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別讓ipad拉遠了你和孩子的距離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作者:周碧華



彈弓、沙包、鐵皮機械玩具、彈珠、嬉水、捉泥鰍、搬螃蟹、爬樹、野炊、春遊……填滿了我們美好的童年,也是和鄰居哥們、班級同學的共同美好回憶。每天不到天黑是不甘願回家歇息的。盡情玩耍后,大家相互照應以便逃避老師和家長的法眼。

偶爾還會來點小小的惡作劇。雖然一身泥巴,雖然沒有精美的零食,更沒有高科技的玩具,或許一個熟塑料玩具也是奢望。但是充滿快樂,始終三五成群。這是我美好的童年回憶,然而每每給孩子說起這些的時候總是得到一個鄙視的眼光,甚至還會被甩一句,「你們童年有啥呢?每天弄得髒兮兮的回家看葫蘆娃呀?」或者直接慷慨解囊的要把玩具給我耍,彌補我童年想要玩具而不得的遺憾……



   六一的時候帶著孩子出去玩,原本想著把有同齡孩子的朋友叫上,讓孩子們做個伴,一起玩耍,體驗成群結伴的快樂。誰知幾個小屁孩一人一手機圍著一張桌子坐著,玩遊戲,刷微薄硬是沒有過多交流。問她們怎麼不說話,換來一句:「微博里說著呢~遊戲里玩著呢~難道還要我們打打鬧鬧你追我敢的呀~幼稚!」幾個朋友對此「成熟的言論」哈哈大笑,但是內心卻陣陣發涼。



回家看見微博上有這樣一個統計:「廣州近五成的孩子每天都會使用微博、超一半的孩子擁有手機,近七成孩子接觸過iPad或者類似的平板電腦設備。」雖然是廣州的統計但是也未嘗不是全國的縮影。我並不是要討論媒介教育的勢在必行,而是在想這樣真的好嗎?這樣大多數孩子空閑時間都用於玩耍各種高科技產品刷微薄等等,把自己置身於一個虛擬的世界而缺乏實際世界的交流,很難用上恰當這一詞。



  心裡明鏡似的知道這樣的現象不好,但是並不敢大聲說出來,總是還抱著一絲自我催眠。因為我知道我便是造成這一現象的罪魁禍首之一。曾幾何時賺錢的動力就是為孩子購買名牌服飾,高科技產品。曾幾何時孩子生日、節日的禮物變成了ipad……。對孩子的無限「愛」意變為了對孩子無限的物質給予。越來越不了解孩子,和孩子總感覺有一道隔閡在哪裡,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始終阻擋在哪裡,致使無法與孩子深層次的溝通交流。



  看見很多人在對固特異/有靜才有傾聽/系列微電影之《童趣》進行討論,尤其是微博信息文案里那一個惹人深思的問題:「你,認真傾聽過孩子的心聲嗎?」影片里男主人翁和孩子在寧靜的路上,孩子一言不發,只是靜靜地望著窗外……作為父親的男主人翁意識到兒子是在聽雨,而又發覺自己很久沒有聽過雨的聲音了。



至於男主人翁是很久沒有聽過雨的聲音還是藉此表達自己好久沒有聽過兒子的聲音?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自己已經很久沒有聽到過自己孩子內心的真實聲音了。畫面里主人翁和兒子無交流,現實中我和孩子的交流也甚少。是交流,而不是單方面的碎碎念。



我深深地知道,幼小的孩子對親子共處有巨大的需求。長時間融洽的親子共處對雙方都大有裨益,它能密切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加固彼此的感情。然而,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壓力卻讓我乃至大多數父母一樣幾乎沒有時間和精力與孩子單獨共處,更沒有夠多的耐心來傾聽孩子,了解孩子。



總是忙碌,總是奔波,總是買各種玩具科技產品表達愧意。總是希望孩子能聽自己的話,能夠在這些高科技產品的幫助下增長見識,提高學習成績,擴展興趣愛好範圍。可是事與願違。想起紀伯倫說過:「孩子雖是借你而來,卻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他愛,卻不可以給他想法,因為他有自己的想法。」連孩子真正想的什麼都不能完全了解,作為孩子第一任老師的父母可謂失敗之極,倘若還胡亂的加以自己的想法更是可笑。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成長中的最佳盟友。是能傾聽她喜怒哀樂的人,是接納和理解他的人。孩子要的是一個可以在成長路上傾聽他,鼓勵他,支持他,理解他,信任他凡事與他並肩的人而不只是一個ATM機。我對自己說也對大家說:「多停下來傾聽孩子吧,別事與願違,讓ipad拉遠了和孩子的距離。」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2 03:5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