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反對中菲南海戰爭與秦檜汪精衛追求和平

[複製鏈接]

1990

主題

1萬

帖子

7416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41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掏光養賄 發表於 2012-5-11 05:4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反對中菲南海戰爭與秦檜汪精衛追求和平
2012-05-10  張雄文  鳳凰博報
   
魯迅有句令國人頗為自豪的名言:「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樑。」但有一種人,我拿捏不準該歸屬哪一類「脊樑」。

前兩天,外交部副部長傅瑩剛說了「中方也做好了應對菲方擴大事態的各種準備」這樣一句30年以來的狠話,人民日報海外版強調對於黃岩島爭端,「菲方不能將中國的善意視為軟弱可欺。仁至亦有義盡的時候,忍無可忍就無須再忍」,《解放軍報》也以「是可忍,孰不可忍」發聲(其實都依然表示要堅持通過外交協商解決當前事態),令數十年來為僅有的「抗議」二字而耳朵起繭麻木的多數中國人為之一震時,一些「學者」便為「黃岩島動武的先兆」大驚失色,似乎中國末日即將來臨,自己舒坦的好日子到頭,連忙撰文反對。

鳳凰博報推出的《為什麼要反對中菲南海戰爭?》等署名文章,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他們的中心意思都是要和平不要戰爭,甚至寧失國土,理由歸結如下幾點:

一是美國「很快就會根據美菲共同防禦條約對菲律賓提供戰略上的支援」,「有了強大後援的菲律賓的防禦力量將空前增強,中國將陷入戰爭泥淖。」

二是「將導致嚴重的外交和政治後果。中國苦心經營的和平形象毀於一旦。」

三是「自古以來的戰爭都是少數人獲益,而大多數人為之付出代價,用士兵和百姓的血染紅權貴的頂戴花翎。」「戰爭不是說著玩的,是要死人的。」

四是「軍方勢力有可能以此為契機坐大,並更多地干預現實政治,改變權力的力量對比」,「在軍方介入下引致社會混亂和軍事獨裁,於國於民均不利。」

五是「中國做好和美日對抗的準備了嗎?老百姓做好房價、股市一瀉千里的準備了嗎?」「你準備好每天碗里少一片肉的準備了嗎?」

這些觀點,無疑是振聾發聵的「遠見卓識」,但稍懂歷史的人都會覺得似曾相識。

近者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當日本佔領東北三省后,民間抗日呼聲高漲,當時的大人先生們說:「中國武器不如人,戰必敗」,「如果抗戰,必會作阿比西尼亞」。因此他們主張以東北國土換和平,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衛和周佛海認為:「戰必大敗,和未必大亂。」轟動一時的「和平運動」便由此而來。國民黨總裁蔣介石也認為「攘外必先安內」,先除掉中共和毛澤東,「加強政治和社會控制」再說。

遠者是秦檜的「和平運動」。秦丞相「不無憂慮」地說:「益堅鄰國之歡盟,深思社稷之大計,謹國是之搖動,杜邪黨之窺覦。……憂國有心,敢忘城噸之策;報君無路,尚懷結草之忠。」

「尚懷結草之忠」亦即「精忠報國」的他也認為,要和金國搞好關係,讓老百姓休養生息,否則「邪黨之窺覦」、「國是之搖動」,也就是「在軍方介入下引致社會混亂和軍事獨裁,於國於民均不利」。

其實,不用某些時下「學者」心急如焚的提醒,我們國家的主政者30年來一直就是這麼做的。「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主張便可見一斑。

位於東海中間線中方一側的春曉油田,因為日本反對,關乎「中日關係的大局」,我們6年未產一滴油,儘管鑽井平台投資達60億,30年的使用壽命已過去四分之一;當日本事實控制了釣魚島,我們的執法船巡航從來不進釣魚島12海里甚至30海里的範圍;當日本東京都政府募捐購買釣魚島,我們只是抗議,或者裝作沒看見。

當越南稱「西沙南沙自古以來就是越南的領土」,因為考慮到時下學者所說「戰爭是要死人的」,也考慮到不讓「在軍方介入下引致社會混亂和軍事獨裁」,中國僅僅是抗議,讓越南佔據南沙群島29個島礁,每年產油5000萬噸,占其全國GDP的30%。

當菲律賓炸毀中國設置的主權標誌,佔據南沙10個島礁;馬來西亞、汶萊等撮爾小國都在南沙頗有斬獲,我們還是口頭「抗議」或者「嚴重抗議」……

也正因為此,多年來,抗金名將岳飛、抗日名將粟裕都被人抹黑,秦檜、汪精衛成了「民族英雄」。一位知名電視編劇告訴我,他多年費盡心血拍攝的電視連續劇《岳飛》政審時,因考慮到民族關係的「和諧」被槍斃。

一位「學者」撰寫《秦檜——蒙受千古冤屈的賢相》,論證秦檜的千古功勛:「當時南宋國力遠比不上金國,假如非和金國拚命,結局兩敗俱傷,受傷最大的當然是南宋」,「紹興和議使宋、金之間維持了近二十年的和平,期間雙方雖然偶有衝突,但衝突之規模不大。既然無法吞併對方,還不如和平共處。」

一位「學者」撰寫《重讀「賣國政府」》,論證汪精衛的「愛國情懷」:「抗日派是『不說老實話,不負責任』。汪精衛說:『和呢,是會吃虧的,就老實地承認吃虧,並且求於吃虧之後,有所以抵償。戰呢,是會打敗仗的,就老實地承認打敗仗,打了再敗,敗個不已,打個不已,終於打出一個由亡而存的局面來』。……抗戰一個是丟,一個是燒,丟不了也燒不焦的地方,都給了共產黨游擊隊。抗戰只有一條路:亡國。此外還有一條『和』的道路,我們應該拿出抗戰的決心和勇氣來講和。」

看來,魯迅先生說的「中國的脊樑」還要加一類:「有捨命求和的人」。他們的代表便是秦檜、汪精衛,還有時下的一些「學者」。

但不免令人遺憾的是,美國獨立戰爭時帕特里克·亨利說:「難道生命如此珍貴?難道和平如此甜蜜?以至於非要用鐐銬和奴役去換取它們?我不知道別人何去何從,我的抉擇是:不自由,毋寧死!」崇尚普世價值的美國人能如此慷慨與悲壯,中國人為何都喜歡以「鐐銬和奴役」去換取生命與和平呢?

難怪一位上海女大學生宣誓要嫁日本男人:「我從小就喜歡日本,喜歡日本人。我最大的夢想就是嫁個日本男人……作為我們女人,我們永遠只會選擇強者做我們的丈夫,你們中國男人難道算是強者嗎?」

我想,中國男人如果都做了秦檜汪精衛這等「脊樑」,中國女人還是嫁日本人吧。至少,她們的後代不會為「每天碗里少一片肉」而祈求和平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06:2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