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有感網路謠言:網路不能成為隨處噴糞的垃圾場

[複製鏈接]

3

主題

5

帖子

32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呵嗯滋 發表於 2012-4-18 09:3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多維新聞網報道:謠言自古既有,「謠言惑眾」就是因為謠言製作者而出現的詞。這謠言我小時候就經歷過。記得11歲的時候,不知從哪裡傳來的消息說某日晚上有地震,街坊鄰居都交頭接耳的談論這件事,個個臉色憂慮恐慌,結果我們一家和四周的鄰居都跑到大街上待了大半宿,實在熬不住了才回家睡覺,結果也睡不踏實。遂後幾天晚上睡覺也不踏實,害怕地震是不是延期了。後來電視台專門發布消息稱這是謠言,這才一顆心放在肚子了。
    現在網路發達了,謠言傳播的範圍和影響更大了,什麼謠言都有,讓人真假難辨。有些人把傳播謠言當成炫耀自己知道什麼小道消息的本事,好像他親眼見了似的,傳的有鼻子有眼的。更可悲的是跟風者,不管事實真相,不管有沒有危害,只管添油加醋,火上澆油,把子虛烏有的事吹噓的神神忽忽的,讓辨別能力差的人覺得是真的,從而錯誤引導人們的看法和行為。這些謠言傳播者不滿情緒,滿腹牢騷發夠了,但不知造成多少受害者。
    俗話說,說著無意,聽著有心,謠言者看起來無所謂的事,可對受蒙冤的當事人造成多大危害,他是不知道的,也想不到有那麼大的危害。這絕不是危言聳聽。譬如近年來在美國、歐盟等一些經濟發達國家,網路暴力時有發生,這些暴力事件的始作俑者很大程度上正是謠言,謠言瞅准公眾情緒的軟肋,不斷刺激人的神經,輕者對某個人造成人身傷害,重者誤導輿論,造成社會割裂階層對立,危及社會安全。發生在美國馬里蘭州的普林斯案就是相當典型的案例。2010年1月14日,年僅15歲的少女菲比-普林斯因不堪在學校受同學欺負和網路上遭遇語言暴力在家中上吊自殺。普林斯09年從愛爾蘭移居美國馬里蘭州的南哈德利市,在當地高中因為頗受男生歡迎遭到學校兩伙女生團體的欺負。普林斯09年從愛爾蘭移居美國馬里蘭州的南哈德利市,在當地高中因為頗受男生歡迎遭到學校兩伙女生團體的欺負。在其FACEBOOK主頁上,有同學留下大量污穢的不實的謠言,這給初來乍到的普林斯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壓力。無法消除內心的痛苦,在一次放學途中被同學將易拉罐丟在臉上后,普林斯在家裡上吊,結束了生命,其屍體最後被12歲的妹妹發現。從普林斯案可以看出,在世界頭號發達國家美國,儘管憲法充分保護居民的表達自由,傳統的民主理念也相信意見市場有自我修正的內在機制,這也絕不意味著惡意謾罵和造謠可以肆無忌憚地生存,司法部門和立法機構對待網路謠言對人權的侵犯,跟線下發生實際案件一樣,都有明確的法律依據和懲戒標準,即使做出惡行的是20歲不到的青年人也需要面對審判。
    更可怕的是政治謠言,這類謠言,往往採取醜化、污衊國家領導人和政府官員形象,炒作社會熱點事件,散布對政治制度和社會制度不滿情緒等方式來傳播,帶有明顯的攻擊性和情緒化色彩,把自己對政府、社會和制度的不滿帶給網民,煽動網民的不滿、對抗情緒,降低了公民對對政府、社會和政治制度的信任度,甚至引發社會動蕩。譬如去年7月4日美國獨立日當天,奧巴馬夫婦在華盛頓參加美國獨立日活動,一切都似乎很正常平靜。可是到了凌晨4點鐘時,美國的網際網路微博上突然發布了一條微博,「證實」奧巴馬已經遇刺,槍傷足以致命。這引起了美國民眾的強烈反響,但是可以說,如果這則消息是由於某個普通民眾發出來的,我想大家聽信的不會像今天這樣多,但是問題就在於,發布這條消息的竟然是名為「福克斯政治新聞」的微博賬號發布的。它是這樣說的:「突發新聞:巴拉克•奧巴馬遇刺,兩處槍傷,足以致命」。沒過多久,它又追發了一條更具體的:「奧巴馬過世。總統死了。大約45分鐘前,他身中兩槍,位於盆骨下部和頸部;槍手身份不明。鮮血直流。」前後發了6次涉及總統遇刺的微博,更是虛張聲勢地說奧巴馬在艾奧瓦州為競選連任造勢時,在一家餐館被槍手射殺。這則奧巴馬「死訊」在短短半個小時內被轉發了上千次,謠言像是超級病毒一樣,以極快的傳播速度傳遍了美國網路。不過很快,美國特勤處清理了消息源,福克斯新聞台當天奪回了被黑客入侵的「輿論陣地」。白宮也迅速作出了回應,發布了關於奧巴馬的一系列即時報道。這些消息迅速出現在各大網站首頁,謠言不攻自破。
   微博、論壇等新興社交工具在國內的迅速流行,在極大促進公民參與社會事務討論、促進信息流動和意見表達的同時,也無法避免地給網路謠言創造了生存空間。造謠涉及誹謗必然會受到法律的懲治,特別是在對受害者造成實際利益侵犯的情境下,網路不可能成為隨處噴糞的垃圾場。

1264

主題

3083

帖子

7985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7985
沙發
籽棠 發表於 2012-4-18 10:31 | 只看該作者
我不去關注是與非,但我相信謠言都是醜化,最起碼是不可信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00:5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