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家長為了使孩子不斷「中國根」,並期待日後以語言的優勢在職場如虎添翼,常將孩子送往中文學校,我就是這樣的家長。周末,美國孩子在球場上揮汗如雨,我家兩個兒子卻在教室裡埋頭苦讀。與許多其他孩子一樣,兒子們對上中文學校產生了很大的排斥,他們問我為什麼要學中文,「在美國,學校裡同學們都是在講英文哪。」我跟他們說:「你們是華裔子弟,保持中華傳統文化,多掌握一門語言,就是多一項本領。」小兒子很疑惑:「『華裔子弟』So what? We are American after all! (我們最後不都是美國人嘛!)」
我聽了心裡頗有震動。是啊,一個星期一次課,三個小時,兒子們恐怕只有這個時候才「作中國人」,其他時間統統在講英文,津津有味吃披薩。有句美國俚語「你吃什麼食物,你就是什麼人」(You are what you eat.)很說明問題。我一向以為送孩子上上中文學校,學說學寫幾個中文字,瞭解中國春節是怎麼回事,屈原是誰,就「沒忘了本」,就是「守住了根」,後來我發現自己實在是一廂情願,事與願違。語言是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沒有語言環境和文化氛圍,只靠一個星期幾個小時「課堂操練」,最終只是杯水車薪。在孩子的眼裡和心中,那個每天早上他們對著高唱「星條旗永不落」的美國國旗,才是他們的國家標誌;那個他(她)能哼唱兩句的Lady Gaga的歌才是他們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