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黑白牛系縛」之寓

[複製鏈接]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5-17 10:2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黑白牛系縛」之寓

六根與六塵以此兩者為緣所生之欲染,此乃如是之系縛。

       第七 質多相應
          第一 系縛
    一  一時,眾多之長老比丘等,住於摩叉止陀山之安婆陀伽林1。
    二  其時,眾多之長老比丘等,食後由托缽還,俱集坐於周圓堂中,起如是相互談
    話:『諸友!或謂系縛、或系縛之法,此二法是意義有別,抑言辭有別耶?或意義為
    一,僅言辭之別耶?』
    三  其處,有長老比丘等,或作如是說明:『友!或謂系縛,或系縛之法。此二法之
    意義有別,言辭亦有別。』或有長老比丘等,作如是言:『友等!或謂系縛,或系縛
    之法,此二法之意義為一,唯言辭有別。』
    四  其時,偶爾質多居士因要事來至彌涯拔陀迦。
282 五  質多居士聞眾多長老比丘,由食后托缽歸,俱集坐於周圓堂中,起如是之談話:
    『友等!或謂系縛、或系縛之法,此二法是意義有別,抑言辭有別耶?或意義為一,
    唯言辭有別耶?』起此互相談話。或長老比丘等,作如是說明:『友等!或謂系縛,
        第七 質多相應                                       三五五

        相應部經典四                                        三五六
    或系縛之法,此二法之意義為一,唯言辭有別。』
    六  因此,質多居士來詣長老比丘等住處,禮拜彼等,坐於一面。
    七  坐於一面之質多居士,白長老比丘等曰:『諸大德!眾多之長老比丘等,食後由
    托還,俱集坐於周圓堂中,起如是相互之談話:『友等!或謂系縛,或系縛之法,
    此二法之意義有別?抓言辭亦別耶?或意義為一,唯言辭有別耶?』或長老比丘等,
    作如是說明:『友等!或謂系縛,或系縛之法,此二法之意義為一,唯言辭有別。』』
        『然,居士!』
    八  『諸大德!或謂系縛,或系縛之法,此等二法之意義有別?抑言辭亦有別耶?然
    則諸大德!為汝等以說譬喻:於此處或有智之人等,有依譬喻了知所說之意義。
    九  諸大德!譬2如將黑色之牛與白色之牛,以一鎖或索系縛。若人作如是言:『
283 黑牛系縛白牛,白牛系縛黑牛。』者,則彼語是正語耶?』
        『居士!不然。居士!非黑牛擊縛白牛,亦非白牛擊縛黑牛。兩者以一鎖及索相
    系,此乃如是之系縛。』    一O  『與此同理,諸大德!眼非系縛諸色,非諸色系縛於眼,於此乃兩者為緣所生
    之欲染,此乃如是之系縛。耳非系縛諸聲……鼻非系縛諸香……舌非系縛諸味……
    身非系縛諸觸……意非系縛諸法,於此,以此兩者為緣所生之欲染,此乃如是之系
    縛。』    一一  『居士!此為汝之利得。居士!汝善利得,汝之智眼,深通達佛語者。』

    注1 Macchikasanda於雜阿含經二一卷一四經有摩師山Ambatakavana同二一卷八經為
        庵羅林。
      2 參照相應部(三五)六處相應之一九一經三~五節。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沙發
 樓主|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5-17 10:22 | 只看該作者
北傳經文。地點和人物不太一樣。
252( 二五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訶拘絺羅,俱在耆闍崛山。尊者摩訶拘絺羅晡時從禪覺,詣尊者舍利弗所,共相問訊已,退坐一面。語舍利弗言:『欲有所問,寧有閑暇見答與不』?尊者舍利弗語摩訶拘絺羅:『隨仁所問,知者當答』。尊者摩訶拘絺羅問尊者舍利弗言:『云何尊者舍利弗!眼系色耶?色系眼耶?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意系法耶?法系意耶』?尊者舍利弗答尊者摩訶拘絺羅言:『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非法系意。尊者摩訶拘絺羅!於其中間,若彼欲貪,是其系也。尊者摩訶拘絺羅!譬如二牛,一黑、一白,共一軛鞅縛系。人問言:為黑牛系白牛?為白牛系黑牛?為等問不』?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非黑牛系白牛,亦非白牛系黑牛,然於中間若軛,若系鞅者,是彼系縛』。『如是尊者摩訶拘絺羅!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非法系意;中間欲貪,是其系也。尊者摩訶拘絺羅!若眼系色,若色系眼,乃至若意系法,若法系意,世尊不教人建立梵行,得盡苦邊。以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非法系意故,世尊教人建立梵行,得盡苦邊。尊者摩訶拘絺羅!世尊眼見色若好、若惡,不起欲貪;其餘眾生,眼若見色若好、若惡,則起欲貪。是故世尊說當斷欲貪,則心解脫。乃至意、法,亦復如是』。時二正士展轉隨喜,各還本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3
 樓主|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5-17 10:23 | 只看該作者
欲愛是系-黑牛與白牛
一、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訶拘絺羅,俱在耆闍崛山。
  尊者摩訶拘絺羅,晡時從禪覺,詣尊者舍利弗所,共相問訊已,退坐一面,語舍利弗言:「欲有所問,寧有閑暇見答與不?」
  尊者舍利弗語摩訶拘絺羅:「隨仁所問,知者當答。」
  尊者摩訶拘絺羅問尊者舍利弗言:
  「云何尊者舍利弗!眼繫色耶?色繫眼耶?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意繫法耶?法繫意耶?」
  尊者舍利弗答尊者摩訶拘絺羅言:
  「非眼繫色,非色繫眼,乃至非意繫法,非法繫意。尊者摩訶拘絺羅!於其中間,若彼欲貪,是其繫也。
  尊者摩訶拘絺羅!譬如二牛,一黑、一白,共一軛鞅縛繫。人問言:為黑牛繫白牛?為白牛繫黑牛?為等問不?」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非黑牛繫白牛,亦非白牛繫黑牛,然於中間,若軛、若繫鞅者,是彼繫縛。」
  「如是,尊者摩訶拘絺羅!非眼繫色,非色繫眼,乃至非意繫法,非法繫意;中間欲貪,是其繫也。
  尊者摩訶拘絺羅!若眼繫色,若色繫眼,乃至若意繫法,若法繫意,世尊不教人建立梵行,得盡苦邊。以非眼繫色,非色繫眼,乃至非意繫法,非法繫意故,世尊教人建立梵行,得盡苦邊。
  尊者摩訶拘絺羅!世尊眼見色,若好、若惡,不起欲貪;其餘眾生,眼若見色,若好、若惡,則起欲貪。
  是故,世尊說:當斷欲貪,則心解脫。乃至意、法,亦復如是。」  時,二正士展轉隨喜,各還本處。

二、解說
  「六根」接觸到「六塵」,緊密吸引而不能分離,就像是繩子綁著(繫)一樣。那麼,到底是「六根」吸引著「六塵」,還是「六塵」吸引「六根」不放呢?
  都不是!這緊密吸引的力量,是欲貪。
  譬如,讓一頭黑牛與一頭白牛並肩拉車,不是黑牛去綁白牛,也不是白牛綁著黑牛,而是擔在黑牛與白牛肩上的軛鞅,使兩頭牛並在一起拉車的。
  世尊之所以能教人修行,從苦迫中解脫出來,就是因為「六根」與「六塵」不是自己必然要互相吸引的。如果兩者必然會緊密吸引在一起,那麼,就沒有辦法經由修行而獲得解脫了。
  世尊在「六根」接觸「六塵」時,不論所遇到的「六塵」是令人喜歡的,或令人厭惡的,都不會起欲貪。而其他凡夫眾生,就沒有辦法不起欲貪了。
  所以,世尊說:應當斷除欲貪。斷除欲貪,心就解脫了。

三、討論
  (1)「無明蓋、愛結繫」,是生死流轉的兩大力量。無明雖是比較潛藏的,但還是有貪愛的成分;愛結是比較表面的,卻也有無明的影子。
  如第 984(13325)[976]經中說:「何等愛為網、為膠,乃至往來流轉,無不轉時?謂有我故:有我,欲我,爾我,有我,無我,異我,當我,不當我,欲我,當爾時,當異異我,或欲我,或爾我,或異,或然,或欲然,或爾然,或異,如是十八愛行從內起。」「十八愛行」的內容,總是與「我」--無明,相關聯著。又如第 334(455)[312]經中說:「何等為業因、業緣、業縛?謂愛因、愛緣、愛縛。」「何等為愛因、愛緣、愛縛?謂無明因、無明緣、無明縛。」而第 198(219)[200]經中說:「如是,我、我所、我慢、使、繫著不生者,是名斷愛、轉見,正無閒等,究竟苦邊。」所以,在無明與愛結的糾纏中,解脫的下手處,除了在理智上建立正確的觀念(「正見」),破除「我見」外,就是要在行為上,減少欲貪的影響力了。
  (2)煩惱的產生,如果是六根接觸六塵后的必然,而不是欲貪居於中間為關鍵,那麼,也就不用談什麼修行了。因為,想修也無從修起啊!又如第 1164(382)[258] 經說:「六內入處是一邊,六外入處是二邊,受是其中,愛為縫紩。」「過去世是一邊,未來世是二邊,現在世名為中,愛為縫紩。」「有者是一邊,集是二邊,受是其中,愛為縫紩。」「觸是一邊,觸集是二邊,受於其中,愛為縫紩。」第 572(1648)[571] 經說,「然中間有欲貪者,隨彼繫也。」也都表示了相同的意思。
  (3)第 913(13253)[905]經中說:「眾生種種苦生,彼一切皆以欲為本,欲生、欲習、欲起,欲因,欲緣而生眾苦者。若無世間愛念者,則無憂苦塵勞患,一切憂苦消滅盡,猶如蓮花不著水。」第 957(13297)[949]經中說:「眾生以愛樂有餘,染著有餘。」「有餘」,就是指煩惱未斷盡,「眾生於此處命終,乘意生身生於餘處,當於爾時,因愛故取,因愛而住,故說有餘。」第 122(1663)[124] 經中說:「愛盡則苦盡,苦盡者則說苦邊。」第 1010(1339)[1223] 經的偈誦說:「欲能縛世間,調伏欲解脫,斷除愛欲者,說名得涅槃。」第 371(534)[370]經中說:「有四食,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何等為四?謂:一、麤摶食,二、細觸食,三、意思食,四、識食。」「此四食,愛因、愛集、愛生、愛轉。」這些,都在告訴我們,欲愛,在憂苦、煩惱,乃至於生命的流轉中,是居於怎樣的關鍵地位了。
  (4)第 546(1621)[545] 經中說:「貪慾繫著因緣故,王、王共諍,婆羅門、居士共諍。」「以見欲繫著因緣故,出家、出家復共諍。」在家人因為貪慾而互相爭執,而以出世間為志業的修道人,還難免於因為觀念、見解不同的愛染而爭執,這就是所謂的「見諍」了。
  (5)愛,與依同理心而來的慈悲,有什麼不同呢?第 334(455)[312]經中說:「彼痴者是無明,『痴求欲名為愛』,愛所名為業。」愛,是沒有離開「我見」的(佔有感、滿足感),是沒有離開「無明」的(愚痴、執著),這與一般觀念裡,認為愛是甜蜜的、幸福的、歡樂的,是多麼的不同啊!當然,如果能夠離開「我見」、「無明」而「愛」,這樣的「愛」,沒有執著,沒有煩惱,充分尊重因緣地施予眾生愉悅,拔除眾生痛苦,是純凈無瑕、寂靜清涼,解脫聖者的慈悲,否則,是必然遲早會伴隨著焦慮、憂愁、痛苦、煩惱的。
  (6)充滿著雜染的愛,也可以發展、轉成充滿著修行的源動力的。如第 561(1637)[560]經中,婆羅門問尊者阿難說:
  「何故於沙門瞿曇所修梵行?」
  「斷愛故。」
  「何所依而斷愛?」
  「依於欲而斷愛。」
  「尊者阿難!豈非無邊際?」
  阿難解釋說:「如是,聖弟子修『欲定斷行』成就如意足,依離,依無欲,依出要,依滅,向於捨,乃至斷愛。愛斷已,彼欲亦息。」「依欲斷愛」,不會是一個無窮的循環,反而是截斷無窮生命之流的切入點。這裡的欲(愛),是「欲為勤依」的善法欲,是愛樂於遠離憂悲惱苦,愛樂於解脫的寂靜清涼。經中說,以這樣的愛,「欲定、斷行成就游。精進定、心定、思惟定(即四如意足),斷行成就。依離、依無欲、依出要,依滅,向於捨,乃至愛盡。愛盡已,思惟則息。」
  (7)第 283(464)[321]經說:「若於結所繫法,隨順無常觀,住生滅觀、無欲觀、滅觀、捨觀。不生顧念,心不縛著,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第 285(466)[323]經說:「於所取法,觀察無常、生滅、離欲、滅盡、捨離。心不顧念,心不縛著,愛則滅,愛滅則取滅,乃至純大苦聚滅。」這是說,從自己所捨不得(結)的,所執取的,觀察「無常」、「生滅」,來去除愛染。只要愛染滅除了,那麼,老病死、憂悲惱苦的「純大苦聚」,就跟著滅除了。和斷除「我見」一樣,『觀察無常』,也是消除愛染的重要修行方法。
  (8)其它有關欲愛是繫的經文:
22(28)[22]、 58(170)[104]、 72(126)[63]、 108(176)[110]、 128(1683)[130]、129(1697)[131]、187(12872)[189]、189(183)[191]、 239(314)[241]、 240(315)[242]、 374(537)[373] → 378(541)[377]、 610(765)[624]、 627(790)[641]、 647(819)[659] 、 710(907)[722]、 903(13175)[617]。
  (9)相當的南傳巴利文經典為:《相應部》〈六處相應〉第一九一經〈拘絺羅〉(35-191)(元亨寺南傳大藏經譯本第十六冊二一六頁)
  其他相當的南傳巴利文經典還有《相應部》〈六處相應〉第一九二經〈迦摩浮〉(35-192)(元亨寺南傳大藏經譯本第十六冊二一八頁)。


摘自庄春江《雜阿含經二十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05:2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