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對治嗔恨心
在《相應部》里,佛陀舉了以下的譬喻來形容瞋恨:
「如果有一鍋被燒得沸騰火滾的水,視力正常的人照看它時也不能正確地認出及看清自己臉的倒影。同樣地,當人的心受到瞋恨控制、受到瞋恨擊敗時,他不能正確地看清如何脫離已生起的瞋恨。所以他不能知曉對自己真正的利益、對別人的利益,以及兩者的利益;而即使很久以前已背熟的經文也記不起來了,更別說是還未背熟的經文。」
在《增支部.一集》里,佛陀如此說:
「諸比丘,我不見有任何一法會像醜惡相一般如此有能力導致未生起的瞋恨生起,或增長已生起的瞋恨。
對於不如理作意醜惡相之人,若瞋恨還未生起即會生起,若已生起即會增強與增長。」
「諸比丘,我不見有任何一法會像慈心解脫[5]一般如此有能力阻止未生起的瞋恨生起,或斷除已生起的瞋恨。
對於如理作意慈愛之人,若瞋恨還未生起即不會生起,若已生起即會被斷除。」
《增支部.五集》里《降伏瞋恨經》的開示如下:
「諸比丘,有五種降伏瞋恨的方法。當比丘心中生起瞋恨時,他必須以這五種方法來將瞋恨徹底降伏。是哪五種方法呢?
心中生起瞋恨時,他應當修行慈心觀……應當修行悲心觀……應當修行舍心觀……應當忘掉及不思惟能引起瞋恨的目標……應當思惟每個人的業是自己的財產……他應當如此降伏瞋恨。這就是降伏瞋恨的五種方法。每當比丘心中生起瞋恨時,他必須將瞋恨徹底降伏。」
一般上,瞋恨可分為兩種,即暴力性的和憂鬱性的瞋恨。對於克服第一種瞋恨,培育慈愛是最佳的方法,因為它們是兩個極端,是不兼容的。由於在同一個剎那裡只能有一心生起,所以當慈心生起時,瞋恨心是不能生起的,反之也是如此。所以,只要你心懷慈愛,瞋恨就無法生起。如果你時常培育慈愛,久而久之它就會屬於你的性格的一部份。到那時候,你就不容易生氣。這是以相對的素質克服瞋恨的方法。
在此,我想要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如何以上述經文中提到的「忘掉及不思惟能引起瞋恨的目標」的方法克服瞋恨。假設你在路上看到一堆很臭的糞,你是否需要把它拿起來放在袋子里,然後不停地生它的氣,罵它為何那麼臭,氣它為何弄髒了你的衣?那當然是完全沒有必要的。你只需從它的旁邊走過去,理都不必理它。同樣地,愚蠢的壞人就好像是一堆很臭的糞,你根本不必挂念著他,自找麻煩,損己而不利人。你應當想一想,生氣是否對禪修有幫助?如果有的話你就生氣吧。但這是不可能的。那麼,為什麼還要生氣呢?
對於憂鬱性的瞋恨,即包括一切的憂愁、傷心、悲泣、絕望等,你也應當如此思惟。也就是說,如果憂鬱對禪修有幫助的話,你就應該憂鬱。然而,憂鬱不但對禪修沒有幫助,而且有害。所以,為何我們要愚蠢到使自己陷入絕對有害無益的憂鬱當中呢?佛陀、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等阿羅漢及阿那含聖者都不會憂愁、傷心、悲泣與絕望的。為何我們不向這些智者學習呢?總之,憂愁、傷心、悲泣與絕望是弱者所做的事,是沒有學習的價值的。
再者,《念處經》的註釋提及有六種法是有助於斷除瞋恨的,即:
一、學習慈心觀;
二、投入於修行慈心觀;
三、思惟自己是自己的業的主人及繼承人;
四、時常做(有助於斷除瞋恨的)思惟;
五、結交善知識;
六、適當的言談。
《清凈道論》的第九章很詳細地解釋如何克服瞋恨。由於知道其中所提及對治瞋恨的方法是很有幫助的,所以我應當在此把它們提出來:
《清凈道論》摘要──去除瞋恨
當他心向一位可厭者散播慈愛時,如果由於憶及那人所造的過失而生起瞋恨,他應當不斷重複地以先前提及的任何一種人(即:可親者,或極親愛者,或無好惡感者)為對象而進入慈心(禪那),而每次從(禪那)出定后,再向那人(可厭者)散播慈愛。
但如果在他如此努力之下,它(瞋恨)還不止息,那麼:
且讓他省思鋸子,
及諸如此類的例子,
而不斷地奮鬥精進,
以便把瞋恨遠遠地丟棄在後。
他應當如此訓誡自己:現在,你這生氣的人,世尊不是如此說的嗎?──「諸比丘,即使眾強盜以一把有兩個把手的鋸子很殘忍地、逐一地鋸掉你的肢體,任何因此而於心中懷恨的人即是沒有實行我的教法。」(《中部》i,129)而且:
以瞋報瞋回應發怒者,
則比先發怒更為糟糕;
別瞋怒地回應發怒者,
以便戰勝那難勝之戰。
在覺知他人的瞋怒時,
還能正念地保持平靜的人,
是促進自他兩者幸福之人。(《相應部》i,162)
而且:「諸比丘,有七件發生於無論是男性或女性瞋怒者的事,能使(他的)敵人感到高興。是哪七件事?於此,諸比丘,敵人希望他的敵人如此:『讓他醜陋。』為什麼呢?因為敵人不會因為他的敵人美麗而感到高興。如今,此發怒者是瞋恨的受害者,受到瞋恨控制;雖然他沐了浴,塗了油,修飾了頭髮與鬍鬚,以及穿了潔白色的服裝,但他還是很醜,因為他是瞋恨的受害者。這是第一件發生於無論是男性或女性瞋怒者,而能使敵人感到高興的事。再者,敵人希望他的敵人如此:『讓他痛苦地躺著。』……『讓他不會多財。』……『讓他不會發達。』……『讓他不會出名。』……『讓他沒有朋友。』……『讓他在身體毀壞而死之後,不會投生到天界善趣。』[6]為什麼如此呢?因為敵人不會因為他的敵人投生到善趣而感到高興。如今,此發怒者是瞋恨的受害者,受到瞋恨控制;他於身、口、意造作惡業。如此地於身、口、意造作惡業,在身體毀壞而死之後,他投生到惡道、惡趣、墮處、地獄,因為他是瞋恨的受害者。」(《增支部》iv,94)以及:「我說,有如一塊取自火葬台的木頭,兩端都被燒焦了,而中間又沾糞發臭,即不適於作為村子里的(建築)木料,也不適於作為森林裡的(建築)木料;而此人即是如此。」(《增支部》ii,95;《如是語》90)現在,如果你生氣,你就是沒有實行佛陀教法的人;通過以相同的(瞋恨)回應發怒者,你比那發怒者更為糟糕,而且不能戰勝難勝之戰;你對自己所做的是幫助你的敵人的事;而且你將有如一塊火葬台的木頭一般。
若他如此努力精進時,瞋恨被鎮伏了,那就很好。若不是的話,他就應回憶該人某些在憶及時能激起信心的清凈且有自製之處,以消除怒氣。
這是因為某人可能在身體行為方面擁有眾人皆知的良好自製,能在執行巨大任務時抑制自己(的身體行為),儘管言語與內心的行為並無自製。如是,應當不理後者,而只回憶其身體行為方面的自製。
另一人則可能在言語行為方面擁有眾人皆知的良好自製;他可能天生善於和氣地迎接他人、善於交談、友善、開明、言語恭敬有禮,或許還能以動聽的聲音開示佛法,以完美的句子詳細地解釋佛法,儘管他的身體與內心的行為並無自製。如是,應當不理後者,而只回憶其言語行為方面的自製。
更有另一人可能在內心行為方面擁有良好的自製,而他在禮拜佛塔等時的自製是眾人皆知的。因為內心沒有自製的人在頂禮佛塔,或菩提樹,或長老們時,他不細心地做,而且心散亂或打瞌睡地坐在講堂里;反之,擁有良好內心自製的人在頂禮時很細心,聽法時專心聆聽,把它謹記於心,而且從他的身體或言語上表現出其內心的信心。所以另一人可能在內心行為方面擁有良好的自製,儘管其身體及言語的行為並無自製。如是,應當不理後者,而回憶其內心行為方面的自製。
然而,可能又有另一人在這三方面里並沒有任何一方面是有自製的。那麼,即應當如此激起對該人的悲愍心:現在,雖然他在人間里四處遊走,但在過了一些日子之後,他將會發現自己(已墮入)八大地獄或十六主要地獄[7](之一)。因為怒氣也能夠透過悲心而消除(所以應當激起悲愍心)。
也可能有另一人在所有三方面都有良好的自製。如是,他可於那人所擁有的這三方面當中,憶起他所喜歡的其中一個,因為對這種人培育慈愛是容易的。
為了使它的意義更清楚,應當完整地引用下述出自(《增支部》)「五集」的經:「諸比丘,有五種去除瞋恨的方法;通過它們,生起於比丘(心中)的瞋恨即能完全被消除。」(《增支部.《降伏瞋恨經》iii, 186-90)[8]
但若是如此努力之後,瞋恨還是於其(心中)生起,他即應當如此訓誡自己:
如今,在他的範圍里,
敵人傷了你,
為何在不屬於他的範圍之處,
你又傷了自己的心?
你流著眼淚離開了親愛及幫助你的家人。
那麼,為何不也捨棄你的敵人,
那為你帶來傷害的瞋恨?
你所懷抱的瞋恨,
正在咬壞你守護的一切美德之根。
有誰是像你如此愚蠢的人?
別人造惡業,
你為此而生氣,
這是什麼道理?
他所造的那種業,
你是否也想學習?
如果他人想要激怒你,
而以可憎之行刺激你,
為何偏要苦惱地令瞋恨生起,
而做正如他想要對你做之事?
如果你發怒,
你或許能或不能令他痛苦。
但瞋恨所帶來的傷害,
卻肯定當下已令你遭受痛楚。
若被瞋恨蒙蔽的敵人,
正走在趣向惡道之路,
你是否想要通過發怒,
隨後跟著他們的腳步?
若因為你的生氣,
敵人得以傷害你,
你應當放下瞋怒,
何必無由地受苦?
既然諸(名)法只能維持一剎那的時間,
那些造了可憎之行的諸蘊早已滅盡,
而如今你又是向什麼生氣?
如果另一者並不存在,
想傷人之人又傷得了誰?
你的存在是傷害之因,
如是,為何你還生他的氣?
但若在如此訓誡自己之下,瞋恨還是沒有止息,他應當省思他和別人都是各自的業的主人。
於此,首先他應該如此省思自己:你對他生氣又有什麼用呢?你這瞋恨的業不是會導致你自己遭受傷害嗎?因為你是自己的業的主人,自己的業的繼承者,業是你的父母,業是你的親戚,業是你的歸依處;你將成為你所造的一切業的繼承者(《增支部》iii, 86)。而這並不是帶引你趣向正等正覺,或辟支菩提,或聲聞(弟子)菩提,或梵天或帝釋天王的地位,或轉輪聖王或一國之君的寶座之業,而是會令你從正法墮落,甚至成為食用殘食者等,以及遭受地獄等的種種痛苦之業。在如此造作之下,你就好比一位以手拾起火炭或糞便,想要擊打他人之人,卻先燒傷自己或先令到自己發臭。
在如此省思自己對業的擁有性之後,他應該省思他人的:他對你生氣又有什麼用呢?那不是會導致他自己遭受傷害嗎?因為那尊者是自己的業的主人,自己的業的繼承者,(業是他的父母,業是他的親戚,業是他的歸依處;)他將成為他自己所造的一切業的繼承者。而這並不是帶引他趣向正等正覺,或辟支菩提,或弟子菩提,或梵天或帝釋天王的地位,或轉輪聖王或一國之君的寶座之業,而是會令他從正法墮落,甚至成為食用殘食者等,以及遭受地獄等的種種痛苦之業。在如此造作之下,他就好比一位想要逆風把灰塵撒向他人之人,而只會弄到自己滿身是灰。
因為世尊如此說:
若人冒犯了不應受到冒犯、清凈無染者,該罪惡返歸此愚人,如逆風揚塵。──《法句經》偈125
但若在他如此省思業的擁有性之下,瞋恨還是沒有止息,他應當省思導師(佛陀)過去(世)的行為。
於此是省思它的方法:如今,你這已出家的人,當你的導師還是一位未覺悟的菩薩,還在四阿僧袛與十萬大劫里實行諸波羅蜜時,即使他的敵人多次嘗試殺害他,他都不讓瞋恨腐敗自己的心。例如,在《具戒本生經》(Silavant Jataka)里(記載),有位邪惡的大臣因為瞋恨王后,所以煽動敵王來佔領(菩薩)他那三百由旬的國土。當他的朋友們想要起來保衛國家時,他不準許他們動用武器。再者,當他與一千位臣子被埋至頸項於亂葬崗的土坑裡時,他也毫無一念的瞋恨。當他受到來吃死屍的土狼群之助,挖掉了泥土,而奮力保全生命之後,再通過夜叉的助力去到自己的寢室,看到他的敵人躺在自己的床上時,他也不生氣,而且還待之為友,共同發誓,然後說:
勇者發願,智者不灰心;我見自己正如我所願。(《本生經i, 267》
在《忍辱主義者本生經》(Khantivadi Jataka)里,愚蠢的迦屍王[9]問他道:「沙門,你所教的是什麼?」而他回答道:「我是教忍辱的人。」當那國王(命人)以有刺的鞭鞭打他,再斬斷他的雙手雙腳(及切掉雙耳和鼻子)時,他一點也不生氣(見《本生經》iii, 39)。
或許已成年的出家人會這麼做並不稀奇,但在他還是(七個月大的)嬰兒時也已曾經如此做。在《小護法本生經》(Culadhammapala Jataka)里,他的父王大威勢王[10](Mahapatapa)命人斬掉他的雙手及雙腳,就好像斬掉四支竹筍一般,而他的母后則如此悲泣:
「啊!護法那雙以檀香沐浴的手被切斷了;他是此大地的繼承者。王啊!我感到窒息。」(《本生經》iii, 181)
當時他的父王還不滿意,而下令把他的頭也都斬掉。然而,即使在那時候,他連一絲瞋恨都沒有,因為他很堅定地下了如此的決心:「現在是抑制你自己的心的時候;護法,現在你應當對這四種人保持舍心,那即是命令人斬掉你的頭的父親、斬你的頭的人、你那悲泣的母親及你自己。」
或許已獲得人身者會這麼做並不稀奇,但在他生為動物時也都曾經如此做。當菩薩是六色牙象王(Chaddanta)的時候,他被毒箭射穿肚臍。即使在那時候,牠對傷害牠的獵人一點都不懷恨,不讓瞋恨污染自己的心,所以說:
「中了毒箭的象心中無瞋地對獵人說:『你的目的是什麼?為何你如此殺害我?你的意圖是什麼?』」(《本生經》v, 51)
當那象如此說之後,(獵人)告訴牠:「尊者,是迦屍王的皇後派我來取你的象牙。」為了圓滿她(皇后)的願望,牠切斷自己那對散發著六色光輝的美麗象牙給他(獵人)。[11]
當他是大猴王時,被牠從懸崖下救上來的那位男人心想:
「跟森林裡的其它動物一樣,這也是人類的食物。既然如此,為何飢餓的人不殺此猴來吃?以牠的肉作為旅途的資糧,我將獨自踏上旅程;以它作為我旅途的資糧,我將越渡荒野。」(《本生經》v, 71)
當時,他就拾起一塊石頭猛擊牠的頭,但那猴王淚盈滿眶地看著他,說道:
「噢,善士,請別這麼做!否則,你所遭受的果報將長久地令到一切他人(感到極害怕),而不敢造作諸如今天你對我所做的事。」(《本生經》v, 71)
但牠心中毫無瞋恨,而且不顧自身的痛苦地帶引那人到達安全之地。[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