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揭秘世界第一碗面:4000年前地震使其保留至今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2-6-12 19:4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weihua99 於 2012-6-12 19:46 編輯

2012-05-22 09:32:59 北京晨報




世界第一碗面。



       如果不是4000年前某個晚上突發地震,也許世人也沒有機會見到這碗麵條,也無法證明最先發明麵條的是咱中國人!這碗麵條在近日「考古中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成立60年成果展」上展出。

  這碗麵條屬於細面,長約50厘米,直徑約0.3厘米,看起來細細黃黃的,很像中國西北部小麥粉做成的拉麵。由於陶碗倒扣而且被洪水物質覆蓋,這碗4000年前的麵條才得以保存下來。

  當陶碗出土時,麵條因為氧化而迅速化為齏粉。經科學分析,這碗麵條是由小米做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信息中心主任朱乃誠表示,小米是沒什麼黏性的,怎麼可能做成麵條是他們一直以來的一個疑惑,什麼樣的手工藝能做出如此細長的麵條,目前他們尚不清楚,還需要進一步考究。

  追溯歷史:

  是誰將這碗麵條扔在了4000多年前的青海?喇家遺址為人們講述了一個辛酸的故事:

  4000年前的某一天,在現青海民和縣喇家村附近,一個數十人聚居的部落正聚在一起吃飯,突然間一場大地震將所有房屋摧毀,而伴隨而來的泥石流將所有人埋在了一起……

  「喇家遺址是我國首次發現的史前災難現場。」昨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信息中心主任朱乃誠指著喇家遺址現場圖片說,遺址被發現時,數座房屋內保存著因遭遇災難而突然死亡的人骨。

  朱乃誠告訴,有一位母親佝僂著身體,張開雙臂緊緊抱著孩子,「那種舐犢情深的感情甚至可以穿越幾千年來到我們面前。」

  地震還保存了一碗珍貴的麵條。過去中國人說,馬可波羅把麵條從中國帶到義大利,而義大利人卻說,在馬可波羅之前他們就有麵條。喇家村出土的這碗保存了4000年的麵條,以確鑿證據證明麵條起源中國。

  這上的字比甲骨文還早500年

  本次展出的在山西陶寺遺址出土的文字扁壺為泥質灰陶,僅存留口沿及部分腹片,看起來像個軍用水壺,但腹一面略平,另一面明顯鼓凸。雖然缺損了大半,但因其上保留的文字而有著不菲的身價,堪稱寶貝中的「寶貝」。

  該扁壺距今約4000年,鼓凸面一側朱書「文」字,在扁平的另一面亦朱書一字。

  朱乃誠說,這個字沒人認識,在學術界存在較大分歧,目前有多種解讀,如命、堯、唐、邑等,但始終未確認為何字。該字從字形上來看,似乎是個跪著的人,「由於很多學者認為陶寺遺址即為文獻記載中的『堯都平陽』,因此也將另外一個字解釋為『堯』,『文』、『堯』連起來解釋,可能是當時人們對堯帝的一種稱頌!」

  朱乃誠表示,殷墟甲骨文是較為成熟的漢字文字系統,陶寺扁壺上的「文」字,證明朱書文字比甲骨文還早了500年,將中國有文字的歷史又往前推進了500年。

  龍不是傳說早期的龍可能是鱷魚

  上世紀80年代,在山西襄汾縣陶寺遺址內,發現了280萬平方米的大型城址,並出土了規模大、隨葬品豐富的「王」墓,其中出土了數件彩繪龍紋陶盤。

  本次展出的一件彩繪龍紋陶盤裡面用彩繪畫了一條龍,龍頭部形狀很兇猛,有牙齒,身上有斑塊,可能象徵著鱗片,尾部捲曲著,有點像蛇,也有點像鱷魚的形象。

  專家分析,這象徵著墓主的身份和等級,說明墓主是城中的統治者。當時的等級劃分已經形成,龍盤可能是當時王室使用的禮儀用品。

  朱乃誠說,很多人以為龍是一種傳說,其實歷史上真的有龍,從陶寺的龍紋陶盤開始,我國的龍形象開始演變發展,一直延續至今。朱乃誠有一個觀點:暫時不要從圖騰崇拜的角度去認識龍,也不要從蛟龍、神話、龍有九子的角度來認識它,古代的龍可能就是一種動物,可能就是鱷魚。

  夏代龍形器2000餘片綠松石拼成

  在被稱為夏都遺址的二里頭遺址曾出土幾件綠松石銅牌飾,這次展出了其中最為精緻的一件。

  這件綠松石銅牌飾距今有3000多年歷史,平面呈長圓形,中間兩側呈弧狀束腰,兩側各有二穿孔鈕。在銅牌的凸面上由許多不同形狀的綠松石片粘嵌排列成獸面紋,凹面則附著有麻布紋。

  本次展覽在展廳的顯著位置掛出了由無數綠松石組成龍形器出土時的照片,它由2000餘片各種形狀的綠松石片組合而成,長64.5厘米,其年代為公元前1700年前後,約為夏代中後期。

  考古專家稱,二里頭文化綠松石龍形器以及一批龍文化遺存的發現與辨識,使得中國「龍文化」遺存從公元前4000年前後至現今的連續發展演變線索得以揭示。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21:5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