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一代宗師的養心理論

[複製鏈接]

3012

主題

3946

帖子

7099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9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天河水 發表於 2012-5-1 06:1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羅大倫


給大家先舉個朱丹溪治病的例子。

有位先生,叫趙立道,快要五十歲了,一般這個年齡,大家的性情都該很平和了,這位不行,還是脾氣暴躁,但是身體卻不是很好,是「質弱而多怒」,七月份的時候,天很熱,有一天,這位趙立道突然感覺自己很餓,於是「大飢索飯」,就是向家裡人要飯吃,家裡人一看,這位是急脾氣啊,平時就是要什麼必須來什麼的主兒,於是趕快就給他準備飯,可是,這個飯要做好,也需要一個過程啊,不能說要吃飯就馬上能端上來飯啊,「其家不能急具」,結果這位趙立道很不爽,「因大怒」,就這麼點事兒,跟家裡人就急了,大發脾氣。

這種脾氣,大家看看,其實是很不利於養生的一個性格,結果怎麼樣呢?吃完了飯,兩天後,患了滯下這個病。我們講過,滯下是痢疾的一個別名,這位趙立道一邊瀉肚子,一邊還很口渴,於是就自己用冷水,調了些蜂蜜來喝,覺得很痛快,結果滯下還真的有點緩解了,可是就是不能痊癒。

過了幾天,沒辦法,找來了朱丹溪,朱丹溪告訴他,別喝蜂蜜水了,然後開了個方子,是用人蔘和白朮煎水,然後用這個水來沖服益元散,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朱丹溪判斷這個人正氣不足,同時神志不安,所以用人蔘和白朮來煎湯,扶助正氣,這個益元散是利濕同時寧心安神的,朱丹溪是用這個方子來調理他的情志。

結果,服藥以後,滯下就開始減輕,但是後來,又出現了呃逆的癥狀,當時很多人都說,這是陽虛啊,用些附子乾薑吧。

朱丹溪笑了笑,說:「勿多疑,待以日數,力到當自止」。結果,又過了四天,呃逆就停止了,同時滯下也痊癒了。



我拿這個醫案要說明什麼呢?中醫認為,很多病都是我們內心所生的,我們人活著最好的狀態是「恬淡虛無,真氣從之」——《黃帝內經》,如果我們養心不夠,心裡面不安定的話,那麼很多情緒就會過度,那麼這種過度的情緒,就會損傷我們自己。具體的是:心在志為喜為驚,過喜或過驚則傷心;肝在志為怒,過怒則傷肝;脾在志為思,過思則傷脾;肺在志為悲為憂,過悲過憂則傷肺;腎在志為恐,過恐則傷腎,所以,根據中醫理論,任何的情緒過度,都會引起相關的臟腑功能的紊亂。

同時,這些情緒過度,還會具體地導致我們人體氣機的紊亂,比如:怒則氣上。《黃帝內經》裡面就記載過「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

還有悲則氣消。這在臨床上經常見到悲傷導致的患者情緒低落、意志消沉、乏力懶言等。

驚則氣亂。猝然受驚,會導致心神不定,氣機紊亂。

思則氣結。思慮過度,導致氣機結滯,反應遲鈍,不思飲食,運化不利等。

恐則氣下。會導致腎氣失固,二便失禁等。



情緒如果處理不好,確實是可以導致我們患病的,朱丹溪跟許謙學習的是程朱理學,理學思想的一個主要內容是什麼呢?就是那句特別雷人的話:「存天理,滅人慾」,朱熹解釋什麼是天理人慾,說人想吃飯,這是天理,可是總想吃龍蝦鮑魚,這就是人慾了。

其實理學思想有很多合理的地方,但是被這句話給毀了,「滅人慾」,可能嗎?把情慾滅了,有本事你朱熹別找老婆了,別生孩子了,可是朱熹同志顯然也做不到,因為他的後代還很多啊,所以合理的解釋是「控制人慾」。

實際上,可觀地說,我們的慾望沒錯兒,但是如果我們的生活都順著人慾,那我們的健康就沒有指望了。都想三宮六院七十二妃,頓頓龍蝦鮑魚,估計壽命就跟歷史上的諸位皇兄們一樣了。

朱丹溪是個聰明的主兒,人家從理學思想出發,認識到了養心對健康的重要性,並為中醫的情志病的治療開創了一片新的天地。在中醫理論中,外感病和內傷病是兩大分類,而內傷病的主要病因就是飲食勞倦和情志失調,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大哥為飲食勞倦的調理確立了萬世典範,而朱丹溪則對情志的調理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所以,後世有人說:雜病用丹溪,就是說在雜病方面,朱丹溪的貢獻最大。朱丹溪的弟子們為他總結出了著名的「四傷理論」,就是說朱丹溪最擅長治療氣、血、痰、郁四個方面的問題,氣血我們大家都理解,這個痰,是我們中醫治病的一個重要病因,我們講過了,分為有形之痰和無形之痰,朱丹溪極大地豐富了治療痰的理論與經驗;同時,他最擅長的,就是治療「郁」,朱丹溪認為,人體的「氣血沖和,則萬病不生,一有怫鬱,則諸病生焉,故人身諸病,多生於郁。」而這個郁的產生原因,主要就是情志怫鬱,影響了氣機的正常運行,結果導致了身體的各種疾病。



在朱丹溪的書裡面,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朱丹溪往往在醫案的開端處,就點出這個患者的性格特點,這說明朱丹溪在看病的時候,是十分重視患者的性格特點的,這是高手的看病方法,看到你的心裡去了。

我們研究朱丹溪的學術思想,一定要從一個養心的角度來出發,這是朱丹溪的學術思想的最大特點,這個特點的產生,完全是因為朱丹溪有著深厚的理學功底,他從這個獨特的角度出發,領悟到了養心對健康的重要作用。朱丹溪治病有很多的方法,比如就是一個解郁,他就把郁給分成了六郁,即:氣、血、痰、火、濕、食六種,然後分別用藥給化解開,但是,這些都是方法,是術,而在方法之上的思想精髓,就是養心。

很多人糾纏在朱丹溪滋陰的問題上,說朱丹溪就會清火,傷了陽氣,說這話的人我可以肯定,朱丹溪的書他都沒看過,仔細看看朱丹溪的醫案,用白朮、人蔘的醫案絕對比用滋陰的多很多。



朱丹溪的這些讓大家養心的理論,在今天其實是有著特殊的意義的,比如,今天我們食物的豐富程度,是在人類的發展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而且我們現在老百姓的手中富裕了,這些豐富的食物我們都可以敞開了吃了,但是,我們是否能夠控制住自己對美食的喜愛,適當地攝取食物呢?恐怕未必,各種翻著花樣的烹飪手段,更增加了我們的食慾(注意,這就是慾望啊),所以我們往往會攝入超出我們的身體負荷的美食,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很多和營養代謝相關的疾病急劇增減的原因。

另外,現代人所面臨的生活工作環境遠比古人複雜,社會上的誘惑也多,工作的節奏也快,壓力大,因此導致情緒不暢的狀況也非常的多,往往是在一天裡面,我們都可能經曆數次的七情的轉變,比如上午業績公布了,成績不錯,我們心裡面很是歡喜,下午有客戶退貨了,我們又經歷了擔憂,然後領導批評了幾句,我們又經歷了「恐」,等等,這樣的經歷遠比古代小農經濟時期的老百姓來得快,因此,我們的身體出現因為情志而導致的問題的機會也就較多,如果不能及時的調治,那麼就會影響我們的工作和學習,所以,朱丹溪的這些養心的理論對於我們就更加適用了。朱丹溪告訴我們,要學會「正心、收心、養心「,這樣就可以減少外界的刺激對我們的心理的影響,這樣就減少了我們患內傷雜病的機會,這是正道。

在治療內傷雜病,尤其是因為情志引起的內傷病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情志的調理對患者的康復特別的關鍵,很多患者,病吃藥治好了,但是,因為精神狀態沒有調整過來,不會正心、收心、養心,因此沒有多久,疾病就又發作了,比如炒股票的。所以,一個好的醫生,是應該對患者身心並調的,在開方子治病的同時,一定要告訴患者如何養心,這樣才能鞏固療效。

而朱丹溪,正是這方面的典範。



朱丹溪對患者要告訴他們養心的道理,戴良的《丹溪翁傳》記載,「或以醫來見者,未嘗不以葆精毓神開其心。至於一語一默,一出一處,凡有關倫理者,尤諄諄訓誨,使人奮迅感慨厲之不暇。」就是說當患者來看病的時候,朱丹溪不僅僅是用藥物給他們看病,而是還給他們講述養心的道理,告訴他們如何控制自己的慾望,調整自己的情緒,這就是治病先治心,當患者獲得了一個正確的生活態度的時候,他就不容易出現複發的情況了。



看到這,各位可能都煩了,你說養生這事兒,總提這些「養心」「道德」什麼幹嘛啊,煩不煩啊?!養生不就是少吃好的,多鍛煉嗎?

錯了。養生的至高境界,是「仁者壽」。

即德者壽,這是我們中國儒家養生思想的至高境界,語出《禮記·中庸》引孔子:「故大德……必得其壽。」

仁者壽的觀點是儒家養生思想最為集中而典型的體現。這是由於儒家特別注重個人道德修養在養生中的作用,主張突出個人養德的主動性,來達到道德自我完善的境界。

一個有德之人,心態平和,不虧著不欠著誰的,看人生起伏都很坦然,樂於幫助別人,自己心裡也留下了很多的玫瑰香,這是人們得以長壽的基本要素。

這個內容我們現在研究的不多,很多人都當做笑話聽,可是國外研究了很多,西方國家做過統計,統計長壽人群,發現他們大多有樂善好施的性格。

現代心身醫學理論認為,人是大腦皮層統率的完善生物體。因此,心理因素對人的健康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道德感是人的一種社會性高級情感。自我道德感的滿足,緩解了這方面的情感矛盾,減少了心理衝突,並通過大腦皮層,又給生理機制帶來良性影響,從而有益於人的健康。



最後說一句話,現在,世界衛生組織現在已經修改「健康」的定義,把道德的概念加了進去,認為人在身體、心理、社會適應性和道德四個方面都沒問題,才是健康。原來的定義裡面就有前三個,我們已經覺得過分了,現在又增加了,看來想要健康越來越難了。

膀大腰圓,上公共汽車和孕婦搶座位的,回去偷著哭吧,對不起了,這回您絕對算是不健康了。



所以,人家朱丹溪老爺子那真是牛啊,在那麼早以前,就天天喊著「養心」了,仔細看看古今文獻,在這方面最突出的,還真就朱丹溪一個人,所以,人家被稱為「一代宗師」。
宗師這個稱謂,可不是隨便給誰的,後世很多人都不知道為什麼這個稱謂給朱丹溪了,大家都跟著嚷嚷,說這個職稱評錯了,這職稱該給我,其實沒錯,人家貢獻在那兒擺著呢,大家就別爭了,您能說出這些話來,就和人家丹溪翁不是一個段位的了,根本就不是一個層面上的,再修行一下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4 15:0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