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AK原廠之殤:不許將軍見太平

[複製鏈接]

11

主題

27

帖子

37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3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俄羅斯新聞網4月6日報道稱,大名鼎鼎的卡拉什尼科夫突擊步槍製造商——俄羅斯伊熱夫斯克軍工廠宣布進入破產管理程序,區區80萬盧布(約合人民幣17.2萬元)的債務,就將這家大名鼎鼎的老牌軍工廠逼到「改門牌」的地步。隨著前蘇聯的解體,大批昔日軍工生產大戶陷入絕境,如一度是紅色帝國戰鬥機代名詞的米格航空工業聯合體,2009年被死敵蘇霍伊吞併;大名鼎鼎的前蘇聯坦克搖籃——曾在二戰中創造「T-34神話」的烏克蘭馬爾舍夫坦克工廠,去年也無可奈何地走上破產訴訟的不歸路;俄羅斯亞洲地區最大軍工造船聯合體阿穆爾造船廠歷經「死去活來」,於2009年被俄羅斯聯邦政府重新購回納入軍工體系,算是撿了條性命,原私營企業主為這個昔日俄羅斯軍工明珠開出的「贖身費」,竟是令人瞠目結舌的100美元……這些軍工廠陷入絕境的原因幾乎如出一轍:冷戰結束和蘇聯解體,令這些冷戰時代的龐然大物失去了最大、最穩定的客戶,而顢頇的體制、只適合蘇聯軍事機器卻不適合多元化市場及客戶需要的產品、僵化的市場理念,以及糟糕透頂的售後服務,讓它們既吃不上「皇糧」,又吃不著「商品糧」,最終只能肥的拖瘦,瘦的拖死。但伊熱夫斯克和它的AK原本絕不該屬於這一類:從1949年,第一支批生產型AK-47在這裡下線起,AK就一直是蘇聯最「暢銷」的「商品」:大半個世紀里,蘇聯軍隊裝備了AK-47、AKM和AK-74三代卡拉什尼科夫突擊步槍,廣袤國土上星羅棋布的軍火庫里,還為「第三次世界大戰」儲存了無數從未啟用的嶄新AK;大半個世紀里,AK系列幾乎捲入了每一場重要或不重要的局部戰爭,從殘酷的越南戰場到令人窒息的中東,從絞肉機般的兩伊戰爭前線到另類的利比亞衝突,從黑非洲反殖民獨立戰士到武裝到牙齒的以色列士兵,從東躲西藏的拉登到陰魂不散的索馬利亞海盜,AK或AK變種槍遍及全球上百個國家,使用者包括正規軍、特種兵、游擊隊、恐怖分子和普通民間愛槍族,甚至還登上了莫三比克的國旗、國徽。這是支公認最皮實、最簡單、最容易上手和保養,能經受各種苛刻使用環境的好槍,哪怕一名文盲槍手,也能在很短時間掌握它,並學會簡單的維護保養。很顯然,儘管已過花甲之年,AK依然老當益壯,既不愁銷路也不乏「粉絲」。那麼,何以這一切,都無法保住AK的「搖籃」——伊熱夫斯克軍工廠?AK之父卡拉什尼科夫本人曾感慨,儘管將AK設計出來的是他,但讓這一突擊步槍系列傳遍全球的,卻是中國人、羅馬尼亞人、波蘭人、東德人、匈牙利人……這些同樣生產各種「山寨」AK的廠家生產了國際市場上90%的AK系列,AK的「父親」和「搖籃」卻沒收到一分錢專利費。儘管和米格機、T系列坦克和俄羅斯戰艦相比,AK更「親民」,更適合市場需要,價格也更便宜,但它的優點也恰是它的軟肋:因為結構簡單,成本低廉,「山寨」也變得更容易,即便第三世界國家的簡陋兵工廠,也能湊合出「能打響」的AK,而那些較有能力的國外兵工廠,則可成批向市場傾斜質量稍差、但價格卻低得多的「山寨貨」。軍品是特殊商品,收取專利費原本就是個大難題;「山寨」AK的國家中,也包括以色列、南非等和前蘇聯並無多少關係的國家,專利費就更無從說起。由於AK熱銷,一些原本和AK原理不同的武器(如捷克的VZ-58步槍)也故意「裝扮」成AK的模樣魚目混珠,卡拉什尼科夫和伊熱夫斯克就更不知上哪兒說理去了。比海外市場的有名無實更嚴酷的,是內需的萎縮。冷戰結束了,蘇聯解體了,俄羅斯軍隊規模一再萎縮,突擊步槍的需求也一減再減、一拖再拖,AK最後一代大規模裝備本國軍隊的制式步槍——AK-74如今也近不惑之年,取而代之的新突擊步槍只聞樓梯響,不見槍下來,這才是伊熱夫斯克無米下鍋的癥結關鍵。正如許多評論家所言,區區80萬盧布債務無足輕重,但2012年俄羅斯聯邦國防採購框架中,竟沒有下給伊熱夫斯克的訂單,正是這渺茫的未來,讓龐然大物伊熱夫斯克,被區區一根稻草所壓垮。並非俄羅斯聯邦軍隊小氣,或不想換掉那些老爺步槍。首先,俄羅斯國防建設耽誤多年,欠賬太多,有限的預算必須優先戰略核武器、海空軍等關係更大、落後更多的領域,突擊步槍已非現代戰爭主角,AK雖老尚堪一戰,加上換裝數量龐大,只能留到最後;其次,冷戰期間各型AK產量巨大,槍械、彈藥至今仍有天量庫存,消耗固需許多時日,淘汰則更暴殄天物。事實上,俄羅斯和許多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為「清庫」競相傾銷庫存AK的「大甩賣」已搞了十多年,這些舊槍把AK在黑非洲的「水貨價」打到每支30美元以下,令AK市場和伊熱夫斯克的效益陷入惡性循環而不能自拔。一言以蔽之,冷戰的結束,前蘇聯的解體,既瓦解了AK的內需市場,又衝擊了AK的外銷市場,令伊熱夫斯克陷入如今的困境,太平總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不過伊熱夫斯克和AK只是「死緩」,而未必一定會死:破產保護的主要目的,是避免遭到停產、查抄賬務等命運,有利於資產重組,「AK搖籃」不過改頭換面,AK系列的研發、生產仍將艱難前行,倘俄羅斯軍備重整最終輪到輕武器領域,AK也未必不能像阿穆爾船廠或蘇霍伊那樣起死回生,再創輝煌。從這個意義上,AK比它的對手——尼科洛夫AN-94突擊步槍幸運得多,這支一度被認為將結束卡拉什尼科夫時代並取而代之的步槍,還沒真正走出搖籃,便已近乎無疾而終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22:3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