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2012,中美關係面臨三大挑戰

[複製鏈接]

1633

主題

5156

帖子

688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88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沒有放屁 發表於 2012-5-31 14:3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沒有放屁 於 2012-5-31 14:46 編輯

2012年5月30日   僑報

中外25位頂級學者發布《美國問題研究報告(2012)》
2012,中美關係面臨三大挑戰

僑報記者陸之迅
2012,中美關係面臨三大挑戰

僑報記者陸之迅  

  僑報記者陸之迅5月29日北京報道,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主持完成的《美國問題研究報告(2012)——美國全球及亞洲戰略調整》(亦稱《美國藍皮書》)29日在北京發布。

  這份彙集了中國社科院、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美國美利堅大學等中外25位頂級美國問題研究學者研究成果的《藍皮書》認為,2012年是美國大選年,美國的內政外交為大選服務的色彩將獲得最大強化;加之美國戰略轉向亞太地區,這給中美關係帶來重大影響。

  首先,「中國議題」可能會在年內甚至選舉后更長時間中被情緒化地誇張與渲染;其次,中美在亞太地區有可能形成一種「競爭」關係,這種「競爭」關係體現在政治、經濟、外交、軍事和地區安全等多個領域;第三,中美之間出現的系列重大變化使得指導過去40年的基本範式或框架不敷所需,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模式迫在眉睫,同時也獲得兩國領導人的一致認同。
  學者們認為,為了避免中美關係由「競爭」狀態轉變成「對抗」狀態,中美兩國均需「管理」雙邊關係。

  選舉周期給中美關係帶來短期變數 兩國關係面臨轉型

  《藍皮書》稱,隨著美國戰略東移,中美關係正在發生三大不利變化,進一步推動中美在重大議題上尋求共識,增進互信,是兩國實踐從合作夥伴關係到新型大國關係轉型的現實路徑。

  中新社報道,《藍皮書》認為,在金融危機的催化作用下,中美兩國的實力對比正在發生重大變化:一是兩國力量對比的變化愈加深刻而難以逆轉,由此引發兩國戰略心態發生微妙變化;二是兩國戰略基礎出現了新的變化,美國公開宣誓將戰略重心轉向亞太,使得美國同作為亞太大國的中國之間的戰略矛盾愈加明顯;三是兩國關係所面臨的國際、國內環境在同步發生新的變化。

  2012年是美國大選年,藍皮書表示,從中美關係長期發展的歷史維度看,歷次美國大選都不可能根本上改變兩國關係的大格局,2012年應該也不例外。面對美國選舉新周期給中美關係帶來的短期變數,如何準確把握選舉政治邏輯、積極適度加以妥善應對、努力壓低選舉政治的負面成本,將是今年中美關係發展的關鍵所在。

  按《藍皮書》的說法,中國還有很大的崛起空間,美國既無法阻擋,也無法顛覆。因此,最有效的共處方式就是雙方在現有合作基礎上,繼續尋找共同點,探索共同利益的深層內涵。

  此外,《藍皮書》還表示,中美構建新型大國關係,將會為其他新興力量提供一個範式參考,為建設和平、繁榮、穩定的國際新秩序做出貢獻。

  中美在亞太或形成競爭關係

  《藍皮書》作者之一、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戰略研究室副主任樊吉社研究員認為,因為全球反恐政策調整、削減財政赤字壓力以及對中國軍事力量增長的擔憂,美國2009年下半年高調宣布「重返」亞洲。事實上,美國在軍事上從來不曾離開亞洲。此次高調「重返」,除了在軍事上實現從「冷戰」向「后冷戰」戰略轉變、增強其軍事存在外,在政治和經濟上也需要強化與亞洲各國的關係。

  樊吉社分析,無論是美政府高官頻繁訪問亞太地區,還是美強化亞太地區原有的多邊框架,創設、參與多邊地區框架,增加與東盟的互動,及穩固美日澳、美日印關係等,都是出於雙方政治關係上的考量。

  在經濟方面,樊吉社指出,亞太地區對美國的經濟意義不言而喻,美國要提振經濟、增加就業,亞太是美國頭等重要的地區。

  樊吉社認為,美國能夠在較短時間內比較順利地「重返」亞洲,關鍵在於迎合了東南亞各國對中國迅速崛起的憂慮。但美在亞洲也面臨一些挑戰。

  在他看來,美國高調「重返」亞洲無疑會對中美關係產生重要影響。在可預見的未來,隨著中國綜合實力的提升,中美在亞太地區有可能形成一種「競爭」關係,這種競爭關係體現在政治、經濟、外交、軍事、地區安全等多個領域。當然這種「競爭」關係並不意味著中美一定要走向對抗。

  中國將成美實現出口翻番的最大貢獻者

  針對美國宏觀經濟走勢與中美經濟關係問題,北京師範大學國際金融研究所所長賀力平在《藍皮書》中撰文認為,2012年美國經濟增長將繼續面臨不夠明朗的前景,美國經濟政策的對外訴求近年來再次顯著增多,並因此影響到中美經濟關係。

  賀力平指出,圍繞中美兩國經濟貿易問題的政策關係在許多方面已經超出了傳統的雙邊範圍。美國近來已在多個層次開展了涉及中國的貿易政策行動,包括在全球層次、區域層次和雙邊層次。近兩年來,美國明顯增加了針對中國出口商品和貿易政策的國際訴訟行動。

  但在雙邊層面,美國朝野上下有著許多積極看待「中國問題」的共識。賀力平表示,奧巴馬總統在2009年初提出的國民出口倡議,即在2010年至2014年全美出口翻番的設想而言,中國市場和中國資金很可能成為助推這個設想實現的最大國際貢獻者。此外,中國將繼續是美國金融市場乃至全球金融市場保持穩定的一個重要正面因素。

  賀力平建議,中美兩國的政治家們應多從發展的、建設性的立場來看待和處理兩國經濟關係,從摩擦中找到更多契合點。
  美國網路新戰略對中美關係有消極影響

  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張國慶在《藍皮書》中分析,對中美關係來說,網路安全問題已成為重要議題,對雙邊關係前景有重大影響,但中美之間並非是「網路戰」的關係。

  張國慶認為,美國公開在「網際網路自由」戰略的指導下,從技術、資金、政治、外交等方面,支持和資助某些公開宣稱或暗自季節的以「顛覆中國政府」為目標的非政府組織,鼓勵私營跨國公司挑戰中國國內法律,通過新興媒體抹黑中國政府及中國歷屆領導人,造成比軍事上的網路戰爭更具威脅的挑戰。從兩國軍事實力對比來看,美悍然發動對中國軍事打擊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以網際網路為媒介的文化滲透,卻可以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他分析,美國網路新戰略對中美關係的消極影響主要表現為四個方面:第一,將會削弱和動搖中美之間本就並不牢固的戰略互信;第二,美國對與中國發生網路戰的警惕性是顯而易見的;第三,網路戰聯盟的建立,將影響中美關係乃至其他雙邊關係;第四,在知識產權等領域的摩擦也將因此升級。

  兩國在重大問題處理上更加成熟理性

  2011年初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美,中美達成共同建設「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合作夥伴關係」;2012年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訪美,倡議構建「前無古人,但后啟來者」的中美新型大國關係。

  在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所長袁鵬看來,過去一年中美關係開始止跌回升,重回正軌,取得了一系列進展。首先,兩國在鞏固既有合作與交流機制的前提之下,搭建了若干新機制,為穩定兩國關係提供了新的制度性保障;其次,兩國在一些重大問題的處理上更加成熟、冷靜,既堅守原則,也不失靈活,避免了兩國關係的大起大落;第三,美國對華認識有所改觀,多少趨於理性。

  大選年 奧巴馬面臨三大挑戰

  2012年是美國大選年,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29日在北京稱,「永久性競選」策略使奧巴馬與選民之間維持了極為重要的密切聯繫,使用好「在任者優勢」將增加奧巴馬連任的可能性,但他的連任之路面臨三大挑戰。

  中新社報道,《藍皮書》認為,奧巴馬在連任之路上首先面臨經濟問題的挑戰。奧巴馬上台之後,推出了一系列刺激經濟復甦的重大舉措,但總體看來效果不佳。2012年大選的核心議題將鎖定經濟與就業,經濟將成為決定性因素。

  二是社會問題的挑戰。2010年中期選舉以來,美國政壇上呈現出「府會分立」的局面,民主和共和兩黨纏鬥不休,美國民眾對國會山議員的支持率降到了個位數,對奧巴馬的支持率降到歷史新低,民眾的不滿情緒也到達一個臨界點。席捲全國的「佔領華爾街」運動,正反映了民眾對美國社會現狀的普遍不滿。

  三是國際挑戰。本次選舉過程中,有兩個國際問題會引起重視,其一是敘利亞局勢持續動蕩、伊朗核問題矛盾升級,其二,中國議題在多大程度上能夠牽制中美關係的發展,同樣值得觀察和分析。

  《藍皮書》分析,作為在任總統,奧巴馬具有一定的在任者優勢,與此同時,民主黨的競爭對手共和黨也面臨內部整合問題。這事實上降低了共和黨陣營中眾多具有實力者或政治新星嘗試參選的渴求度,增加了奧巴馬連任的可能性。

  《藍皮書》表示,就奧巴馬本人而言,過去3年多時間中,在傳統執政、運作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同時,藉助新媒體等平台積極與選民互動,不但積極調整政策以滿足選民訴求,而且加大選民動員力度,「永久性競選」使奧巴馬與選民之間維持了極為重要的密切聯繫,新媒體網路更容易聯絡、動員更多青年人以及知識界人士,這種競選優勢對共和黨對手是巨大的挑戰。
  中國軍方學者:

  美國衰落只是時間問題

  美國真的會衰落嗎?中國空軍指揮學院戰略研究室教授喬良在《藍皮書》中觀點有些悲觀,喬良指出,美國經濟受金融危機重創,「空心帝國」風光難再。但用轉移戰略重心來解決美國所面臨的根本性問題,於事無補。

  喬良認為,美國的衰落不是從這次史無前例的金融危機才開始的,相反,美國衰落的種子,恰恰是從此前一次次的死裡逃生之後種下的,美國的衰落,不是一個會不會衰落的問題,而是一個何時衰落、怎麼衰落的問題。

  在喬良看來,美國所採取的輸出美元從全球獲利的模式是不可持續的。印鈔權的獲得,使美國人產生了一種錯覺,認為如果它能夠輕鬆用印刷紙幣從全球獲利,那就沒有必要再辛辛苦苦地去搞事業,搞製造業,結果,由此開始的虛擬經濟模式使美國產生了另一個意想不到的後果,即產業空心化。

  「今天,當美國已變成一個被貪婪和自信掏空的空心帝國后,奧巴馬才為時已晚地提出再工業化,意在恢復實體經濟,但這基本上已不可能了。」喬良表示,假如美國想要恢復實體經濟,其前提就必須放棄輸出美元模式,這就意味著放棄美元霸權,而從奧巴馬「美國決不當第二」的宣言看來,這是目前解決不了的問題。只要美國還想保持向全球輸出美元的霸權,它就只能在虛擬化的以金融為主體的軌道上繼續往前走。其結果就是讓更多國家意識到,這個模式終將走到盡頭。

  喬良認為,美國眼下就面臨著向心塌陷的危險,這是美國模式不可持續的最重要的原因。如果美國「產業空心化」這一值明顯是不能從根本上得到扭轉,美國的衰落就幾乎不可逆轉
我句句真話. 決不放屁. 版上如有臭味. 我沒有放屁. 不是我放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18:4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