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一個老外對中國飲食文化多年觀察的評價!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2-6-8 19:0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2-06-08 09:59:53 來源:百度貼吧


我第一次學習中文是十年前跟一位來自中國四川的訪問學者開始的。那時我們同住在波士頓的一個公寓里。這位學者開朗健談,以至於我們的中文課常常「跑題」,常常不知不覺地談起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

他教我寫的最早的兩個字是「人口」。我清楚地記得,他指著這兩個字說道:「你看,人口,人口,就是一人一口。口,最重要的功能自然就是張口吃飯了。

中國供養著十幾億人口,由此,你就能想像出為什麼中國人常愛說:『民以食為天』了」。



隨著以後幾年我對中國和中國人的更多了解,我發現他對「人口」這個詞的獨特理解確實非常到位。中國人對吃,真可謂情有獨鍾,從不馬虎。

我第一次親歷中國的這種「食文化」,是在1988年到北京旅遊時參加的一次宴會。儘管我在美國吃過不少中餐,但還是沒有料到一頓真正的中國宴席竟會是如此之豐盛、奢華。

在據說「不算數」的十幾碟小菜上桌之後不久,頭六七道「大菜」陸續上滿了整張桌子。根據我這個美國人的經驗,我猜想如此豐盛的一桌菜肴,一定是客人謙稱的所謂「家常便飯」的全部了。

於是,我便貪婪地揮動筷子、鏟勺,在讓人眼花繚亂的各色菜盤上一一掠過,大快朵頤。

然而,大吃一陣之後我才發現,我的幾個中國客人面對一盤盤的珍饈佳肴,依舊正襟危坐,談笑風生,偶而吃上一兩口,又很快放下筷子,繼續長時間的閑談。

「人家肯定是不餓」,我非常自信地這樣想著,照常享受著我的美餐。讓我吃驚的是,不一會兒,數量更多、花色各異的大碟小碗又一次蜂擁而上,像疊羅漢一樣,把整張桌子堆積得滿滿當當,幾無插錐之地,早先的那幾盤讓我驚嘆不已的美味,早已淹沒得難見蹤影。

加上兩三道湯餚,幾盤小吃和甜點,讓我確信,這桌堆得像一座小山一樣的「便飯」,足可再應付一個班的解放軍戰士!無怪乎我的客座夥伴們都那樣不緊不慢,穩如泰山。

人家知道,頭幾道菜只不過是撞沉泰坦尼克號那座冰山的小小一角!而我,大約十五分鐘的狼吞虎咽,早已是肚飽腰圓,只能傻乎乎地坐在那裡,眼睜睜地看著隨後一波又一波的山珍海味被端上撤下,飽飽眼福了。

幾年以後,儘管我對中國文化有了進一步了解,但對這樣的大吃大喝,還是很看不慣,因為我完全知道中國大多數人的生活水平是個什麼樣子。

儘管這種惡習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已逐漸有所收斂,也不斷遭到社會輿論的批評,但根深蒂固的習俗依舊讓那些愛面子的主人們大手大腳,揮金如土。

這種情況,至少在美國是不會存在的,其觀念上的差異更是顯而易見。記得幾年前,中國的報紙上曾報道了一件有趣的新聞:中國的一個規格頗高的代表團應邀到美國白宮參加一個正式的宴會。

展現在客人眼前的是一份典型的白宮宴全菜單:一個肉類主菜、三道烹飪精美的蔬菜,一份好看的甜點,一杯咖啡。毋庸置疑,這樣水平的一個宴席,在中國,頂多只能算是一個中等水平的夜宵!

而用這等水平的宴席招待一個國家代表團的,竟是堂堂的美國政府,用中國人的觀念看,實在是有點「貽笑大方」,甚或荒謬了。

以至於這樣一個普通的宴會,竟成了中國報紙上的一個轟動性的新聞,弄得美國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既感可笑,又不可理喻。

幸好,這個「新聞」終究只是中國報紙上曇花一現的新聞。然而,不幸的是,因為吃的問題,也有幾乎釀成一場大事件的時候。

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期間,中國奧運代表團由於不適應那裡的飲食,竟以為是美方故意提供很糟糕的膳食,從而使中國運動員不能正常發揮和取勝!

面對與本國豐盛、可口的飲食相去甚遠的飯菜,中國運動員的這種猜疑自有其「合理性」:你美國不是號稱全球最富有最強大的國家嗎?對如此重大賽事,提供這樣差勁的伙食,不是成心「使壞」又是什麼?

而那些盡心盡職的美國伙頭軍們,對中國運動員的抱怨一臉茫然,大惑不解,有的覺得特奇怪,有的甚至認為中國的一些運動員有些幼稚、可笑。總之,因為「吃」,又弄出了一個不大不小的新聞。

我自己也經歷了一次因為飲食文化的差異而引起的一場小「事件」。數年前,中國廣東省在美國洛杉磯與美國一家電視台聯合推出一台春節聯歡演播會。中國演職人員被告知美方將在一家假日旅店招待吃午餐。

對中國人員來說,應邀參加這樣一場電視演播,又是第一次「宴請」,一定會是一場盛宴。然而,他們失望了。對方提供的僅是一頓隨意而典型的美國餐:豐盛的斯堪地那維亞式自助餐,包括三明治,冷葷,新鮮水果,沙拉和湯。

沒有熱菜,沒有米飯,期望過高的中國演職員們面對眼前的「午宴」,都愣在了那裡。有些人不解地轉而問我:「這是飯前的小吃,還是什麼?」……我對他們的這種反應不知所措。

坦白地說,作為一個美國人,我自知這樣的午餐是完全符合要求的,但與中國的飲食標準相比,顯然過於簡單,是不可能讓他們滿意的。我聳聳肩,表示理解和同情,只能說:「放開吃吧!」

中方人員勉強吃過了這頓與他們大相徑庭的午宴,但自此抱怨不斷。到第二天,這種抱怨已經變成了大呼小叫,第三天,有人已經半開玩笑地對美方有關人員施加了「威脅」,說再這樣下去,就要公開抗議了。

美方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只得讓一家中國餐館代理,問題才最終解決。就是這樣,在隨後的旅行中,我依然不時聽到中方人員對美國伙食的不滿、譏諷和嘲笑。

還有,一位北京電視台的著名女主持曾給我講過她隨代表團到美國進行文化交流遭遇到一次尷尬經歷。說來也頗意味深長。

她這樣告訴我:我到紐約的第一天,美國電視同行就給我約定了一個時間安排在上午11點的會談。這樣我就想,他們一定要安排吃午飯了。

可是,隨著會談的進展,一直沒人提及吃飯的事,接連幾個小時過去了,我都快餓死了,他們也沒有一點想停下來吃午飯的意思。

「你的意思是他們也都沒吃午飯,是吧?」我就此打斷,問道。

「也不是」,她說。「最糟的是,們們在整個會談中都在不停地吃三明治、水果、薯條什麼的,他們也的確在我跟前擺了一些讓我吃,但我一直在等著吃午餐呀!」

她講到這裡,我已全然明白,有點哭笑不得了。我完全知道,她所說的她的那些美國同行所吃的那些「小吃」,就是他們的午餐。

而當他們給這位女主持同樣這些東西讓她吃,她自己又不吃時,他們就認定她確實不餓,是真的不想吃。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是絕不會硬讓她吃的。

有趣的是,在這個真實的故事裡,美國人非常正常的一頓工作午餐,在中國人眼裡竟是如此沒有價值,被不屑一顧。

顯然,換成中國人,遇到這種情況,自當來一場豪門盛宴,推杯換盞,一醉方休方顯主人之熱情、豪爽。幾片麵包,幾個水果,幾根土豆條,也能拿來招待異國佳賓,豈不太失臉面,成何體統?!

面對如此巨大的文化差異,驚詫、不解之中,我常常在問自己:對飲食、人情、「臉面」,是西方人太過冷漠,忽視,還是中國人看得太重,太過講究,抑或是中國人真的富得非得那樣慷慨大方?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05:0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