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5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網路不應是謠言滋生泛濫的溫床

[複製鏈接]

29

主題

99

帖子

200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0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歐陽海外 發表於 2012-4-17 16:0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為現代科技對人類的饋贈,網路的神奇魔力迅速改變著世界。人們享受網路的諸種便利同時,也不時遭遇網路衍生物———網路謠言的侵擾甚至傷害。從「搶鹽風波」,到「地震謠言」,再到「艾滋病人滴血食物傳播病毒」,等等,屢屢「發作」的網路謠言,不僅構成輿論的紛擾,也加重著社會轉型期公眾的焦慮與不安。
  謠言並非始自網路,作為畸變形態的「信息」,謠言自古即有。漢時孔融做詩謂「讒邪害公正」,宋代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也慨嘆「憂讒畏譏,滿目蕭然」,其中「讒」即謠言。魯迅一生備受「流言」陷害,更痛陳其「殺人不見血」。或可說,謠言作為一種社會病,始終與人類社會相伴,但網路謠言,因藉助了現代媒介的傳播因子,其危害性與殺傷力甚於以往任何時候。
  網路是奇妙的世界:滑鼠一點,環球風雲盡收眼底;拇指一摁,指點江山,議論時局。一個論壇就是份報紙,一個微博就是家電視台。網路改變著輿論生態,「言論自由」獲得了空前的沃土。人們身著馬甲在隱形世界「潛水」「拍磚」,欣悅於這個公共平台的自由、開放和平等,卻不知自身已成為媒體傳播的一環、一分子。
  由是而論,網路並非普通的公共信息交流平台,更兼具媒體的某些強大功能。而這一點,恰恰被許多人忽略。從善意角度講,不少人將網路視作意見表達的場所,直抒胸臆,甚至發發牢騷也無妨,但一切應以事實為依據,這是公共場合發言「嗆聲」的底線。與此同時,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也確有好事者或唯恐天下不亂的人,惡意編造謊言謠言以惑眾。特別是在社會轉型期,現實的不確定性及預見的模糊性,謠言作為社會意識和情緒的「浮標」,極易在網路上病毒般快速蔓延,加劇社會的不安和恐慌。對此,公眾已有太多的教訓。近年網路暴力時有發生,很大程度上正是謠言始作俑者瞅准公眾情緒的軟肋,將謠言貼上各種「標籤」,輕者對某個人造成人身傷害,重者誤導輿論,造成社會割裂階層對立,危及社會安全。
  謠言與真相有時就是一紙之隔。人們常說「謠言止於智者」,但網路傳播瞬間暴發的「病毒」特徵,已然打破這一定規,世間固有智者,但等到謠言被證偽時,病毒已傷及無辜。若放任謠言無所顧忌地漫遊於網路,現實中沒有人可以獨善其身。正因為此,依法加強網路管理,懲治網路謠言,這已成為目前世界各國的通例。連最標榜「新聞自由」的美國,最近也有報告稱,「數字世界將不再是一個沒有法律約束的疆域」。
  網路是人類的精神家園,在這裡,人人都可當記者,做「意見領袖」。在這個百花園裡,謠言不能像野草般瘋長,理性的社會也不能被謠言牽著鼻子走。作為網民,當你到網路上發聲,事實上已扮演起「記者」角色,那就請說真話,至少不傳播謊言謠言。作為網路經營者,更應承擔起媒體的社會擔當和職責,「秒殺」謊言,做謠言「粉碎機」,這應是網路社會的基本準則和公俗良序。
習近平訪美打開中美經濟合作新的共贏模式大門 作者:儲殷 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一帶一路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無論是對於中、美,還是

0

主題

6

帖子

7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7
沙發
灰色地帶 發表於 2012-4-17 16:09 | 只看該作者
謠言不能像野草般瘋長,理性的社會也不能被謠言牽著鼻子走。作為網民,當你到網路上發聲,事實上已扮演起「記者」角色,那就請說真話,至少不傳播謊言謠言。作為網路經營者,更應承擔起媒體的社會擔當和職責,「秒殺」謊言,做謠言「粉碎機」,這應是網路社會的基本準則和公俗良序。

寫的太好了,搶一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

主題

40

帖子

27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27
3
高標準 發表於 2012-4-17 16:50 | 只看該作者
溫床滋生的是細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

主題

220

帖子

167

積分

禁止發言

積分
167
4
dingxinzhu 發表於 2012-4-18 08:56 | 只看該作者
網民要在不造謠的同時,還要自覺抵制謠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1568

帖子

93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34
5
眼過留聲 發表於 2012-4-18 09:16 | 只看該作者
為什麼會有網路謠言呢?怎麼分析?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99

帖子

200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00
6
 樓主| 歐陽海外 發表於 2012-4-18 09:18 | 只看該作者
有些人別有用心,也有些人以訛傳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1 17:3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