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zt 聖嚴法師:《佛法與外道》

[複製鏈接]

14

主題

56

帖子

82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8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ensixiu 發表於 2012-7-13 07:2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2-07-04 09:49:28來自: some1
聖嚴法師:《佛法與外道》
(摘自: 《法鼓全集》 第五輯 學佛者的入門書籍 第六冊 《明日的佛教》)

外道的意思可有兩種,一是心外求道,稱為外道,這和佛法向心內求道,稱為內學,是相對的名詞;另一種是佛法之外的一切宗教哲學,稱為外道。

在佛陀時代,這個名詞並不含有褒貶的意思,只是把佛法與外道的界限分清。本來,一切法都是佛法,佛說:「眾生是諸佛心內的眾生。」所以不應該有內外之分,釋迦世尊也沒有針對著外道作指責和批評,並且允許學了佛的人,仍可對外道做供養。

不過,對於剛剛學佛或正在學佛的人,如果內外不分,那就無法成就佛道,也無法體驗一切法都是佛法,甚至學了外道法,轉過來毀謗佛法、破壞佛法。所以,到了部派佛教時代,以及印度大乘各宗諸大論師時代,「破外道」這個名詞,即成為諸部論書的主要重心之一。

最近美國西岸的中國人社會裡,由於新移民的不斷涌到,國內各種五花八門的宗教,也都到了美國西岸,這是好現象,使各種不同因緣的人,能夠接觸到各種不同需要的信仰。但是,也有教內的人士,為此情形擔心,認為外道猖獗,佛法便會因此而遭到破壞。其實,外道破壞佛教,自古皆然,外道形形色色、起起滅滅,從來沒有成為大事。正統的佛法,雖然常常有遭受威脅及滅亡的危機,但到今天,還是堂堂正正地流傳於世界,因為有各種文字的三藏教典,保留著佛法的原義。

以佛法的立場看,外道可以分為四類:1.佛法外的外道。2.附佛法的外道。3.學佛法的外道。4.破佛法的外道。

所謂佛法外的外道,他們無視於佛法的存在,或者是不知道佛法是什麼,只是傳播他們的信仰和思想。

所謂附佛法外道,他們自有神鬼的信仰和靈驗的受用,但是,沒有理論的基礎,沒有思想的依據和歷史的根源,必須假藉佛法,作為他們的靠山。因此,他們也誦佛經、看佛書、用佛學的名詞,然而他們的信仰,跟佛教所傳述的佛法相悖。

根本佛教是重視因果和因緣的無神論及非唯物論。違背因果論,就變成了唯物的無神論,也會變成投機取巧的僥倖論,如果不相信因緣,就變成了常見的唯神論。附佛法外道,不論它叫作什麼,都是違背這兩個原則的,只是利用神鬼的力量,暫時解決一些現實的問題,以吸引廣大群眾的信仰和崇拜,而不是從戒定慧的修持,達到增進福慧的目的,以心理的凈化來解除煩惱的束縛,故這不是真正的佛法。

附佛法的外道,另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的創始人,自稱教主,自稱活佛或自稱上師,自稱神佛的化身或代言人;他們沒有歷史的傳承背景,而是得之於偶然的神鬼之感應、神鬼之附身和乩壇之降神;他們宣稱得到了密法、大法或無上法,並以神應無方、速疾成就、消災、增福壽、長智慧為號召,也真的有些效驗。他們不是正統的密宗,也非中國的道教,當然更不是佛教。雖然他們也引用佛經,乃至於服飾形相和佛教的僧侶相同,也不過是以魚目混珠的神道教,仍屬於民間信仰的同一個層次。當然,雖然是魚目,許多的人以為那就是珍珠,可是魚目和珍珠本身的價值,是不會因此而改變的。

所謂學佛法外道,是指修學佛法而不知佛法的根本原則,譬如說「三印法」,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盤寂靜的佛法三原則,他們並沒有通達,只求個人的現世利益、後世福慧,乃至求悟、求解脫和求涅盤,都是落於有為的層次。若依佛法的根本思想:諸佛皆以無為法而證涅盤,有修有證、有求有得,都是有為的層次。這可以說是引人入佛的初階,並非究竟的第一義諦。

所謂破佛法外道,是指已有其他宗教或哲學思想的背景,或者曾經學了佛法未能深入,又去接受其他宗教和哲學思想的人,他們研究佛法乃至修行佛法,目的在於取佛法之長,補他們自家之不足,以他們自家之長,來捏造佛法之短,再以他們所認為的佛法之短,曉諸大眾,以達到破壞佛法的目的。下焉者,訴之於情緒化的指責;上焉者,通過論理的方式,來證明佛法之荒謬,和對於人世之無益。

外道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認識誰是外道,所以會把外道當成佛法,把佛法當成外道。今天的佛教徒,不必畏懼外道之猖獗,若能把握佛法的原則,不顯異惑眾,不為顯異惑眾的現象和事實所動,腳踏實地努力於戒定慧三學的增上,縱然正法的慧命,已危若懸絲,我們還是盡到了續佛慧命的責任,也獲得了學佛的實益。

(一九八六年七月十五日《人生》三五期)

63

主題

393

帖子

315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15
沙發
huiridangkong 發表於 2012-7-13 22:2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huiridangkong 於 2012-7-14 11:08 編輯

上文中「在佛陀時代,這個名詞並不含有褒貶的意思,只是把佛法與外道的界限分清。本來,一切法都是佛法,佛說:「眾生是諸佛心內的眾生。」所以不應該有內外之分,釋迦世尊也沒有針對著外道作指責和批評,並且允許學了佛的人,仍可對外道做供養。」末學認為說的不準確,因為佛經記載佛陀經常親自去調服外道。

釋迦佛對佛教弟子摧伏愚痴外道、建立正論的行為大加讚歎,並且說降伏外道、摧碎邪說是功德無量的。在《優婆塞戒經》中說:「若教千人,於佛法中生清凈信,若壞一人殷重邪見。」也就是說,摧碎清除一個人的深重邪見,與教化千人於佛法生起凈信、得成聖道的功德是一樣的。


佛陀時代,佛陀經常親自去和外道辯論,在佛經中這樣的例子很多。下面經文是佛陀對給孤獨居士摧碎外道邪說的讚歎。

摧伏外道邪說,功德無量無邊!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只樹給孤獨園。時,給孤獨居士於日出時,出舍衛城,詣見世尊。時,給孤獨居士即思念:
  「且非詣見世尊之時,世尊宴默[未起],亦非參見意修習比丘之時,意修習之比丘亦宴默[未起]。我宜往詣外道修行者之園。」
  時,給孤獨居士即往外道修行者之園。
  其時,諸之外道修行者,相集叫喚,出高大之聲,談論種種之畜生論而坐。彼等外道修行者,見給孤獨居士從遠處而來,見而互戒言:
  「諸賢!少聲,諸賢!勿出聲。彼給孤獨居士來,乃沙門瞿曇之弟子,為沙門瞿曇之弟子:白衣之在家人等,住於舍衛城,此給孤獨居士是其中之一人。彼具壽等喜愛少聲,謹慎少聲,稱讚少聲,若知集會之為少聲,則思足來。」
  時,彼等[外道]修行者乃沉默也。
  時,給孤獨居士即到達彼等[外道]修行者之處,至已與彼等外道修行者相俱交換慶慰,歡喜銘感之語已而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時,彼等[外道]修行者對給孤獨居士言:
  「居士!說!沙門瞿曇之見者云何?」
  「大德等!我不悉知世尊之見。」
  「居士!汝若不悉知沙門瞿曇之見,則居士!說!諸比丘之見云何?」
  「大德!我不悉知諸比丘之見。」
  「居士!汝若不悉知沙門瞿曇之見,若不悉知諸比丘之見,則居士!說!汝之見云何?」
  「大德!說我之見於我非難事,然惟願先說具壽等自身之見,后說我之見,於我當非難事。」
  如是所說,其一之[外道]修行者對給孤獨居士說:
  「世間是常住,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也。居士!此乃我之見也。」
  其一之[外道]修行者對給孤獨居士說:
  「世間是無常,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也。居士!此乃我之見也。」
  其一之外道修行者對給孤獨居士說:
  「世間是有邊,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也。居士!此乃我之見也。」
  其一之外道修行者對給孤獨居士說:
  「世間是無邊,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也。居士!此乃我之見也。」
  其一之外道修行者對給孤獨居士說:
  「命者即此身,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也。居士!此乃我之見也。」
  其一之外道修行者對給孤獨居士說:
  「命與身者是異,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也。居士!此乃我之見也。」
  其一之外道修行者對給孤獨居士說:
  「如來死後是有,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也。居士!此乃我之見也。」
  其一之外道修行者對給孤獨居士說:
  「如來死後是無,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也。居士!此乃我之見也。」
  其一之外道修行者對給孤獨居士說:
  「如來死後是有而無,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也。居士!此乃我之見也。」
  其一之外道修行者對給孤獨居士說:
  「如來死後是亦非有亦非無,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也。居士!此乃我之見也。」
  如是所說,給孤獨居士即對彼等一外道修行者言:
  「大德等!有謂『世間是常住,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也。居士!此乃我之見也』之具壽,此具壽之見因自非如理作意或緣他說而生。彼見生成、有為、心所思[皆]緣起所生也。諸之生成、有為、心所思、緣起所生者無常也,無常者苦也。對於諸苦彼具壽執著,彼具壽系著。大德等!有謂『世間是無常,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也』之具壽,此具壽之見因自非如理作意或緣他說而生。彼見生成、有為、心所思[皆]緣起所生也。諸之生成、有為、心所思、緣起所生者無常也,無常者苦也。對於諸苦彼具壽執著,使具壽系著。大德等!有謂『世間是有邊……世間是無邊……命者即此身……命與身者異……如來死後是有……如來死後是無……如來死後是有而無……如來死後是亦非有亦非無,唯此真實而其餘乃虛妄也。居士!此乃我之見也』之具壽,此具壽之見因自非如理作意或緣他說而生。彼見生成、有為、心所思[皆]緣起所生也。諸之生成、有為、心所思、緣起所生者無常也,無常者苦也。對於諸苦彼具壽執著,彼具壽系著。」
  如是所說,彼等[外道]修行者即對給孤獨居士言:
  「居士!我等已說一切自己之見。居士!說!汝之見云何?」
  「大德等!諸之生成、有為、心所思、緣起所生者無常也,無常者苦也,苦者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自我。大德等!此乃我之見也。」
  「居士!諸之生成、有為、心所思、緣起所生者無常也,無常者苦也。對於諸苦,居士!汝乃執著,居士!汝乃系著。」
  「大德等!諸之生成、有為、心所思、緣起所生者無常也,無常者苦也;苦者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自我。如是,以正慧如實善觀,更如實了知出離。」
  如是所說,彼等[外道]修行者即沉默、羞愧、下肩、伏面、消沉,不能應答而坐。
  時,給孤獨居士了知彼等[外道]修行者之沉默、羞愧、下肩、伏面、消沉而不能應答,即從座起,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禮敬世尊,退坐一面。坐於一面之給孤獨居士即將與彼等外道修行者所談話之一切白世尊。
  「善哉!善哉!居士!居士!汝如是時時以彼等愚人之法,『善令墮負。』」時,世尊即說法而教示、勸導、贊勵、慶慰給孤獨居士。時,給孤獨居士即於世尊說法而教示、勸導、贊勵、慶慰后,從座而起,禮敬世尊,右繞而去。
  時,世尊於給孤獨居士離去不久,告諸比丘言:
  「諸比丘!比丘於此法、律,即使成滿法臘百歲,當如給孤獨居士之所作,如是以外道修行者之法,善令墮負。」  (註:出自南傳增支部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

主題

56

帖子

82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82
3
 樓主| wensixiu 發表於 2012-7-14 04:21 | 只看該作者
看來師兄所引是實。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4 15:2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