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2008年美國金融機構破產的元兇是中國

[複製鏈接]

2352

主題

2650

帖子

3584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358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電腦磚家 發表於 2012-6-15 16:0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提要: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大量的美國金融機構破產,今天我們普遍認為是房地產行業拖垮了這些金融機構。但事實真的如此嗎?著名民間經濟學者劉軍洛在他的新書《即將來臨的第三次世界大蕭條》中指出:2008年美國金融機構大量破產的元兇是中國。以下是文中節選:
  
  2008年10月的世界性大蕭條只是簡單的美國次級債危機嗎?美國次級債規模為1.3萬億美元,中國央行購買了4000億美元;其他國家購買了3000億美元;只有6000億美元在美國金融部門手上,6000億美元才佔到美國經濟規模4%。4%的消耗,並且真正的消耗連1%都不到,就可以讓一個全球結構性最好的經濟體陷入有史以來第二次大困境嗎?
  
  美國貿易逆差2003年開始出現加速度上升,達到了創歷史紀錄的4894億美元;2004年美國貿易逆差達到6180億美元,繼續創出歷史紀錄;2005年,美國貿易逆差為7167億美元,又繼續創出歷史紀錄;2006年,美國貿易逆差達到7636億美元,再繼續創出歷史紀錄;美國貿易逆差2007年為7116億美元,比2006年下降了6.2%,為連續5年創下歷史最高紀錄之後出現首次下降,世界經濟就偏偏在2008年進入全球性大蕭條。
  
  2004年,中國貿易盈餘為319.5億美元;2005年,中國貿易盈餘增長300%以上,達到1019億美元,創歷史紀錄;2006年,中國貿易盈餘達到17747億美元,再創出歷史新高;2007年,中國貿易盈餘達到2622億美元,繼續創出歷史新高,較2006年增長了47.7%。
  
  也就是說,2004—2007年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貿易盈餘地區,中國地區必定增加了大量的工作崗位;而2004—2007年美國是全球最大的貿易逆差地區,美國地區必定減少了大量的工作崗位。所以,大家也不難發現2004—2007年全球經濟的增長,主要依靠美國房地產價格的上升和美國居民的瘋狂借貸,2004年美國儲蓄率跌到零;2005—2007年為負的儲蓄率。
  
  那麼是什麼力量推動和促成了全球經濟史上最瘋狂的經常賬戶史無前例的失衡呢?在今天信息全球化、資本全球化、衍生產品全球化中無時無刻都存在著一個資本央行,更確切地應該叫「套利者央行」。2001—2006年日本央行採納了貨幣主義學者克魯格曼先生的建議,推出了定量寬鬆貨幣政策。這種政策立刻製造出一群當時世界上最繁忙的日元利差套利交易者,這些交易者的模式是大量從日本地區借入廉價日元,迅速轉換成高息貨幣美元、歐元、英鎊、紐西蘭幣、盧布等貨幣,再投資高息貨幣地區的房產、債券、股票與衍生品。也就是2001—2006年日本央行注入日本經濟體的日元貨幣,1秒鐘后出現在美國次級債對沖基金持有者,或波蘭一位普通家庭購房者手中。2001年以後,隨著小布希的美國歷史上最大規模減稅與對伊拉克和阿富汗作戰軍費的上升,美國經常賬戶赤字急劇擴展,以此產生的中國貿易盈餘轉化的高儲蓄被中國央行大量投放進美國債券市場,美國長期利率被強行拉低。全球長期利率的走低以及大量日元套利者的進場,使得高息貨幣地區澳大利亞、紐西蘭、挪威、英國、西班牙、俄羅斯與美國地區的房地產市場的盛宴開場了。
  
  進入2004年6月美國中央銀行進入了小幅加息周期,美元與日元的利差開始放大,美國的次級債迅速成為日元利差交易者的搶手貨。請注意,在貨幣主義解釋中,中央銀行加息,市場貨幣應該緊縮,但市場存在「套利者央行」,所以2004年6月美國中央銀行加息,反而使美國地區貨幣供應大量上升,難得出現了美國中央銀行加息,長期利率反而走低的現象。事後,伯南克先生解釋是中國儲蓄過剩造成的,而正是伯南克這種嚴重錯誤的解釋,為其貨幣政策造成2008年世界性大蕭條埋下了致命禍根。美國次級抵押貸款佔全部抵押貸款市場從2001年的5%,迅速上升至2006年的20%,高達6000億美元次級債在2006年被銷售一空。因此非常清楚地顯示了日本央行、中國央行與美國央行,這全球三大主要央行是美國次級債的共同創造者。這樣,美國次級債就有了一個非常重要或致命的生存條件——就是日本央行、中國央行與美國央行不能以本國經濟為貨幣政策方向,而應建立世界統一的貨幣政策的方向目標。
  
  日元利差交易者投機美國次級債市場,其收益會大致來自三個層面。第一層面——固定收益層面,也就是美元與日元之間利差的穩定無風險性收益,這層屬於金字塔底層。第二層面——低收益層面,也就是優質AAA債券,這層屬於金字塔中層。第三層面——高收益層面,也就是高風險債券或可能的違約率債券,這層屬於金字塔頂層。這種金字塔式的投機模式,是有一定的抗市場風險壓力能力的。但這種模式的問題是,如果風險從頂層開始擴散,這種模式的抗市場風險壓力是存在的。但這種模式的倒霉問題是,如果風險從底層擴散,那這種投機模式將是致命的。而2006年的問題就是從底層發生了,2006年7月,日本央行結束了零利率政策,將短期利率調高至0.25%,2007年2月,日本央行再次將短期利率調高至0.5%。2006年日本央行為什麼要結束定量寬鬆日元政策?結束定量寬鬆日元貨幣政策會對當時美國與歐洲地區地產市場產生什麼影響?這個問題日本央行與伯南克先生到今天也絲毫不解。
  
  2008年中國實現貿易順差2954.59億美元;美國2008年貿易逆差為677099億美元,比前年減少3.3%,美國對中國貿易逆差創出歷史紀錄。大家都知道,2008年全球經濟爆發了大蕭條,但是,2008年中國貿易順差卻是創出歷史新高,達到2954.59億美元。所以,全球資本市場早已經給出了明確答案。2008年4月,美國道瓊斯指數是在13000點,較2007年10月的14198點,只是下跌了近8%。可是,2004—2007年期間全球最大的經常賬戶盈餘的中國股市,卻是從2007年10月的6124點,暴跌到2008年4月的3000點,短短7個月時間暴跌幅度高達50%。同時,「日元套利交易者」的大規模撤離全球資本市場,從2007年6月美元兌換日元是124日元,極速下跌到2008年4月的100日元。
  
  2008年8月,美元兌換日元是110日元,極速下跌到2008年12月的90日元以下。2008年底,「日元套利交易者」全部撤離全球資本市場,2008年底也是全球經濟最黑暗的日子。
  
  這裡,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2007年下半年中國央行瘋狂反擊中國通貨膨脹,引發了2008年中國消費能力的大規模下降,由此,又引發了中國商品創紀錄向美國市場傾銷。最終,中國消費能力的嚴重脆弱引發了中國商品加速向美國市場傾銷;引發了「日元套利交易者」大規模從美國市場退出,而且是同時同步的,正是這種同時同步爆發的力量演變出美國金融機構大規模破產。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8 20:3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