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賄賂文化」改變全世界

[複製鏈接]

3012

主題

3946

帖子

7099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9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天河水 發表於 2012-4-18 00:1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陳希我


    雖然倫敦書展上有我的書,雖然中國作家代表團出發了,我卻已回來了。我不是作為中國作家協會旗下的作家,而是被英國作家協會(English PEN)邀請去的。這似乎有點怪,最初我也沒有搞明白,只知道English PEN是個很著名的組織,印象深刻的是他們每年頒發「金筆獎」,給一個英語寫作的作家,其中就有多麗絲·萊辛、拉什迪,他們都是我仰望的作家。這大概也是English PEN的趣味吧,與中國作協趣味不同。當然某種意義上,中國作協也很著名。


        著名的English PEN卻沒有多少行政工作人員,到機場接我的翻譯家Nicky Harman女士如此告訴我時,我有點驚訝。他們該如何運作?下屬的FREE WORD的會所在Kings Cross,也不是獨有的,跟其他機構共有。裡面有不大的廳,還有會場。登上又窄又懸的樓梯,轉來轉去,二樓、三樓上還有幾個房間。那天會場節目完成,大家聚集到廳上,手執香檳,聽楊煉的詩朗誦,和一個音樂演奏,廳左側的隔牆突然被拉開了,原來隔壁就是會場。多功能設計讓人驚嘆,但另一方面,也是窮則思變的結果。


        不過Kings Cross這個地方在倫敦還是很中心的。Kings Cross車站就很有名,回國跟朋友一說,朋友就叫:是哈利·波特的國王十字街車站哎!對我來說,不遠的狄更斯故居更令我嚮往。但狄更斯故居也不過是普通的居所,混在一排普通民居中,要不是掛著綠色牌子,很容易就錯過了。哪裡像中國的名人故居,誰說我們政府不重視文化了?Kings Cross這裡,房子不高,古老典雅,路很小,彎來拐去,我幾次迷路。其實整個倫敦很少有高樓大廈,它更像一個古老的城堡,這幾乎顛覆了我的現代都市的想象。我們嗜好高和大,嗜好宏大敘事。


        文學活動更是低調,是小圈子的。早年我在龍應台文章里曾讀到她在德國參加的文學聚會,就是那樣的感覺。大家白天都是職業人,用一句耳熟能詳的話說:為了共同的目標聚到一起來,那就是對文學的愛好,完全出於虔誠。近年來,我也參加了幾次國外文學活動,即便如新加坡這樣華人甚多的國家,即便是國家級的「新加坡作家節」,一個官員請我們吃飯,也是領著我們在賓館前打車,不敢用公車。其實,中國人雖然愛排場,但文學活動上的排場也不是歷來如此的,古代詩人湊在一起吟詩唱和是怎樣的情形?民國時的魯迅、郁達夫、張愛玲們,他們參加文學活動又是怎樣的情形?


        在當今中國,哪怕是縣文化館舉辦的文學研討會,都要排場得多。當然重要的是給經費,English PEN顯然無法從政府獲得經費,也就無法揮霍納稅人的錢搞文學建設。過後我從旅英的寫作者、一個叫西楠的中國女孩那裡了解到,除了我們幾個嘉賓,參加者還要自掏腰包買門票,20英鎊,如果能趕上有限的打折票,可以10英鎊搞定,包一頓簡單的自助午餐,還有飲料,當然也包括最後的那杯香檳。這要是在中國,估計是沒人參加的。他們中有的人還是請假了來參加,頭天Nicky女士陪我看大英博物館時,約了她的一個私人朋友接待我們,那朋友說,第二天她會請假了來參加我們的會。當時我未必很信,但不料第二天,她真的出現在了會場,並且自始至終。她參加這樣的活動,單位是否給抵工分?或者算是出公差?估計沒門,甚至還可能要扣工資吧?但這是她,乃至他們願意參加的,他們希望在這裡有所收穫,而且類似的活動應該基本培養了他們的信賴。確實,在活動中,嘉賓可以暢所欲言,聽眾可以尖銳詰問。在這裡,誰沒有必要天然要聽誰的說教,人人都是平等的。記得我的節目的後半,有一個坐在最後一排的女士向我提問,給我當翻譯的Michelle Deeter小姐告訴我,她就是負責倫敦書展邀請中國作家代表團的人。如果在國內,這樣的人到場,沒有主席台,也該給她安排在第一排的位置吧?記得在馬建的節目里,她還和嘉賓發生了觀點衝突。這才是文學的會,不是盛會,勝似盛會。


        這樣的會,在中國文壇是不可能有的。要根據參加、其實是被邀請的人員的級別,來制定會的級別;或者被邀請的人是什麼級別,這會就是什麼級別。這樣的會,不過是「會議」。聽頭面人物「講話」,一群人當聽客,即使發言,也是敷衍。沒有「參與」,只有「出席」。出席者簽到后,人在會場,心在操場,玩手機解悶,不住地上廁所。我還是「文青」的時候,相當多的作品就是在開會時構思出來的,我想這時如果領導用目光巡察,他一定會看到一張發獃又激越的臉。當然領導如果不發言,也是昏昏欲睡的,未必注意上我。作為中國人,我天生有著適應開會的基因,就像日本女人有著賢惠的基因一樣。



        在一個文山會海的社會裡,開會讓人討厭,但是要是沒有會開,又會讓你惶惑。革命時期,被打入另冊的人是沒有權利開會的。人們朝阿Q喊:「阿Q,同去!同去!」就是讓阿Q參加某個會,這是對阿Q的承認、容納和器重。於是開會就成了一種象徵。我的一個同學有句口頭禪:「我開會,沒空!」有一次,他還在同學聚會時,從衣袋裡掏出一疊信,全是會議通知。他是小領導,不是領導哪裡有這樣的會開?會是有級別的。我不知道習慣了會議的中國作家們到了倫敦書展,是否跟我有相同的感受?或者仍然覺得這是某級別的會?而且自己今年是作為主賓。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對世界文學乃至文化是幸事還是不幸?這就好像有錢的中國,是在國際事務上做好事還是助肘為虐?前一陣看學者秦暉的文章,談是世界改變中國,還是中國改變世界,這確實是個問題。中國的「賄賂文化」已經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世界。我看問題比較悲觀。



        世界也在關注有錢了的中國,也因此吧,English PEN這個活動的題目就叫「中國內外」。中國讓世界關注,這種情形有點像上世紀5、60年代的日本,經濟騰飛了,文學藝術也被關注了。其實上世紀80年代,就有人把當時的中國比作5、60年代的日本,中國電影以奇聞異俗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美術作品也以表達中國面目衝擊國際美壇。但是後來沉寂了,到了現在必須再去衝擊。這讓我想起中國的整個歷史,有人把中國歷史的進程比喻為孔府里的那個欹器,水往上注,滿了翻,翻了再注,周而復始。現在的中國跟上世紀80年代比,不同的是更有錢了,但在國際上,文學藝術卻仍然只因為中國獨特性被關注、被談論。一個好的作品肯定不只是在內容上標新立異,一個真正的文學作家不應該是題材作家。我們長期相信經濟能給文化搭台,檯子雖然搭成了,還搭得十分豪華,但可能卻是個花架子。


        當一個國家不再被人當作獵奇對象時,他的文學、藝術乃至整個文化,才可以真正展示出價值來。很遺憾的是,當今中國,仍然被人家獵奇,比如「文革」,比如審查制度……我在日本,就常聽日本人用「変な國」來描述中國。這「変」,不是變化,是奇怪、神奇,甚至是變態。到如今,這麼簡單的是非問題仍然沒個說法,不是「変」嗎?所以怪不得這樣題材的讀物在國外盛行。當然有的作家會認為:我可以不讓他們獵奇,我就跟他們談文學。拉倒吧!要讓人家不獵奇的前提是,我們確實不是一個奇怪的族類。

6

主題

980

帖子

1875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875
沙發
zhaodeneng 發表於 2012-4-22 12:36 | 只看該作者
中國「排場」文化,讓世界獵奇。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14:2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