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雜阿含經》第一經

[複製鏈接]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6-21 10:4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圓宇妙心 於 2012-6-21 10:50 編輯

《雜阿含經》第一經 正確地修行止觀,建立無常、苦、空、非我


學佛人應當對身體、感受、認知、意志思維、意識活動這五樣因緣組合的現象作正確的觀察,認知它們都是因緣生、因緣滅,是無常變化的,是時時都在不斷的遷流變化不得自在的,是沒有實在主體,是非我、非我所能左右的。這樣的觀察就是正確的觀察,學佛人如果能夠如此這樣的觀察這五種現象,那麼他就自然能夠產生遠離對此五種現象的渴愛的慾望,放下對身心世界的喜愛、貪欲等執著直至徹底滅盡。因為一切喜愛、貪欲的徹底放下緣故,所以學佛人就自然的獲得從一切的束縛、牽纏當中究竟解脫的結果。

【雜阿含經】第1經 (第1卷)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白話解釋:

一(一)(2)
  如是我聞(3):【我是這樣聽說的:】
  一時,佛住(4)舍衞國(5)祇樹給孤獨園(6)。【有一段時期,佛陀居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此時,世尊對比丘們說到:】「當觀色無常(7),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你們應當如實地觀察物質現象,認知一切物質現象都是隨著因緣條件而無常變化的,如果你們能夠這樣如實觀察的話,就是正確的觀察。如此正確的觀察下去,就會對物質現象產生厭離貪愛它的心;已經厭離了對物質現象貪愛的眾生,那麼他對物質現象的喜愛、貪欲等執著便可以徹底消除滅盡;當眾生對物質現象的喜愛、貪欲等執著徹底消除滅盡之時,我就會說:他已經從一切的束縛、牽纏當中獲得了解脫。】

  「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同樣的方法,應當如實地觀察感受、認知、意志思維、意識活動這四種精神現象它們也都是隨著因緣條件而無常變化的。】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如果你們能夠這樣如實觀察的話,就是正確的觀察。如此正確的觀察下去,就會對這四種精神現象產生厭離貪愛它的心;已經厭離了對這四種精神現象貪愛的眾生,那麼他對這四種精神現象的喜愛、貪欲等執著便可以徹底消除滅盡;當眾生對這四種精神現象的喜愛、貪欲等執著徹底消除滅盡之時,我就會說:他已經從一切的束縛、牽纏當中獲得了解脫。】

  「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就是這樣,比丘啊!一個已經從一切的束縛、牽纏當中獲得了解脫的人,他就會生起解脫的智慧,有了這種智慧的人,就能夠如實體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9)。【我這無明顛倒的一生已到盡頭,清淨離欲的修行已經完成,應當覺悟、解脫、斷盡煩惱的事業都已圓滿完成,自己清楚的如實地知道此生是最後身,將來不會再流轉於痛苦的生死相續當中了。】如觀無常,苦(10)、空(11)、非我(12)亦復如是。」【就象這樣的觀察世間一切的物質和精神現象都是隨著因緣條件而無常變化的一樣,觀察世間一切的物質和精神現象都是痛苦的、虛幻不實、不是我的也是這樣觀察,就能夠如實體證:我這無明顛倒的一生已到盡頭,清淨離欲的修行已經完成,應當覺悟、解脫、斷盡煩惱的事業都已圓滿完成,自己清楚的如實地知道此生是最後身,將來不會再流轉於痛苦的生死相續當中了。】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此時,眾比丘聽聞了佛陀的教導後,都升起了歡喜心,並依照著佛陀的教導去如實地修行。】


(001)本編目係依據印順長老之研究。(雜阿含經論會編)
(002)本經敍說五蘊之無常、苦、空、非我。相應部(S. 22. 12-14. Anicca etc. 無常等)
(003)如是我聞:諸經經首均有此語,巴厘本作 Evam me sutaj。印度重視聞持,而以此語做為信憑,這句話表示此經為結集者親自聽聞。在九分教中,雖然從伊帝目多迦經開始無此語,但在修多羅、祇夜、弊迦蘭、優陀那等諸經則多有此語。南傳相應部亦均有此語。
(004)住(viharati)(巴),乃止住之意。
(005)舍衛國(Sāvatthī)(巴),乃拘薩羅國之首府,在今北印度近尼泊爾處。
(006)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a Anāthapindika ārāma)(巴),為佛陀道場之一。此園乃須達多長者向祇陀太子買下土地建成以供養佛陀者,其內之樹林
則為祇陀太子所佈施,故合稱祇樹給孤獨(須達多長者樂善好施,經常接濟貧困孤獨之人,故被稱為給孤獨長者)園。
(007)色無常(rūpaj aniccaj)(巴),謂「色是無常的」,眼所見之形色,耳所聞之聲音等,均如流水之來去,隨緣而生滅,無一常住。
(008)受、想、行、識無常(Vedanā aniccā, sa??ā aniccā, savkhārā aniccā, vi??ānaj aniccaj)(巴),受、想、行、識四者和「色」合稱五蘊。各
種物質的代名詞叫「色」,領納此等所接觸之外境叫「受」,對此等色、受之外境所產生的印象叫「想」,除去「受、想」外的各種心思運作叫「行
」,了別色、受、想、行的心叫「識」。
(009)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Khinā jāti, vusitaj brahmacariyaj, kataj karanīyaj, nāparam itthatātyāti
pajānāti.)(巴),這是佛教中有關解脫的一種說明。生已盡(Khinābījo),即煩惱業縛已盡,可證阿羅漢果。從過去的煩惱、生死的束縛中解脫出來,
成為真正自在的人。梵行已立,即脫離愛欲而過著清淨的生活,只有正行、正精進而沒有邪行。所作已作,即已完成一切義務職守。不受後有,即現
在已得解脫,將來再不受束縛,不再於生死輪迴中流轉,不墮「死界」得到「正生」。
(010)苦:乃觀五蘊是苦的。人生有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五蘊熾盛等諸苦。參閱相應部(S. 22. 13. Dukkha 苦)
(011)空:五蘊因無常,故不實在,亦不虛無,即為空。
(012)非我:因無常,故苦,而知無常住、唯一、自在、主宰、獨存、實在之我,故非我。參閱相應部(S. 22. 14: Anattā 無我)


對應的南傳經文

[一二] 第一 無常
一 如是我聞。[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二 於此……乃至……
三 『諸比丘!色是無常……乃至……
四~六 受是無常……想是無常……行是無常……識是無常。
七 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如是觀色、厭離色、厭離受、厭離想、厭離行、厭離識,厭離而離欲,離欲而解脫,解脫即生解脫智,即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後有。』
--------------------------------------------------------------------------------
[一三] 第二 苦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七 『諸比丘!色是苦,受是苦,想是苦,行是苦,識是苦。
八 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乃至……知:……不受後有。』
--------------------------------------------------------------------------------
[一四] 第三 無我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七 『諸比丘!色無我,受無我,想無我,行無我,識無我。
八 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乃至……知:……不受後有。』

相應部22相應12經/無常經(莊春江譯)
  我聽到的是這樣:
  在舍衛城,在那裡……(中略)。
  「比丘們!色是無常的,受是無常的,想是無常的,行是無常的,識是無常的。
  比丘們!看到了這樣,已受教導的聖弟子在色上厭,在受上厭,在想上厭,在行上厭,在識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而解脫。
  當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他了知:
  『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作的已作,不再有這樣[輪迴]的狀態了。』」

相應部22相應13經/苦經(莊春江譯)
  起源於舍衛城。
  「比丘們!色是苦的,受是苦的,想是苦的,行是苦的,識是苦的。
  看到了這樣,……(中略)不再有這樣[輪迴]的狀態了。」

相應部22相應14經/無我經(莊春江譯)
  起源於舍衛城。
  「比丘們!色是無我,受是無我,想是無我,行是無我,識是無我。
  比丘們!看到了這樣,已受教導的聖弟子在色上厭,在受上厭,在想上厭,在行上厭,在識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而解脫。
  當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他了知:
  『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作的已作,不再有這樣[輪迴]的狀態了。』」

相應部22相應51經/歡喜的滅盡經(莊春江譯)
  起源於舍衛城。
  「比丘們!比丘看『無常的色』為這樣無常的:那是他的正見。
  正確地看到者則厭,由歡喜的滅盡而貪滅盡;由貪的滅盡而歡喜滅盡。
  由歡喜與貪的滅盡而心解脫,這被稱為『善解脫』。
  比丘們!比丘看『無常的受』為這樣無常的,那是他的正見。
  正確地看到者則厭,由歡喜的滅盡而貪滅盡;由貪的滅盡而歡喜滅盡。
  由歡喜與貪的滅盡而心解脫,這被稱為『善解脫』。
  比丘們!比丘看『無常的想』為這樣無常的……(中略)。
  比丘們!比丘看『無常的行』為這樣無常的,那是他的正見。
  正確地看到者則厭,由歡喜的滅盡而貪滅盡;由貪的滅盡而歡喜滅盡。
  由歡喜與貪的滅盡而心解脫,這被稱為『善解脫』。
  比丘們!比丘看『無常的識』為這樣無常的,那是他的正見。
  正確地看到者則厭,由歡喜的滅盡而貪滅盡;由貪的滅盡而歡喜滅盡。
  由歡喜與貪的滅盡而心解脫,這被稱為『善解脫』。」

南北傳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1.北傳經文「如是我聞……歡喜奉行。」的經文格式,南傳《相應部》有些經也有(參看《雜阿含30經》),依印順法師的考定,這樣的格式,應該是在《增一阿含》或《增支部》成立的時代才形成的(參看《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p.9),相對應的這幾個南傳經文,只簡略地指出發生地點,應該是比較早期的風貌。
  2.北傳經文「當觀色無常」的「觀」,南傳經文作「看」(passa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看見」(sees),這不是指外在的「看」,而是「看到了內涵」,也就是「理解」的意思。而北傳經文「則為正觀」的「正觀」,南傳經文作「正見」(sammādi??h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正確的見解」(right view),也就是「八聖道」(或譯為「八正道;八支聖道」)中的「正見」。
  3.北傳經文的「厭離」,其他經文多作「厭」,南傳經文也作「厭」(nibbindati) ,菩提比丘長老在《中部》英譯為「(由沈迷中)清醒」(disenchantment),但在《相應部》則英譯為「厭惡;反感」(revulsion),而其本人表示,前者的程度不足,後者太過,真正的意思應該介於這兩者之間,但英文沒有恰如其份的字可以對譯。南傳經文的「離染」(virajjati)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冷靜;不為情所動」(became dispassionate)。南傳經文的「離貪」(virāga)為「離」(vi)與「貪」(rāga)的複合字,但巴厘語的「貪」(rāga)字另有「色彩」的意思,所以「離貪」(virāga)也可以解讀為「色彩的褪去」,菩提比丘長老均將之英譯為「褪去」(fading away)。
  4.北傳經文的「心解脫」,另可參看《雜阿含710經》,南傳經文的「心解脫」(citta? vimutt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心自由了」(the mind is liberated),這裡說的「心」是指「心理上的」,「解脫」是指不再生死流轉之解脫。
  5.北傳經文「喜、貪盡」,南傳經文作「由歡喜與貪的滅盡」(nandirāgakkhayā),其中的「喜」,南傳經文作「歡喜」(nand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欣喜;歡樂」(delight),這與「初禪五支」中的「喜」(pīti)不同,後者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狂喜」(rapture)。其中的「盡」,南傳作「滅盡」(khay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破壞;驅除」(destruction)。而南傳經文的「由歡喜的滅盡而貪滅盡;由貪的滅盡而歡喜滅盡」,說明瞭「歡喜」與「貪」的緊密關係。
  6.北傳經文「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為描述不再生死流轉的解脫情境之定型句,南傳經作「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作的已作,不再有這樣[輪迴]的狀態了。」北傳經文的「不受後有」,意思是沒有下一生的「有」,而這個「有」應該是「十二緣起支」中的「有」支,南傳經文作「不再有這樣[輪迴]的狀態」(nāpara? itthattāy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不再有這生命的狀態」(there is no more for this state of being),另外也與「不再有再生」的意義相當,參看《雜阿含403經》「經文比對」。
   「出生已盡」(khī?ā jāti),相當於「我生已盡」,菩提比丘英譯為「已被破壞的是出生」(destroyed is birth)。
   「梵行已完成」(vusita? brahmacariya?),即「梵行已立」,菩提比丘英譯為「聖潔的生活已被生活」(the holy life has been lived)。
   「應該作的已作」(kata? kara?īya?),即「所作已作」,菩提比丘英譯為「所有必須作的已經做完」(what had to be done has been done)。
   南傳經文的「有『[這是]解脫』之智」(vimuttamiti ?ā?a? ho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出現『這是已被釋放』的理解(智)」(comes the knowledge:」It』s liberated」),北傳經文常作「解脫知見」,參看《雜阿含30經》。
  7.「空」,參看《雜阿含232經》「經文比對」。
  8.北傳經文最後的「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從相對應的南傳經文看來,應該分別是以「無常、苦、空、非我」為「觀」的內容之四部經,由此也可以推斷「如是我聞……歡喜奉行。」的經文格式,不是經典最初結集時就有的,所以《大正大藏經》依這個格式來編經號,並不妥當。
  9.北傳經文的「非我」,也譯為「無我」,南傳經文也作「無我」(anattā),這是「真我」(attā)加上否定前置詞(an),表示「實在、永恆、不變」的「真我」之否定,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無自我」(nonself)。
  10.南傳經文的「已受教導的聖弟子」(sutavā ariyasāvaka)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已受教導之高潔的弟子」(the instructed noble disciple),北傳經文多譯作「多聞聖弟子」,其中之「多聞」不只是「多聽」而已,應該含有受教導而實踐的意義,所以譯為「已受教導」。而「聖」(ariya,梵語ārya),與「雅利安人」(梵語aryans)之「雅利安」顯然同字,「雅利安人」為印歐族白種人,遷居入印度後,以高貴人種自居,也許是這個字的來源。在佛教中,「聖弟子」多指證入初果以上的聖者,但有時也泛指一般佛陀弟子。
  11.南傳經文的「這被稱為『善解脫』」(suvimuttanti vucca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被說是完全地被釋放了」(is said to be well liberated)。
  12.南傳經文的「比丘們!比丘看『無常的色』為這樣無常的」(anicca??eva, bhikkhave, bhikkhu rūpa? aniccanti passa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比丘們!一位比丘看事實上是不持久的色為不持久的」(Bhikkhus, a bhikku sees as impermanent form which is actually impermanent)。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沙發
 樓主|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12-3 15:57 | 只看該作者
遠離末法流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3
 樓主|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12-7 10:46 | 只看該作者
【雜阿含經】第2經 (第1卷)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色當正思惟。觀色無常如實知。所以者何。比丘。於色正思惟。觀色無常如實知者。於色慾貪斷。欲貪斷者。說心解脫

如是受.想.行.識當正思惟。觀識無常如實知。所以者何。於識正思惟。觀識無常者。則於識欲貪斷。欲貪斷者。說心解脫

如是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如是正思惟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4
 樓主|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12-8 13:04 | 只看該作者
【雜阿含經】第3經 (第1卷)

--------------------------------------------------------------------------------
原文 白話文 對應的南傳經文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色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則不能斷苦。如是受.想.行.識。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則不能斷苦

諸比丘。於色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則能斷苦。如是受.想.行.識。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則能堪任斷苦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5
 樓主|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12-9 21:07 | 只看該作者
【雜阿含經】第4經 (第1卷)

--------------------------------------------------------------------------------
原文 白話文 對應的南傳經文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色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心不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識。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

比丘。於色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則能越生.老.病.死怖。諸比丘。若知.若明.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識。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6
 樓主|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12-10 10:55 | 只看該作者
【雜阿含經】第5經 (第1卷)

--------------------------------------------------------------------------------
原文 白話文 對應的南傳經文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色愛喜者。則於苦愛喜。於苦愛喜者。則於苦不得解脫.不明.不離欲。如是受.想.行.識愛喜者。則愛喜苦。愛喜苦者。則於苦不得解脫

諸比丘。於色不愛喜者。則不喜於苦。不喜於苦者。則於苦得解脫。如是受.想.行.識不愛喜者。則不喜於苦。不喜於苦者。則於苦得解脫

諸比丘。於色不知.不明.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斷苦。如是受.想.行.識。不知.不明.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斷苦

於色若知.若明.若離欲貪.心得解脫者。則能斷苦。如是受.想.行.識。若知.若明.若離欲貪.心得解脫者。則能斷苦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無知經:本經敘述對於五陰無知,而愛喜的話,就會被縛,如實而知的話,就得解脫。


像如是的經教,乃結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於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果對於色,會生愛喜的話,則等於是愛喜苦惱。如愛喜苦惱的話,則對於苦惱之事不能得到解脫,不能明了,不能離欲!像這樣的對於受、想、行、識,也會起愛喜的話,就會愛喜苦惱的了。愛喜苦惱的話,則對於苦惱不得解脫。
諸比丘們!如果對於色,能夠不喜愛的話,就會不喜愛苦惱。不喜愛苦惱的話,就對於苦惱會得解脫。像這樣的,如對於受、想、行、識,也不愛喜的話,就不會愛喜苦惱。不喜愛苦惱的話,則對於苦惱會得解脫!諸比丘們!如果對於色,不徹知、不明了,不斷離對於它之欲貪的話,則心就不得解脫。有貪慾而心不解脫的話,就不能斷除苦惱。像這樣的,如果對於受、想、行、識,也不徹知、不明了、不離欲,而貪心不解脫的話,就不能斷除苦惱。如果對於色,能徹知、明了,而斷離欲貪,而心得解脫的話,則能斷除苦惱!像這樣的,如對於受、想、行、識,也能徹知、明了,也能離開欲貪,而心得解脫的話,就能斷滅一切的苦惱!」
這時,諸比丘們,聽佛的教示后,都歡喜而奉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7
 樓主|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12-12 10:00 | 只看該作者

雜阿含經 第6經 (第1卷)

【雜阿含經】第6經 (第1卷)

--------------------------------------------------------------------------------
原文 白話文 對應的南傳經文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色不知.不明.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識。不知.不明.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

諸比丘。於色若知.若明.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識。若知.若明.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無知經:本經也是重述對於五陰無知的話,就會有生死之縛,有知的話,就是解脫。


像如是的經教,乃結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於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果對於色,不知、不明,不離欲貪,而心不得解脫的話,則不能超越生死病死等怖畏。像這樣的,對於受、想、行、識,也不知、不明、不離欲貪,而心不得解脫的話,就不能超越生老病死等怖畏。
諸比丘們!如果對於色,能徹知、明了,能離開欲貪,而得心解脫的話,就能超越生老病死等怖畏。像如是的,如果對於受、想、行、識,也能徹知、明了、離開欲貪,而得心解脫的話,則能超越生老病死等怖畏」。
這時,諸比丘們,聽佛的教示后,都歡喜而願奉行。




【參考此文】
[二七] 第五 曉了(二)
※二 『諸比丘!於一切不知解、不曉了、不離欲、不捨棄者,則不能善盡苦。
三 諸比丘!云何於一切,不知解、不曉了、不離欲、不捨棄者,則不能善盡苦耶
四~八 凡眼、凡色、凡眼識、凡依眼識所識知之法,凡耳、凡聲……凡鼻……凡
香……凡舌……凡味……凡身……凡觸……
九 凡意、凡法、凡意識、凡依意識所識知之法。
一〇 諸比丘!於此一切不知解、不曉了、不離欲、不捨棄者,謂之不能善盡苦。
一一 諸比丘!於此一切知解、曉了、離欲、捨棄者,則為善能盡苦。諸比丘!雲
何於一切,為知解、曉了、離欲、捨棄者,堪善能盡苦耶
一二~一六 諸比丘!凡於眼、凡於色、凡於眼識,凡依眼識所識知之法,凡耳、
凡聲……凡鼻、凡香……凡舌、凡味……凡身、凡觸……
一七 凡意、凡法、凡意識、凡依意識所識知之法。
一八 諸比丘!於此一切知解、曉了、離欲、捨棄者,謂之善能盡苦。』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8
 樓主|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12-12 10:02 | 只看該作者

雜阿含經 第7經 (第1卷)

【雜阿含經】第7經 (第1卷)

--------------------------------------------------------------------------------
原文 白話文 對應的南傳經文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色愛喜者。則於苦愛喜。於苦愛喜者。則於苦不得解脫。如是受.想.行.識愛喜者。則愛喜苦。愛喜苦者。則於苦不得解脫

諸比丘。於色不愛喜者。則不喜於苦。不喜於苦者。則於苦得解脫。如是受.想.行.識不愛喜者。則不喜於苦。不喜於苦者。則於苦得解脫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無常及苦.空  非我.正思惟
無知等四種  及於色喜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9
 樓主|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12-12 10:03 | 只看該作者
白話文:七、於色喜樂經:本經敘述,如有愛著,就不得解脫,不愛著,就能解脫。


像如是的經教,乃結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於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如對於色,生起愛喜的話,則等於
就是對於苦惱也會愛喜那樣。對於苦惱會愛喜的話,則對於苦惱就不得解脫。像這樣的,如果對於受、想、行、識,也會愛喜的話,則等於是愛喜苦惱。愛喜苦惱的話,則對於苦惱就不得解脫。
諸比丘們!如果對於色,不愛喜的話,則不會喜愛苦惱。不喜愛苦惱的話,則對於苦惱會得解脫。像這樣的,如果對於受、想、行、識,能不喜愛的話,則不會喜愛苦惱。不喜愛苦惱的話,則對於苦惱會得解脫」。
這時,諸比丘們,聽佛的教示后,即歡喜而奉行。
攝頌如下:下面之偈頌,乃為古時集經之結頌。錄十經為一偈,乃恐將來誦習之人忘誤之故。
無常及苦空 非我正思惟 無知等四種 及於色喜樂
(上面諸經,可皈攝其啟示為1.無常,2.苦,3.空,4.非我,5.正思惟,以及6.7.8.9.四種無知,和10.對於色陰等之喜樂的問題)。
一、乃包括第一之無常經,第二之苦經,第三之空經,第四之非我經。
二、為第五之正思惟經。
三、為第六之無知經。
四、為第七無知經。
五、是第八無知經。
六、是第九無知經。
七、為第十之於色喜樂經。




[二九] 第八 歡喜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若歡喜色者,即歡喜苦:歡喜苦者,即未由苦解脫。
四 若歡喜受者……
五 若歡喜想者……
六 若歡喜行者……
七 若歡喜識者,即歡喜苦;歡喜苦者,即未由苦解脫。
八 諸比丘!不歡喜色者,即不歡喜苦:不歡喜苦 者,即已由苦解脫。
九 不歡喜受者……
一〇 不歡喜想者……
一一 不歡喜行者……
一二 不歡喜識者,即不歡喜苦;不歡喜苦者,即已由苦解脫。』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10
 樓主|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12-15 10:52 | 只看該作者

雜阿含經 第8經 (第1卷)

【雜阿含經】第8經 (第1卷)

--------------------------------------------------------------------------------
原文 白話文 對應的南傳經文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未來色無常。況現在色。聖弟子。如是觀者。不顧過去色。不欲未來色。於現在色厭.離欲.正向滅盡。如是。過去.未來受.想.行.識無常。況現在識。聖弟子。如是觀者。不顧過去識。不欣未來識。於現在識厭.離欲.正向滅盡。如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過去無常經:本經敘述觀察過去、未來、現在等三世諸法之無常。


像如是的經教,乃結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於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過去、未來之色,乃為無常,何況是現在之色,怎麼不是無常呢?聖弟子們!如能作如是的觀察的話,就會不回顧過去之色,也不會欣樂於未來之色,對於現在之色,會討厭而欲離,會正向於滅盡之道。像這樣的,那些過去、未來的受、想、行、識,也是無常,何況現在的識呢?(識為精神的綜合作用,故包括受、想、行、識等之作用。以下同)。
聖弟子們!能作如是觀察的話,就能不回顧過去之識,也會不欣樂未來之識,對於現在之識,會討厭,會離欲,會正向於滅盡之道。如是這般,觀察三世諸法為無常、苦、空、非我,也是同樣!(依攝頌看,即苦為『過去苦經』, 空為『過去空經』,非我為『過去非我經』。)




[九] 第九 過去未來現在(一)
一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乃至……
二 『諸比丘!過去未來之色皆是無常,何況現在之[色]耶?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如是觀,不顧過去之色,不悅未來之色,對現在之色趣向厭離、離欲、滅盡。
三 受是無常……乃至……
四 想是無常……乃至……
五 過去未來之行皆無常,何況現在之[行]耶?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如是觀,不顧過去之行,不悅未來之行,對現在之行趣向厭離、離欲、滅盡。
六 過去未來之識皆無常,何況現在之[識]耶?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如是觀,不顧過去之識,不悅未來之識,對現在之識趣向厭離、離欲、滅盡。』


--------------------------------------------------------------------------------
[一〇] 第十 過去未來現在(二)
一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二 『諸比丘!過去未來之色皆是苦,何況現在之[色]耶?諸比丘!多聞之聖弟子如是觀,不顧過去之色,不悅未來之色,對現在之色趣向厭離、離欲、滅盡。
三 受皆苦……乃至……
四 想皆苦……乃至……
五 行皆苦……乃至……
六 過去未來之色皆是苦,何況現在之[識]耶?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如是觀,不顧過去之識,不悅未來之識,對現在之識趣向厭離、離欲、滅盡。』


--------------------------------------------------------------------------------
[一一] 第十一 過去未來現在(三)
一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二 『諸比丘!過去未來之色皆是無我,何況現在之色耶?諸比丘!多聞之聖弟子如是觀,不顧過去之色,不悅未來之色,對現在之色趣向厭離、離欲、滅盡。
三 受皆是無我……乃至……
四 想皆是無我……乃至……
五 行皆是無我……乃至……
六 過去、未來之識皆是無我,何況現在之[識]耶?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如是觀,不顧過去之識,不悅未來之識,對現在之識趣向厭離、離欲、滅盡。』
第一 那拘羅父品 終
此品之攝頌曰:
謂那拘羅父 天現訶梨二
三昧與宴默 取著恐懼二
過未與現在 是故名此品


第二 無常品


--------------------------------------------------------------------------------
【參考此文】
[一八二] 第四十六~四十八 凡無常者(一〇~一二)
※三~八 『諸比丘!過去、未來、現在之色是無常;凡無常者,是苦,凡苦者,是無
我;凡無我者,是『此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如是應以正智慧如實而見。過
去、未來、現在之聲、香、味、觸、法是無常;凡無常者,是苦;凡苦者,是無我;
凡無我者,是『此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應以正智慧如實而見。
九 諸比丘!如是觀之,有聞聖弟子,證知……更不為如是再生。』


--------------------------------------------------------------------------------
【參考此文】
[一八三] 第四十九~五十一 凡無我者(一三~一五)
※三~八 『諸比丘!過去、未來、現在之色是苦,凡苦者,是無我,凡無我者,是『此
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如是應以正智慧如實而見。過去、未來、現在之聲、
香、味、觸、法是苦,凡苦者,是無我,凡無我者,是『此非我所,非我,非我之
我。』如是應以正智慧如實而見。
九 諸比丘!如是觀之,有聞聖弟子,證知……更不為如是再生。』


--------------------------------------------------------------------------------
【參考此文】
[一八六] 第五十八 外(三經)(一)
※三~八 『諸比丘!色是無常,聲、香、味、觸、法是無常。
九 如是觀之有聞聖弟子,證知……。』
第五十九 外(二)
※三~八 『諸比丘!色是苦,聲、香、味、觸、法是苦。
九 如是觀之有聞聖弟子,證知……。』
第六十 外(三)
※三~八 『諸比丘!色是無我,聲、香、味、觸、法是無我。
九 如是觀之有聞聖弟子,證知……。』
六十乃至廣說品(終)
其攝頌:
慾念十八經
過去九經二
無常說十八
內外各為三
六十至廣說
日親佛陀說
此等六十經


第三 海品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11
 樓主|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12-17 11:49 | 只看該作者

雜阿含經 第9經 (第1卷)

【雜阿含經】第9經 (第1卷)

--------------------------------------------------------------------------------
原文 白話文 對應的南傳經文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如是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觀

聖弟子。如是觀者。厭於色。厭受.想.行.識。厭故不樂。不樂故得解脫。解脫者真實智生。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厭離經:本經敘述如正觀五陰,就能厭離五陰,由之而至於果證。


像如是的經教,乃結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於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色為無常,無常即會苦,苦即是非我。既為非我,即一切也就非我所有。能作如是的觀察的話,就名叫
做真實的正觀。像如是,那些受、想、行、識,也是無常,無常即會為苦,既會苦,即非我,非我的話,就非我所有。像這樣的觀察,名叫真實觀。聖弟子們!如能作如是的觀察的話,就能厭離色,也能厭離受、想、行、識。由於厭離,就不會喜樂,由於不喜樂之故,就能得解脫。既解脫后,即真實之智會產生。所謂: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自己已絕對不會再受後有之身」。(解如前,以下同)
這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后,歡喜奉行!




[一五] 第四 無常者(一)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色是無常,無常者是苦,苦者是無我,無我者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應以正慧如實作如是觀。
四 受是無常,無常者是苦,苦者是無我,無我者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應以正慧如實作如是觀。
五 相是無常……
六 行是無常……
七 識是無常,無常者是苦,苦者是無我,無我者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應以正慧如實作如是觀。
八 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乃至……知:……不受後有。』


--------------------------------------------------------------------------------
【參考此文】
[一九六] 第十 手足喻(二)
一~四 『諸比丘!有手則有把拋,有足則有進退,有臂則有屈仲,有腹則有饑渴……
無意即依意觸之緣,而不生內部之樂苦。』
海品第三[終]
此攝頌:
海經二漁夫
乳樹拘絺羅
迦摩優陀夷
燃燒於第八
手足喻二經
此稱第三品.


第四 毒蛇品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12
 樓主|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12-19 10:42 | 只看該作者

雜阿含經 第10經 (第1卷)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即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觀。如是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即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觀

聖弟子。如是觀者。於色解脫。於受.想.行.識解脫。我說是等解脫於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〇、解脫經:本經乃敘述正觀者之解脫自在,由之而能解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像如是的經教,乃結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於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色為無常。無常即是苦,苦的就非我,非我即非我所有。像這樣的觀察,名叫真實之觀。也像如是的觀察那些受、想、行、識,也是無常。無常之故,就是苦,苦的就非我,非我之故,即非我所有。作如是的觀察的話,就名叫真實的正觀。聖弟子們:能作如是之觀察的話,即對於色陰會得解脫,對於受、想、行、識等陰,也會得解脫。我會證說:你們如能作這種觀察的話,必定會得解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這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而去奉行!

[一六] 第五 無常者(二)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色是苦,苦者是無我,無我者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
四 受是苦……
五 想是苦……
六 行是苦……
七 識是苦,苦者是無我,無我者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應以正慧如實作如是觀。
八 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乃至……知:……不受後有。』


--------------------------------------------------------------------------------
[一七] 第六 無常者(三)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色是無我,無我者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應以正慧如實作如是觀。
四~六 受是無我……想是無我……行是無我……
七 識是無我,無我者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應以正慧如實作如是觀。
八 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乃至……知:……不受後有。』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19:3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