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英國《金融時報》:歐洲應向亞洲取經

[複製鏈接]

2140

主題

2399

帖子

3242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24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從中國的角度來看,歐元區債務危機的處理方法與1997至 1998年東亞金融危機的處理方法有著顯著的不同。在東亞危機中,泰國、韓國和印尼都被迫實施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要求的嚴厲緊縮計劃。但它們也 沒有浪費時間,而是緊鑼密鼓地展開了經濟改革。這些國家的經濟在3年左右就回到了正軌。這個例子對歐元區既有警示意義,又有借鑒意義。
  
  今日 的歐洲國家能夠從外部獲得大規模紓困資金,當時的東亞卻沒有這樣的福氣。東亞民眾只能苦苦捱過那段艱難時光,他們也不相信上街抗議的魔力。韓國民眾的做法 最令人感動。他們把自家的黃金和外幣捐給政府,幫助政府舒緩財政壓力。中國政府則承諾人民幣不貶值。當時東亞各國的政治家們沒有把時間浪費在沒完沒了的辯 論上,而是切實採取了行動。
  
  顯然,歐洲則不是這樣。歐洲人沒有把希臘和西班牙的危機視為需要大家共同解決的難題,而是各自為政。為確定一次 次零敲碎打的紓困方案的條款和條件,各方展開了沒完沒了的討價還價,浪費了許多時間。每一次峰會都讓人們更加確信一點:歐元區沒救了。這種處理問題的方式 是中國人深惡痛絕的:在《孫子兵法》中,有一招是焚舟破釜。有時候就應當置之死地而後生。
  
  從歐元區危機爆發伊始,對歐洲的支援請求,中國一直給予積極、堅定的回應。但歐洲應把中國當做一個重要、負責任的利益相關者,而非一到緊急關頭就降到比較低等級的外部債權人。一旦進行債務重組,中國應獲得與歐洲央行(ECB)同等的待遇。
  
  過去幾十年裡,中國富了。將資金困在國內可能造成資產泡沫,也不利於投資的多樣化。因此,在海外尋找投資機會符合中國的利益。歐洲有許多優勢:歐洲是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法律體系非常健全,擁有中國仍然缺乏的科技和管理經驗。中國在歐洲投資,本應營造一種雙贏的局面。
  
  但 要促成這種局面,歐洲必須解決自身的債務危機,中國企業也必須獲得公正和平等的待遇。中國企業在歐洲投資的時候面臨許多阻礙,這種阻礙往往是無形的。比 如,如果一家西方企業急需資金,像中投公司(CIC)這樣的主權財富基金可以迅速向其注入資金。但假如投資計劃要面臨監管當局的漫長審批,市場不會等待這 樣的投資者到來。中國電信企業華為(Huawei)在某些歐洲國家拓展業務就遇到了越來越大的困難。監管當局往往以「國家安全」為擋箭牌。
  
  同時,歐元區正瀕臨解體。那麼,怎樣做才能避免這種結果?部分基於從東亞危機中總結的經驗教訓,我們認為,要解決自身的種種問題,歐洲並沒有面臨很大的障礙。具體而言,以下三項舉措會有幫助:
  
  首先,在現階段,通過增加開支「啟動」增長,這非常關鍵。過去早該進行財政整固的時候沒有進行財政整固,並不意味著如今大幅削減赤字就是合理的。合理、有序的財政再平衡是可以實現的。
  
  其次,歐洲必須真正拿出拯救希臘的決心。這需要就債務償還和經濟改革擬定新的、切實可行的時間表(比如說做一個十年規劃),其中既要有短期措施,也要有長期舉措。同時施行如此多的劇烈改革舉措是不現實的。
  
  最後,歐洲應該停止沒完沒了的談判,放棄找到完美危機解決方案的幻想,達成一個現實的協議,哪怕是個次優選擇。
  
  數十年來,中國在宏觀經濟管理方面深受教條主義之害。教條主義在經濟和社會方面都導致了一些災難。那種痛苦還存留在我們的記憶中。我們經歷了艱辛,汲取了經驗和教訓。我們不希望看到歐洲也被教條捆住手腳。歐洲應盡最大的努力,爭取實現最好的局面,同時也要做最壞的打算。
  
  本文作者是中投公司監事長金立群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助理教授金刻羽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5 04:2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