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8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無想定與滅盡定的差異

[複製鏈接]

180

主題

645

帖子

100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0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2-2-24 06:1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WILLIAMLYLE 於 2012-2-24 06:21 編輯

我們要來說明無想定與滅盡定的差異。這個如果不弄清楚,對於俱解脫涅盤的邪見就無
法消除。

滅盡定裡面和無想定裡面都沒有見聞覺知,這兩個定有何差別呢?

這可是大學問喔!我們睡著無夢時並不是定境,因為末那識不安住,雖然我們自己完全
沒有覺知,可是那個處處做主、時時做主、分秒剎那做主的你--末那識,並不安分;祂
不斷的在攀緣外面的色聲香味觸,因為這色聲香味觸會產生法塵讓祂接觸到。

在無想定中雖然沒有意識,跟睡著無事好像一樣,但其實不同、因為在『無想定中末那
識類似在定中安住--由伏我見故』,暫時不起前六識之見聞知覺性。這個諸位可能不懂
,因為這個要有禪定的證量才能了解。無想定中,前六識斷了,所以沒有覺知,息脈都
停了,末那識是安住而不動不攀緣的,外面有色聲香味觸法進來,他照樣安住;但因為
他的身見煩惱沒有斷盡、種子流注的關係,突然間就使他一念心動,那個煩惱究竟是什
么意思?

祂自己也不知道;突然間一念心動就退回四禪,起了意識,知道自己在四禪中安住,雖
然沒有任何的語言文字。以上是無想定與睡著無夢的差別。

接下來說明無想定和滅盡定的不同:無想定中前六識滅了,但末那識(就是做主的你)還
有五遍行的心所有法繼續在運作:觸、作意、受、想、思。

思就是我想做什麼,我不想做什麼--去做決定;觸就是接觸法塵;作意就是心不肯歇息
,有一個想要做什麼的衝動、慣性;有觸法塵、作意,就有受;末那識有受,但你並不
自覺,因為你的意識斷了不能觀察自己--無證自證分之功能;此外,有受當然就有想,
想是末那的想而非意識的想。

末那的想有兩個,一個是與意識同在時語言文字的妄想,一個是了知、覺知、想陰的想
。末那的想有了知,但行相微細,沒有意識來反觀時不曉得你有這個想,這個想在醒睡
生死中一直存在不滅。有這個想的緣故,末那就會決定是否要在無想定中繼續安住,這
就是思心所。如果外五塵有變化時,這個想會使得末那的思心所產生變化,就會因身見
未斷而生掛礙,使你從無想定里退回四禪當中;這是表示在無想定當中,前六識的見聞
覺知固然斷了,但還有末那識的觸作意受想思,只是安住不動而已,外境如果有什麼變
化或心裡面的煩惱種子一流注,就會離開無想定退回四禪。這是無想定的情形。

滅盡定是煩惱已經斷了所以才能入滅盡定;入了滅盡定的人是俱解脫阿羅漢,他入了定
之後如何安住呢?他是從初禪二禪一直轉進到非想非非想定,在非想非非想定中把那個
了知心斷了,同時也使得末那識的受與想斷了,因為他的我見我執煩惱斷盡,所以入定
以後沒辦法出定,因此他入定前一定會先有個設定。此方說他在這一入定前就先設定:
當明天早上太陽升起照到身體,使身體有了暖觸時就出定。如果他沒有設定就無法出定
。當設定之後他入了定,什麼都不知道,乃至蛇來爬過、鳥在頭上築巢生蛋他也不曉得
,因為沒有前六識可以覺知。等到明天早上大陽曬到身體有溫暖時,這種暖的法塵讓末
那的觸心所接觸到,由於觸到這個法塵(預先設定好的法塵境)然後產生作意,之後思心
所就會確定是否該出滅盡定,而末那的受與想心所也會現行確認,這樣就離開滅盡定而
進入非想非非想定,這時意識就有了知而開始轉進,從法塵上面知道有暖觸后,就漸次
退回初禪而回復欲界覺知。

所以滅盡定和無想定不同,無想定又和睡著無夢不同;但古今中外能有幾人了解這種道
理?我可以告訴諸位:從文獻上,你找不到一打;因為證知的祖師們,大多沒有留下文
字記錄;我所讀過的中國祖師文獻中,只有玄裝與窺基師徒在《成唯識論》中講過,可
是如今已無人讀得懂,因為沒有禪定證量故。當諸位了解這之間的差異,你們將來證得
無想定時就不會誤以為那是涅盤,就不會誤以為自己已成俱解脫的阿羅漢而犯下大妄語
業,這樣就不會輪轉三惡道去。以上是第五種關於解脫與涅盤的邪見,希望大家都了解。

解脫的誤解就是關於無想定的誤解。有很多人認為心中沒有妄想、安住不動,這樣叫無
想定。早年大陸有一位很年輕就出道,非常有名的大居士,後來到台灣;相信很多人讀
過他的書,其中有一本叫《如何修證佛法》,在第一篇第一章第一節就講無想定,他說
沒有妄想就是證得無想定。連密宗四大派的祖師--無論古時今日--也都是這樣認為;由
此可見末法的佛子對佛法的誤解到這種地步!其實並不是沒有妄想就叫無想定,無想定
是修得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后再轉進,把四禪中的那個微細的覺知心滅了、才叫無
想定(這個想是想陰的想,想陰的想就是了知)。到了四禪前、三禪后的中間定,呼吸心
跳全都停了,這樣才能進入四禪;四禪中沒有息脈,這樣再轉進,把靈知心的我除掉,
使之不再現前,這才叫無想定。

古時外道很多人證得無想定的時候,就認為從無想定中退回到四禪、三禪一直到初禪再
出定,之前的無想定狀況就是涅盤境界。因為釋迦牟尼佛說涅盤寂靜,沒有見聞覺知及
做主的我;而他在無想定時通通都沒有見聞覺知,很寂靜,所以他認為自己已證得涅盤
成阿羅漢。而其實他這樣是證得大妾語,並不是證得涅盤。這就是解脫和涅盤的邪見。



《邪見與佛法》 蕭平實

http://www.foyun.com/xinfa/xiao7-0.htm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沙發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2-2-24 07:35 | 只看該作者
滅盡定可以自行出定,無想定則否;證入無想定者需要人家喚醒他,他才能出定。至於什麼末那識、阿賴耶識之類的東西就免了,因為禪定本身,無論是入定、住定、出定,都不屬識蘊,而是行蘊所攝。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

主題

645

帖子

100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04
3
 樓主|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2-3-18 23:5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ILLIAMLYLE 於 2012-3-18 23:51 編輯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2-2-24 07:35
滅盡定可以自行出定,無想定則否;證入無想定者需要人家喚醒他,他才能出定。至於什麼末那識、阿賴耶識之類 ...


關於禪定為那一蘊所攝,

由於一般均未有四禪八定的實證,因此我們就朝已學的知見來看。並非單純只說行蘊便可概括之.

色受想行識五蘊之中,的確是以識蘊為主體,不只是禪定,吾人日常生活一切法行莫不是透過『識色受想行』或『色識受想行』的連鎖反應,才能完成現象界一切活動;而行蘊是最後串連〝識色受想〞〝色識受想行〞等身口意行的執行者,它經過『造作』之後而得到某一種業果(行蘊在某些時候稱為審慮思、決定思、動發思)。

是以,禪定的過程,從入定、住定、出定種種外相上看來,的確是行蘊的表現,然這行蘊的內涵卻必須有色陰的支持,受陰、想陰的調伏,識陰正知見的轉進,如此方能從世間定、未到地定、初禪、二禪…層層向上昇進。因此, 禪定圓滿的說法是說五蘊身心的整體活動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10

帖子

10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0
4
bkc22 發表於 2012-3-22 15:54 | 只看該作者
個人認為:行 屬於 名色中的名。

所以,有行,代表有名色,有名色自然就會緣起識。

因此,在無想定中,依然還有行,依然還有名色,自然也有識。

結論是不能說無想定中沒有意識。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

主題

724

帖子

459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59
5
一說 發表於 2012-3-24 05:12 | 只看該作者
在毫無個人現量經驗的理論上對禪定和唯識的名相做理論分析和邏輯推導能有什麼意義?只要說的頭頭是道,說錯了又有誰能指出來?說對了又有誰能真受益?盲人摸象的各執一詞,還算是有摸到了象腿,象鼻子,象耳朵的現量基礎的,比在這裡談四禪八定還靠譜得多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6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2-3-24 12:23 | 只看該作者
五蘊的『行』和緣起的『行』意思有些許不同,這一點要注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

主題

724

帖子

459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59
7
一說 發表於 2012-3-24 22:17 | 只看該作者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2-3-24 12:23
五蘊的『行』和緣起的『行』意思有些許不同,這一點要注意。

D兄可否具體談談如何不同怎樣鑑別?也好讓大家受益。
你的帖子中的很多見解,很有道理。雖然不一定大家都要統一,但是有道理有價值就可以學習吸收。我個人是受教良多。比如你前面的回帖說道無想定不能自己出定一項就足以判定其不如漏盡定的深刻與根本,說得清楚明白。背後的原因行者自己可以去琢磨與體驗。
但是你的帖子多以批評譏諷為風格,效果不夠好也未必就服務你的初衷。我建議你換一種口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8
Djogchen 發表於 2012-3-25 03:3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jogchen 於 2012-3-24 14:51 編輯

個人見解是:--


五蘊在現象中互相串連,正如緣起一樣,此有故彼有,生滅不停,但有些是無法解
釋到現象的如何緣起的,那就是「五陰」正如行陰一樣「譬如瀑流,波浪相續,前
際后際,不相逾越。行陰當知」本非因緣,非自然性,四禪八定,境界如何?如不
親證,是不會解開他的內涵,就算自解也不一定可以用語言表達。從表面上的解釋只
可以說為行蘊中「行陰」這可解決了緣起中其它四蘊的參與。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79

主題

3517

帖子

1851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851
9
真源湛寂 發表於 2012-4-24 22:1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真源湛寂 於 2012-4-24 10:23 編輯
滅盡定是煩惱已經斷了所以才能入滅盡定;入了滅盡定的人是俱解脫阿羅漢,他入了定
之後如何安住呢?他是從初禪二禪一直轉進到非想非非想定,在非想非非想定中把那個
了知心斷了,同時也使得末那識的受與想斷了,因為他的我見我執煩惱斷盡,所以入定
以後沒辦法出定,因此他入定前一定會先有個設定。此方說他在這一入定前就先設定:
當明天早上太陽升起照到身體,使身體有了暖觸時就出定。如果他沒有設定就無法出定
。當設定之後他入了定,什麼都不知道,乃至蛇來爬過、鳥在頭上築巢生蛋他也不曉得
,因為沒有前六識可以覺知。等到明天早上大陽曬到身體有溫暖時,這種暖的法塵讓末
那的觸心所接觸到,由於觸到這個法塵(預先設定好的法塵境)然後產生作意,之後思心
所就會確定是否該出滅盡定,而末那的受與想心所也會現行確認,這樣就離開滅盡定而
進入非想非非想定,這時意識就有了知而開始轉進,從法塵上面知道有暖觸后,就漸次
退回初禪而回復欲界覺知。


然也, 論曰: 此滅盡定。唯聖者得。

滅盡定者。三果以上聖人。欲暫止息受想勞慮。依於非想非非想定。遊觀無漏以為加行。
乃得趣入。入此定已。前六識心及心所一切不行。第七識俱生我執及彼心所亦皆不行。
惟第七識俱生法執。與第八識仍在。不離根身。依此身心分位假立。


摘抄自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

言滅盡定者。六識王所已滅。及七識染分心聚皆悉滅盡。乃此定相。

問。此二定差別如何。

答。修無想則作出離想。謂外道修有漏定。伏住想心不行。如夾冰魚。如石壓草。不知微細生滅。命終生無想天。得四百九十九劫中想心不行。此無想唯屬外道所修。

而滅盡。乃作止息想。謂二乘修無漏定。六識不恆行心聚。與七識染分恆行心聚。皆悉不行。故滅盡唯屬四果聖人。故不同耳。


摘抄自
《百法明門論纂》


悲智同學的得滅盡定無智慧的錯誤說法, 該結束了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7 06:3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