長期舉辦十日內觀,度化印度各階層的人士。

1969-75
在印度各地舉辦一百場以上的十日內觀,聲名大噪,風評甚佳,歐美人士皆來學習。佛法成功地反哺印度。

1975-76
首次在印度的JAIPUR監獄,對120位受刑人及資深警員傳授內觀法門,成效卓越。

1976
在印度孟買區域的IGATPURI成立第一座國際內觀中心,命名為DHAMMAGIRI,可容納六百人內觀,每月舉辦二期,甚多學習者。

1977
在印度的JAIPUR監獄,再次對受刑人傳授本法,RAJASTHAN大學的研究報告中肯定其效果。

1982
於世界各地開始由助理老師配合錄像及錄音教材,傳授內觀十日課程。

1990-94
在印度的JAIPUR及SABARAMAT的監獄,傳授本法。教育當局評定值得推廣。

1994
一月在新德里的TIHAR監獄對三百位受刑人,傳授本法。四月在十三位男助理老師及二位女助理老師的配合下,葛印卡大師對一千多位受刑人傳授十日內觀課程,其後每月定期舉辦二場內觀,並有眾多戒除煙毒的實際例子。
1995
至今歐美等地已有數萬學員參加過十日的內觀課程,葛印卡大師本人親自指導四百場以上,並舉辦公開演講,在印度每場有近千位的聽眾。今日的內觀中心在印度有九處,在美國有四處(座落於麻州、德州、加州、華盛頓),尼泊爾有二處,澳洲有四處,其它如緬甸、法國、英國、日本、泰國、斯里蘭卡、紐西蘭等地都有內觀中心,歡迎各界人士參加。


葛印卡老師的榮譽封號

1.Nava Nalanda Mahavihara 巴利研究所賜與「榮譽文學博士學位」以及名號 Vidya Varidhi ,其意為「智能海」。

2.緬甸僧團國家中心執行部門以及 Kya Khut Waing 寺的 Agga Maha Pandita Bhaddanta Jotipala 賜與名號:

(1)Vishwa Guru (世界之上師)--World Dispenser of the Sasana,
(2)Dhamma Magguddesaka (法道傳播師),
(3)Maha Upasaka (摩訶優婆塞)。

3.「全印比丘僧團」賜以名號 Dharma Murti (正法代表)。

4.仰光Karen Pariyutti寺賜與名號Abhinava Siri Dhamma Asoka(現代妙法阿育王)。

5.前緬甸政府賜與名號 Wunna Kyaw Htin (Wanna Kitti,廣聞者)。

6.緬甸聯合政府賜與名號 Maha Saddhamma Joti Dhaja (偉大正法炬旗)。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沙發
 樓主|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7-14 21:28 | 只看該作者
生活的藝術

葛印卡老師講於瑞士伯恩

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得到平靜與和諧,因為我們的生活中缺乏了平靜與和諧。我們每個人都時常會經驗到情緒上的動蕩,刺激,不和諧,與痛苦;當一個人因此而受苦時,他的痛苦不會僅限於自身,他也會把痛苦傳給其它人。受苦的人四周都瀰漫著激動的氣氛。每個接觸到他的人,也會受到刺激,變得激動。當然這不是一種正確的生活方式。

我們應該與自己達成平靜,也與其它人達成平靜。畢竟,人類是群居的動物。我們都必須生活在社會中─與其它人相處。我們要如何平靜地生活呢?我們要如何與自己和諧相處,與周圍的人和諧相處,讓其它人也能過著平靜與和諧的生活?

當我們情緒激動時,為了能脫離這種激動,我們必須知道它的基本原因,這種受苦的起因。如果我們探究這個問題,就會清楚知道,每當我們開始在心中產生任何負面的不凈雜染時,我們就會變得激動。心中的負面念頭是無法與平靜和諧共處的。

我們是如何產生負面念頭呢?再次經過探究,就越來越清楚,當有人的行為是我不喜歡時,當我看到我不喜歡的事情時,我就會不快樂。不想要的事情發生了,我就在內心產生了緊張。想要的事情沒有發生,碰到了阻礙,我也會在內心產生緊張;我開始在內心打結。終其一生,不想要的事情一直發生,想要的事情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這種打結的過程與反應非常難解,使整個心理與身體都變得如此緊張,如此充滿了負面情緒,生命變得非常痛苦。

有一個方法可以解決問題,那就是讓生命中沒有任何不想要的事情會發生,而所有事情都如我的期望般發生。我一定要發展出這種力量,或某人有這種力量,只要我懇求,就會來幫助我,讓不想要的事情不會發生,而我想要的一切事情都會發生。但是這是不可能的。世上沒有一個人能夠一輩子事事稱心如意,而不會碰上任何不想要的事情。一直會有不如意的事情發生。所以問題來了,面對這些我不喜歡的事情,我要如何才能不盲目地反應?如何才能不產生壓力?如何才能保持平靜和諧?

在印度與其它國家,過去都有聰明而神聖的人研究這個問題─人類受苦的問題─因而發現了一個對策:如果發生了不如意的事情,我們因而開始反應,產生憤怒,恐懼或任何負面雜染,那麼我們就要立刻轉移注意力到其它的事情上面。例如,站起來,喝杯水─你的憤怒就不會增加,你就可以擺脫憤怒。或開始計算數字:一,二,三,四。或開始覆誦一個字,或一句話,或某些咒語,也許是一個神明的名字,或你信仰的某個聖人;於是你的心就被轉移了,在某種程度,你就可以擺脫負面雜染,擺脫憤怒。

這個對策很有幫助,很有效。到現在都還是有效。照著練習,你的心就不再激動。但是,事實上,這個對策只對於意識層面有效。事實上,靠著轉移注意力,我們是把負面雜染更深入壓抑到潛意識之中,而在潛意識的層面,我們會繼續產生與增加同樣的負面雜染。在表面上,有一層平靜與和諧,但是在心的深層,有一個充滿負面壓抑雜染的沉睡火山,遲早會猛烈爆發出來。

還有其它探究內在實相的人,更進一步地探索下去;借著體驗他們自己內在身心實相,他們發現轉移注意力只是在逃避問題。逃避不是答案;我們必須面對問題。每當我們心中產生負面雜染時,只要去觀察它,面對它。當我們開始觀察心的任何負面雜染時,它就開始失去力量,慢慢萎縮,最後被根除。

這是一個好的對策,能夠避免極端的壓抑或放任。如果讓負面情緒保存在潛意識之中,並不能根除掉它;如果以言語或行動表達出來,只會造成更多問題。但是如果我們只是去觀察,雜染就會消退,我們就可以根除這些負面雜染,得到解脫。
聽起來很棒,但是真的這麼實際嗎?對於一個平凡人而言,面對不凈雜染有這麼容易嗎?當憤怒生起時,它很快就會征服我們,我們甚至都沒有注意到。被憤怒控制住之後,我們就會在言行上做出對自己有害,對他人有害的事情。當憤怒過去之後,我們開始哭泣懺悔,懇求他人或神明原諒:「喔,我犯了錯,請原諒我!」但是下次當我們遇到類似的情況,我們又開始同樣的反應。一切懺悔都沒有任何幫助。

困難的是,我沒有覺察到不凈雜染的生起。它是開始於潛意識的深層,當它到達了潛意識的表層時,已經具有了很強的力量,才會征服我,讓我無法觀察它。

所以我必須自己找一個私人秘書跟在身邊,每當憤怒開始時,他就說,「請注意,老闆,憤怒開始了!」由於我無法知道憤怒何時開始,我必須找三個私人秘書,全天二十四小時分成三班!如果我請得起他們,當憤怒開始生起時,我的秘書就會告訴我,「喔,老闆,看,憤怒生起了!」我的第一個反應大概會是打他一巴掌罵他,「你這個笨蛋!你以為我請你來當我老師嗎?」我被憤怒完全控制住了,任何忠告都沒有幫助。

就算是智能佔了上風,我沒有打他巴掌,而是說,「謝謝你,現在我要坐下來觀察我的憤怒。」這樣可能嗎?當我一閉上眼睛想要觀察憤怒,憤怒的對象就會立刻浮現在我腦海─那個惹我生氣的人或事。然後我就不是在觀察憤怒本身了。我只是在觀察那個情緒的外來刺激。這樣只會助長憤怒;這不是辦法。要想抽離於外在導致刺激的對象,來觀察任何抽象的不凈雜染,抽象的情緒是非常困難的。

然而,有一個人探究到了最終的實相,他找到了一個真正的解答。他發現每當心中生起任何不凈雜染時,在身體的層面也會發生兩種現象。第一是呼吸會失去平常的節奏。每當心中出現負面雜染時,我們就會開始加重呼吸。這種現象很容易觀察到。在更細微的層面,身體內部也會生起某種生理化學的反應─生起了某種感受。每一個負面雜染都會在身體內部某個地方引發某種感受。
這是一個很實際的解答。平常人難以觀察到心中抽象的負面雜染─抽象的恐懼,憤怒或貪愛。但是經過適當的訓練與練習,我們很容易可以觀察到呼吸與身體感受─兩者都直接與心理負面雜染有關。

呼吸與感受在兩方面對我們很有幫助。首先,它們就像我們的私人秘書。每當我心中生起不凈雜染時,我的呼吸就會不再正常;呼吸會開始警告,「喂,出問題了!」我無法打我的呼吸巴掌;我必須接受這個警告。同樣的,感受也告訴我有事情不對勁了。我收到這些警告,就開始觀察我的呼吸,我的感受,於是我發現,不凈雜染很快就會消退。

這種身心現象就像銅板一樣有兩面。一面是心中生起的各種思想與情緒。另一面是呼吸與身體的感受。任何思想或情緒,任何心理上的不凈雜染,都會在當時的呼吸與感受上呈現出來。因此,借著觀察呼吸與感受,事實上就是在觀察心理的不凈雜染。我沒有逃避問題,而是面對了實相。然後我會發現不凈雜染失去了力量;它不在能夠像以前一樣控制我。如果我繼續觀察下去,不凈雜染最後會完全消失,於是我就保持了平靜與快樂。

如此一來,自我觀察的方法讓我們看到了實相的兩種層面,內在與外在。先前,我們只是靠著肉眼觀看,而錯失了內在的實相。我總是從外在尋找不快樂的原因;我總是怪罪外在的現實,想要改變外在的現實。而對內在的實相一無所知,我從來都不知道,受苦的原因是內在的,就存在於我自己對於愉悅或不愉悅感受的盲目反應中。

現在,經過訓練,我可以看到銅板的另一面。我可以覺察到我的呼吸,還有我內在的變化。不管是什麼,呼吸或感受,我都學會了只是去觀察它,不失去心的平衡。我不再起反應,不再累積我的痛苦。相反的,我讓不凈雜染現身,然後消逝而去。

只要我們勤加練習這個方法,我們就越快能夠脫離負面雜染。心逐漸擺脫了不凈雜染;成為純凈。一個純凈的心總是充滿了愛─對於眾生無私的愛;對於其它苦難眾生充滿了慈悲;對於其它人的成就與快樂充滿了歡愉;在任何情況下都充滿了平等心。

當一個人達到如此的境地時,他的整個生活模式都開始改變。他不會在言行上做出任何擾亂其它人平靜快樂的事情。相反的,平衡的心不僅為自己帶來平靜,也能幫助他人得到平靜。這個人四周的氣氛將充滿了平靜與和諧,因此也會影響到其它人。

學習面對內在的一切感受而能保持平衡,就能夠對外在環境的變化也保持超然。不過,這種超然不是逃避世上的問題或冷漠以對。一位內觀禪修者會對其他人的痛苦更敏銳,他會盡自己最大的力量來減輕他人的痛苦─不會帶著衝動,而是在心中充滿了愛,慈悲與平等心。他學會了神聖的冷靜─能夠完全致力於幫助他人,同時又保持著心的平衡。他平靜又快樂,同時也為其它人的平靜與快樂而努力。

這就是佛陀所教導的生活之藝術。他從來沒有成立或傳授任何宗教,任何主義。他從來沒有要他的學生練習任何儀式或典禮,任何盲目空虛的表面形式。相反的,他教導學生只要觀察自然的實相,觀察內在的實相。由於無明,我們不斷做出對自己有害,對他人有害的習性反應。但是當智能生起時─觀察本來實相的智能─我們就會脫離這種習性反應。當我們不再盲目地反應,當我們能夠展開真實的行動─基於一個平衡的心,一個能夠看見與了解實相的心,這種行動必然是正面的,有創意的,能夠幫助自己與他人。

我們需要的,就是去「了解自己」─這是所有智者都會提供的建議。我們不僅要在智性的層面了解自己,在觀念與理論的層面了解自己。我們也不僅要在情緒或意願的層面了解自己,不是盲目地接受人云亦云的說法。這種知識並不足夠。我們必須了解現實本來的實相。我們必須在身心現象中直接體驗到實相。這樣就能夠幫助我們擺脫不凈雜染,擺脫痛苦。

直接體驗到自己的實相,這種觀察自己的方法,就是被稱為「Vipassana內觀禪修」。在古印度佛陀當時的語言,passana的意思是睜開眼睛看,而Vipassana的意思是看到事物的實相,不僅是外表的模樣。我們必須穿透表相,直到觸及整個身心結構的最終實相。當我們體驗到了這個實相后,我們才會停止盲目的反應,停止創造不凈雜染─於是舊有的不凈雜染就會逐漸被根除。我們就能脫離一切的痛苦,體驗到真正的快樂。

內觀禪修課程中有三個訓練的步驟。首先,我們要在言行上杜絕任何會擾亂他人平靜和諧的舉動。我們如果在言行上繼續那些增生不凈雜染的行為,就無法擺脫心中的不凈雜染而得到解脫。因此,在第一階段的練習中,道德規範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持守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使用毒品的戒律。杜絕了這些行為,我們的心才會靜下來,才能夠繼續進行接下來的步驟。

下一步就是要練習控制自己狂野的心,訓練自己的心專註於一個目標:呼吸。我們要儘可能保持注意力於自己的呼吸上。這不是呼吸練習;我們不要調整呼吸。我們只是觀察自然的呼吸,觀察它吸進來,觀察它呼出去。如此一來,我們的心就會更為安靜,不再被激烈的負面雜染所控制。同時,我們也使心越來越專註,越來越敏銳,才能開始觀察自己。

頭兩個步驟:過著合乎道德的生活與控制自己的心,本身就非常有幫助;但是如果不進行第三步驟,它們可能會導致自我壓抑。第三步驟就是要觀察自己本來的實相,來凈化心中的雜染。這就是內觀,體驗自己內在的實相,借著有系統而冷靜地觀察不斷改變的身心現象,以身體感受呈現於內在。這就是佛陀教誨的精華:以自我觀察來自我凈化。

這個方法是所有人都可以練習的。所有人都面對著痛苦。痛苦是宇宙共通的疾病,因此需要宇宙共通的解藥─沒有派別之分。當我們因為憤怒而受苦時,這不是佛教徒的憤怒,印度教徒的憤怒,或基督徒的憤怒。憤怒就是憤怒。當我們被這種憤怒刺激而變得激動時,這種激動不是基督徒,或印度教徒,或佛教徒的激動。這種病況是宇宙共通的。因此解藥也必須是宇宙共通的。

內觀就是這種解藥。沒有人會反對道德的生活,尊重他人平靜和諧的生活。沒有人會反對發展對於心的控制。沒有人會反對觀察自己的實相,來排除心的負面雜染。內觀是一條宇宙共通的道路。

以觀察內在的實相來觀察現實─這是在實際與實證的層面來了解自己。我們練習這個方法,就能夠開始擺脫不凈雜染的痛苦。從外在粗重明顯的表象,我們穿透到身與心的最終實相。然後我們再超越,體驗到超越身心,超越時空,超越相對領域的實相:完全解脫於一切不凈雜染,一切的痛苦。如何稱呼這種最終的實相併不重要;這是所有人的最終目標。願你們都體驗到最終的實相,願所有人能解脫不凈雜染與痛苦。願所有人都能享受到真正的快樂,真正的和平,與真正的和諧。

願一切眾生快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3
 樓主|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7-14 21:28 | 只看該作者
佛陀的道路是要體驗實相

本文節錄自葛印卡老師一九八九年於泰國曼谷的公開演講

人人都想擺脫痛苦,過著安詳和諧的生活,但卻都不知道該如何才能離苦得樂。苦的所在、苦的起因、離苦的方法正是悉達多.喬達摩覺悟所體證的真理實相。

就如同今日,佛陀那個時代也盛行著許多的禪修方法,當時尚未成佛的他試過了所有的方法,卻都不滿意,因為他發現這些方法都無法使他完全地脫離痛苦。於是他開始探究自我,透過自身的體驗,他發現了這個能根除他生命痛苦並使他完全覺悟的內觀禪修方法。有許多的方法都可以讓人暫時解除痛苦,當你感到痛苦時,你可以將注意力轉移到其它的事物上,然後你便會覺得你已逃脫痛苦,但實際上你並未完全地解除痛苦。生命中不想要的事情發生了,你變得焦躁不安,想要逃避。你也許上電影院或劇院,也許跑去喝酒或沉迷於各種感官娛樂,然而試圖逃避是無法真正地解決問題的,痛苦只會倍增。

佛陀體悟到人必須面對現實,與其逃避問題,不如面對問題。佛陀發現當時的所有禪修方法都只是在於將注意力從正在發生的痛苦轉移到其它事物,他看出這些方法實際上都只能轉移一小部分的注意力,而在內心深處,人們仍不斷地在起反應,不斷地在造作貪愛、憎惡、愚痴的業行,在心的深處,人們仍不斷地在受苦。因此,禪修所緣的對象不應該是想象出來的,它應該是如其本然的實相。你必須在當下所呈現出來的任何實相上用功,在你身體範圍內所經驗到的任何實相上用功。

在內觀修習中,你必須探究自己的身體結構與心理結構的實相,我們因強烈執著這個我們稱「我、我的」的身心聚合體而變得十分的痛苦。要修習佛陀的道路,我們就必須觀察身心的實相,禪修者應該直接地體驗身心的基本特質,從而導引出智能。

智能可以分為三種:聽聞他人的話語而得到的智能(聞慧)、透過理智分析得到的智能(思慧),及由親身體驗而培養出來的智能(修慧)。佛陀以前乃至佛陀在世時,雖然都有老師在教導人們道德及專註,他們也都有談到智能,但這都只是聽聞或理智分析得到的智能,而不是親身體證的智能。佛陀發現,人雖然可以把玩各種智識或信仰的遊戲,但若非親身體驗實相併藉由自身的經驗開展智能,人是不可能解脫的。內觀是親身體證的智能。你可以聽聞開示或閱讀經典,你也可以試著用你的智識去理解:「對!佛陀的教導實在太棒了!這個智能實在太棒了!」,但這不是親身體證的智能(修慧)。

這整個身心的範疇-六根及其相應的六塵,都有 anicca(無常)、dukkha(苦)、anatta(無我)的基本特質,佛陀要我們在自身當中體驗這個實相。了能在自身的架構內探究實相,佛陀選定了兩個範疇,一個是身體的結構,即物質的、肉身的;另一個是心理的結構,即認知(識蘊)、辨別(想蘊)、心感覺的部份(受蘊)、心生起反應的部份(行蘊)。為了探究這二個範疇,佛陀教我們 kayanupassana(觀身念住-觀察身體)及 cittanupassana(觀心念住-觀察心)。

除非你能覺知身上的感受,否則你是無法直接經驗及覺知身體。在你的身體當中,一定有某種你能感覺到或認知到的事情正在發生著,於是你可以說:「是的,我已修習 kayanupassana(觀身念住)」。禪修者一定要能覺知身上的感受,這就是 vedananupassana(觀受念住-觀察感受)。

cittanupassana(觀心念住)也是一樣,除非心中生起某種心念想法,否則你是無法直接經驗心的實相。凡是在心中生起的都是 dhamma(法),因此,cittanupassana(觀心念住)必須涉及 dhammanupassana(觀法念住-觀察心的內含)。

佛陀將內觀修行方法分成幾個部分:kayanupassana(觀身)和 vedananupassana(觀受)是屬於物質結構,cittanupassana(觀心)和 dhammanupassana(觀法)是屬於心理結構。你可以藉由親身的體驗,了解到你的身與心是如何相互關聯的。如果你認為不必透過親身的體驗就可以了解身與心,那是妄想。唯有通過親身的體驗,才能使我們了解關於身與心的實相,這就是內觀如何開始幫助我們。

簡言之,要了解如何修習內觀,我們從 Anapana 開始,覺知自然呼吸的進出,不要把它變成呼吸運動或像 pranayama 一樣調節呼吸,我們就只是觀察鼻孔入口處的氣息。如果一個禪修者能在一個不受干擾的合適氣氛中持續不斷地用功,在二、三天內,身體這個部位的某些微細實相就會開始自動呈現出來-自然的、正常的、身上的感受,可能是熱的或冷的、可能是抽動的或脈動的,也可能是其它的感受。當禪修者修習到第四或第五天,他會發現全身上下從頭到腳都有感受,他被要求就只是覺知那些感受,而不對它們起習性反應。就只是觀察,客觀地觀察,不要認同這些感受。

到了第七或第八天,你會往越來越微細的實相前進,法(自然法則)會開始幫助你。你在感受的層面,觀察整個身體的結構,這個原本看來非常堅固的身體,透過觀察、再觀察,你將會到達能夠經驗到整個身體結構都只是次原子粒子的這個階段:全身上下就只是 kalapas(次原子粒子),甚至你會發現連這些極微小的次原子粒子也不是堅固的,它們就只是振動、波動而已。透過親身的體驗,佛陀的話變得十分的清楚:

Sabbo pajjalito loko, sabbo loko pakampito.
「整個宇宙都只是燃燒與波動。」

你一旦親身經驗這個實相,你的 kayanupassana(觀身念住)和 vedananupassana(觀受念住)便會引領你到達你所經驗的整個物質世界都只是波動的這個階段。然後 cittanupassana(觀心念住)和 dhammanupassana(觀法念住)對您而言就變得十分的容易了。

佛陀的教導,是要我們從粗糙的、表面的實相到微細的、究竟的實相,由 olarika 到 sukhuma。表面的實相一直都在我們的心中製造錯覺妄想,透過分離、剖析表面的實相,你會到達究竟的實相。當你經驗到物質的實相都只是振動時,你也會開始體驗到心的實相:vinnana(識蘊)、sanna(想蘊)、vedana(受蘊)及 sankhara(行蘊)。如果你透過內觀的修行正確地體驗到這些實相,你將會明了它們是如何起作用。

假設你已經達到你所經驗的整個物質結構都只是振動的這個階段,當有聲音接觸到你的耳朵時,你會注意到這個聲音就只是振動,心的第一部分「識蘊」開始作用了:耳識認知到在耳朵這個根門有事情發生,就像敲擊銅鑼的某一個點,整個銅鑼都會跟著振動,因此任何一個根門一旦有所接觸,都會產生振動並遍布全身。最初這只是一個中性的振動,既不是愉悅的,也不是不愉悅的。

心的第二部分「想蘊」開始辨別及評價這個聲音:「這是一句話,怎樣的話呢?是讚美的話,啊!太美妙了!太棒了!」由此而生起的感受、振動將會變得非常的愉悅;相同的,如果這些話是辱的話,這個振動就會變得非常的不愉快;振動隨著心的想蘊所給予的價值評斷而產生不同的變化。接著,心的第三部分「受蘊」便會開始感覺到愉悅或不愉悅的感受。

然後,心的第四部分「行蘊」開始作用了,行蘊的工作就是起習性反應。如果生起的感受是愉悅的,它就起貪愛的反應;如果生起的感受是不愉悅的,它就起瞋恨的反應。當有愉悅的感受時:「我喜歡它,太好了!我還要,我還要!」;同樣地,當有不愉悅的感受時:「我不喜歡它。我不要它!」。心的第四部分「習性反應」就像這樣不斷地在造作貪愛或憎恨的業行。

要明白,這樣的過程一直都持續不斷地在這個或那個根門進行著,每一刻都有這樣或那樣的事情在某個根門發生。每一刻「識蘊」都在認知,「想蘊」都在辨別,心的「受蘊」部分都在感受,心的「行蘊」部分都在起貪愛或憎恨的習性反應,這樣的過程不斷地在我們的生命中發生著。在表面的層次上,我似乎是在對外在的事物起貪愛或憎恨的反應,但實際上並非如此,佛陀發現,我們是在對我們的感受起習性反應,這就是佛陀覺悟時的發現,他說:

Salayatana-paccaya phasso; phassa-paccaya vedana; vedana-paccaya tanha.
「六根緣觸,觸緣受,受緣愛。」

事情對他來說變得十分清楚:六個感覺器官(六根)與外在的事物接觸了,由於這個接觸,身體生起了感受,大多的時候,感受是愉悅的或不愉悅的二者之一。接著愉悅或不愉悅的感受生起之後,貪愛或憎恨才會生起。

這樣的體認是合理的,因為佛陀深入內在並親身經驗它,佛陀深入了問題的根源,並發現根除苦因的方法。

雖然我們試著從智識的層次去了解貪愛和憎恨,然而大多數時候我們其實都只是在壓抑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我們不斷地在貪愛或憎恨中翻滾,苦無出路。

佛陀發現了這條方法:不論是什麼原因,每當你經驗到任何感受時,就只是觀察它:

Samudaya dhammanupassiva kayasmim viharativaya dhammanupassiva kayasmim viharati; samadaya-vaya-dhammanupassiva kayasmim viharati.
「(禪修者)持續不斷地觀察身上生起的現象,他持續不斷地觀察身上滅去的現象,他持續不斷地觀察身上生起和滅去的現象。」

每一個感受生起之後就會滅去,沒有恆常不變的事物,當你修習內觀時,你會開始經驗它。無論感受有多不愉悅,它生起之後就一定會消失;無論感受有多愉悅,它只是一種振動,生起之後又消失。無論是愉悅的、不愉悅的或中性的感受,無常的特質都是一樣的。現在你正在經驗 anicca(無常)的實相,你不是因佛陀這麼說,也不是因經典或傳統這麼說,甚至也不是因你的理智這樣告訴你而相信,你是因你直接經驗 anicca(無常)的實相而接受它,這就是你如何將聽聞得到的智能和理智了解的智能轉換成親身體驗的智能。

唯有體驗無常才能改變心的習性模式。覺知身上的感受並了知每件事物都是無常的,你保持平等心,不起貪愛或憎恨的習性反應,如此持續不斷地練習,就能在心的最深層面改變習性反應的模式。當你不再產生任何新的貪愛和憎恨的習性,舊有的習性就會就生起然後消失。如實觀察實相,你就會從所有的貪愛和憎恨的習性中解脫出來。

西方心理學家所提到的「意識的心」,佛陀稱這部分的心為 parittacitta(心「非常小」的部分),這個意識的心並不知道無意識或潛意識的心正發生什事。在 parittacitta(意識)與心的深層(無意識)之間有一道極大的鴻溝。內觀打破這道鴻溝,把你從心的表層帶到心的最深層面,觸及這個潛藏的 anusayakilesa(隨眠煩惱)。

這個我們稱為「無意識」的心並非真的毫無意識,它時時刻刻都在覺知身上的感受,並且不斷地對這些感受起反應;如果是不愉悅的感受,它就起憎恨的反應;如果是愉悅的感受,它就起貪愛的反應,這就是無意識的心的習性模式,它的行為模式。

譬如,你正在熟睡,一隻蚊子來叮你,使你生不愉悅的感受,意識的心並不知道有事情發生,但無意識的心卻立即察覺有不愉悅的感受正在發生,並起憎恨的習性反應。雖然你意識的心正在沉睡,你仍會趕走或殺死蚊子,但不愉悅的感受仍然存在,於是你抓癢,當你醒來之後,如果有人問你整晚有多少蚊子來叮你,你是不會知道的。你意識的心覺察不到,但無意識的心卻知道,且不斷地在起反應。

另一個例子,當你坐了大約半小時,一些壓迫的感覺從某處生起,於是無意識的心起了反應:「有壓迫的感覺,我不喜歡它!」於是你改變坐姿,無意識的心總是與身上的感受有所接觸,你移動了一下,不久后你又動一下。觀察一個人坐著十五至二十分鐘后,你會發現這個人開始坐立不安,這裡移動一下、那裡又移動一下,當然,他並未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這是因他沒有覺知感受,他不知道自己對這些感受起了憎恨的反應。這當中的障礙就是無明。

內觀打破了這道障礙,消除無明,於是你會開始了解感受如何生起,貪愛和憎恨又如何緊接著感受之後生起。當愉悅的感受生起時,就會有貪愛,當一個不愉悅的感受生起時,就會有憎恨,而每當起貪愛或憎恨的習性反應時,痛苦就隨之而至。

人若不打破這種行為模式,貪愛和憎恨就會不斷地生。佛陀教導我們如何走到痛苦生起的根源-貪愛和憎恨的習性反應。我們一定要找到貪愛和憎恨的根源,並從這個層面來改變我們的行為模式。

佛陀教導我們觀察痛苦及痛苦的生起,如果不觀察這兩者的話,我們就不可能知道如何止息痛苦。痛苦隨著感受而生起,如果我們對感受起反應,那麼痛苦就會隨之生起;如果我們不對感受起反應,我們就不會受苦。無論有多麼不愉悅的感受,如果你不起憎恨的反應,你保持平等心並微笑以待,你了解這一切都是 anicca、無常,那麼整個心最深層的習性模式已在改變。

透過內觀修習,人們開始凈化各種心的雜染-憤怒、激情、恐懼、自我等等,在幾個月內或幾年內,人的這個改變會變得十分明顯,這就是內觀的益處—此時此地的益處,你會在這一生中就能體驗這個益處。

在最深的層次善用佛陀的教導,不要只停留在教義的表層,要走到你貪愛生起的根源:

Vedana paccaya tanha; vedana-nirodha tanha-nirodho; tanha-nirodha dukkha-nirodho.
「受緣愛,受滅則愛滅,愛滅則苦滅。」

當一個人體驗到涅盤實相時,他會到達超越整個感官範疇的這個階段,所有的六根就會停止作用,不可能與外境有任何接觸,因此感受就會停止,到了這個階段,他便從所有的痛苦中解脫出來。

首先,你必須到達能夠覺知所有感受的這個階段,唯有到達這階段,你才能夠改變心的習性反應,在心的最深層面,以這個方法、這個步驟用功。如果你是在心的表層用功,你只能改變心的意識部分-你的理智,你並未到達問題的根源-心的無意識層面,你並未去除 anusayakilesa-深植於內心的貪、憎不凈雜染,這些雜染就像沉睡的火山,隨時都可能爆發。

要善加利用這個絕妙的方法,從你們的痛苦中解脫出來!從你們的束縛中解脫出來,享有真正的安詳、真正的和諧、真正的快樂。

願你們都享有真正的安詳、真正的和諧、真正的快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4
 樓主|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7-14 21:29 | 只看該作者
快樂的真諦

摘錄自2000年1月31日葛印卡老師在達渥斯舉行的全球經濟會議上的演說

這就是一切了嗎?—快樂的真諦。

每一位來參加本次會議的來賓,都是我們星球上獨特族群的一員,通常都是世界上最富有、最具權勢、最有成就的人。大家公認能受邀參加世界經濟會議的每一位來賓,都是同業中的佼佼者。然而當一個人擁有所想要的財富、權勢、和地位時,是否就必然會快樂呢?這些成就和自滿就是一切了嗎?或是仍有可能達到更高程度的快樂?

快樂是一種短暫的狀態,它轉眼即逝,此刻存在的,下一刻便消失無蹤了。當你的事業、銀行的帳戶、家人一切都順利時,是很快樂的。但是當不想要的事情發生了,當完全超乎掌控的事情發生並擾亂了你的快樂和和諧時又怎麼樣了呢?

世界上任何一個人,不管他的權勢和地位如何,都會遭遇到超乎掌控的環境,和不能隨心所欲的時候:可能是發現自己得了絕症、可能是親密心愛的人病了或死了、也可能是婚姻破裂或發現另一半欺騙了你、事業成功的人可能做了一個錯誤的決策、公司被合併導致你失業了、政治選戰輸了、別人升遷到你想要的位置、小孩離家出走或是叛逆到反對你所珍惜的一切價值觀。不論你有多少的財富、地位和權勢,這些不想要的事情、不想要的失敗總會產生極大的痛苦。

問題來了:該如何應付這些破壞美滿生活的不快樂時刻呢?即使是在最令人陶醉的生活中,不快樂的時刻仍是會到來。當你經歷痛苦時,是以平衡和平等心來應對呢?或是習慣性地以嗔恨心反應?貪求你的快樂重現嗎?若你耽溺於快樂和順心,一旦事情不如意時,痛苦會變得更為錐心刺骨。事實上,它們變得如此難以忍受,以致使我們訴諸酒精來對付這些失望和抑鬱的處境,甚且吞食安眠藥以便獲得生活中所需的休息。而在這同時,我們卻告訴外面的世界:因為我們的財富、權勢和地位,而過得異常快樂。

我來自一個經商的家庭,所以年紀很輕時就已經是一個企業家和商人。我建造了蔗糖廠、紡織廠、和地毯廠,設立了進出口公司,並在全世界分設辦事處。在整個過程中,我賺了很多錢。然而,我也歷歷在目地記得,在那些年裡,對在事業上和私人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情,我所產生的反應———每天晚上,如果在白天里搞砸了一樁商業交易,我會清醒地躺在床上好幾個小時思索著:到底哪裡弄錯了?下次又該怎麼做?反之,若當天做成了一筆非常成功的交易,我還是會清醒的躺在床上,對自己的成就,沾沾自喜。雖然我嘗到了成功的滋味,但心中卻沒有快樂和安詳。我發現安詳與快樂是緊密相連的,雖然我的錢財和地位居於社會中的翹楚,但卻常常無法擁有安詳和快樂。

有首我很喜歡且和今天主題有關的詩:

當生命流過
像一首甜美的歌曲
快樂是輕而易舉的

最難的是
當事情一敗塗地時
仍能流露出笑容

不論我們的錢財、權勢和特權是多是少,如何應付灰頭土臉的時刻才是「快樂的真諦」的主要因素。

每個人都想要過快樂的生活,這是基本的人類需求,因此你必須去體驗真正的快樂。藉由擁有錢財、權勢、和耽溺於感官享受的所謂快樂,並非真正的快樂。這類的快樂非常脆弱、不穩當,而且短暫。為了獲得真正的快樂,為了永久穩當的快樂,你必須深入自己並去除積藏在心靈深處的所有不快樂。只要在心靈深處仍留有痛苦,那麼想要在心靈表層感受到快樂的企圖,都將只是白費力氣。

這些積留在心靈深處的不快樂,只要你繼續產生負面情緒像:憤怒、仇恨、惡意、和敵意,它們就會持續的繁衍。自然的法則是當你產生負面情緒時,不快樂也同時升起。當一個人在心裡產生了負面情緒,便不可能感到快樂和安詳。安詳和負面情緒無法並存,就像光線和黑暗無法並存一樣。我古老的祖國有一位偉大的科學家,發展出了一套有系統而科學化的修練方法,藉由它,你就能在經驗的層次上探究有關身心現象的真相。這個技巧叫做內觀:是如其本來面目,客觀的觀察實相的意思。

此技巧幫助人們在自己的身體架構內,發展對於身心的感覺和理解的能力。內觀的技巧牽涉到基本的自然法則,那就是不管任何時候,當心中有任何不凈雜染升起時,在身體上就會伴隨的發生兩件事:一是呼吸喪失了它正常的節奏,任何時候只要有負面情緒在心中升起,呼吸就會粗重些。這是一個顯而易見,每一個人都能體驗到的實相。在此同時,一個更精細的生化反應開始在身體內運作,會讓我經驗到身體上的某一種感受。每一種不凈雜染都會在身體的某些部位產生某些感受。

這是一個實用的妙方。因為一般人無法觀察心中抽象的不凈雜染,像抽象的恐懼、憤怒、激情。但經由正確的訓練和練習,卻能很容易的去觀察呼吸和感受,而這兩者都直接和心中的不凈雜染相關連著。

呼吸和感受以兩種方式幫助我們,第一、當雜染開始在心中生起,呼吸馬上就會喪失它正常的節奏,它會大叫:「注意,有些不對勁的事情已經開始了!」感受也會告訴我們:「有些事已經不對勁了。」我必須先接受這個事實,然後,經由這些警告,開始觀察呼吸、感受,並且發現這些雜染很快的便消逝不見了。

這種身心現象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一面是心中生起的思想或情緒,另一面則是在身體上的呼吸和感受。每一個思想或情緒——不管是有意識或無意識——每一個心裡的雜染都會立即顯示在呼吸和感受里。因此藉由觀察呼吸或感受,你便是間接的在觀察心中的雜染,是如其本然的面對實相而非迴避問題;接著雜染會失去它的力道,無法如過去一樣的宰制著你,如果持續觀察下去,雜染終將煙消雲散,而你仍然保持著安詳和快樂。

就像這樣,自我觀察的技巧以它的兩個面向來揭示實相:外在的和內在的。之前,你總是張眼向外看,而漏失了內在的真相。人類總是向外尋求他們不快樂的原因,他們總是責備並試著改變外在的實相,由於對內在實相的無知,人們從來就不了解痛苦的原因源自內在,在他們自身的盲目反應中。

你越練習這個技巧,就越快走出負面情緒的束縛。漸漸的,心會擺脫了雜染,變得純凈了。一顆純凈的心,總是對他人充滿了愛,超然的愛;對他人的失敗和苦難充滿了憐憫;對他人的成功和快樂充滿了喜悅;面對任何情境充滿了平等心。達到了這個階段,整個生活形態會開始改變,將不會在言語或身體上去侵犯別人的安詳和快樂。相反的,這顆平衡的心,不但變得安詳,而且也幫助別人變得安詳,圍繞在這種人四周的氣氛會滲透著安詳、和諧和真正的快樂,也會開始影響他人。

對自身實相直接的體驗、觀察的技巧,就叫做內觀。它是導向真正快樂生活的一種簡單、直截了當的方法。

要過快樂的生活,有許多不同的要素,其中有幾項是和參加本次會議的在座有關的。雖然一切想要的錢財和資產,你都有了,然而當這個世界上有千百萬的人們仍為著下一頓飯而煩惱時,你怎麼可能真正的享用這些福份?賺錢供你自己、家人、依賴你而活的人使用,絕對沒有什麼不對,但你也必須記得回饋社會。你的財富是從社會中獲得的,所以你也必須加以回報。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我不但為自己,也為他人賺錢。在商場上另外一個快樂的觀點是:不管以什麼手段來賺錢,都不應該傷及或危害到他人。這是一個重大的責任,以別人的安詳和快樂為代價而賺到的錢,永遠不會帶給你快樂。真正的快樂不是資產、或成就、或財富、或權勢,而是源自一顆純凈和安詳的心的一種內在生命的狀態。而內觀就是幫助每個人達到那個狀態的工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5
 樓主|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7-14 21:31 | 只看該作者
-- 葛印卡老師答問--

問:葛印卡老師,請您扼要解說一下什麼是內觀﹖

答:內觀是對身心現象每一剎那的運作,作客觀的觀察;它是一種如實體驗真理的智能。內觀禪修便是在實證的層面上,客觀觀察自己的實相的一個修行方法,觀察它的如實面目,而不是它的表相。

問:內觀修行的目的何在﹖

答:其目的是凈化內心,生起愛心與慈悲心去幫助他人。為了這目的,禪修者必須體驗自己身心現象的真理,唯有如此他才能發展出智能來滅除貪瞋的習性,以及對「我」、「我所有」、「我的靈魂」的假相及錯覺。

問:您如何教導內觀的練習?

答:為了學習內觀,學生必須參加最少一次十日內觀課程。最初三天,藉由觀察自然的呼吸來訓練「觀息」,使心集中。接著六天,要求學生觀察身上的感受,使他們體驗身心現象的無常、苦、無我,產生智能。最後,教授「慈心觀」以發展出對一切眾生的慈悲與愛心。

問:當練習內觀時,為何禪修者往內觀察自己的身心現象,而不往外觀察宇宙的真理?

答:往外嘗試觀察真理,他容易落入只是理性思考的陷阱,但是當他往內觀察,可以直接體驗真理。往內直接體驗真理比往外容易。內在的真理與外在的真理是一樣的,在《相應阿含》的 Rohita 經中,佛陀明白地指出我們的身軀內就存在著整個宇宙。

問:很多宗師都聲稱他們的方法能凈化心靈,那麼內觀法門的特殊處何在﹖

答:沒錯,許多方法確實可以凈化心靈到一個程度,但是內觀可以使人到達心的最深層面,去根除「隨眠煩惱」─內心深處的不善習氣,潛在的煩惱。

問:古代以及今日這些修行內觀的人,真正凈化了心嗎﹖

答:佛陀時期無數的人們以及其後的人透過修行內觀凈化了他們的心,走出了痛苦。此中有一些非常有名的例子,例如鴦掘摩羅,他曾殺害了999人,經由修行成為一位聖人。甚至今日,許多修行內觀的人,也發現他們凈化了心,走出了痛若。人是他們自己的習性:瞋恨、惡意、敵意、情緒、恐懼、自我、毒癮、酒癮及煙癮的囚犯,藉由內觀可容易地去除這些心理的染污不凈,並從這些與不凈相連的苦惱中解脫出來,體驗自在。在印度的研究單位,研究了許多個案,證實修行內觀可以在此生的此時此地就凈化心靈。

問:您強調佛陀重要的發現是觀察身上感受的內觀法門,有經上的證據嗎﹖

答:有的。《四念住經》、《緣起經》、《雜阿含經》中的「受相應」,都是含括內觀精華的重要經典。佛陀之前及以後的印度宗師們,都教導人們要走出慾望的誘惑。每人都承認對「感官對象」執著是一種真正的束縛。但是佛陀更進一步探索有關痛苦生起的真理,他發現人們實際的執著,不在「感官對象」,而是當感官對象與感官接觸時產生在身上的「感受」,人們的貪、瞋習性反應是依緣於「感受(的樂或苦)」。因此,人們要解決的,不只是感官與它們的各別對象,還要解決這二者接觸所合成的「感受」。對感受必須警覺,不要生起貪瞋的習性反應。這點在佛陀的緣起開示中,說得很明白。

依據《緣起經》,六根與各對象間被忽略的關鏈「感受」,以及「貪愛」的習性反應,是佛陀獨特的發現。在他之前,沒有人想到「感受」是「貪愛」的最接近的原因,這是佛陀的體驗,這也是為什麼當他體驗到與「感受」相關的真理時,他宣稱他的慧眼打開了(Nana Sutta)。

佛陀的主要教導在於八正道,關於這點,他對我們清楚地解釋說:八正道是體驗連繫整個感受的真理(Vedana Panha Sutta)。同樣地,四念住是佛陀對禪修的主要教導,在此他要我們修習四念住去體驗連繫整個感受的真理(Vedana Sutta)。在修習四念住時,他要我們維持「精勤、覺知、時時澈知無常」,對「澈知無常」的解釋,他明白指出禪修者在體驗其它實相時,必須不斷覺知到「感受」的生起與消滅。

以上這些引據足以證明覺察到「感受」,對禪修者而言非常重要,並符合佛陀的教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6
 樓主|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7-14 21:32 | 只看該作者
葛印卡老師接受BBC英國國家廣播公司實況採訪


葛印卡老師 [以下略稱為SNG] 於2002年赴歐與北美之旅時,接受BBC英國國家廣播公司實況採訪。他上了受歡迎的「吉米楊節目」[以下略稱為JY] 當來賓,該節目在英國與海外有550萬聽眾。以下是該次訪問與聽眾反應的摘要。

JY:我現在要訪問一位百萬富翁企業家,後來放棄了世俗物質世界,而成為世界知名的禪修老師。剛才我提到了禪修,我想很多聽眾腦中會浮現出盤腿打坐,等待開悟的情景。不過有一種禪修方式獲得了很大的成功,全世界有成千上萬人在學習,在印度也用來幫助矯正謀殺者,強暴犯等等恐怖份子。這種被稱為內觀的禪修方法得以被發揚光大,主要歸功於一位名叫葛印卡的老師,我很榮幸能訪問他。午安,葛印卡先生。

SNG: 這是我的榮幸,吉姆

JY:您以前曾經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家財萬貫,是什麼讓您決定學習禪修?

SNG: 我從這個方法得到非常多益處。以前我是個非常自我中心的人,雖然非常有錢,也非常自我中心,脾氣暴躁,我曾經有非常嚴重的偏頭痛。任何止痛藥都沒有用。醫生開始為我注射嗎啡,然後他們擔心我會嗎啡成癮。因此我參加了這個課程,治好了偏頭痛。也不再需要嗎啡,我的暴躁脾氣也消失了。

JY: 這種禪修方法─我希望我念得對─內觀是什麼意思?有什麼特別的?

SNG: 這是一種對自身內在實相的觀察。有關身心交互作用的實相。

JY: 當你在這麼做的時候,我本來要說禪修,就讓我們說,當你在觀察時,你究竟是在做什麼?

SNG: 我們首先觀察呼吸,因為呼吸與身心兩者的關係都很密切。然後我們觀察身體的感受,這也是與身心關係密切。我們開始了解這兩者的交互作用。身體如何受到心的影響,心又是如何被身體所影響;由於我們並不知道身心深層的情況,我們會產生不凈雜染,累積各種負面的東西;我們會被這些東西所控制,做出不善的行為;然後又感到遺憾。練習這個方法,我們會知道,「這是有害的,對我自己有害,對其他人也有害。」於是習性模式就會開始改變。

JY: 您在1969 年開始傳授內觀,同時成立了內觀基金會,對不對?

SNG: 是的

JY: 現在每年有10 萬名學生學習這個方法?

SNG: 是的,去年有10 萬名學生,每年都在增加。

JY: 這些學生是在印度還是遍及全世界?

SNG: 遍及全世界,而且來自各種宗教,各種背景,各種國家。在世上所有宗教的信徒中,都可以找到學習過內觀的學生。

JY: 我稍早提到在印度監獄也有內觀課程。為何印度政府想讓犯法者學習這個方法?

SNG: 因為印度有一位名叫Vinoba Bhave 的聖人向我提出挑戰:「如果內觀有效,就對這些頑劣的罪犯試試看。如果他們能改變,我就承認這真是個美妙的方法。」我們就對監獄中的頑劣罪犯舉辦了一次課程,十天之內,就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所以又舉辦了幾次課程,政府發現這個方法很科學,而且不分教派。

JY: 你或政府看到了什麼樣的改變?

SNG: 本來充滿仇恨的人,在監獄里只想要報復,只想著出去后要殺某某人,要報復某某人。學習內觀后,他們發現只要有這種負面的想法時,身體也會產生某種感受,很不愉快的感受。身體開始發熱─很熱,流汗,抽動,脈動,緊張。他們會知道,「我是個痛苦的人。我在幹什麼?我在傷害自己。」當他們開始明了這一點時,習性模式就開始改變。

JY: 當他們出獄后,他們是否還繼續練習?

SNG: 當然會,因為他們得到了很多益處。許多人繼續每天早晚練習,過著很好的生活。當然他們會碰到一些困難,因為社會不容易接受他們─犯罪的背景還是存在─但是其它學生會幫助他們,讓他們能找到工作。有時候他們會來內觀中心當法工。

JY: 我們談的是印度的囚犯,但我了解這裡的藍卡斯特監獄也辦過一期課程?

SNG: 是的,在美國也有辦過幾次課程。現在那裡要對很頑劣的囚犯舉辦另一次課程。

JY: 監獄囚犯形形色色都有─恐怖份子,宗教狂熱份子,強暴犯等等。你如何說服他們參加課程?

SNG: 我不會去說服他們。我只會說,試試看這個方法,只要開始觀察,照著這個方法去做。於是他們開始觀察自己。當他們觀察時,他們會明白,「我是多麼的自大,我是在傷害自己。我想當恐怖份子去傷害他人,其實我最先傷害的就是我自己,然後我才能傷害他人。」當你在心中產生任何負面情緒時,你自己就是第一個受害者。

JY: 會不會有人批評說,那些囚犯會想:「這是一個離開監獄的好機會。我會說內觀改造了我,我已經改邪歸正了,然後我就會被釋放。」

SNG: 不,因為是他們自己的體驗讓他們知道,「是我做的錯事與我心中的負面思想讓我如此痛苦,我必須改變我的習性模式。」沒有人願意傷害自己。但是在無知之下,每個人都不停地產生負面雜染,不停地在傷害自己,使自己變得很痛苦。

JY: 您自己是個生意人。我們談夠了監獄;你有沒有把這個課程也提供企業主管來學?

SNG: 當然有。印度有許多企業執行長都上過這個課程。孟買的政府派資深主管來上課,他們的生活也發生了很大改變。他們的工作能力增加了。心境能夠保持平靜清澈;碰到問題都能做出很快的決定,正確的決定,所以他們的工作能力增加。

JY: 他們是如何得知內觀的?譬如今天聽我們節目的聽眾,他們要怎麼才能了解更多?

SNG: 你要知道,凡是從這個方法得到益處的人,都會想要告訴朋友與家人,「這個方法非常好,對我有非常好的益處,你也一定要去試試看。」就是這樣傳播開來的。

JY: 所以是口耳相傳啰?

SNG: 口耳相傳。我們從來沒有做過任何宣傳。現在你在節目上談論內觀是很好的,這樣大家才會知道,更多的人會來學習。

JY:(笑了)嗯,我會很想知道聽眾在電話上的反應如何。我們有550 萬聽眾,他們的意見會很有意思。很高興今天能訪問您。非常謝謝您的光臨。

SNG: 謝謝你,吉姆

JY: 剛才我們訪問了葛印卡先生,我們談的是內觀。如果各位聽眾想表達意見,我相信一定有的,請打電話進來。

(以下為聽眾的響應)

喬伊麥納德,易普威治:「你們的印度來賓讓我非常著迷,我很想多知道他所教導的東西。」

科林詹金斯,普德賽:「現在新聞中充滿了暴戾,我很高興聽到有人傳布和平的訊息。如果對謀殺者與強暴犯都有效果,對政治人物應該也有幫助。」

珍納,倫敦:「在這種暴力的時代,對世界問題的唯一答案必須是性靈價值的重新提升,我很高興你們肯花時間訪問有這種觀點的人。」

吉姆,蓋瑞旅館:「禪修,應該比無所事事要好吧?」

韋伯太太,威克菲爾:「我對你們上一位客人非常感興趣。那段訪問應該送到內政部,讓負責獄政的人聽一聽。」

諾曼懷汀,喀萊爾:「我每天都聽這個節目,都有讓我驚奇的東西,都有新的東西可以學習。今天你們的印度來賓真是令人著迷。」

克里斯凡斯,索爾斯伯利:「這段訪談真是非常有趣而且有啟發性。如果人類能更專註於性靈與個人的自我價值,而不是那樣重視物質世界,世上許多衝突都不會存在。」

喬斯克利夫蘭,網路:「如果我們都能參加該有多好。我丈夫的童年非常不愉快,他內心藏有很多憤怒與負面情緒,要是他能聽到那位先生所傳授的東西,他就能過更快樂的生活。那位先生真是做了很多善事。」

莎林娜,赫里福郡:「我參加過好幾個閉關修行的活動,與你們客人介紹的很類似,它們真的改變了我的生命。這樣的課程在全世界都有,而且參加都不用錢。」

保羅吉拉德,巴辛史托克:「我覺得這次訪問的時機很好,因為這個國家需要內省。這種功課能讓心靈平靜,減緩很多暴戾之氣。讓和平與靜思能有一點機會。」

克勞汀,漢普頓:「我參加過葛印卡老師的兩次課程。那是我所做過最困難的事情,但是效果非常驚人,讓你進入你自己內在前所未見的深處。這個方法也幫助我度過一次很痛苦的生產過程。」

查理斯史溫尼,網路:「當你詢問接洽的資料時,葛印卡先生並沒有告訴你,這讓我相信他是真誠的,他不是上節目販售東西的。」

保羅,赫里福郡:「身為葛印卡老師的學生,我想指出,不僅是監獄囚犯有學習內觀課程,獄卒也有學習。」

娜塔莉,雷敦史東:「我覺得與葛印卡先生的訪談很棒。我很想聽到更多關於性靈方面的事情。」

湯姆卡文,格拉斯哥:「學校里應該也要教靜坐,對不良少年也許會有效果,讓他們不會變成罪犯。」

諾爾,倫敦:「我有靜坐,我覺得內觀是極佳的靜坐方法,能夠改變生命。謝謝你的精彩訪問,吉姆。」

安吉拉,網路:「我對這次葛印卡先生的訪談以及聽眾的熱忱正面反應感到印象深刻。我本來以為會有人批評他的作法是胡說八道,但是現在我對這個國家的人民產生了新希望,有這麼多想要學習的開放心靈。」

泰瑞歐德漢,史康索普:「葛印卡先生真是很厲害。我認識一個人去上了他的課,從此擺脫了酒癮。如果他的靜坐方法可以用在每一所監獄與學校與工作場所,我想這個國家就會脫胎換骨了。」

威廉哈德森,曼徹斯特:「我的鄰居早上過來喝咖啡,我們都停止聊天來聆聽葛印卡先生的訪談。我以前從來沒有在媒體上聽說過他。這又是你們節目的一次創舉。」

安德魯戴維斯,聖尼歐特:「葛印卡先生可以在全國性的媒體上來教導他的課程,為這個法治破碎的國家提供一點希望。」

愛麗斯哈普,丹地;「我是一個行銷經理。我的屬下使用靜坐方法,能夠提升業績達50%。靜坐已經被忽視許久,難怪許多企業主管都在靜坐。」

提姆沃斯利,哈德茲菲爾:「顯然你的來賓是真誠的,不是來賣東西的,否則他就會推銷他的書,他的錄音帶,還有他的付費電話號碼。我很想多聽一點關於他的事情。」

史提夫太太,新堡:「當談到靈修時,我總是有點懷疑,但是這個課程聽起來是不太一樣,我聽說這個課程開放給所有宗教信徒或非宗教人士,所以謝謝你,又提供了一個值得參考的訪問。」

珍妮佛,北里茲:「聽眾對於葛印卡先生的反應,證明了貴節目的確吸引了很廣泛的社會階層。」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8:2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