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家庭凈值高於美國的十個原因

[複製鏈接]

1475

主題

1562

帖子

2191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19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中國家庭凈總資產高出美國家庭凈總資產21%!」許多人很驚訝,「我們的GDP不到美國的一半,但我們的家庭財富卻高於美國?」 一位學者表示懷疑,「這讓人驚訝!」 他提出疑問,「我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造成了中國家庭的財富這麼高,懷疑是跟家庭財富估值過高有關?」
  
  其實,這些道理並不複雜,筆者稍稍整理一下就有十個相關例子與數據分析:
  
  一、家庭凈資產不等於國家GDP,也不是家庭收入,而只是按市值計算的家庭平均資產價值數額總和,這包括了投資、生產生活資料、貨幣儲蓄等。
  
  二、今年美國家庭凈資產統計數字錶明,與2008年相比,因為美元與地產貶值造成了美國家庭平均凈資產下降40%,其中黑人與南美人的下降最多。這個期間,人民幣相對美元升值,同時人民幣巨量增發,中國城市房價也大幅升值,都成為中國家庭凈值超過美國的主要因素。
  
  三、雖然日本經歷了二十年經濟停滯,地產價值已基本趨穩,儲蓄比率較高,加上日幣匯率高挺,家庭凈值依然高居世界前列。另個例子,瑞士依然是世界家庭凈值最高的國家,這與其貨幣和地產價值也有密切關係。香港與新加坡也都因為相同原因名列世界前列。
  
  四、美國仍是擁有百萬美元資產家庭數量最多的國家(510萬),其次是日本與中國(160萬和140萬),這很可能表明中國家庭資產比美國更集中於少數人手中。
  
  五、新加坡是百萬美元資產家庭最集中的國家,超過17%的家庭擁有一百萬美元以上的私人財富,其次是卡達(14.3%)、科威特(11.8%)和瑞士(9.5%)。2011年,美國是擁有「超高凈值」家庭和十億美元資產家庭數量最多的國家,分別為2928戶和363戶。瑞士是 「超高凈值」家庭密集度最高的國家,香港是十億美元資產家庭密集度最高的地區,部分原因在於十億美元資產家庭移居瑞士和香港地區。中國人口基數龐大,家庭擁有房產與私人企業總數全球最高,雖然百萬美元凈值家庭比率遠不如以上國家,但總凈值超過美國並不奇怪。
  
  六、美國人的生活方式主要是打工為生,收入一手進來就馬上另一隻手出去,儲蓄率極低,甚至是負數,加上被銀行、保險公司與銀行剝削,負債比率較高。按目前數據,44%美國人負債,平均每人的個人債務17900美元,這還不包括每人分攤的美國國債的50444美元,所以雖然個人收入高,但家庭凈值較低。這也是為何美國人比較依賴社會福利的原因之一。美國人這種福利政策與生活方式正不斷加重國家債務負擔。中國人購買房屋頭款多,房產凈值也就相對較多,加上中國人要為教育、醫療和住房儘力儲蓄,減少了國家負擔,同時增加了家庭凈值。
  
  七、美國的資產大多數被跨國企業所壟斷,這包括了銀行、科技、軍火、工農企業等,他們大肆海外投資,把美國工作外包給中國和印度等國家,通過返銷本國增加利潤並減少納稅,推高高管獎金與股價,卻造成美國人在這次蕭條中失去了7.9百萬個工作機會,而且這些都是工資較高的職位,但新就業增長依然緩慢。雖然美國過去二十年整體企業與富人海外資產大幅增長,甚至有人估計已遠高於美國國債,但卻造成了「錢流中國,債留美國」的惡劣結果,一方面炒高中國資產,另方面加劇了美國蕭條。
  
  八、不要以為家庭凈值高就一定是好事,高房價造成部分百姓當「房奴」很苦,高匯率造成出口困難加大,這都給政府帶來增發貨幣的壓力,也是造成通脹的原因之一。由於百姓因此提高了增加資產的預期幅度,社會日漸浮躁與投機,通脹壓力與資產泡沫也相應加大。
  
  九、中國正經歷著國企被私有化與公共資源被瓜分的過程,許多私人通過權力出租、股票上市、破壞環境等方式獲取巨額個人資產增值,使得這些人的家庭資產猛增。他們同時把大量資產轉移國外,試圖把從國內獲取的超額利潤轉換成國外優質資產,穩固累積他們的凈值資產。
  
  十、中國中小企業多,把生產資料也算入個人資產必然提高家庭凈值資產數目,他們對銀行貸款依賴不算高,更多是依靠自有資產。美國人多數打工,中小企業比較依賴銀行貸款維繫運轉,因而私人企業凈值相對較低,所以家庭凈值資產也較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05:4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