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曹長青:泰坦尼克號 不沉的人性光芒(序)

[複製鏈接]

193

主題

300

帖子

432

積分

禁止發言

積分
4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紫雲裳 發表於 2012-4-17 07:5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編者按:


今年4月14日,是「泰坦尼克號」(Titanic)沉入大西洋海底整整100年。圍繞這艘被稱為「不可沉沒的巨輪」的海難、尋找殘骸、尤其是1997年被卡梅隆以大手筆搬上銀幕、拍成賣座電影以後,全球掀起「泰坦尼克熱」。在海難百年之際,「泰坦尼克號」電影又推出了3D版,而且一家公司更製造了一艘和原泰坦尼克號同樣的巨輪,裝載同樣數量的乘客,百年後再次出航,這些都引起人們對這艘巨輪的無休止的好奇心。而那場大海難中所展示出的人道情懷、經受住死亡考驗的愛情等等,更感動、震撼了無數人!曹長青先生所著的《泰坦尼克號:不沉的人性光芒》一書,是中文世界中唯一一本詳述巨輪沉沒過程的作品,該書尤其描述了災難中那些放射出人性光芒的感人細節。在「泰坦尼克事件」百年之際,我們連載此書,以饗讀者。

曹長青自序

1997年底,在紐約曼哈頓的索尼電影院看了卡梅隆導演的《泰坦尼克號》,非常感動。從影院回到家裡,那首「我的心永在」的電影主題歌一直在心中回蕩,凄美柔情,潺然如流,像那淹沒了傑克和一千五百名乘客的大西洋海水,載著傳奇和想像飄向遠方……

電影使我對這個沉船事件發生了極大的興趣,於是去找關於「泰坦尼克號」的書。但跑到書店和圖書館,發現關於「泰坦尼克號」的書竟有上百種!那些書有的寫這艘巨輪的歷史,有的寫沉船時的場面,有的寫倖存者的個人故事,有的寫尋找沉船,也有寫電影《泰坦尼克號》拍攝過程的。

報紙的報導更是浩瀚:僅《紐約時報》在「泰坦尼克號」倖存者抵達紐約的第二天,就用12個整版的篇幅報道了倖存者的故事。其它如《波士頓環球報》、《華爾街日報》、《紐約太陽報》等等,都有整版整版的報道。那些報紙不僅至今仍被保存在圖書館里,而且在電影《泰坦尼克號》風靡之際,《波士頓環球報》還把當年報道「泰坦尼克號」沉沒那天的報紙又重印出售。當年賣二美分,現在竟要價六美元。當然,上面刊登的資料確實也是價值連城。

今天,卡梅隆用高科技展示的電影故事已是任人皆知,但電影《泰坦尼克號》並非完全虛構,除了那個愛情故事之外,它幾乎是當年沉船事件的翻版:

19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號」從英國開往紐約。這是當時人類製造的第一個豪華巨輪,被稱為「永不沉沒的泰坦尼克號」,重六萬五千噸,耗資750萬美元,每天需要650噸煤炭燃燒她的162個鍋爐。

首航時她裝載了六千噸燃料,3,435袋郵件,900噸行李,還有大量珠寶首飾。乘客中富豪們的總資產高達五億美元,因此引起世界媒體報道,全球矚目。

當時《紐約時報》曾刊登出船上名人的名單,可見世人的關注程度。但航行四天後,4月14日在大西洋上撞了冰山,兩小時后沉沒海底。船上共有2,208名人員,僅有705人倖存,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海上災難。

影片再現了當年的歷史真實:在「泰坦尼克號」這艘榮耀的巨輪即將沉沒之際,人類道德的光芒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揚。船長史密斯作為船上的最高指揮者,最早知道船將沉沒,最有條件逃生,但他只說了一聲「我跟船走」,一直站在船舵旁,直到洶湧的海水湧進駕駛艙,把他和「泰坦尼克號」一起捲入海底。海上的牧師也不逃生,在眾人驚慌恐懼,尖叫逃命的大混亂中,沉著鎮定,給人們朗誦《聖經》。最讓人感動的是船上的樂隊,不僅不逃,還一直演奏「上帝和你同在」的樂曲。在那死神逼近、船裂人亡的巨大災難面前,那悲涼激越的提琴聲,體現了人在死亡面前的尊嚴。在生死關頭,船員們表現了弘大的人道情懷:把救生艇讓給女人和孩子。由於船上只有供一半人用的救生艇,能否上救生艇,決定生與死。據當時《紐約時報》對倖存者的採訪報道,很多女人死活不上救生艇,她們和丈夫擁抱在一起,一吻再吻,要生死與共。億萬富翁阿斯德在告別了年輕的妻子后,靜靜地坐在甲板上,等待最後的時刻。年邁的斯特勞斯夫人在被送上救生艇時,有人對她同樣年邁的丈夫說:如果你陪太太上救生艇,沒人會反對;但斯特勞斯先生說:「在別的男人沒有上救生艇之前,我絕不上。」結果,斯特勞斯夫人也死活不肯上小船,和丈夫一起緊緊地擁抱在甲板上,直到海水把他們和「泰坦尼克號」一起吞沒。據統計,在一等艙的144名女性中,有3人選擇不上救生艇,她們和丈夫一起坐在甲板的椅子上,手挽手渡過了生命的最後時刻。一位倖存的妻子回憶說,她聽到留在船上的丈夫向她喊的最後一句話是:「把手放在褲兜里,天太冷!」

物質的巨輪沉沒了,1,500多條生命永遠地消失在冰冷的大西洋里。但人類最美好的精神價值永存。生死與共的愛情,男人犧牲自我、保護婦幼的紳士情懷,船員們危難之中堅守崗位、負責到底的敬業精神,樂隊至死演奏的尊嚴,都體現著人類共同追求的文明,閃爍著巨大的道德光芒。

如果能有一本書,把「泰坦尼克號」的製造、輝煌、沉沒、尋找殘骸、今天又拍成全球轟動的電影這整個過程,全部集中到一起,會給關注這個沉船事件、喜歡這部電影、尤其是被當年「泰坦尼克號」上展示出的人性光芒而感動的讀者一個全貌和分享的機會。於是我動了寫這樣一本書的念頭。

本書是根據十幾種英文書籍、媒體報導、以及「泰坦尼克號聽證調查」檔案等多種英文資料,綜合組織、重新編輯、改寫而成。在選用資料上,力求以真實可信為原則,因為當時很多倖存者心血來潮,信口說來,有些回憶錄不是十分可靠。

全書完稿於《泰坦尼克號》電影風靡全球之際的1998年4月。隨後在香港出版。據我所知,這是中文世界唯一一本描述那個沉船事件全貌和那部電影製作過程的作品。所以,在今年4月14日「泰坦尼克號」沉沒百年之際,對某些字句稍做修改之後重新發表,以期和更多的讀者一起再次踏上這條巨輪,和她共同重新啟航,重溫一遍那個令人蕩氣迴腸的、凄美壯觀的故事。在感受當年震撼的同時,更重新審視、加倍珍惜自己的人生……

全書目錄

第1章:造一艘魔鬼大帝
第2章:巨獸下水
第3章:冰山的匕首
第4章:當警報響起
第5章:大西洋上的SOS
第6章:死亡考驗的愛情
第7章:最後的時刻
第8章:《紐約時報》的半夜電訊
第9章:大海上的呼號
第10章:倖存者歸來
第11章:死亡數字
第12章:聽證和調查
第13章:天災還是人禍
第14章:永恆的紀念碑
第15章:尋找殘骸
第16章:卡梅隆的大手筆
第17章:「泰坦尼克熱」
附錄:參考文獻



193

主題

300

帖子

432

積分

禁止發言

積分
432
沙發
 樓主| 紫雲裳 發表於 2012-4-17 08:05 | 只看該作者
泰坦尼克沉沒百年 命運懸疑仍牽動人心

作者程木蘭



當年建造「泰坦尼克」的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市(Belfast),周日為一個紀念公園揭幕。這個公園建有一個9公尺寬的基座,軸承著5個刻有1500多名泰坦尼克遇難者名字的青銅牌匾。


號稱「永不沉沒」(The ship is unsinkable)的泰坦尼克豪華郵輪於1912年4月15日在大西洋撞冰山不到3個小時后沉沒,超過1,500人罹難。周日(15日)正值100周年,世界各地周日舉辦各項紀念活動紀念這場悲劇。

由英國南安普敦出發(Southampton)、重走一遍泰坦尼克當年航線的「巴爾莫勒」(MS Balmoral)號,以及由美國紐約市開航的「旅行號」(Journey)郵輪,共搭載1,700多人,周日在泰坦尼克號沉沒地點,即加拿大紐芬蘭(Newfoundland)外海640公里處會合,進行追思哀悼,並重現百年前的部分情況。

「巴爾莫勒」船長在船上時間周六晚11時40分宣布撞上冰山,併發出求救信號,到周日凌晨2時20分泰坦尼克號沉沒的時刻,牧師率領眾人祈禱,將3個花環投入海中。同時,樂隊演奏泰坦尼克樂隊在沉船時不斷演奏的聖曲《願與我主相近》(Nearer My God To Thee)。郵輪也在夜色中鳴笛,乘客莫不傷感悼念亡魂。

另外,當年建造「泰坦尼克」的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市(Belfast),周日為一個紀念公園揭幕。這個公園建有一個9公尺寬的基座,軸承著5個刻有1,500多名泰坦尼克遇難者名字的青銅牌匾。這是首次所有船難者的名字被同時刻在一個紀念碑上。 


貝爾法斯特船塢周六也特舉行了一場紀念音樂會,吸引16,000人參加。
此外,當年有百位泰坦尼克號死難者安葬於加拿大哈利法克斯(Halifax),當地安排燭光遊行,民眾跟在一輛馬車後面,馬車上有一具象徵性棺木。午夜過後,當年在接獲「泰坦尼克」最後一封電報的時刻,大家默哀一分鐘。

載有2208名乘客及船員的「泰坦尼克」號,1912年4月14日深夜11時40分在北大西洋撞冰山,翌日凌晨2時20分完全沉沒,造成1,500多人死亡。

不論貧富 大難來時無處藏

100年過去了,這場世紀海難依然牽動人心。泰坦尼克熱潮能歷久不衰,是因為船上的人,不論貧富,都將面臨生死抉擇。

這100年來,不時有關於泰坦尼克的電影、電視劇和書籍不斷湧現,事實上由郵輪撞冰山至沉沒之間2小時40分鐘所發生的一幕幕捨己為人或貪生怕死故事,恰似一部扣人心弦的電影或小說。

泰坦尼克作為當時全球最大的郵輪處女航,船上的乘客按身份地位分成3個等級。不過,從泰坦尼克撞冰山那刻都變得次要,因為不論貧富,大難來時都得面對生死抉擇。

這夜,船上四處都可見到勇氣和人性光輝。有生還者見到船長史密斯(Edward J. Smith)在沉船時仍竭力高舉一名孩子出水面,直至他呼出最後一口氣,獨個兒死在駕駛艙內。

不少男乘客因為遵守「先救婦孺」政策,留守等死。馬文跟新婚妻子說:你先走,我要在這裡多待一會兒。妻子登上救生艇時,他送上飛吻,兩人自此陰陽相隔。

美國富豪古根漢(Benjamin Guggenheim)知道逃生無望,跟助手返回船艙,換上全套禮服,坐在甲板椅子上抽著雪茄、喝著白蘭地,有尊嚴地等候死亡來臨。

也有自私的懦夫。泰坦尼克號的東主伊斯梅(J. Bruce Ismay)為保命,不管郵輪上仍有婦孺,偷偷登上救生艇。他之後雖多活了25年,卻被冠上懦夫的惡名。

男乘客巴克利就穿女裝扮女人登上救生艇。那些在救生艇上,因怕沉船而竭力用船槳推開企圖爬上艇的人,同樣醜陋。


倖免於難的名人
命運捉弄人,有人原本計劃搭乘這班死亡之航的人卻躲過了這場災難。

馬可尼(Guglielmo Marconi)是無線電報的先驅,19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當時航船配備無線電通訊室,便以馬可尼命名。白星航運公司為這位發明家提供泰坦尼克免費處女航船票,他卻因工作原因搭乘另一艘游輪,僥倖躲過一劫。然而他的發明挽救了泰坦尼克號約七百乘客的生命,所以事後更獲「英雄發明家」殊榮。

德雷塞(Theodore Dreiser),著名美國作家,代表作《美國的悲劇》(American Tragedy)與泰坦尼克慘難倒是無關。

赫爾希(Milton Snavely Hershey),好時巧克力的那個「好時」就是他的名字——Hershey。

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金融家J.P. 摩根本人了;

莫特(John R. Mott),194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頗具影響力的基督教青年會(YMCA)佈道者,當時獲贈白星航運公司免費首航贈票,卻婉拒商家好意,轉而自費搭乘別家廉價游輪前往紐約,因此倖免於難,如有神助。

悲劇真相依然引人探索

災難之夜過後,705名倖存者的生命徹底改變,留下了永難平復的傷痛。人們十分關心他們獲救后的生活態度和心境變化。2012年,威爾遜(Andrew Wilson)出版了紀實文學作品《泰坦尼克號的陰影》(Shadow of the Titanic),用文字記述了倖存者難以言說的苦澀和不安。

有些人註定要為這場災難背上永遠的臭名,譬如泰坦尼克號締造者英國白星航運公司的董事長伊斯梅(Bruce Ismay);有些人註定要承受一輩子的煎熬,譬如阿斯特(Madeleine Astor),丈夫阿斯特(John Jacob Astor)為了救她而犧牲了自己的性命,那時候他們結婚剛半年。

泰坦尼克號的沉沒還引發了另一番永遠也逃不脫的拷問:真相究竟是什麼?郵輪下沉之時,到底發生了什麼?比如說,一號救生艇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或者問得再具體一點,當時的蘇格蘭准公爵、也是1906年奧林匹克擊劍獎牌得主達夫-戈登(Cosmo Duff-Gordon)跟他的夫人到底做了什麼?據說,准公爵夫婦給了救生艇船員每人5英磅(這在當時是一筆不小的錢),並且拒絕救助落水者。

媒體曾大肆報導此事,並指責他們膽怯、賄賂而又冷酷。後來英國貿易部調查委員會認定,達夫-戈登並沒有阻止船員救人,但是他的「花錢買命」之舉仍難逃詬病。

面對調查組作證時,達夫-戈登的妻子在交叉詢問的過程中暴露出諸多問題:記憶之不可靠,危急狀態下個人力量之脆弱,以及瀕臨意識模糊之際對是非問題之心理落差。一言以蔽之,她面臨著「生存困境」。像達夫-戈登這樣的倖存者,勢必要接受精神上和道德上的雙重摺磨。

懸疑題材 藉此挖掘人性善惡抉擇

要解決倖存者敘事所編織的道德兩難,或許只有小說能做到了。夏洛特•羅根(Charlotte Rogan)的文學小說處女作《救生艇》(The Lifeboat)就是這樣一部引人入勝卻又引人不安的作品。小說以第一人稱的敘述語言,藉助豐富細微、扣人心弦的敏銳筆觸,巧妙地置入了倫理困境問題。

羅根在《救生艇》中提到了1914年夏天沉沒的遠洋郵輪「亞歷山德拉女皇」號(Empress Alexandra)。這一情節是虛構的,這場災難也是虛構的,但是這個情節的靈感來源就是「泰坦尼克」號。

新婚夫婦格蕾絲•溫特(Grace Winter)與亨利•溫特(Henry Winter)共度蜜月,不料乘坐的這艘橫渡大西洋的郵輪起火沉沒了。正如阿斯特所做的那樣,亨利也設法為妻子謀得了一席之地,這是最後一艘救生艇上的一個救生座位。

格蕾絲與38位陌生人困在同一艘救生艇上,開始了海上求生之旅。救生艇在海上漂流了三個星期後獲救,然而這三個星期卻是人性最醜陋的體現。乘客各懷鬼胎,見死不救、猜忌、陷害之事層出不窮。

其間作者成功碰觸到善與惡、對與錯、黑與白之間的抉擇,預計將成為2012年最具話題性的小說之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1

主題

3923

帖子

2565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65
3
好啊好啊1 發表於 2012-4-17 11:27 | 只看該作者
扯!
逃生率和倉位的等級成正比!

電影里還有這一幕,將低等倉位鎖起來不讓他們逃生。

曹長青也就是中了毒了,才這樣認為。

嘿嘿,
好啊好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9 14:2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