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孔融讓梨為什麼成了孩子們的噩夢

[複製鏈接]

2140

主題

2399

帖子

3242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24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千百年來,一代又一代人吟誦著這樣的句子開始識文斷字。孔融從此婦孺皆知。然而,翻開歷史,我們驚訝地發現,這個早慧的神童、眾目翹首的乖孩子,前景並未光輝燦爛,而是一生虛妄、狂放,並因此命運多舛、悲劇相隨,甚至不得善終……
  孔融讓梨后,識禮謙讓、尊老愛幼作為一種道德常識深入到了我們啟蒙教育的骨髓里,以至於一位小學生回答「我不會讓梨」后,被老師打了大大的叉。這件事情值得反思,我們是否該把每個孩子都當聖人來培養?讓小孩子懂得禮讓沒錯,但讓他們喪失天性是否也是一種罪過……

2140

主題

2399

帖子

3242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242
沙發
 樓主| 夢中的飛鳥 發表於 2012-5-3 10:13 | 只看該作者
狂放不羈率性而為的孔融

中國有句話,叫「三歲看老」。從四歲讓梨、十六歲讓生以及「小時了了」這三件並非有意作秀的事情來看,孔融與生俱來的務虛、心高氣傲、勇於犧牲而又生性耿介的書生特質,已經淋漓盡致地顯露出來。

成了名士的孔融,仗著大聖人孔子和做過元帝老師的七世祖孔霸的光環,憑著少時的幾件讓天下口口相傳的「豪言壯舉」,加上蔡文姬父親蔡邕的指教,自然出落成了天下第一明星。由此,舉薦其到州郡做官的人紛至沓來,這對於寒門學子來說,無不是夢寐以求的事情。而此時的孔融根本不為所動。直到有一天,他老師蔡邕的好友楊賜向他揚起橄欖枝,他才去司徒(相當丞相級別)楊賜手下做了一名僚屬,從此步入仕途。

剛參加工作的孔融,一方面對工作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另一方面,眼睛里卻容不得一粒沙子,總是看不慣當朝的種種不端,關心他的人包括他的上司楊賜也覺得無力保護他,常常為這個「惹禍包」捏把汗。

不久,他的耿介和虛妄終於讓他知道,天下原來並非書上所說的那麼講理,朋友和上司告誡他時所說的「後果很嚴重」其實離他並不遙遠。

當時有一位炙手可熱的人物叫何進(本書要說到的一個重要人物何晏的爺爺,原本是一個屠夫,因為有個如花似玉的妹妹被選為皇后,遂帶著一身豬騷味,節節攀升。在召董卓進京和計殺董卓的過程中,表現滑稽而悲哀),即將由河南尹升遷為大將軍,楊賜派孔融拿著自己的名片去祝賀何進,孔融到達后並沒有受到禮遇,甚至等了半天也不給通報,於是孔融一怒之下奪回名片撕得粉碎,打道回府。回家后他給楊賜寫了一封信,辭官不幹了。

何進跟他的僚屬們知道這個事後,非常惱火,連夜請來專做人頭生意的殺手,無論開價多少都行,只要能買來孔融的人頭。

這一次孔融沒死成。

不知是孔子後代的光環還是讓梨的名氣救了他,反正就在刺殺還沒結果的時候,有人站出來保了他。那人對何進說,孔融這人名氣太大,假如將軍您要跟這個人結怨,所有的名士都會在情感上向著他離你而去。還不如就此給他禮遇,天下人都會知道您的仁義與寬厚。
公元185年,由於何進等人的保舉,孔融當上了朝廷「侍御史」,這是一個朝廷的重要職務,協助御史大夫處理朝廷日常事務。

表面上看,孔融是因禍得福,從楊賜的僚屬一步跳到了堂堂正正的「地市級」領導幹部崗位。殊不知,何進及何進背後的這些操盤手,把他送上的是另一個屠宰平台。

此時,如果孔融能認真地反省一下,踏踏實實地干,萬分低調地忍,少說話,多做事,憑他那樣的出身、文化水平、後台靠山和年輕,說不準到曹操主政時,在曹手下混個「一曹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也不是不可能的。那樣才能對得起含辛茹苦、守寡養他的母親,才能對得起顯赫的門庭。然而,孔融卻並不這樣想,他依舊按著自己的性子出牌,絲毫不為家庭和自己的前途利益著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這樣的事情不久果然發生了。上任不久,又因為不能忍讓與中丞趙舍不和,實在待不下去,便又以健康為由辭職回家。《後漢書·孔融傳》記載:與中丞趙舍不同,託病歸家。

他這一辭職回家對他本人倒沒什麼,不用早起,也不用打卡,更不用忍受領導「更年期」般的言行和同事之間的爾虞我詐了。問題是:他還有母親、老婆、孩子,他們的生活怎麼過?就算家裡是貴族,有良田萬頃,不愁吃穿,但一個男人整天待在家裡生悶氣不去上班,總不是好事吧。何況他的情緒會讓家裡人無所適從,戰戰兢兢;作為家裡的頂樑柱、核心,至少會使家裡人覺得這種總做不好事的男人缺乏安全感,家庭的幸福指數會直線下降吧。

百無聊賴地在家擺上酒席,呼朋喚友,邊喝邊聊,雲里霧裡地談談哲學、文學,嘻嘻哈哈地談談女人,大罵社會,大罵誰誰素質差,誰誰沒人格,接著就是一場大醉,一直睡到第二天傍晚才起床,起來之後又擺上酒菜,重複昨天的故事。說實話,這樣的生活方式和做派,早背叛了他祖先孔子說的那一套清規戒律,還弄得自己的兩個孩子也成了小酒鬼。《世說新語》里就有這樣一段記載,說一天中午,酒醉的孔融躺在床上,他的兩個孩子就蹲在酒罈邊,偷偷地喝他們父親的酒。一個按照當時的規矩,禱告之後再喝;另一個則沒有那麼多規矩,不管三七二十一舀出來就喝。正好孔融醒來,就對那個沒禱告的孩子說:「你怎麼不禱告?」孩子回答說:「本來就是偷來喝的,還要講什麼禮法呢?」這兩個可憐的孩子哪裡知道,攤上了這樣的父親,不僅僅把他們害成了小酒鬼,更大的「杯具」正等著他哥倆呢。

有後台,起點高的人就是不一樣。孔融在家待了一段時間后,終於又有人站出來,推薦了他。這一次級別也不低,在朝廷「總理」、「國務卿」級別的司空手下做一名助理,這可是個有實權的差事。這一次的領導知道孔融的德行,怕留不住他,「在職三日,遷虎賁中郎將」。從總理衙門一個主辦文案的官員,上任三天就遷調為「中央警備團團長」,這樣的升遷速度,是何等令人驚訝和妒羨啊。

按說到了這樣的位置上,已經是最高領導身邊的人了,只要好好乾,老老實實,像藏獒一樣忠實,像石獅一樣沉默,那麼等待孔融的絕對是光輝燦爛的前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140

主題

2399

帖子

3242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242
3
 樓主| 夢中的飛鳥 發表於 2012-5-3 10:14 | 只看該作者
揭秘:孔融被殺的真實原因

與「禁酒令」唱反調的孔融

在我國古代流傳較廣、影響較大的一本啟蒙讀物《三字經》中有這樣的一句話:「融四歲,能讓梨」。從文字推斷童年的孔融還是一個懂禮儀的孩子。成年後的孔融,卻是一個剛正不阿,敢講真話的大丈夫。「能讓梨」雖為民間美談,可是文人墨客敬佩的卻是成年後「專喜和曹操搗亂」(魯迅語)的孔融。

孔融生活於漢末、三國之際的亂世。那時戰爭頻仍,軍閥混戰,「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天下大亂,社會無常,人生苦短。因此將十日之樂濃縮為一日之樂,縱情於酒色之中,追求自我生命的密度質量,「蕩滌放情志,何為自約束」,便成了當時權貴以及文人墨客的普遍心理。

為此,注重立法、崇尚刑名的曹操,曾下禁酒令,其目的,一是為了節約糧食;二是為了扭轉矯正「荒淫無度」的社會風氣,抑制官員因耽酒而誤政。當禁酒令發布之後,立即遭到不少士人的公開反對,可以說孔融就是當時反對禁酒的急先鋒,他在《難魏武帝禁酒書》一文中寫道:

酒之為德久矣。古先哲王,類帝--宗,和神定人,以濟萬國,非酒莫以也。故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人著旨酒之德。堯不千鍾,無以建太平。孔非百觥,無以堪聖上。樊噲解質鴻門,非豸肩鍾酒,無以奮其怒。趙之廝養,東迎其王,非引豸酒,無以激起怒。高祖非酒斬白蛇,無以暢其靈。景帝非醉幸唐姬,無以開中業。袁盎非醇醴之力,無以脫起命。定過不酣飲一斛,無以決其法。故酈生以高陽酒徒,著功於漢;屈原不餔糟酌醴,取困於楚。由是觀之,酒何負於政哉?(《後漢書.孔融傳》)

孔融認為,自當酒產生之後,其作用就無所不在,曹操的禁酒令是沒有道理的。曹操不是就吟誦過「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嗎?大漢江山的得來就有酒的功勞,酒有何罪?孔融的這份信猶如一顆重磅炸彈,在士人中「引爆」后形成了極大地反響。當時的曹操若不給與極力的反駁,朝野輿論酒不會同意禁酒,於是曹操複信反駁說:夏商兩朝都因酒滅亡,不少的政事和當政者都敗在酒上,因此應該以亡國亡政為鑒,禁酒是必須的。單就這一點看,曹操實在是個「英雄」,他竟以一國之尊跟一個漢末落魄名士公開辯論,這種事例有史至今能有幾人?我們在敬佩曹操大度豁達的氣度時,也為大膽直言的孔融捏了一把汗——這不是拿著雞蛋和石頭碰嗎?如果孔融就此「免言」也就罷了,但隨之,他又給曹操寫信,反駁禁酒:
徐偃王行仁義而亡,今令不絕仁義;燕噲以讓失社稷,今令不能謙退;魯因儒而損,今令不棄文學;夏商亦以夫人失天下,今令不斷婚姻。而將酒獨急者,疑但惜谷耳,非以亡王為戒也。(《後漢書.孔融傳》)

孔融的道理很明白,歷史上出現過的事情都具有兩重性,不能因為有負面作用就禁止它。因酒亡這亡那而禁酒,還有因女人亡國的難道就要禁止婚姻嗎?不能因噎廢食。其實曹操不過是為了節約糧食,何必拿酒會害政來嚇唬人呢?無獨有偶,當時的蜀國劉備也曾下禁酒令,偷釀者嚴懲。官吏只要從百姓家裡搜到釀酒的器具,就要予以逮捕懲罰。一次,劉備與其好友簡雍在外游觀,見到一對男女正在路上走著,簡雍就對先主說:他們兩個要亂淫,怎麼不捆起他們來?先主不解地問道:「你怎麼知道他們要犯法呢?」簡雍回答道:「他們倆有淫亂的器具呢」。這跟有酒具必定釀酒不一樣嗎?先主聽了明白其中的意思,不久就釋放了那些有釀具的人。(《三國志.簡雍傳》)

孔融的反對無疑傷害了曹操言出法隨的自尊。曹操當時沒有加害於他,只因為孔融當時「名重天下」,才「外相容忍」。

公正地講,兩人的道理都各有道理,也各有偏頗。從曹操來說,禁酒令雖然發布執行了,卻無形中打了折扣,就連曹操部下的尚書郎徐邈也依然私飲沉醉,禁酒令實行的效率可想而知。從孔融的角度看,你愛喝酒是事實,酒的確在人們生活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不能因此而把酒的作用捧到了九天之上。酒真有像你誇飾的那麼大的作用嗎?那麼全國人坐在一起喝酒,大事酒解決了,過量因酒的負面作用還是不能低估的。

本來在董卓專權時就任孔融做了北海(今山東濰坊西南)相,這個是個有點實權的官位。後來孔融屢屢和曹操作對,曹操便以微小不檢點之故上奏漢獻帝免去了孔融北海相的官職。過了幾年,為了拉攏他,又給他授予了一個有名無實的太中大夫(以議論政事為職,類今政協常委)。孔融擔任這樣一個閑職之後,賓客仍舊盈門,他無不自在地說:「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吾無憂矣」。人們不要以為這句話表示孔融的瀟灑豪放,實際上,孔融是看到自己罷官以後,還是「座上客常滿」,曹操並未把他孤立起來,再加上有酒喝,所以「吾無憂矣」。

孔融很重交情。他曾與當時的大名士蔡邕是好朋友,當蔡邕去世以後,有一個虎賁中郎將,其相貌酷似蔡邕,孔融每當飲酒就把他請來,當喝到酒酣之際,便和他坐在一起侃侃而談,以彌補懷念蔡邕之情。從中也可以看出,孔融與蔡邕是一對「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摯友。

好景不長,之後曹操終於藉機因「不孝」的罪名而殺害了孔融全家。路粹枉奏孔融的罪狀有兩條,其一是飲酒後不尊朝儀,脫巾失態,與禰衡放蕩不羈無異。說什麼,父親和兒子的關係沒有什麼可親之處,論其原處本意還是父母情慾發作的結果罷了。假使天下鬧飢荒的時候,有點食物給父親不給呢?孔融的答案是:倘使父親的人品不好,寧可給別人。孔融還說:「兒女對於母親猶如瓶中盛物一樣,只要將瓶內的東西倒出來,母親和兒女的關係也就結束了。」從幾千年的「人性」而言,這些看法恐怕是最本質的「真話」。但是真話不能直說,在當時算是擾亂朝政的異端邪說,是最大的「不孝」。我們知道「魏、晉是以孝治天下的,不孝,故不能不殺。為什麼要以孝治天下呢?因為天位從禪讓,即巧取豪奪而來,若主張以忠治天下,他們的立腳點便不穩,辦事便棘手,立論也難了,所以一定要以孝治天下」。(魯迅語)其實,孝不孝,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孔融的議論妨礙了曹操的統治,是那時與「明教」作對的自由化思潮,是社會不安定的因素。試問曹操難道是著名的孝子嗎?不過是將不孝的名義加罪於反對他的人罷了。「倘若曹操在世,我們可以問他,當時求才時就說不忠不孝不要緊,又何以不孝之名殺人呢?然而事實上縱使曹操在世也沒有人敢去問他,我們倘若取問他,恐怕他連我們也殺了!」(魯迅語)

曹操主張禁酒,大講飲酒的負面作用;孔融主張酒不可禁止,大講酒的正面作用。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是曹操講的是治國安邦的大道理,孔融講的只是生活中的小道理。無論是非常時期還是正常時期,小道理應該服從於大道理。孔融不看現實,不識時務,抱著前人一堆似是而非的飲酒道理,往刀刃上撲,結局自明。曹操真乃英雄,即使殺人也與眾不同。對孔融這樣的大名士,經過觀察,的確不再為他所用,才找了一個「不孝」的借口殺掉。若遇到其他的統治者,凡是唱反調的,不是格殺勿論,便是流放蠻夷之地,哪裡還有什麼辯論的餘地?!

范曄在《三國志.孔融傳》中贊道:「孔融勁烈如秋霜也,堅貞如玉也。」孔融死後,曹操的兒子曹丕稱帝后,深愛孔融的文章,以賞金帛來收集孔融的詩、策、表、論等共計二十五篇,流傳後世。筆者懷疑,曹丕此舉是在補回曹操的過失,一次來沽名釣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140

主題

2399

帖子

3242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242
4
 樓主| 夢中的飛鳥 發表於 2012-5-3 10:14 | 只看該作者
孔融為啥老喜歡跟曹操搗蛋
文 / 笑笑藍精靈

曹操是一個有雄心壯志的政治家,而孔融則是一個思想激進、個性鮮明的知識分子,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那樣,曹操是「辦事的人」,而孔融是「旁觀的人」。兩人之間的矛盾,不僅僅是由於性格差異造成的衝突,更多的反映了東漢末年官僚執政者階層與清流士大夫階層之間的激烈對立和殊死搏鬥。曹操殺孔融,不應簡單的肯定或者否定。實事求是的分析,在曹操和孔融之間的矛盾中,曹操難逃剛愎自用、殺戮人才的罪責,而孔融也似乎著實太恃才放曠、目中無人了點。下面讓我們來梳理一下曹操和孔融之間的關係史,簡單分析一下孔融的死因吧。

應該說,孔融與曹操的關係並不是一開始就不好的。兩人曾經一起參加袁紹組織的「討伐董卓」的軍事行動,是「同志和戰友」;而且孔融曾經對曹操十分敬佩,對他迎漢獻帝入許昌的舉動非常讚賞,孔融還曾寫詩讚美曹操的豐功偉績,如六言詩三首(漢家中葉道微)中就有「夢想曹公歸來/從洛到許巍巍」、「曹公憂國無私/減去廚膳甘肥」等句。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兩人越鬧越僵。

孔融曾經三次阻撓、反對曹操的政治、軍事行動。一次是200年,曹操想和袁紹大戰,以完成對北方的統一。可孔融卻堅決反對。結果,曹操以少勝多,贏得官渡大戰全勝;一次是207年,袁紹的兩個兒子袁熙、袁尚逃奔烏桓,想聯合烏桓,東山再起,攻打曹操。於是曹操積極準備遠征烏桓,想一舉消除袁氏殘餘勢力。而孔融則認為烏桓並不對漢朝構成威脅,不值得興師動眾,勞民傷財。後來曹操大破烏桓,勝利完成統一北方的大業;一次是208年,曹操準備發兵討平劉表時,孔融又持反對意見:「天下初定,應稍微安定一段時間,再行征伐之事。」還說「劉備、劉表皆漢室宗親,不可輕伐;孫權虎踞六郡,且有大江之險,亦不易取,今丞相興此無義之師,恐失天下之望。」

孔融還曾經兩次因為私人生活的問題和曹操對著干。一次是曹操打敗袁紹之後,把袁紹的兒媳甄氏嫁給了曹丕。孔融寫信,明裡暗裡諷刺曹操,用周武王伐紂后將紂王愛妾妲己賜給弟弟周公的自造典故,奚落曹氏父子霸佔人妻、卑鄙無恥;一次曹操伐烏桓時,因為當年出現災荒,軍糧短缺,為了節約糧食,於是發布禁酒令,嚴禁民間釀酒飲酒。孔融是個酒鬼,對此很有意見。他以《難曹公表制酒禁書》為題,給曹操寫了一封親筆信,說飲酒直接影響到國運的昌盛和事業的成敗,禁酒沒有道理。為了使自己論述更有力,他還振振有詞,說什麼天有酒星,地有酒泉郡,人有酒德,最後甚至把痛飲『千鍾』結果天下太平的堯帝,暢飲百杯最後成了聖人的孔子搬了出來。曹操看了信后,哭笑不得,給孔融回了封信,講了一番喝酒誤事誤國的大道理。孔融不依不饒,又寫了封信繼續嘲諷曹操,說如果非要禁酒,那麼乾脆把婚姻也一塊禁止算了。
孔融還曾經因為一次薦人不當與曹操產生隔閡。禰衡是孔融的朋友,學富五車,才華橫溢,但狂放不羈,恃才傲物。孔融向曹操推薦了禰衡。可禰衡第一次見曹操就十分無禮,還把文武大臣統統說成是奴才。曹操讓禰衡作帳下鼓吏,禰衡卻來了個擊鼓罵曹。後來曹操殺了禰衡,對孔融也很十分怨恨,認為他舉薦禰衡的目的就是想和自己過不去。

如果說,孔融因為戰略問題、因為私人問題、因為朋友問題與曹操有分歧,曹操還能勉強忍住,強壓怒火的話,那麼兩人之間思想上的嚴重對立,使曹操無法忍受。眾所周知,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想著篡奪東漢江山的野心家,而孔融則是忠於漢室,支持皇權的。兩種思想水火不容。這也是孔融為什麼事事和曹操作對的根本原因。曹操之所以次次忍耐,一個方面是因為自己本身喜歡文學,對孔融的文學才能非常欣賞,有愛才、惜才的因素在裡面;另一個方面,孔融的名聲很大,社會影響力很高,曹操作為一個「唯才是舉」的政治家,擔心殺了他會影響對其他人才的感召力,最中影響自己的政治大業。而孔融呢?恰恰洞察到了這一點,知道曹操不敢殺自己,就越發肆無忌憚,甚至想通過對曹操施加壓力,完成「匡扶漢室」的理想。他有一次甚至曾經上奏曹操,要求給漢獻帝方圓千里的管轄權。這就從根本上惹惱了曹操。正好東吳孫權使者來許昌,孔融又當著吳使的面嘲笑侮辱曹操,曹操終於忍無可忍,惱羞成怒,拔除了這個事事與他做對的「眼中釘」、「肉中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140

主題

2399

帖子

3242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242
5
 樓主| 夢中的飛鳥 發表於 2012-5-3 10:15 | 只看該作者
孔融為什麼必須「讓梨」
小學生答「孔融讓梨我不讓」被判錯引爭議。一道小學一年級的語文閱讀題,素材是「孔融讓梨」的故事,題目中有一道是「如果你是孔融,你會怎麼做?」學生回答「我不會讓梨」,被老師打了一個大大的叉。該名學生表示,4歲的孔融不會這樣做,才這樣寫答案,並堅信沒有答錯。網友認為,「言之有理」就算對,說出自己的心裡話更不能算錯。

孔融讓梨的故事流傳千年,一直以來,國人都將其當作禮儀教育的絕佳案例來使用。沒想到,現如今卻有孩子「叛經離道」,說出「我不會讓梨」這樣驚世駭俗的狂言來。噫,是何言歟!孩子,讓我來告訴你孔融為什麼必須「讓梨」吧。

孔融讓梨讓出了先進的封建主義核心價值觀。君君臣臣父父子、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乃封建社會德育內容的精髓所在。說白了,就是「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級別不到,不要胡鬧」。從嚴格意義上看,孔融的舉動並非「讓梨」,而是「按長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據史書記載,孔融分梨后,其父奇之,問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獨小,何故?融從容對曰:樹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長,為人之道也!父大喜。由此可見,孔融並非天生就是活雷鋒,高風亮節、先人後己,他只是按「規矩」辦事而已。因為他年齡最小,所以才「唯己所得甚小」;如果他是大哥,他必毫不客氣將最大最好的梨子據為己有——因為這才符合「按長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的封建禮儀要求。梨子雖微不足道,卻是檢驗封建道德的試金石。連分梨子的小事都能做到充分體現「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天理人倫,在面對大是大非的時候就更能夠踐行「聖人之道」啦;能夠讓「兄長吃大梨」,就更能夠將「讓領導先X」落到實處——有房子,讓領導先住,住大的;有茅台,讓領導先喝,喝貴的;有豪車,讓領導先坐,坐威風的;就連發生了火災,也應該讓領導先走;至於「先富起來」,就更應該讓領導「身先士卒」啦……只有最廣大的勞動人民都具備了孔融讓梨的先進思想,領導和大人物的權益(權勢和利益)方能得到保障啊。或許,這就是為啥孔融讓梨的故事至今還深受歡迎,時不時就要拿出來教育一下孩子們的根本原因吧。
孔融讓梨讓出了「韜光養晦」的大智慧。孔融讓出去的,不過是大一點的梨子而已,並沒有多大的損失。但他收穫的,卻是「父大喜」,也就是當權者的歡心和認可。同時,他更是佔領了「道德的制高點」,收穫了大大的美名,一時間天下皆知。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孔融的哥哥,僅僅吃了一個大一點的梨子,就在弟弟和家人甚至全天下人面前抬不起頭來。通過犧牲哥哥的尊嚴來成全自己的聲名,這是對哥哥的尊重呢,還是故意「坑哥」?反正我懷疑這可能是個圈套。孔融「坑哥」並非只有這一次。後來長大成人,有個叫張儉的人因得罪宦官侯覽遭到通緝,不得不去投奔自己的好友——孔融的哥哥孔褒。孔褒不在家,當時只有十六歲的孔融便自作主張將其留下。事情敗露后,張儉溜之乎也,孔融、孔褒均被逮捕下獄。孔融慷慨激昂地表示:人是我留下的,要殺就殺我吧;哥哥孔褒趕緊說:「彼來求我,非弟之過。」孔融的老娘也站了出來,稱自己是家長,應該負責。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一門爭死」(或曰「一門爭義」)。面對這一家不怕死的「特殊材料製成的人」,地方官員亂了方寸,只好向朝廷請示。最後孔褒被殺,孔融卻因此名聲大噪,其「義舉」再次轟動天下。孔褒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沒做,就稀里糊塗被弟弟給送上了刑場。或許他臨死還為了弟弟的義薄雲天而熱淚盈眶呢。有這麼一位韜光養晦、陰鷙深沉的好弟弟,真是一件「鴨梨很大」的事情呀。

綜上所述,孔融讓梨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與其說是孔融選擇了梨子,倒不如說是歷史選擇了孔融;與其說這是孔融的命運,倒不如說這是孔融的使命。天降大任於斯人,孔融通過讓梨實現了從一個普通人到道德楷模的升華,也為後世進行洗腦教育提供了最好的活教材。老師堅定地為「孔融讓梨我不讓」打上個大叉叉,實屬捍衛正統思想使其為今日之既得利益集團所用的必須手段。與「長幼有序、尊卑有別」這類國粹背後所蘊含的先進文化和科學理論相比,神馬誠信平等自由博愛民主,統統都是浮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140

主題

2399

帖子

3242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242
6
 樓主| 夢中的飛鳥 發表於 2012-5-3 10:15 | 只看該作者
孔融高志直情 琨玉秋霜


孔融為人,俠義剛直,與曹操過不去,且言辭偏頗過激,積怨過多。又因孔融名重天下,影響至深,對曹操篡漢稱帝造成極大威脅。事實也真使曹操一生未敢貿然稱帝。因此,受到曹操打擊,給些懲罰,還可謂咎由自取。但曹操命路粹捏詞誣陷,並由此定罪處死,戮及妻子,也太居心不正,過於殘忍。因此後人同情孔融,甚至為之喊冤,就在情理之中了。首先是曹操的兒子曹丕就有為之憐惜之意,南朝宋范燁也是如此。他在《孔融傳》后論曰:

若夫文舉之高志直情,其足以動義概而忤雄心。故使移鼎之跡,事隔於人存;代終之規,啟機於身後也。夫嚴氣正性,覆折而巳。豈有員園(圓滑無稜角)委屈,可以每(貪)其生哉!懍懍焉,皓皓焉,其與琨玉秋霜比質可也。

就是說,孔融的高志直情,足以動義概的言辭,的確忤逆了曹操的雄心,使之未敢移鼎代漢,而至於其子曹丕才得稱帝。孔融的「嚴氣正性」,只能折斷,不可能去其稜角圓滑委屈,貪生求全。其勁烈、堅貞的品格,可與秋霜白玉相比。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140

主題

2399

帖子

3242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242
7
 樓主| 夢中的飛鳥 發表於 2012-5-3 10:15 | 只看該作者
趙玉成:「孔融讓梨」是個失敗的教育樣本

趙玉成 學者

一次小學一年級語文考試,答完了「孔融讓梨」之後,題目繼續問:「如果你是孔融,你會怎麼做?」結果一位上海小學生寫「我不會讓梨」,被老師打了大大的叉。這名小學生說4歲的孔融不會這樣做,才這樣寫答案,並堅信沒有答錯。

用「謙恭敬讓」來尋找失落已久的「孝悌」,這在當下小學教育階段「國學」風勁之下可以想象,但是從現在教育觀點來看,「孔融讓梨」實在不是一個怎麼好的教育樣本。

首先,孔融的舉動並不像一個兒童,有著遠遠超出同齡人的早熟。他家作為漢代士族,「孔融讓梨」很可能是家庭和社會強制施加在幼小孔融之上的外在強制,而早慧的孔融又正好提供了這樣一個條件。4歲時聰明的小大人,不多久就展現了自己的真面目,實打實的把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待人接物都變成了行為藝術。

孔融的最大特點,除了「讓梨」就是嘴臭。孔融覺得父子母子本來就沒什麼親情與關係,孝慈都是假的:「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這種議論,與小時候那個「讓梨」的儒家道德標兵堪稱兩個極端,被曹操藉此「大逆不道,宜極重誅」,孔融56歲那年,一家被砍。

「孔融讓梨」是屬於用一個超人的樣本來培養千千萬萬正常的兒童。你學孔融讓梨,孔融自己都早就丟了,這個樣本甚至還培養不了他自己。外加過高過早的道德要求,並沒有在內心獲得認同,更沒有化為信仰,一旦他有了自己的價值判斷,所有的道德與規範都可以棄若敝屣。

讓不讓梨,本來就是自己的事情,要搞成小朋友的強制規範,甚至以此來標榜道德高下,真沒必要。要讓學生懂得文明禮讓與分享,我們的課本不妨找一些不那麼極端甚至學生身邊周圍的例子,這樣才能讓學生理解並身體力行,至於變相要求學生空喊口號學習啥的,那隻能培養出一群表裡不一的「岳不群」。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140

主題

2399

帖子

3242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242
8
 樓主| 夢中的飛鳥 發表於 2012-5-3 10:16 | 只看該作者
「孔融讓梨我不讓」的是非對錯
道德歷來就只宜自律不宜他律。無論是家長,老師,都可以認同「孔融讓梨」是一種有道德的謙讓行為,假如他們自己遇到了「有兩個梨擺在你面前」的情況,他們受到道德感召選擇小梨也完全是個人的自由選擇,但不意味著因此那個小學生就必須「學孔融讓梨」,否則就是錯的。

作者:短人

孔融讓梨是中國千百年來一直流傳著的一個道德教育故事。《三字經》中就有「融四歲,能讓梨。弟(悌)於長,宜先知。」後世常常以這個故事來教育小孩子,凡事要懂得謙讓。但孔融讓梨的故事,核心真的是謙讓而已嗎?對於為什麼拿小梨,四歲的孔融的回答是:「我小兒,法當取小者。」按照人的天性,有其是四歲小朋友的天性,不取大梨怎麼都說不過去。但小孔融沒有出於天性,確實依據「法」而拿小梨。這個「法」,其實就是大人制定的規矩,就是儒家推崇的「忠義孝悌」這套道德規範。

儒家道德的基礎,就建立在長幼尊卑有序的「忠義孝悌」上。因為你是我生的,所以你要對我孝,因為我生得比你早,所以你要對我悌。在家庭成員之間,並沒有人格和權利的平等,只有盡孝盡悌的義務。與其說是謙讓使得孔融不要大梨,還不如說是儒教使然,讓梨是家長和成人所喜聞樂見的事情。很難想象在這種倫理道德壓力下,有誰會問出:「到底是憑什麼,我要把梨讓給哥哥?」

「孔融讓梨」的故事流傳了許多年,在提倡謙讓的教化上一直都很有市場。謙讓可不可以提倡?當然沒有問題,在任何社會裡,都有公共秩序和良善習俗。見人打招呼禮待他人,尊老愛幼,富貴了兼濟他人等等,這些都是值得嘉許的有道德的行為。謙讓也一樣,出於善心或親情或愛心,自己捨不得吃梨把梨給哥哥,沒有任何問題,有人自發受到道德感召學習也可以。但是因為謙讓是一種道德行為,而將不謙讓這種「道德色彩」沒那麼高的行為判定為錯,則是矯枉過正。

道德歷來就只宜自律不宜他律。無論是家長,老師,都可以認同「孔融讓梨」是一種有道德的謙讓行為,假如他們自己遇到了「有兩個梨擺在你面前」的情況,他們受到道德感召選擇小梨也完全是個人的自由選擇,但不意味著因此那個小學生就必須「學孔融讓梨」,否則就是錯的。把道德水平高低與是非對錯掛鉤,常常會惹出一些可怕的後果來。據《藝文類聚》引三國吳秦菁的《秦子》,孔融做北海相的時候,有一天在路上看見一個人在墳墓邊哭泣自己的亡父,就停下來仔細觀察,發現這人哭是哭了,臉色卻一點都不憔悴。按照儒家的經義,父母死的時候應該悲傷,但不能過度到損害身體的地步。然而在後漢,所有自以為正直的知識分子,都以悲傷到哀毀骨立為榮,孔融也曾經靠這個搏出位,哪能容忍有人和自己背道而馳,當即把這人抓到官府,以「不孝」的罪名殺了。
後人往往對孔融讓梨給予高度評價,與此同時排斥起不讓梨的行為。然而,既然梨是孔融的可以隨便挑,產權上就沒有問題,挑大與挑小完全是個人的權利與自由,與對錯有何關係?既然有這麼多梨可以挑,挑選最大的無疑是對於個人而言的最優選擇,而且也是正當行為。而從個人自主的角度說,孔融有自己的個人意志,只要沒有越界(比如在一人一個梨的前提下拿走所有梨),他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自主選擇,而無需顧慮他人的眼光。

然而當讓梨被許以「道德優越」的意味之後,不讓梨就不被認可了。很多時候,有一些人就會打著「讓梨」的旗幟去侵犯個人財產權利,以高尚的名義,把公民應有的權利剝奪和抹殺。這個時候,人們讓梨就是被迫讓梨,而非自由選擇。我們或許可以拿宗教作為類比的例子。人都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與權利,也可以認為自己宗教里的神就是唯一的真神,但卻不能因為個人的信教而去剝奪他人不信教、信仰其他宗教的自由。覺得耶穌就是救世主,因此而去砸爛佛像,難道不會讓人不寒而慄么?

一種行為是否具有道德意義,與其動機有關。假如一個人做好事只是渴望獎賞或者懼怕懲罰,或者只是遵從權威的只是,那麼就談不上有什麼道德意義。著名美籍德裔思想家弗洛姆在《為自己的人》中區分了「權威主義良心」和「人道主義良心」。前者的規定,往往不是由人自己的價值判斷所決定的,而只是由於權威的要求,權威所明確的戒律決定的。弗洛姆說,「權威主義良心」可能是良心發展的初級階段,小孩子缺乏分辨善惡是非的能力,所以要求其服從父母和老師的權威。

當人長大,心智成熟以後,自主的道德觀念要求我們不再聽從權威,而是聽從自己,權威主義良心就轉化成為人道主義良心。在被問道「你為什麼寫不會讓梨?」的時候,小學生說自己並非是惡作劇,而是堅信只有4歲的孔融是不會這樣做的,孩子的家長也稱小孩並不自私懂得分享。然而,無論是我們的教育,還是傳統的道德教化,都以父母老師自居,覺得人人都是小孩子,需要聽話。

「孔融讓梨」,既是謙讓,也是利他。然而中國的歷史上,一味推崇的都是利他主義,都是捨己為人,在「犧牲自己」的鼓吹上不遺餘力;與之相反,在尊重個人權利,維護個人利益的價值觀上,既沒有經典故事可循,也不見有相關的教育舉措。為什麼?一般而言,一種社會制度往往與一種道德體系相互適應。中國幾千年的專制制度,推崇的都是「國家至上」「社會至上」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利他主義,個人權利不可剝奪、財產私有的觀念被剷除得幾乎一乾二淨。

「別把自己當人」、「無條件的服從和利他」,這種種的宣傳,表面上披著儒教道德的外衣,其實歸根結底還是為了專制制度而服務。當所有的人都默認「利他」為理所應當的價值觀,誰能保證不會有一個變節者,偏偏只「利己」,竊取了所有的革命果實?一個人人都毫不利己專門顧人的「君子國」里,恰恰是最適宜那些「專門利己毫不顧人」的小人們生長繁殖的環境。在正常的社會裡鼓吹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人人趨利君子國將被小人國所替代。然而在層級固化的專制社會裡,小人可以不費吹灰之力拿到大梨,君子們卻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啃著小梨,並為自己渾身散發出來的道德光芒而感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140

主題

2399

帖子

3242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242
9
 樓主| 夢中的飛鳥 發表於 2012-5-3 10:16 | 只看該作者
「孔融讓梨」是奴化教育,孔融哥哥更應該讓梨

看到一篇文章,上海有位小朋友在回答「如果你是孔融,你該怎麼做」這個題目時,填上「我不會讓梨」,老師果斷地打了個叉。小朋友很委屈,他認為4歲的孔融不會讓梨,才這樣答的,所以他堅持自己是正確的。新聞曝光之後,網友都紛紛指責老師的野蠻判罰,小孩子說出自己的心理話,這個回答也言之成理,在語文範疇來說完全正確。更多網友感嘆教改的失敗。

老彭覺得,小孩答的沒有錯,老師判的也沒有錯,畢竟這是屁股決定腦袋的問題,老師要是敢判對,估計校長要打老師的屁股了。課文要灌輸「讓梨」思想,但對不起,小孩不接受,俺就不讓了,你能拿俺咋的?這個答案,在單純的語文範疇無疑是正確的,別說小孩不讓大梨,即使小孩要把所有的梨都吃了,語句也是通順的。語文題目,語句通順就是正確的,當然,要上升到思想教育的高度,那又是另外一種說法了。

不過,小朋友覺得孔融肯定不會讓梨,這卻有些想當然了。在中國古代的教育,實行的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講究的就是尊卑有序。做臣子的,要尊敬君主,做下級的要尊敬上級,年幼的尊敬年長的,皇家立太子,講究的是長幼有序,如果誰家廢長立幼,把小兒子立為太子,那大臣是會出來說三道四的,就連皇帝都招架不住。我相信,孔融從小就被灌輸這種尊卑有序的教育,在他所受到的教育中,身份低微的、年齡小的吃虧是正常的,給尊長們讓梨是天經地義的事,否則就是離經叛道,所以作出讓梨之舉很正常。

孔融所在的漢代是儒家立國的,孔孟之道被發揮得淋漓盡致。於是乎,皇帝理所應當地接受臣子的朝拜,可以不受監督地為所欲為,官員可以在百姓面前為所欲為,誰也不能「犯上」。為了鞏固既得利益者的地位,他們還通過儒教,強行向小孩灌輸這種尊卑觀念,讓它一代一代傳下去。

孔孟口口聲聲說「溫良恭儉讓」,但你幾曾見過大的讓小的、強的讓弱的?如果沒有了「平等、公義」,一味的要求「孔融讓梨」,那隻能是奴化教育,就是把一代一代人馴化成奴才。通過對「孔融讓梨「的歌頌,讓孔融的哥哥們理所應當地吃著大梨,而孔融們卻只能逆來順受地吃著小梨,如果你敢吃大梨,那就是大逆不道。孔融本來就年齡小,能力不如哥哥,即使敢把道德倫常拋之腦後,放手來搶,都搶不過哥哥,更何況是面對儒家早已設計好的道德樊籬?
高高在上的,永遠是高高在上,他們心安理得地享受著卑微者讓過來的大梨,誰也不會來打破這個「分梨原則」。這樣的社會,發展下去是可怕的。他們只能無休無止地對孔融們進行愚民,讓他們不要跳出來搶大梨。但是,總會有一天,會有那麼一個人驀然驚醒,跳大聲疾呼「蒼天已死、黃天當立」,那時候,就會有成千上萬的人,為吃梨而死。掌握了分梨權力的人,又重新制定「分梨規則」,把最大的梨拿在自己的手裡。

所以說,與其繼續推行自欺欺人的「孔融讓梨」教育,還不如呼籲孔融的哥哥們來讓梨,不要整天端著長幼有序的臭架子,這樣社會才會和諧。可遺憾的是,據我了解,孔融的哥哥們卻總是死抓著大梨不願意放手,別說是讓大梨了,就是孔融敢偷看梨子一眼,就會被打得頭破血流。當孔融某個比較開明的哥哥提出要讓梨時,準會被其他哥哥一頓臭罵,並給他安上「叛徒」的,罵名。

我建議這位小朋友,下次再遇到這個題目的時候,不妨填上「等哥哥撐著了再吃梨」,――雖然,這個答案是不會得分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140

主題

2399

帖子

3242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242
10
 樓主| 夢中的飛鳥 發表於 2012-5-3 10:17 | 只看該作者
孔融讓梨,重要的是心態
來源:好育園 作者:錢塘門胥

卓一凡曾經寫過《孔融讓梨,該讓不該讓》,故事這裡不贅述,關於這個梨,最後是被誰吃了,我們不關心——不就是個梨嗎?沒什麼大不了。

好育園關心的是讓梨時孔融的心態。其實,那是孔融的心態,按道理,我們也沒必要關心,最多也是個借鑒的功能。但是,我們需要更新的是這個「讓」,是否有水分。我們不應該只是單純看到一個「讓」,也就是說,不為「讓」而「讓」。

曾經看過一篇報道,有個人,成了大貪污犯、大貪官。有人問,為什麼能夠隱藏這麼多年,別人卻發現不了。他笑著說,你知道孔融讓梨嗎?小時候,我媽媽拿了兩個蘋果給我和哥哥吃,哥哥自顧自地伸手去拿大蘋果,媽媽看到后,狠狠地呵斥他。媽媽問我要哪個。我說我要小的。媽媽問我為什麼?我說,因為我是小孩子,所以要吃小的。媽媽很高興,反而把大蘋果給了我。我發現,有時候你明明心裡很想要某個東西的時候,你越表現的想得到,越得不到。所以,人生有時候,要轉個彎。

這樣說來,你還覺得「讓」,是個美德,是尊長護幼的典範嗎?如果是虛假的讓的話,那我倒覺得,何不率真一回?直接了當一次?

在今天,我們很多家庭,都是獨身子女,對於讓梨,已經沒有多大的意義。我們可以看看,在絕大部分的時候,我們的孩子是把蘋果讓了,讓給爸媽,讓給爺爺奶奶,讓給外公外婆,但是我們的長輩笑吟吟的又把蘋果讓出去了,最後的結果還是小寶寶的鋼牙喀嚓喀嚓。一方面,是心疼小寶寶,幾代人一個寶貝,還不金貴,哪會出現「掙食」的情況?另一方面,活這麼大年齡,誰還好意思去吃小孩子的東西?這樣的行為,當孩子長到一定年齡的時候,就會發現「讓梨」就像個遊戲,對於孩子來說最後的彩頭是「表揚」。

虛偽與虛榮,就是這樣種下去,然後慢慢發芽、長大。孩子是張白紙,你寫下什麼,就留下什麼。

佛家有個故事:有一個年輕的居士,前去拜訪一位高僧,參禪禮佛,請教佛法。從早上一直談到中午,高僧覺得這個居士十分博學。到了吃飯的時間,小和尚看兩人談得投機,便為兩人準備了一大一小兩碗面。高僧指著大碗說:施主,請!
按照常理,應該將大碗再推回到高僧面前,以示恭敬,居士說,好!就挽起袖子,開始吃面了。

高僧面露出不高興的樣子,心裡想:「本以為他慧根不淺,可是居然一點都不懂得禮儀!」,吃那小碗的面了。還看到高僧臉上的慍色,便笑著問高僧:「師父為何不吃?」

高僧一語不發。居士笑著說:「我確實是餓了,只顧自己狼吞虎咽,忘記讓師父了。如果我將你推給我的大碗再推到您面前,那不是我的本願。既然不是我的本願,我為什麼要那樣做呢?我要問師父,你推我讓的目的是什麼?」

高僧答:「吃飯。」

居士嚴肅地說:「既然目的是吃飯,您吃是吃,我吃也是吃,何必再你推我讓!難道您把大碗讓給我不是真心的嗎?如果是真心的,你應該為我沒有誤解你的好意而高興。如果不是真心的,那你為什麼要那樣做呢?」

好育園專家以為,教育孩子最主要的是真心,對人待己,都要真心,而不是拘泥於表面的所在。所以,讓梨不在於一個梨,在於「如果不是真心的,那你為什麼要那樣做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140

主題

2399

帖子

3242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242
11
 樓主| 夢中的飛鳥 發表於 2012-5-3 10:17 | 只看該作者
張楠之:「不能不讓梨」是「泛道德化」的惡果



在小學一年級語文考試中,上海一名小學生在回答「如果你是孔融,你會怎麼做?」題目時稱「我不會讓梨」,被老師打了大大的叉。該名學生表示,4歲的孔融不會這樣做,才這樣寫答案,並堅信沒有答錯。網友認為,「言之有理」就算對,說出自己的心裡話更不能算錯。(4月18日東南網)

孔融讓梨的故事見於後漢書孔融傳中李賢等人的註解,轉引自一本叫作《融家傳》的書。這條註解是為了說明「融幼有異才」的。註解說孔融有兄弟兄弟七人,他是老六,四歲時,每次與諸兄一起吃梨,他都拿小的一個。大人問其故,他說:「我是小孩子,就應該拿小梨吃。」於是「宗族奇之」。

但到了帶有小說性質的《世說新語》里,不僅孔融讓梨的年齡由四歲變成了七歲,等待分梨的人加進了眾從「賓客」,而且孔融也由老六變成了老二,由拿梨者變成了主持分梨者,並且還為自己拿小梨講出了一番大道理。孔融是這麼解釋的,他說:「樹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長,為人之道也。」這就給原本簡單的「拿小梨」事件賦予了更多道德的意味,在講究尊卑有序的古代社會,孔融也就成了道德楷模。

正因為其中的「尊老敬長」之意,使得孔融讓梨的故事千百年來一直為人津津樂道,不僅被寫進了古代兒童啟蒙讀物《三字經》,也寫進了現代的小學語言課本。不過,仔細推敲起來,故事裡的很多東西又是站不住腳的。比如,既然「尊老」、「愛幼」、「敬長」都是美德,那麼,其他的年長者為什麼不「愛」一下他這個「幼」者呢?如果謙讓是一種美德,為什麼別人不懂得謙讓一下呢?

實際上,更重要的一個問題是:如果讓梨是一種美德,那麼,不讓梨是不是失德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站在道德高度的就只有孔融一個人,其他人便被置於了無德、失德的境地;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讓與不讓就只能是屬於個人的自由選擇,而與道德的關係不大,更無所謂對錯。否則,就容易陷入自相矛盾的邏輯泥沼。

德育是學校教育的一大重點,但我們必須反對「泛道德化」的傾向,即給一切事物都賦予道德性,某個事物你接受或不接受、做或不做都與道德與非道德聯繫起來。其結果就是,學生們真實的想法不敢或不能被表達出來,反而為了迎合某種主流觀點或道德判斷標準而說一些違心的話,如此一來必然是謊話連篇——要知道,誠實與否可是一切個人道德中最基礎的品質。
「如果你是孔融,你會怎麼做」,這樣的問題本身就是開放式的,不可能有標準答案。回答「不讓」的學生,在生活中未必真的不讓,而如果標準答案要求必須填「讓」,那麼,回答「讓」的學生,在生活中卻未必真的會讓。

人們常常把「真善美」三個字放在一起,事實就是,只有有了「真」和「善」,生活才會「美」起來。所以,與其讓學生違心地按標準答案回答,不如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真心話——了解學生們的真實想法,恰恰是進行針對性教育的基礎。

[作者:張楠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
白露為霜 發表於 2012-5-3 10:1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白露為霜 於 2012-5-2 19:56 編輯

動作太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140

主題

2399

帖子

3242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242
13
 樓主| 夢中的飛鳥 發表於 2012-5-3 10:19 | 只看該作者
結語孔融讓梨本身並沒有錯,錯的是我們把他的行為當成了一個教育模式,現在的社會,競爭日漸激烈,「孔融讓梨」是否也得跟著與時俱進?謙讓的行為不是不好,但真實的心態,誠實的、表裡如一的行為是否更值得尊重和提倡?作為孩子,童言無忌方顯其真,怎麼想就怎麼說才符合其天性。更何況,那些選擇「讓梨」的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未必真能做到謙讓。不要為了一個標準答案,讓孩子養成了說假話、說空話的習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
白露為霜 發表於 2012-5-3 11:55 | 只看該作者
應該這樣出題:「孔融讓梨,你怎麼想?」

不管正方反方,只要講的出道理,給得出例子,有算對。不應該有所謂標準答案。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6 12:0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