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生活樸素、一年到頭不捨得買新衣的普通農民,一個6年間累計捐出100萬元助學款的「富豪」。這兩個看似不相干的身份,奇妙地疊加在煙台棲霞市桃村鎮前埠村75歲的孫茂文老人身上。
孫茂文一家曾是村裡出了名的貧困戶。鄰居王玉堂回憶,他曾看到孫茂文的大女兒拿著一塊桃酥在地上滾著玩,上前一問才知道,原來已經10多歲的孩子還從未見過桃酥。第一次看見,竟把桃酥當成了玩具。雖然家庭條件不好,但孫茂文沒耽誤孩子的教育,「我讀書少沒本事,連累一家人吃苦,所以再苦再難也得供孩子們上學。」最終大兒子孫成鋼取得了復旦大學的博士學位,小兒子孫成旗則成為南開大學的碩士研究生。
兒女們學業有成,孫茂文一家的生活也迎來了轉機。事業成功的兒女們每年都給老人一筆豐厚的養老錢,希望辛勞一生的父母安享晚年。可過慣簡樸日子的孫茂文首先想到的並不是吃穿享受,他依然省吃儉用,並和老伴商量著怎樣用節約下來的錢幫助別人。
2006年,孫茂文通過報紙了解到棲霞市官道鎮小石頭小學地處偏遠、辦學條件簡陋。他騎著自行車悄悄到學校,看到孩子們坐在簡陋的教室里學習,深感焦急痛心。在徵得老伴同意后,他決定從孩子們給的養老錢中拿出20萬元,捐給學校用於校舍改造。為報答老人,學校把新校命名為「棲霞市第一茂文希望小學」。在參觀校舍時,孫茂文發現嶄新的校舍中依然擺放著破舊的桌椅板凳,圖書室的書冊寥寥無幾,又當場捐出5000元用於添置新桌凳和圖書。
桃村鎮中心小學在校舍新建和改造期間,曾先後獲得孫茂文兩筆20萬捐款。校長王在義回憶起第一次到老人家拜訪的場景,至今仍覺得有些「喜劇」。「我眼裡的慈善家,都是影視劇里那些坐著汽車、衣著光鮮的企業家,哪裡想到是一個穿著舊布鞋、手拿綠色尼龍包的普通農民。」王在義在孫茂文家正趕上兒媳婦給兒子買了雙名牌皮鞋,也就幾百元錢,老人知道后大發雷霆,說有這錢還不如捐給貧困生。「打那時候起我就知道,他這個人是對自己家人小氣,對困難孩子大方的活雷鋒。」
「捐出第一筆錢后,親戚朋友中不少人說我傻,可我跟他們說,如果不是因為堅持念書,咱家哪有今天的好日子。現在我家裡條件改善了,應該幫著更多的困難孩子念書學知識,讓他們靠知識擺脫貧困。」孫茂文說。他此後及時了解家鄉學校布局調整和校舍建設情況,又接連四次向棲霞市的三所小學共計捐款80餘萬元。
在捐資助學的同時,孫茂文老人沒有忘記回報家鄉。2009年起,他主動給村裡捐錢鋪路、建文體活動室,還買了拖拉機、播種機、聯合收割機等農機,農忙時供鄉親們使用。前埠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玉濤指著村委會車庫裡三台拖拉機、一台耕地機、一台播種機和一台聯合收割機,自豪地說:「整個桃村鎮,也就兩個村有這麼齊全的農機設備。以前一畝麥子要收一天,現在十幾分鐘就能忙完。」
孫茂文老人多年來堅持捐資助學、回報家鄉,得到了兒女的支持和響應。小兒子孫成旗在母校棲霞四中設立了「成旗獎學金」,大兒子孫成剛也在考慮成立基金會,用於幫助家庭貧困、品學兼優的學生。
「一想到還有念不起書的孩子等待著幫助,我心裡就特別著急。以後只要孩子們需要,我還會攢錢捐出去,讓他們學好知識為家鄉、社會作出貢獻,這是我的理想更是我最大的希望。」孫茂文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