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由覺察當下到般若智慧(黃國達)

[複製鏈接]

14

主題

724

帖子

459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5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一說 發表於 2012-3-14 00:5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師:近來在修行上有什麼疑問?

生:我現在的修行重點放在「覺察」,可是我有一個疑問就是:有時候覺得一直覺察動作、覺察眼前的東西,有點枯燥乏味,譬如切菜的時候,注意切菜的動作、青菜從一整把變成一段一段的。這樣又如何呢?生活不就是這樣瑣瑣碎碎的嗎?這種修行方法是不是枝枝節節的呢?

師:這是修行的入門方便,用意在於培養覺察力、訓練「活在眼前」的定力。重點在於體驗「能覺知的心」和生起「般若智慧」。

生:「能覺知的心」是否就是「真心覺性」?

師:「真心覺性」是真常唯心思想,暫且不談它。「能覺知的心」和「所覺知的法」都是因緣所生法,如幻如化,能所相依而沒有自體。「能覺知的心」,只是五蘊(色、受、想、行、識)的識,並沒有真實常恆的實體。明白見到這個真相就是般若智慧。

生:覺知」是不是一種「能量」?

師:覺知沒有實體,必須在眼耳等感覺器官(根)、色聲等境相(塵)和心(識)相互協調、共同作用之下顯現的「現象」,不是單純的能量或物質。

生:覺察和般若有什麼不同?

師:不要把注意力停留在覺察的內容和對象上,如:切菜的動作、青菜從一整把變成一段一段的過程,還要返觀作為覺察工具的根身和能覺察的心,根、塵、識是相依的整體,歷歷分明,卻沒有界限和自體。這就是無自性、從緣起的事實真相,這是由覺察通往般若之路。

生:怎樣返觀覺察「根身」和「能覺察的心」?

師:當你覺知眼前的情境時,要把一部份的覺知返觀內在的「根身」上,也就是身體「知覺」,根身是見聞覺知的物質層面,進一步再返觀如明鏡一般朗照的「能覺的心」,這是見聞覺知的心靈層面。

生:見聞覺知的心無形無相,怎麼體驗?

師:無形無相,卻又靈明覺知、如如不動,假名為「心」或「識」,有「了別」的功能,卻不是離開外境、根身另有真常唯心的實體。心境根身性空如幻,即是實相。只要細心觀照,並不難發現它。

生:情緒和思想生起的時候,覺察力就減弱或沒有了,怎麼辦?

師:試著覺察情緒和思想,這時情緒的變化和念頭的起伏就如同外境映現在鏡子裡一樣,那麼,雖然情緒和思想是生滅變化的,能覺察的心仍然是靈明覺知、如如不動的,這就是動態禪修。不須要將情緒和思想停止,只要靜觀它的變動就行了!

生:情緒和思想是動態的,覺察是靜態的,一個心同時有動、靜兩面,真奇妙!

師:情緒和思想不一定是動態的,當你修「奢摩他」(「止」)時,情緒和思想也會有靜止的時間。覺察在感覺上,似乎是靜態的,但事實上並沒有動靜可言的,只因為情緒和思想的變動,覺得覺察的心是靜止的。

生:那麼,心既非動、也非靜,是嗎?

師:心和境,動和靜是相依相待、假名安立、無自性、沒有實體的。

生:有人說,情緒和思想是妄念,覺性是真如,老師認為怎樣?

師:情緒、思想和覺察都是緣起如幻,這就是真如,真如就是「諸法的本質,如其原狀、真實的樣貌」;把情緒、思想和覺察當真,不明真相,則情緒、思想和覺察都是妄念。當情緒與空性、般若相應,就淨化為「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思想與空性、般若相應就淨化為「分別智」;覺察與空性、般若相應,就淨化成為「根本智」,也可以方便稱為「覺性」。見到諸法虛妄,就是真實,真如與妄念二法都是相待安立、沒有絕對實體的。

180

主題

645

帖子

100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04
沙發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2-3-16 03:4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ILLIAMLYLE 於 2012-3-16 03:42 編輯
一說 發表於 2012-3-14 00:58

師:無形無相,卻又靈明覺知、如如不動,假名為「心」或「識」,有「了別」的功能,卻不是離開外境、根身另有真常唯心的實體。心境根身性空如幻,即是實相。只要細心觀照,並不難發現它。

...


大德, 能否請詳細一點說明這句話的意思. 謝謝.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

主題

724

帖子

459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59
3
 樓主| 一說 發表於 2012-3-16 05:49 | 只看該作者
末學無德。

我覺得老師在這裡說的就是六根門頭放光處。不離開外境,才有根塵相觸,相觸的當下有靈敏覺知。可惜很快念頭就起來了,於是無形無相的覺知就被有形有相的意識心遮障,進入思想的框架中。我們常認思想為我,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實在是最大的謬誤。這個「我思」與那個「覺知我思」並不是同一個。這一點不是太難認識。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

主題

645

帖子

100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04
4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2-3-16 06:0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一說 3樓 的帖子

老師這裡說,

『能所相依而沒有自體。「能覺知的心」,只是五蘊(色、受、想、行、識)的識,並沒有真實常恆的實體

而在這裡也這麼說 :

根身另有真常唯心的實體。』

所以您覺得實際上是那個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

主題

724

帖子

459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59
5
 樓主| 一說 發表於 2012-3-16 07:1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WILLIAMLYLE 4樓 的帖子

我沒有看到不一致啊。還是我沒有明白你的問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

主題

645

帖子

100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04
6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2-3-16 09:0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一說 5樓 的帖子

我整理個方式再向您請教,謝謝.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

主題

724

帖子

459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59
7
 樓主| 一說 發表於 2012-3-16 09:1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WILLIAMLYLE 6樓 的帖子

師兄太客氣了。在下沒有什麼本事的,一起交流探討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

主題

645

帖子

100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04
8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2-3-16 13:1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ILLIAMLYLE 於 2012-3-16 13:14 編輯
一說 發表於 2012-3-14 00:58

師:「真心覺性」是真常唯心思想,暫且不談它。「能覺知的心」和「所覺知的法」都是因緣所生法,如幻如化,

...


關於這位老師提到的『真常唯心』


真實唯識門--所顯說無我性的「真我」

關於三轉法輪之唯識正理,分為兩門來說︰在虛妄唯識門裡面顯說「無我」,在真實唯識門,則顯說無我性的「真我」。虛妄唯識門顯說「無我」就是處處告訴我們:眾生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要以什麼為因?要以什麼為緣?然後才能生出色受想行識,才有眾生的五蘊我,才有見聞覺知的「我」。「眾生我」是由色法開始的,這個色法以如來藏為因,以過去世意識意根所造作凈染諸行所成的業種為緣,加上父母為緣、四大為緣,所以生起我們的色身;有了色身以後,才有我們見聞覺知的心。這就已經是告訴我們:我們人以為真實不壞的「我」,其實是假我,是由藏識因及種種緣而假合形成。虛妄唯識門就是告訴我們: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所假合而成的「我」是虛妄的,不是真實不壞的,所以虛妄唯識門宣說一切法無我--當然包括眾緣所假合而成的離念靈知心--都是不具有真實不壞性的假我,不是常住不壞的真我。

真實唯識門則告訴我們:阿賴耶識不是真實「我」,因為阿賴耶識中含藏了許多導致有情生死輪迴的種子,使得有情落入分段和變易生死之中。由於阿賴耶識含藏了無明種、業力、煩惱種,令有情輪迴生死,所以說阿賴耶識不是真實的「我」,說阿賴耶識非真。然後在這真實唯識門中,又宣說阿賴耶識中本來具足了能令有情解脫分段生死的體性--本來自性清凈涅槃;由於阿賴耶是本有的這個涅槃性,所以佛門中人可以依此涅槃而修斷煩惱,成就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無住處涅槃;由此本來自性清凈涅槃之體性,能令佛門中人斷除無始無明中的一切所知障隨眠而成究竟佛道。阿賴耶具足了如此的特性,所以證得阿賴耶識的人,可以依憑阿賴耶的證驗,及深入了知祂的體性,而具足解脫慧與般若慧;具足了這二種慧,就斷盡了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這時的阿賴耶識便改名為無垢識,也就是佛地的第八識--真如--真正的真如。

所以真實唯識門所說的阿賴耶識是說:阿賴耶是雙具有性與空性,雙具生死輪迴性與涅槃解脫性,雙具染污性與清凈性;若不入佛門修證解脫道,則阿賴耶識成為眾生輪迴之因;若入佛門修學解脫道,則阿賴耶識即成解脫輪迴之因。若不入佛門修證佛菩提道,則阿賴耶識永遠不能轉變成佛地真如,則是虛妄識;若能進入佛門修證佛菩提道,則阿賴耶識其實正是未來佛地真如之體,則是真相識,是真正之「我」;所以因地的祂是虛妄性又非虛妄,如此非虛妄非不虛妄而成就中道。

這就是說:唯識種智中,虛妄唯識門所說的五蘊無我、十二處無我、十八界無我,展轉所生一切法也都無我,說蘊處界及一切法都是緣起性空,這就是顯說「無我」。唯識種智中,真實唯識門所顯說的「我」,則有四種顯說,那就是業感緣起、賴耶緣起、真如緣起以及真常唯心。

什麼是業感緣起?就是說十方三世一切有情,在世間造了善惡業以後,一切善業種子及惡業種子都記存在阿賴耶識中,將來便由這些業種,引生善報以及惡報,名為業感緣起。世間俗人常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即是業感緣起--由善惡業之種子感應而有未來之順違果報。譬如有人學佛以後開始修集福德,慈濟布施、買物放生;或者供養三寶,護持正法,乃至為救護眾生「離眾生相」而出頭摧邪顯正,都是善業凈業,未來必定感生良善果報:這種由善凈業而引生良善果報之現象,名為業感緣起。

緣起不一定是令人厭惡的,也有正面的現象與事實,也就是說:作了善業,必定生於三善道,受用世間快樂;生於三善道之後,如果志得意滿,侵欺眾生,不考父母公婆,忤逆師長,誹謗正法及諸賢聖,乃至諸佛,捨壽之後,就墜入三惡道中,受盡種種不如意境界,乃至地獄中種種慘不忍睹之刑罰,歷經多劫受生於餓鬼畜生道,展轉報盡才能重回人間受生,這都是業感緣起。

十方三界有情,由於造作種種善業惡業,無量劫來不知應斷我見我執,所以捨報之後,又重新受胎於三界之中,這就是業感緣起。★業感緣起的意思,是說一切有情所造的一切善惡業,都會一直潛藏在各人的第八識中,隨著有情世世轉生而遇緣現行,所以龍樹菩薩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際會時,果報還自受。」但業感緣起並非全部是貪染的、惡劣的,也有正面的、善美的,譬如各位修三福凈業、護持正法,來世必得可愛異熟果報,不論世間法或修學佛道上,都必順心如意。然而眾生的業感緣起,通常是負面的--違背眾生心之所樂,這是由於眾生不瞭解業感緣起,為求一時之離苦及愛樂,而造作惡業;由此惡業而感應生起未來世的長時受苦,這就是業感緣起。

第二種緣起名為賴耶緣起。賴耶緣起是說眾生所造一切善惡業,以及所熏習的一切善染法、一切世間出世間法,不論是什麼法,都落在阿賴耶識之中所集藏。由於阿賴耶集藏你所造作熏習的一切業種以後--你的無明種也集藏、業種也集藏--那你因為阿賴耶識,就有了三界的生死輪迴,於三界生死輪迴之中,往世所造業種,以及所熏無漏法種,就會一一遇緣現行;這些無明種、業種,及無漏法種凈業法種,都由各人的阿賴耶識集藏,隨著各人的轉生而帶到未來世去,一世一世遞傳不滅;除非遇緣現行受報,否則業種將會永遠存在各人的阿賴耶識中,等著緣熟時現行受報;這種阿賴耶識集藏一切法種不滅、遇緣而起的現象,就是賴耶緣起。換句話說:眾生所造的一切善惡業種,以及八識心王的一一種子,以及眾生因不明實相、不知解脫道,而熏習種種外道邪見和我見我執所成的無明種,都集藏在阿賴耶識中,因緣成熟便會現行。

賴耶緣起就是一切法的緣起,離開阿賴耶識,就不可能有一切法的緣起緣滅;所以,一切世間法的緣起緣滅,包含一切有情蘊處界的緣起緣滅,都是以阿賴耶識為因,乃至佛法中所說解脫道之蘊處界緣起性空之正理,以及佛菩提道之實相般若與一切種智,都依阿賴耶識而起,這就是賴耶緣起;阿賴耶識集藏八識心王之一切種子(功能差別)故,阿賴耶識無始劫來恆不斷滅而集藏有情所造一切業種以及所熏一切無明種故。

但是,賴耶緣起之正理;雖然有人講解唯識學時會說到賴耶緣起的道理,但卻無力親自證實祂。更嚴重的是否定阿賴耶識,不承認有這個第八識,使得佛法墮入斷滅論、無因論中;譬如否定第八識,不承認有第八識。認為有情眾生造業以後,業已經過去了,業過去以後,不須有第八識執持業種,業種自己能去至未來世而起現行,所以認為不須有阿賴耶識執持自己所造的業種,這種觀念是墮入外道無因論中。這有很多的過失,這裡只舉出一個較大的過失來說:

業行完成而成就業種以後,如果不是由各人的第八識執持集藏,則業種如何可能存在而不滅失?若不是由各人的阿賴耶識自己集藏,那就表示他人所造的惡業善業有可能於未來世在自己身上現行受報,那就變成修福修凈業的人,一生勞苦所修的福德與功德,都可能唐捐其功,對自己無益亦無果報;可能別人前世所造惡業會在自己此世身中受惡報,也可能自己前世所修善業會在別人此世身中受福報,那就因果錯亂、無因無果了。如果說業的種子不須由各人的阿賴耶識集藏,而自然存在虛空,由虛空所持,那也是有大過失的;且不說虛空只是名詞,因待色法而建立,單說眾生日日造業熏習虛空(假設虛空是實有法,是能執持業種)而只有少數人在修凈業、在熏習凈業,那麼虛空中的貪染及種種之惡業種必定越來越多,無明我見邪見的熏習也必定越來越多,請問:「眾生每天在熏習這麼多業種,虛空中的無明什麼時候才能斷得盡?」

但是,你不用 耽心,因為虛空中沒有業種及無明,因為每個人的業種及無明都由自己的第八識所執藏,別人熏習的一切染業種子與你無關。你只要斷你自己的一念無明及無始無明,你就可以成就解脫果,就可以成就究竟佛果。所以別人的業種和無明與你不相干,所以你吃飯你飽,他不肯吃飯他就挨餓,跟你無關,那大家就可以安心向道;這個就是講賴耶緣起--一切業種和無明都依附於各人阿賴耶識而集藏,遇緣而現起。

第三、講真如緣起,就是說這個真心阿賴耶識,眾生是個個本具。但是裡面有無明和業種,還有種種無漏法種等,你如果把業種修除掉,把一念無明的根本煩惱修除掉以後,三界生死的現行也就斷了--從此以後不再受生,祂就成為異熟識、庵摩羅識,這個時候就改名叫做第九識,其實還是同一個識。你再把剩下的那些種子隨眠修除,又將無始無明的無明隨眠、也就是塵沙惑全部斷盡,斷盡以後--達到最後的一分也全部斷盡的時候,祂就成為佛地真如,就改名為第十識,又名無垢識,也就是真如,可是祂還是第八識。這個佛地真如是從因地的阿賴耶識修行轉變清凈而成,你不修行轉變祂的內涵,就不能成為佛地的真如,你用功去修行就可成就,這就是真如緣起。

所以,真如緣起才是真正的佛法,真如緣起才能成就中道的真實義,為什麼呢?因為真如非修行非不修行能得--你不修行就不能證得佛地真如;你修行也不能得,因為真如之體阿賴耶識,是你本來就有的,不是修行以後變來的;祂的清凈性也是本來就有,所以非因修得;但是你如果不參禪求悟,你就不能證得。所以真如非因修行而得,非不修行而能得,這叫作真如緣起--依第八識阿賴耶識而修佛法。

第四是真常唯心:真常唯心就是明心的人證得阿賴耶識以後,漸漸了知佛菩提道之二主要道,他就開始悟後起修,去斷除煩惱障的現行,成就解脫果而不取證;另一方面則是跟隨善知識修學般若的別相智及一切種智,一分一分斷除所知障的隨眠;在進入初地通達位的時候開始,在修除「修所斷的所知障隨眠」時,也同時作意修除煩惱障的習氣種子;第八地起,任意除斷煩惱障習氣種子。直到最後身菩薩位,斷盡最後一分極微細的所知障隨眠與煩惱障習氣種子,到達最後究竟佛道,這叫做真常唯心。

真常唯心為何叫做真常?因為你的第八識裡面所藏一念無明種子現行的現象全部斷了,一念無明的習氣種子也已經斷盡了,第八識裡面無始無明的所有粗細一切隨眠也全部斷了,那你第八識所含藏的所有種子統統存在佛地金色身的真如裡面,究竟清凈究竟圓滿,永遠不再接受新的熏習,也就統統不再變異了。從這個時候起,真如的內涵種子是恆常不變的,所以說變易生死已經斷盡,這樣,你的第八識才是真正的常。真正的常才可以說是究竟真實的「我」,才是真正的如,這叫做真常唯心。

真實唯識就是講這四門,這就是說:你已經斷盡煩惱障的習氣和現行,你也斷盡所知障的一切隨眠,這樣也就是佛地的常樂我凈,因為真如種子已經不再熏習變異了,是常;常所以是樂,真正的樂、才能夠說是「我」。有變異就是無常的法,無常的法當然是無我;無常當然是苦,苦怎麼會是「我」?苦當然不願意是「我」,誰願意是苦的「我」呢?然後,這樣斷盡煩惱障的習氣種子和所知障的一切隨眠,第八識究竟清凈,前七識當然也就永遠不與染法相應,究竟清凈;這樣的第八識才是真實的「我」,這叫做真常唯心。所以真常唯心正是真實的佛法,太虛大師這個說法才是正確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

主題

724

帖子

459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59
9
 樓主| 一說 發表於 2012-3-17 11:38 | 只看該作者
我不知道上面所說的有多少是師兄的現量,有多少是建立在現量之上的比量?
概念與名相一層一層壘起的大廈,既不是當下覺觀,也不是真如本性,難道我們需要這麼龐大的標月指嗎?
我沒有不敬的意思,但是我只對生活實例或者禪修中的現量,以及建立在現量上的文字語言比量有興趣交流。言語道斷——其實很多名相沒有嚴格明確的定義,用的時候更是模稜兩可,所以一旦離開了我們的證量來用這些名相和概念做推理的時候,是沒有什麼(指月)意義的。說的人自己也沒有看到月亮而是在說對別人的指頭的理解,也就是多了一個指向手指的手指而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10
Djogchen 發表於 2012-3-17 20:4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jogchen 於 2012-3-17 07:52 編輯

回復 WILLIAMLYLE 4樓 的帖子

」根身另有真常唯心的實體「。,二十五種根身圓通之中,佛陀在」楞嚴經「里為何
特別讚歎觀世音的耳根圓通?因為它能反聞聞自性,這個就是」真常唯心的實體
「密宗里也有反聞聞自性的修行,那是」氣脈明點「。但能覺知的心就是五蘊中
(色、受、想、行、識)的識,它是具有能的分別性,所以並沒有真實常恆的實體』
這樣解釋W兄是否會明白點?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

主題

645

帖子

100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04
11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2-3-18 00:4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Djogchen 10樓 的帖子

Thank you all.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2
chico 發表於 2012-3-18 01:1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2-3-18 01:25 編輯

回復 一說 9樓 的帖子

中阿含念身經雲,「云何觀身如身念處。比丘者。行則知行。住則知住。坐則知坐。卧則知卧。眠則知眠。寤則知寤。眠寤則知眠寤。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

對我來講,觀身如身是修行的最初下手之處。看似簡單,「眠則知眠」就很難做到。
學佛簡單,活在當下。學佛的難處也是這四個字。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

主題

724

帖子

459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59
13
 樓主| 一說 發表於 2012-3-18 05:1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chico 12樓 的帖子

活在當下——就是這麼簡單,也是最好的下手處,也是究竟之道!
Can't agree more!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4
chico 發表於 2012-3-19 04:4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一說 13樓 的帖子

學佛到最後是落實到行門,這個過程中還要不斷發現問題,自我調整。偏偏行門是最難談的,人人不同。對張三是良方,給了李四可能就成了毒藥。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

主題

724

帖子

459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59
15
 樓主| 一說 發表於 2012-3-20 03:10 | 只看該作者
個人感覺華人佛教徒有兩大傾向,燒香拜佛求保佑和名相堆砌樂學問。其實都沒有什麼不可以,但是一旦執著成風就與佛陀的本懷背道而馳了。本來是要覺悟滅苦求解脫的,結果卻在妄心下鑽進了另一個堂皇的束縛還自鳴得意,謂之出世間。反觀老外佛教徒就很實用主義。並不誇誇其談卻在肢體語言上處處透出柔軟淡定與喜樂。

我發現很多我們學佛人掛在嘴邊的一些名詞(似乎越多越深奧就顯得越有佛學涵養)也就是到處聽來的看來的,然後也拿來到處去用去說。但是如果坦白地問自己這個名相到底是什麼意義?能夠給一個完全不懂的人舉幾個例子說明清楚嗎?經得起一個「傻瓜」追根問底嗎?能夠用淺顯的現代中文給一個華人基督徒講明白嗎?用高深莫測的微笑拒人於千里之外,讓自我陶醉在佛法博大精深的得意中,根本就是無明妄想造就的所知障。

越簡單,越直接,越樸素,越當前,越生活化,才是現量的佛法,活水源頭。而且大家交流起來也很容易,驗證起來也容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

主題

645

帖子

100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04
16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2-3-20 03:1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一說 13樓 的帖子

不如意思, 活在當下, 清清楚楚, 明明白白. 能觀所觀俱在. 我思故我在, 所謂『我見』具足,
不是究竟之道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

主題

724

帖子

459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59
17
 樓主| 一說 發表於 2012-3-20 03:5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WILLIAMLYLE 16樓 的帖子

我的意思是——除了當下沒有究竟。
其他的也許是您的理解。比如「我見」具足。什麼叫做「我見」?請舉例說明?還請舉例說明「我見」如何能夠具足?什麼叫做「我見」不足?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

主題

645

帖子

100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04
18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2-3-20 04:3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一說 17樓 的帖子

因為您說了是究竟之道. 但如果不明白觀照下所應斷的結使, 又怎能究竟呢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

主題

724

帖子

459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59
19
 樓主| 一說 發表於 2012-3-20 05:2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WILLIAMLYLE 18樓 的帖子

但如果不明白觀照下所應斷的結使, 又怎能究竟呢 ?


當下就是究竟。當下沒有「如果。。。應斷。。。」,那些都是頭腦作意,不是當下。
師兄,我不是在抬摃!只是說清楚我的意思,希望您能夠明白。您當然不必贊同。實踐檢驗真理。比如您前面說的「我見具足」,那是兩個標籤貼在一起,可是你真正要表達的意思是否完全可以用這兩個標籤來說明來概括呢?所以我就盯著你問了。比如你真的看到「我見」了嗎?經常可以看到嗎?完整的看到了嗎?我見如何具足?這些都是很直接很樸素的問題,不深奧卻很管用。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

主題

645

帖子

100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04
20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2-3-20 06:3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ILLIAMLYLE 於 2012-3-20 06:39 編輯
一說 發表於 2012-3-20 05:23

,我不是在抬摃!只是說清楚我的意思,希望您能夠明白。


是的,是的,我知道,謝謝.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5 11:5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